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世界读书日:我和书的故事(一)

 新用户6326I9Ei 2022-04-22

小时候,我是个安静的孩子,哥哥姐姐写作业,我坐在旁边看着,仿佛看别人在吃好东西自己嘴里就不断的潜溢出唾液来。拿妈妈的话说,就是“看着人家念书,眼馋”

当然,我也不清楚为啥,大概比较享受煤油罩子灯下的看书写字的安静。当时,爸爸改作业,哥哥姐姐写作业,妈妈远一点,在纳鞋底,我呢,就是坐着,露着矮小的身体,斜着眼,看着哥哥姐姐的书。


对我来说,最早的书,是家里在中堂两旁贴的连环画。西侧是《西厢记》,东侧是《红楼梦》,每一张大纸上面有左右各四幅共八幅画,每幅画下面有三四行的文字,印象最深的是“掉包计”三个字,王熙凤欺骗宝玉娶的是林妹妹,采用“掉包计”,换成了薛宝钗。印象里,妈妈也给我讲过一些。

读小学时,篇篇课文老师都要求背诵,以本为本,似乎没有课外书。印象里第一本课外书,是《365夜故事》,那是个上下本,里面是一些非常美丽的童话,每一篇故事都特别吸引人,一篇一篇的看,好像只有半天就把那一本书看完。

小学里我还订过一本刊物,记得当时去爸爸办公室说,“爸爸,我要订红梅”,结果,老师们都笑了,当时的那个小学生刊物不叫红梅,叫《红蕾》。

模糊的印象里,那本杂志非常有意思,上面是文字故事,在每一页的下面大概有火柴盒长度那样宽的地方全是连环画,看完这本杂志,把下面的剪下来,就能装订成一本小的连环画。

我把每一本杂志都认认真真看完,然后再沿着剪切线将那一部分剪下来,然后装订成册,就成了12本《红蕾》加12本连环画,感觉特别好。

除了读课本,小学里读过的书的确太少,如今感觉,文字能力的确需要深厚的“童子功”,小时候不读,成年后加班读,效果并不理想。

那时候很时兴连环画,我们简称“画本”,图画多,文字少,主要是故事、小说。记得每次卖完棉花回来,有了钱,哥哥总会在新华书店里买几本画本,印象最深的是一本外国电影叫《英俊少年》。

或许跟爸爸教物理有关,所以家里文学类的书籍比较少,等到我读初中的时候,记得哥哥买过一本《当代青年中短篇小说选》,那时候看了肖复兴、梁晓声等的文章。这是老三届文章,大多数讲的都是上山下乡,去建设兵团的事情,感觉非常好。记下名字的有一篇,梁晓声写的,叫《抹不掉的声音》

初中时,同学间开始疯传琼瑶的文章。学生读琼瑶的言情小说大概是被老师们所不喜欢的,但是却是少男少女的最爱,借着看,偷着看,我快速读完了《六个梦》,马上还给同学了。

小学初中读书太少,在文字运用方面没有打下良好基础,所以,有时候自己写病句而不自知。这,需要童子功的。

读师范时,图书馆的确有很多书,也借过很多外国名著,可惜,当时是死活读不下去,我还记得有同学借《浮士德》,感觉那同学很厉害。

去阅览室读书还是蛮轻松的,期刊,杂志,很多文章是散文,大概就是从那时候开始,感觉写日记和读过的很多杂志都类似,便断断续续有了写日记的习惯。

我在中师才开始读《红楼梦》,那是辛借我的。那时候有些东西还是读不懂,但是如今再看,虽然那时懵懵懂懂,但是因为那时记忆力还好,印象深,后来又读了几遍,感觉最初的那些东西仍然没有忘记,加上理解能力增强,感觉小时候读书、青年时期读书更有作用。

但是往往是“好读书时不好读书,好读书时不好读书”。


工作后,得益于教语文,一直都没有停止读书。小时候没能读上的《少年文艺》,工作后才给学生读,让他们爱上读书,的确需要《少年文艺》,还有儿童文学,后来几乎是跟随学生一起读的。

前些年,教语文会有两节阅读课,这都是老师和学生最喜欢的课。或者大家各自读着自己的课外书,安安静静,没有一点声音;或者,我读着,让学生听着写下好几篇非常好的散文;有时也找《少年文艺》上的优美文章,让朗读能力强的同学读,听故事的人往往泪流满面,讲故事的人会声音哽咽。所以感觉那时候的阅读课或者课前读一篇文章,总让我受益无穷,我想学生们也应该受益,很多文章大概都是从《少年文艺》上寻到的。

也曾经和自己的孩子一起阅读。家里两个教语文的,担心孩子理科不好,所以总是想让孩子对科学的兴趣,订过几年的《我们爱科学》,他非常喜欢。非常可惜的是,他读的文学作品缺乏升级,他一直喜欢郑渊洁的童话。

因为学生的启发,我买了不少郭敬明的小说。他的文字能力特别强,尤其喜欢里面的简洁的景物描写和人物外貌描写。

小说读过一遍之后,难有一读再读的想法,《红楼梦》除外,所以,后来就极少再买。


认真审视,我喜欢的还是散文。尤其是后来情绪得不到疏解之后,读了很多周国平、史铁生的散文,他们文章很有哲理,甚至教会了我如何面对生命和死亡。

台湾一些著名的散文作家林清玄,张晓风,他们细腻的描写以及里面的禅理佛性,总是让人有头脑澄明之感。

也是从那个时候开始喜欢种菜,看花看草,爱上了往日司空见惯却从不认真关注的大自然。也发现了汪曾祺,梁实秋,梁衡的文章。这些充满烟火气的散文总是让人如沐春风,陶醉其间。原来,生活可以过得如此有滋有味。

读书,也是一种生活方式,独处一隅,和文中的人物对话,和自己的心灵对话,感觉内心非常充盈,精神非常丰富。安安静静的,比高朋满座的聊天并不差。

读书习惯了,每一个不读书的日子,都有负罪感。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