分享

你的“哭穷”式教育,可能会影响孩子的一生。

 阳光贝贝海清清 2022-04-22

[加油]人穷志不能穷

不要告诉孩子“我们穷,所以我们配不上那些东西”,而要告诉他们:你在将来值得更好的!

前阵子,看到了一个网友的提问,被触动到了。

问题是这样的:

“因为很爱打篮球,想用自己的奖学金买一双名牌运动鞋,可是爸妈从小告诉我家里很穷,我们家条件不好。

如果买了的话,内心会有负罪感和愧疚感,感觉自己背叛了爸妈,我该买吗?我配拥有如此好的鞋子吗?”

看到这个问题的时候,对小男孩心疼的同时,也引发了思考:

其实,这个事情表面上看是一双运动鞋的问题,深层次反映的却是男孩内心自卑。

这种自卑的心理,无论在是家庭贫困或富有的孩子身上都会出现,但并不是与生俱来的,其中一个因素就跟父母“哭穷式”的教育理念有关。

“家长哭穷”不外乎有两种情况:

一是家庭条件比较好,但是想培养孩子勤俭节约,不挥霍无度的性格,假意装穷;

二是家里物质基础差,想通过“哭穷”的言语来向孩子传递爸妈的不容易,从而教导孩子要感恩、孝顺和努力、上进。

站在家长的角度,父母的出发点和本意都是好的,但是经常对孩子说这些话,很有可能会起到反作用。

因为父母一味地“哭穷”可能会造成孩子一辈子的“心穷”。

清华教授彭凯平曾在一次访谈中说:

“如果告诉孩子家里缺钱,我们没有别人好,其实是一种贫穷感的灌输。它会让孩子产生心理上的匮乏感和自卑感。”

不少在“我们家很穷”“他们家条件比我们好”等语言环境下成长的孩子,都会在长大后开始疯狂弥补曾经那个没有得到满足的自己。

买成堆的娃娃,买整箱的玩具……并不是有多喜欢,而是为了弥补儿时的遗憾。

他们的内心,始终都有着一层自卑的阴霾,深陷匮乏感的泥潭里。即便将来再多的满足,都无法填满内心深处的匮乏感。

那有的家长可能会有疑问,我家里物质基础确实很差,难道不能对孩子说吗?

其实你说不说,大部分孩子都能够通过平时的吃穿住行感受到家庭情况。

但心里有力量的孩子,不管家庭条件如何,他的内心都不会感到匮乏。

而要想孩子心里有力量,父母就要做到不再一味的哭穷。

1.向孩子坦白家庭的真实情况,建立互相信任的桥梁。

假如孩子想要一本昂贵的绘本,作为家长:

如果经济条件允许,孩子也没有,不妨满足孩子需要,但是要告诉他,“妈妈给你买,是知道你会好好珍惜,并且会认真看的。”

如果条件不允许,可以如实告诉自己的宝贝,“我们暂时买不起,但是妈妈可以努力工作挣钱给你买,你也要努力学习,然后一起存钱来买它。”

2.相比于物质,孩子内心的富足更重要

看到过一个故事:

有个小男孩家里经济条件不好,羡慕同学都有大玩具车。他回到家和自己的父母说,也想要大玩具车。

爸爸听了并没有和孩子说:家里很穷,那个贵,我们买不起。而是亲手用废弃的小玩具车组装了一个大的玩具车给小男孩。

小男孩爱不释手,并且经常带着这个玩具车和同学们一起玩。在他的心里这就是全世界最好的玩具车。

可见,内心的富足不是通过钱堆积出来的。孩子成长路上的养料,是精神的富足和内心的丰盈。

3.父母言传身教就是最好的教育

家境贫困,教育出来的孩子不一定“自卑寒碜”;家境优渥,教育出来的孩子不一定“傲慢无礼”。

父母自身的言传身教,对孩子的成长有着重要的影响。

有一个叫“蔡畅昂“的女大学生,走红网络,因为她独特的开场白:

“我叫蔡昂畅,外号蔡胖~,我家是干收废品的,父母很累。

我有个特别实在、特别土的梦想,就是给我妈买个大别墅。他们干活特别累,然后把我养得很好,想好好对他们。”

短短的几句话,收获网友好评无数。

从她的话语里有对父母的感恩和担当,从她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不卑不亢、自信大方的品性。

她的父母虽然是收废品的,但是从来没有在她面前哭过穷。

而是大胆培养她的兴趣爱好,身体力行地告诉她,任何职业都没有贵贱之分。从而塑造她乐观开朗、懂得尊重的性格。

父母犹如一面镜子,自己不卑不亢,孩子也不会卑躬屈膝。

家庭物质的贫穷不可怕,可怕的是作为家庭未来希望的孩子“心穷”。

俗话说:一个家庭,可以人穷,但不能志短。

经济上的贫穷,努力奋斗个三五年是可以改观的。但孩子的格局、教养、三观一旦形成,是很难改变的。

关于孩子的教育,哭穷绝不是最好的。不要告诉孩子“我们穷,所以我们配不上那些东西”,而要告诉他们:你在将来值得更好的!

让孩子的内心富足充满自信,这样,无论处在什么阶段,他都能扬帆起航,向阳而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