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颈椎病防治250问(九)

 天道酬勤更努力 2022-04-22

什么是颈椎间盘突出症?

  颈椎间盘由于某种原因,向后外侧突出,压迫颈脊神经或颈脊髓而引起症状时,称为颈椎间盘突出症。

  椎间盘又称椎间纤维软骨盘,是由纤维环、髓核及软骨板组成,并连结于上、下两个椎体之间的重要结构,除第一、二颈椎间没有椎间盘外,自第二颈椎下方至第一胸椎上方共有六个颈椎间盘。下部颈椎由于负重较大,活动较多,又与相对固定的胸椎相连,故易于劳损而发生退行性改变。

  纤维环发生退行性变后,其纤维首先变粗,进而发生玻璃样变性,其强度降低,最后断裂。也可因其失去弹性,不能担负原来可以承担的压力,当受到头颅重力作用、肌肉的牵拉、运动负荷过大和外力因素作用下,再加上髓核又居于椎间隙的后方,纤维环即可因之向外膨出或破裂,而髓核则向狭窄薄弱的后纵韧带处突出或脱出,造成颈椎间盘突出症。

  颈椎间盘突出症的发病年龄由25~60岁不等,男性较女性多见,男女之比为2:1,其发生率约为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十分之一左右。因颈椎间盘突出的部位不同,可分别压迫脊髓和脊神经,而产生一系列类似颈椎病的症状。

  颈椎间盘突出症有哪几种类型?

  颈椎间盘前部较高较厚,正常髓核位置偏后,且纤维环后方薄弱,故髓核容易向后方突出或脱出,而椎间盘的后方有脊髓、神经根等重要结构,因此突出的髓核容易刺激或压迫脊髓或神经根,产生临床症状。

  根据颈椎间盘向椎管内突出的位置不同,可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1、侧方突出型:突出部位在后纵韧带的外侧,钩椎关节的内侧。该处是颈脊神经经过的地方,因此突出的椎间盘可压迫脊神经根而产生根性症状;

  2、旁中央突出型:突出部位偏向一侧而在脊髓与脊神经之间,因此可以同时压迫二者而产生单侧脊髓及神经根症状;

  3、中央突出型:突出部位在椎管中央,因此可以压迫脊髓双侧腹面而产生脊髓双侧的症

  颈椎间盘突出症都有哪些临床表现?

  根据颈椎间盘向椎管内突出的位置不同而有不同的临床表现:

  ①侧方突出型:由于颈脊神经根受到刺激或压迫,表现为单侧的根性症状。轻者出现颈脊神经支配区(即患侧上肢)的麻木感,重者可出现受累神经节段支配区的剧烈疼痛,如刀割样或烧灼样,同时伴有针刺样或过电样窜麻感,疼痛症状可因咳嗽而加重。此外,尚有痛性斜颈、肌肉痉挛及颈部活动受限等表现,尚可出现上肢发沉、无力、握力减退、持物坠落等现象。体格检查可发现被动活动颈部或从头部向下作纵轴方向加压时均可引起疼痛加重,受累神经节段有运动、感觉及反射的改变,神经支配区域相应肌力减退和肌肉萎缩等表现;

  ②旁中央突出型:有单侧神经根及单侧脊髓受压的症状。除有侧方突出型的表现外,尚可出现不同程度的单侧脊髓受压的症状,表现为病变水平以下同侧肢体肌张力增加、肌力减弱、腱反射亢进、浅反射减弱,并出现病理反射,可出现触觉及深感觉障碍;对侧则以感觉障碍为主,即有温度觉及痛觉障碍,而感觉障碍的分布多与病变水平不相符合,病变对侧下肢的运动机能良好;

  ③中央突出型:此型无颈脊神经受累的症状,表现为双侧脊髓受压。早期症状以感觉障碍为主或以运动障碍为主,晚期则表现为不同程度的上运动神经元或神经束损害的不全痉挛性瘫痪,如步态笨拙,活动不灵,走路不稳,常有胸、腰部束带感,重者可卧床不起,甚至呼吸困难,大、小便失禁。检查可见四肢肌张力增加,肌力减弱,腱反射亢进,浅反射减退或消失,病理反射阳性,髌阵挛及踝阵挛阳性。

  X线检查可显示有颈脊椎侧弯畸形,生理曲度减少,颈椎发直或向前弯曲,部分病人可见病变椎间隙狭窄,病程较长者于椎体边缘有唇样增生现象;脊髓造影在突出的相应节段平面有充盈缺损、部分梗阻或完全梗阻表现;CT或核磁共振检查可明确突出的节段、范围、大小及与神经脊髓的关系等。

  如何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

  颈椎间盘突出症分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两种,各有其适应症。

  (1)保守疗法:对于神经根受压者及脊髓受压较轻者,首选综合性保守疗法,绝大部分病例可获得较为满意的疗效。

  ①围领、颈托制动、休息:用于非卧床病人或治疗间歇期,使颈椎维持制动;

  ②枕颌吊带牵引:主要作用为制动、解除颈肌痉挛和缓解椎间盘内部压力。可取坐位或卧位,头前倾15度,重量2~6kg,视病人体重和病情而定,每日2~3次,每次20~30分钟;

  ③推拿按摩:对改善局部血供,松弛肌肉痉挛,解除疼痛,扩大椎间隙及椎间孔,使移位的椎体复位,甚为有效;

  ④理疗:方法很多,有利于加速炎症性水肿的消退和改善神经的血供;

  ⑤封闭疗法:可行痛点封闭或颈部硬膜外腔封闭,可迅速控制炎症和解除疼痛,疗效较好,但存在一定潜在的危险性,不作为常规使用;

  ⑥药物治疗:详见颈椎病的药物治疗。

  (2)手术治疗:对保守治疗无效或脊髓受压严重者,可采用手术治疗。

  ①前路椎间盘摘除、椎体间植骨融合术:常可获得满意的疗效。具体方法详见颈椎病的手术治疗;

  ②后路椎板切除或椎板成形术:伴有颈椎管狭窄的病例可行后路手术减压,但颈椎间盘摘除手术通常不可从后路进行,以避免脊髓损伤。

  什么是椎间盘炎?

  椎间盘炎是发生于椎间盘的一种感染性疾病。由于椎间盘是由纤维环、髓核及软骨板组成,纤维环为其周边部的纤维软骨组织,质地坚韧、致密而富有弹性,椎间盘感染后由于受纤维环的约束而不易向周围扩散,而侵蚀上、下椎体的骨缘,使椎体的上、下缘骨质破坏;而椎间盘的血液供应较差,随年龄增大而逐年减少,血管口径变细,一般在13

  岁以后已无血管穿入深层,因而抗感染能力较弱,椎间盘的修复能力也相对较弱。

  椎间盘炎多见于儿童,大部分由血行感染所致,年龄由11个月至14岁不等,男多于女,男女之比约为1.4∶1。而成人椎间盘炎则是由于椎间盘穿刺造影或进行椎间盘的手术时局部污染所致。

  椎间盘炎以腰椎发病最多,占74%;胸椎次之,占13.2%;颈椎最少,占2.8%;且绝大部分为一个椎间盘感染。

  椎间盘炎都有哪些表现?

  由于椎间盘炎为一感染性疾病,部分病人可出现烦躁、恶心、呕吐、头痛、体温升高等全身症状,而大部分病人可以没有或仅有轻微全身症状。

  颈部椎间盘发生感染后,病人可突然出现颈部、肩部疼痛,颈部肌肉紧张而表现僵硬,颈部活动受到明显限制,病变局部棘突压痛阳性,一般不伴有神经根或脊髓受压症状。

  胸腰椎椎间盘感染者,患者感到腰痛或背痛,腰部僵硬、活动受限,腰椎生理前凸增大或消失,病变部棘突凸出,可有压痛。少数病人可出现腹痛、髋痛、跛行、绳肌紧张等。一般于坐立或站立位症状加重,平卧时症状减轻。

  少数病例化验检查白细胞总数可以升高,最高可达17000/立方毫米;血沉可以增快,个别病例血培养可有阳性细菌生长。

  起病2周内,X线检查可无特异性阳性发现。发病2~3周后,X线检查可见病变的椎间隙有轻度狭窄,继而在紧邻的上下椎体缘变得模糊不清,1~2个月后开始出现骨质硬化现象,最后受累椎间盘可以发生椎体间部分或全部融合。

  如何治疗椎间盘炎?

  由于椎间盘炎为局限性局部感染,故其治疗包括:

  ①卧床休息:卧床休息在椎间盘炎的治疗中占有重要地位。卧床不仅可以减轻椎间盘内的压力而缓解疼痛,而且可以减少感染向周围组织扩散的机会,可使局部侵蚀破坏的椎体压力减小,防止椎体压缩塌陷,产生成角畸形。颈部椎间盘炎卧床时可辅以枕颌带卧位牵引,腰部椎间盘炎可卧石膏床,直至疼痛消失,血沉正常,X线平片显示骨的侵蚀现象停止为止,一般需要2~3个月;

  ②抗菌素治疗:发热、白细胞增多或血液培养细菌生长阳性者,可应用广谱抗菌素治疗,直至全身症状消失、白细胞正常为止;

  ③切开引流:若椎间盘炎穿破而导致周围组织感染形成脓肿者,则须切开引流,以控制感染,同时全身应用抗菌素治疗。

  什么是小儿椎间盘钙化症?

  小儿椎间盘钙化症是指儿童的椎间盘内发生钙化现象,并带来一系列的症状和体征,为一种少见病,与中老年人由于椎间盘发生变性所致的颈椎病有所不同,是一个独立的疾病。

  小儿椎间盘钙化症好发于6~12岁的儿童,男性多于女性,发病率约为0

  25%,发病部位以颈椎间盘最为多见,胸椎次之,腰椎最少,一般为单一节段的椎间盘钙化,少数病例也可有两个部位的椎间盘钙化。

  小儿椎间盘钙化症的病因还不十分清楚,综合起来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

  ①外伤:外伤可引起椎间盘内出血及血肿形成,继而出现钙化;

  ②感染:原因不明的感染而导致椎间盘内的钙盐沉积出现钙化;

  ③椎间盘退行性变:小儿的椎间盘退化导致结构上的改变并形成钙化灶,钙化灶可以突向椎体的前方、后方或侧方;

  ④先天因素:因发生椎间盘钙化的儿童常合并有脊柱裂、足部畸形及白内障等先天缺陷,因此,本病可能与先天因素有关;

  ⑤混合因素:椎间盘因受有不同程度的外伤,同时伴有或多或少的退化性改变,最后产生椎间盘内钙盐沉积。

图片

  小儿椎间盘钙化症都有哪些表现?

  小儿椎间盘钙化症起病前可有外伤或劳损史,约有20%左右的椎间盘钙化病例没有任何临床症状。

  一般起病较急,以病变椎体局部疼痛为主,并逐渐加重,同时多伴有该节段相应神经支配区域的疼痛,患部脊柱活动受限,颈椎间盘钙化者可出现颈部僵硬、斜颈畸形,病变脊椎的有关棘突可有压痛,个别病例可有横贯性脊髓炎的临床表现,出现病变脊椎水平以下的弛缓性瘫痪,表现为该节段水平以下的感觉、运动丧失,大、小便失禁,生理反射消失。若钙化的髓核突向椎管,则可产生脊髓压迫症状。有时伴有全身低热、血沉增快,血细胞总数也可增多。

  X线检查一般于发病2周左右(最短为24~48小时)即可发现椎间盘有钙化征象。此种钙化现象以单发者居多,也有两个椎间盘同时发病者。钙化灶可只局限于某一个椎间盘的正常位置,也可以依不同方向向周围突出,并且有的钙化可以吸收。此外,尚有少数病例可见有受累椎间盘紧邻的椎体变扁。晚期可见到椎间隙变窄,椎体缘有骨赘增生现象。

  如何治疗小儿椎间盘钙化症?

  由于本病发生于儿童,故有较强的修复愈合能力,而且椎间盘钙化灶可以自行吸收,因此经过正确治疗后病情恢复很快,常可在数天内症状缓解或消失,预后良好。

  ①保守疗法:由于本病可以自行吸收,自行缓解症状,对不伴有神经压迫症状的病例,只须给予保守治疗即可。对轻症病人,可适当休息,配戴软围领,保持颈部于轻度伸展位,一般不必应用抗菌素或采用石膏制动。症状较重的患者,可行枕颌吊带牵引,并辅以理疗、轻手法按摩等,疼痛重者可适当给予镇痛剂,通常均能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

  ②手术治疗:对于有髓核突出伴有脊神经或脊髓压迫、经保守治疗症状不能缓解者,应考虑手术摘除突出的钙化髓核。采用手术方法治疗本病通常一次即可治愈,但也有极少数病例再复发而需再次手术者。

您的图片图片图片图片是我们前进的动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