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王新春| 阴阳之道视域下的虞翻易学

 慧然 2022-04-22

六十四卦的符号系列与卦辞爻辞的文字系列一体互诠互显,构成了《周易》古经的经典文本。这一文本有着其所赖以诞生的特定整体历史文化语境,并令这一语境内化落实为其内在深层的独特学理、信念、信仰语境。这两项语境含蕴于文本之内,构成作为文本所以然支撑的隐性语境,而文本所呈现的,则是基于此的显性语境。历代学者,基于自己所处的新的历史文化语境,本着明体而达用、通贯学与术的基本理念,程度不同地、自觉不自觉地在“创造的诠释学(creative hermeneutics)”意义上,诠释、阐发着这一文本,活转、重构着这一文本的隐性与显性语境,由此引发出象数、义理、筮占-前瞻一体通贯理路下涵纳天地人物,笼罩古往今来,标举天-地-人三才共在主轴,期许人之一才承当、促成下的人生、天下理想境地之达成的易学专门之学与生生不息、影响日趋广泛深远的壮观易学活水长流。生当汉末的虞翻,立足于时代经学的语境,本着守正开新、光前裕后、继往开来的神圣经师信念和傲视群儒的自负,在经传一揆理念下,对《周易》经传作了具有一定“创造的诠释学”意义的系统诠释,重构起富有时代特色的《周易》隐性与显性语境,推出了彰显着鲜明学术自我的阴阳之道视域下的虞翻易学。

《易》为圣人之作,《易》的视域即圣的视域

 夏商周三代,承续积淀着久远的历史文化大传统,成为后起中华文化价值理念与价值系统的奠立期。与这一时期相先后所诞生的几部著作《易》《书》《诗》等,因其所开示的文化价值理念、价值系统与学问思想被视为揭示了宇宙人生的常理常道,而具有了范导人生的恒久经典意义,渐次被奉为文化源头活水的圣典。武帝以降,在大儒董仲舒等人的促动下,《春秋》《书》《诗》《礼》《易》等的经典地位,首次由天子为代表的官方予以完整明确正定。奉诸部经典为价值理念、学问思想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头活水,从而文化经学化,天下平治之道经学化,个体生命安立之道经学化,成为沛然莫之能御的时代潮流。于是,文化获得了经学的语境,天下获得了经学的氛围。今人常言美眼观世界,法眼看社会,礼眼观伦序,佛眼观尘世,微眼观天下,宏眼观宇宙……说的是人们乃是借助一定眼光、视域,切入生活世界,观照、理解宇宙人生,进而找到解决问题的理则、方法与途径,从而达成自己理想的价值目标的。当时主流的观念是,经典所提供的,就是人们面对宇宙人生时,何以观照理解之,何以发现理清解决其中问题的正大视域、理则、方法与途径。正因经典有此提供,所以就赢得了来自社会上下的敬畏尊崇,以至于经眼观文化,经眼观人生,经眼观天下,经眼论人道,经眼言治平,经眼议天人,成为时代心灵之归趋。在此历史文化语境下,虞翻主张,《易》为圣人之作,是诸经之首;《易》的视域,是最具典范意义的圣的视域。

《周易》古经与《易传》,在汉代经学的语境下,被奉为不可分割的整体。古经是经,传也因其诠释的经典性跻身经位而成不可或缺。《汉书·艺文志》所谓:“《易经》十二篇,施、孟、梁丘三家。”唐颜师古注云:“上下经及十翼,故十二篇。”它由与他经不相上下的地位,渐次子西汉后期跻升诸经之首、大道之源的宝座。正如《汉书·艺文志》所言:“六艺之文,《乐》以和神,仁之表也;《诗》以正言,义之用也;《礼》以明体,明者著见,故无训也;《书》以广听,知之术也;《春秋》以断事,信之符也。五者,盖五常之道,相须而备,而《易》为之原。”(《汉书》,第1723页)同书《扬雄传赞》亦云:“(扬雄)以为经莫大于《易》,故作《太玄》。”虞翻完全接受了这一经典定位:“经之大者莫过于《易》。”就《易》之一经两个有机组成部分的作者,他明确指出,他们分属于不同历史时期的伏羲、文王与孔子。其中,伏羲确立了八卦与六十四卦的符号系列,文王撰写了卦辞爻辞的文字系列,二人思想先后贯通,完成了古经;在此基础上,孔子撰写了《易传》十篇,揭示了伏羲、文王借古经所建立的易学这门学问,诠释了易学所开示的现实易世界。他说:

伏羲仰天县象,而建八卦,观变动六爻为六十四,以通神明,以类万物。(《三国志》,第1322页)庖牺则天八卦,通为六十四。

伏羲仰观天象画出了八卦,进而以卦眼观万象,以八卦归类、符示、涵摄万象;又观万象的运动变化、流转互通,据在上之天与在下之地分别确立三爻之位,下三爻卦与上三爻卦的爻位以及下上内外贯通的六爻之位得以设立,从而将三爻的八卦衍展重叠为六爻的六十四卦,用以归类、符示、涵摄万象的变动流通。《系辞上传》“天地设位”虞注:“位谓六画之位。乾坤各三爻。”(《周易集解纂疏》,第565页)《说卦传》“《易》六画而成卦”虞注:“乾坤各三爻而成六画之数也。”(《周易集解纂疏》,第692页)

虞翻之前,在画卦、重卦之人问题上,主要有三说:伏羲画八卦,文王重为六十四卦;伏羲画八卦,并且重为六十四卦;伏羲画八卦,神农重卦。身处经学盛极喧嚣之后,出于为《易》之一经正本清源、拨乱反正之学术考量与担当,虞翻首先批判性地反思了以上诸说,宣示了他所认可之说。

《系辞下传》称:“古者庖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这成为公认的伏羲画八卦的经典依据。同篇又称:“八卦成列,象在其中矣;因而重之,爻在其中矣。……作结绳而为网罟,以佃以渔,盖取诸离。”《说卦传》又说:“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幽赞于神明而生蓍,观变于阴阳而立卦,发挥于刚柔而生爻,和顺于道德而理于义,穷理尽性以至于命。”这类论述,又为一些人视为伏羲重卦说的经典依据。《淮南子·要略》即认为:“今《易》之乾、坤足以穷道通义也,八卦可以识吉凶、知祸福矣,然而伏羲为之六十四变,周室增以六爻。”这是在明确认为伏羲演八卦为六十四卦。

《系辞下传》云:“《易》之兴也,其当殷之末世,周之盛德邪?当文王与纣之事邪?”这成为伏羲画八卦、文王重卦说的经典依据。司马迁在《太史公自序》与《周本纪》中分别说:“余闻之先人曰:伏羲至纯厚,作《易》八卦。……昔西伯拘羑里,演《周易》。”“西伯盖即位五十年,其囚羑里,盖益《易》之八卦为六十四。”扬雄在《法言·问神》中则言:“《易》始八卦,而文王六十四。”刘向、刘歆父子亦有类似观点收入《汉书·艺文志》:“《易》曰:'宓戏氏仰观象于天,俯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至于殷、周之际,纣在上位,逆天暴物,文王以诸侯顺命而行道,天人之占可得而效,于是重《易》六爻。”(《汉书》,第1704页)

《系辞下传》又言:“庖牺氏没,神农氏作,斵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盖取诸益。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盖取诸噬嗑。”涉及到重卦中的益与噬嗑,据此,郑玄认为重卦者为神农。

虞翻基本赞同《淮南子》之说,认为伏羲画八卦并重为六十四卦,而神农、黄帝、尧、舜以及文王等,则全面继承了伏羲的重卦,而不是重卦之人。所以在诠释《系辞下传》叙述涉及十三卦的观象制器文字时,他认为神农、黄帝、尧、舜就是在伏羲重卦的基础上,进行实际的观象制器运作的。(《周易集解纂疏》,第624-633页)迥异乎他人的是,虞翻主张,伏羲画卦之前,在天已有八卦之象,此八卦可谓天八卦或天卦,伏義仰而观之,发现进而效法它们,以阴阳爻画的方式,画出了符号系统的八卦。因此,伏羲不是八卦的创造者,而是发现者、效法者。他称:“庖牺观鸟兽之文,则天八卦效之。……八卦……非庖牺之所造也。故曰:'象者,像此者也。’则大人造爻象以象天卦可知也。而读《易》者咸以为庖牺之时,天未有八卦,恐失之矣。'天垂象,示吉凶,圣人象之’,则天已有八卦之象。”(《周易集解纂疏》,第622页)伏羲因领悟、发现了天卦,而以卓荦大写人字之姿,远远超迈同时代及以往时代之人,开显了心契天的天眼、卦眼、圣眼、易眼,进而领悟、发现了易的世界,令《易》得以创立,易学得以滥觞。

至于何人在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之下各系属相应卦辞、爻辞,而成符号系列与文字系列相即不离、一体对显的《易》古经,何人对此古经做出典范诠释,虞翻说:

文王书《易》六爻之辞也。末世,乾上;盛德,乾三也。文王三分天下而有其二,以服事殷,周德其可谓至德也,故“周之盛德”。纣穷否上,“知存而不知亡,知得而不知丧”,终以焚死,故“殷之末世”也。(《周易集解纂疏》,第677页)

兴《易》者,谓庖牺也。文王书经,系庖牺于乾五。乾为古,五在乾中,故“兴于中古”。《系》以黄帝、尧、舜为后世圣人,庖牺为中古,则庖牺以前为上古。(《周易集解纂疏》,第659-660页)

孔子行夏之时,经用周家之月,夫子传《彖》《象》以下,皆用夏家月。(《周易集解纂疏》,第403页)

在追溯《易》之成书过程时,前文已揭,《系辞下传》曾云:“《易》之兴也,其当殷之末世,周之盛德邪?当文王与纣之事邪?”接下来即云:“是故其辞危。危者使平,易者使倾。其道甚大,百物不废。惧以终始,其要无咎,此之谓《易》之道也。”虞翻之前,人们即据之认为文王作卦爻辞而完成《易》古经。上揭《汉书·艺文志》载,向、歆父子、班固即据之在断言文王“重《易》六爻”成六十四卦之后,称文王“作上下篇”。“上下篇”,即通行本《周易》古经。《系辞上传》解说大衍筮法时即已言“二篇之册(策)”。《周易参同契》亦云:“若夫至圣,不过伏羲,始画八卦,效法天地。文王帝之宗,结体演爻辞。”郑玄也认为卦爻辞出于文王;而考虑到爻辞中每每涉及文王以后之事,马融、陆绩等则认为卦辞出于文王,爻辞出于周公。虞翻赞同文王作卦爻辞、撰成古经之说,认为文王承接光大了由伏羲开启,神农、黄帝、尧、舜踵武赓续的易学事业,完成了符号文字完满结合的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易》之经典文本。在此文本中,文王将伏羲系属到了乾卦九五爻,将黄帝、尧、舜等系属于后世圣人之列,昭示伏羲以圣天子的身份,“观象于天,造作八卦,备物致用,以利天下”(《周易集解纂疏》,第33页),开启了以人合天、泽被天下、沾溉万世的易学大业。乾符示老古,五又为中位,昭示伏羲德位中正,以厚重的历史担当,身处中古,上承上古,下启神农、黄帝、尧、舜等,衍为光前裕后,赓续不断,生生日新的易学大业历史长河。系殷世于乾卦上九没落亢极之位,纣王于否卦上九穷极趋于丧亡之位,自己于乾卦九三德盛地阔谨守臣分之位,宣示自己修德合天,接续光大伏羲以来的易学大业历史长河,撰成《易》之一经,以示忧患天下,昭告来者。伏羲肇端《易》的慧心与担当,神农等接续光大易学的慧心与担当,由此得以豁显,而他们的慧识则有了汇聚结晶升华之果。文王自身的忧思慧识与担当,也同时豁显开来。

除追溯《易》的成书,《易传》还部分透露过《传》作者的信息:乾卦《文言传》出现过六次“子曰”,《系辞上传》出现过十四次“子曰”,《系辞下传》出现过十次“子曰”,如此《传》共计出现过三十次“子曰”。后人往往将这些“子曰”理解为孔子说。与此相关,《论语》中则出现过两条孔子直接论《易》的文字:一为《子路篇》:子曰:“南人有言曰:'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医。’善夫!'不恒其德,或承之羞。’”子曰:“不占而已矣。”一为《述而篇》:子曰:“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不恒其德,或承之羞”,属恒卦()九三爻的爻辞。在此基础上,《史记·孔子世家》即断言孔子作《易传》:“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说卦》《文言》。读《易》韦编三绝。曰:'假我数年,若是,我于《易》则彬彬矣。’”(《史记》,第1937页)班固《汉书·儒林传》又称:“(孔子)盖晚而好《易》,读之韦编三绝,而为之《传》。”而同书《艺文志》则说:“孔氏为之《彖》《象》《系辞》《文言》《序卦》之属十篇。故曰:《易》道深矣,人更三圣,世历三古。”(《汉书》,第3589、1704页)《易纬·乾坤凿度卷下》称:“(孔子)五十究《易》,作十翼明也。”《周易参同契》则说:“夫子庶圣雄,十翼以辅之。”(《周易参同契通真义》,第19页)由此,孔子作《易传》成为主流共识。虞翻接纳了这一共识,认为伏羲肇端以来的《易》,因文王古经之作而凝立;凝聚着伏羲以来易学之果的古经,则因孔子《易传》的诠释而豁显其所然与所以然。从伏羲至文王,立《易》与易学之所是,孔子则诠显挺立其所以是,而导人以进入易学殿堂之适切门径,可谓集易学之大成。三圣异世同调,共立《易》之一经,共成易学之一学。《易》与易学,成就了三圣之圣,反过来也向世人开示了,易眼即圣眼,《易》的视域即圣的视域。仔细契会《易》,深入易学之堂奥,人们即可望开显易眼、天眼、圣眼三而一的易学视域,臻乎三圣般的大气、厚重、深邃的圣人之境。最后,虞翻特别指出,《易》与历法密切相关,历法不同,《易》的表达也就有了差异:周建子,殷建丑,夏建寅,周以子月为正月,文王的古经用的即是周正;夏以寅月为正月,孔子接受之,诠释古经时就用夏正。这应引起人们的注意。

易道即阴阳消息之道

《易传》以阴阳诠释古经的两种爻画,以阴阳流转诠释八卦、六十四卦的符号系列,以阴阳贯穿《易》的整个体系,从而令阴阳成了《易》与易学的基点,于是有了《系辞上传》“一阴一阳之谓道”的鲜明论断。《庄子·天下篇》基于此则说:“《易》以道阴阳。”汉代经学精神、经学哲学文化价值系统的奠基人是董仲舒。他基于《易》开显的阴阳观,在本天道立人道,法天道成王道的经学理念下,将把握天道的切入点定于阴阳,称“天道之大者在阴阳”(《汉书》,第2502页)。从此,阴阳、阴阳大化,以及基于此的天人之际问题,成了时人的头等关注点。在此背景下,虞翻认为,“六经之始,莫大阴阳”(《三国志》,第1322页),透过《易》,圣人首要所展现的就是一种阴阳的视域。阴阳是《易》的神髓之所在,《易》之道的实质就是阴阳之道。因此,阴阳是解开《易》的秘奥,进入《易》的殿堂,领悟易学奥蕴的秘钥。

唐陆德明《经典释文》卷二《周易音义》释“易”称:“此经名也。虞翻注《参同契》云:'字从日下月。’”

虞翻在诠释《周易》经传之前,先诠释了东汉道人魏伯阳的《周易参同契》,深受其中月体纳甲说的启发,领悟到与黄老、丹道会通为一的《易》的阴阳神髓。

《参同契》云:“言不苟造,论不虚生,引验见效,校度神明,推论结字,原理为证。坎戊月精,离己日光,日月为易,刚柔相当。”(《周易参同契通真义》,第7页)日月的升降往来引发阴阳的流转,圣人由日下月构字所成的“易”,即旨在昭示《易》之所以名“易”,乃因其神髓在阴阳。《说文》:“《秘书》说曰:'日月为易,象侌易也。’”《易纬·乾坤凿度》:“易名有四义,(其一)本日月相衔。”注:“日月往来,古日下有月为易。”表达了类似的见解。这一神髓,虞翻认为,最鲜明的,首先由天借日月之本相与日月升降往来所引发的六种不同圆缺明晦之月相所昭示。日月之本相加六种不同月相,即为伏羲所发现的在天的八卦之象。《参同契》称:“三日出为爽,震庚受西方。八日兑受丁,上弦平如绳。十五乾体就,盛满甲东方。……七八道已讫,曲折低下降。十六转受统,巽辛见平明。艮直于丙南,下弦二十三。坤乙三十日,东北丧其明。节尽相禅与,继体复生龙。壬癸配甲乙,乾坤括终始。”(《周易参同契通真义》,第9-10页。乾卦符号原缺,依例补)在此基础上,虞翻借诠释《系辞上传》“县象著明莫大乎日月”,指明了日月运转所成的八卦之象:

日月县天,成八卦象。三日莫,震象出庚;八日兑象见丁;十五日,乾象盈甲;十七日旦,巽象退辛;二十三日,艮象消丙;三十日,坤象灭乙。晦夕朔旦,坎象流戊。日中则离,离象就己。戊己土位,象见于中。日月相推,而明生焉,故“县象著明,莫大乎日月”者也。(《周易集解纂疏》,第603页)

每日正午时分,日现其本相于中天己位。每月最后一日的傍晚至下月初一的早晨,月现其本相于中天戊位。每月初三日,傍晚日将西落时分,新月之相现于西方庚位。初八日,日没西方之时,上弦月之相现于南方丁位。十五日,日将落时分,圆月之相现于东方甲位。十六或十七日晨,月始有缺之相现于西方辛位。二十三日,东方欲晓之际,下弦月之相现于南方丙位。二十九或三十日,月相全然消失于东方乙位而藏于北方癸位。天即借这八种日月之相显示了八卦之象,即己位的离象,戊位的坎象,庚位的震象,丁位的兑象,甲位的乾象,辛位的巽象,丙位的艮象,乙位的坤象。这就是所谓天八卦或天卦。伏羲即以阴阳爻画的方式效法之,而将其画出,于是就有了离、坎、震、兑、乾、巽、艮、坤。天以月相光明面示阳,以月相阴暗面示阴,以光明、阴暗二面的变化示阴阳的消长:由新月之相而上弦月之相而圆月之相,即由震象而兑象而乾象,开示阳息阴消而达阳全显的过程;由始缺之月相而下弦月之相而全晦之月相,即由巽象而艮象而坤象,开示阴息阳消而达阴全盛的过程。文王、孔子继之,进一步诠显日月在天所成八卦之象昭示的就是阴阳,就是阴阳的对待与消长。进而,八象冰山一角般点示,天下就是一个阴阳的对待消长之场;天下之道,归根结底就是一种阴阳对待消长之道。而圣人所造的“易”字,质而言之,基于日月的往来,含蕴开示的就是阴阳、阴阳对待消长流转。圣人所作《易》之一书,旨在奠基于日月往来所引发的阴阳对待消长流转,敞开一个阴阳对待变易流转的易世界。于是,天下可谓一阴阳对待消长之易场,天下之道可谓一阴阳对待消长流转之易道。日月的往来,对于这个变易着的世界显出其基础性意义,对于《易》之一经透出其奠基性价值。文王于坤、蹇两卦卦辞、孔子于两卦《彖传》所指出、诠显的,首要的就是环绕阴阳消息之道主题的这些内容:

坤卦卦辞云:“西南得朋,东北丧朋。”《彖传》诠释说:“'西南得朋’,乃与类行;'东北丧朋’,乃终有庆。”虞注云:谓阳得其类,月朔至望,从震至乾,“与时偕行”,故“乃与类行”。阳丧灭坤,坤终复生。谓月三日震象出庚,故“乃终有庆”。此指说易道阴阳消息之大要也。谓阳,月三日变而成震出庚,至月八日,成兑见丁,庚西丁南,故“西南得朋”。谓二阳为朋。故《兑》“君子以朋友讲习”,《文言》云“敬义立而德不孤”,《彖》曰“乃与类行”。二十九日,消乙入坤,灭藏于癸,乙东癸北,故“东北丧朋”。(《周易集解纂疏》,第73-74页)

蹇卦卦辞云:“利西南,不利东北。”《彖传》诠释说:“'利西南’,往得中也。'不利东北’,其道穷也。……蹇之时用大矣哉!”虞注云:坎为月,月生西南,故“利西南,往得中”,谓“西南得朋”也。……月消于艮,丧乙灭癸,故“不利东北,其道穷也”,则“东北丧朋”矣。……坎月生西南而终东北,震象出庚,兑象见丁,乾象盈甲,巽象退辛,艮象消丙,坤象穷乙,丧灭于癸,终则复始,以生万物,故“用大矣”。(《周易集解纂疏》,第362-364页)

月生明而成一阳震象现庚西,增明而成二阳兑象现丁南,意味着月生西、南,阳在西、南得其朋类。月明盈满而成三阳乾象现甲东,阳和其同类与时间的推移同步息长而达到极致。月亏明而成一阴巽象现辛西,消明而成二阴艮象现丙南。最终月明消失于乙东而成三阴坤象,继而隐藏于癸北而仍保持三阴坤象,意味着阳在东、北丧失自己的朋类,阳道陷入穷极终结之境。物极必反,穷极终结之际,离日坎月相会于此壬癸之北,不久震象又会重现于庚西,对于阳而言的吉庆之事发生,继之又会重现兑象、乾象,接下去则是重现巽象、艮象、坤象。如此往复循环,以至无穷。

日复一日,从而月复一月的日月升降往来,直接引发了月相的阴阳对待消长流转,促成了在天的八卦之象,确立了基于八卦之象出现于特定时空之位的日月往来意义上的阴阳对待消长流转八卦易场。八卦之象出现的特定时空之位,就是其各自在此易场中的场位:《系辞下传》“八卦成列,象在其中”,虞注:“乾坤列东,艮兑列南,震巽列西,坎离在中。故八卦成列,则象在其中。”(《周易集解纂疏》,第615页)乾位甲东,坤位乙东;艮位丙南,兑位丁南;震位庚西,巽位辛西;坎位戊中,离位己中。又,坤象先是出现于乙东,之后出现于癸北,此际正是月末日月相会之时,是以坤位又含癸北,坎位可含壬北,离位可含癸北。

《说卦传》“帝出乎震”、“万物出乎震”两段文字,曾开示过一个由八卦所涵摄符示的时空一体互显的动态流转型立体宇宙图式,借此揭示阴阳的对待流转,四时的递嬗与万物的生化,点示人与物就生化于这一宇宙八卦易场之中。虞翻之前,魏相、《易纬》、荀爽等,相继深化过这一图式,赋予其鲜明的卦气说语境,令其开示着一宇宙八卦卦气易场。对于这一图式与易场,虞翻则以日月往来意义上的八卦易场予以解构性诠释:

《说卦传》说:“帝出乎震,齐乎巽,相见乎离,致役乎坤,说言乎兑,战乎乾,劳乎坎,成言乎艮。万物出乎震;震,东方也。齐乎巽;巽,东南也。齐也者,言万物之絜齐也。离也者,明也,万物皆相见,南方之卦也;圣人南面而听天下,向明而治,盖取诸此也。坤也者,地也,万物皆致养焉,故曰'致役乎坤’。兑,正秋也,万物之所说也,故曰'说言乎兑’。'战乎乾’,乾,西北之卦也,言阴阳相薄也。坎者,水也,正北方之卦也,劳卦也,万物之所归也,故曰'劳乎坎’。艮,东北之卦也,万物之所成终而所成始也,故曰'成言乎艮’。”虞注:“震初不见东,故不称东方卦也。巽阳隐初,又不见东南,亦不称东南卦。……离为日为火故明,日出照物,以日相见,离象……日中正南方之卦也。坤阴无阳,故道广布,不主一方,含弘光大,养成万物。……兑象不见西,故不言西方之卦。……(乾)月十五日晨象西北,故曰西北之卦也。……坎月夜中,故正北方。……万物成始乾甲,成终坤癸,艮东北,是甲癸之间,故'万物之所成终而成始’者也。”(《周易集解纂疏》,第695-697页)震象现于庚西,不以东方卦称之。巽象现于辛西,不现东南,亦不以东南卦称之。离象正午时分现于中天,此际可谓中天之卦;转瞬由中天渐现于正南中天,此际可谓正南方之卦。坤象先现于东,后现于北,不主一方,不称西南卦。兑象现于南,不说西方卦。乾象十五日夕现于东,此际可称东方卦;当日晨现于西北,此际又可称西北之卦。坎象每月最后一日的傍晚至下月初一的早晨,现于中天,其间可谓中天之卦;夜半时分现于正北,此际可谓正北方之卦。乾象现于甲东,坤象最终现于癸北,艮象现于丙南,介乎二者之间,是为甲、癸之间,即东、北之间。

可见虞翻心目中的八卦,首要的是日月在天所成的八卦;他心目中的易场,最根本的是日月往来流转意义上的易场。借此具有新建构性的八卦与易场,审视以往人们所认定的《说卦传》所述以来的八卦图式与易场,一则正如清儒张惠言所言,“注明八卦在天之列是其本也”,再则更具实质性的,后者原本时空架构意义上的内涵,显然就被解构了。他由此挺显起偏离主流的、异乎同时代其他学者的八卦图式与易场,并在易学史上树立起少有的解构性另类案例。解构性在此非但意味着非建构性,反而进一步意味着对于主流之见的破坏性、否定性。只是历史上对于虞翻这种解构性诠释应和者极寡,因此主流的八卦图式与易场并未受到动摇。

当然,虞翻的解构并不彻底。主流八卦图式与易场中四正卦震兑离坎所涵摄符示的时空意涵,仍被保留了下来,而构成一四时递嬗意义上的四正卦易场,并与其日月往来流转意义上的八卦易场对接起来。就四正卦易场,震涵摄符示春,值甲乙东位,离涵摄符示夏,值丙丁南位,兑涵摄符示秋,值庚辛西位,坎涵摄符示冬,值壬癸北位。六十四卦中,唯有归妹一卦完整具备构成这一易场的此四正卦,是以孔子《彖传》云:“归妹,天地之大义也。”归妹下兑秋,上震春,二至四互离夏,三至五互坎冬,虞注:“震东,兑西,离南,坎北,六十四卦,此象最备四时正卦,故天地之大义也。”(《周易集解纂疏》,第472页)就两个易场的对接,正因月复一月的日月升降往来,才引发春夏秋冬四时及其递嬗,由此又形成四时递嬗意义上的四正卦易场。经历周而复始的循环,两个易场方得以牢固确立,后一易场反而成了前一易场的统摄者,前一易场反而应自后一易场观之,由后一易场审视其八卦得以形成的场位。《系辞上传》“四象生八卦”虞注:“乾坤生春,艮兑生夏,震巽生秋,坎离生冬者也。”(《周易集解纂疏》,第602页)乾坤之象生现于震春所值甲乙东位,艮兑之象生现于离夏所值丙丁南位,震巽之象生现于兑秋所值庚辛西位,坎离之象生现于坎冬所值壬癸北位。张惠言所谓:“此乃言在天八卦生于四时也。……月行至甲乙而乾坤象见,是乾坤生乎春也。月行至丙丁,艮兑象见。月行至庚辛,震巽象见。坎离在中,不可象。日月会于壬癸,而坎离象见,故生乎冬。”四正卦易场空间之位与日月往来意义上的八卦易场空间之位的差异矛盾,就可见文献而言,虞翻并未予以合理解决。

不难看出,日月往来意义上阴阳的对待流转,八卦之象的显现与易场的形成,敞开的核心,就是三阳乾象渐次息成,继之反转渐被阴消而通往三阴坤象,再息成乾象,再消去乾象而入坤象,如此周而复始的过程。约而言之,就是往复循环的阳出显乾象、阳丧于阴而入坤象的过程。三阳本系乾象所固有,三阴本系坤象所固有,上述过程,是乾坤对待基础上出乾入坤的阴阳对待消长流转过程。《易》之易字的意涵与《易》的底蕴,首先就在于这一消长流转。

追溯阴阳之原,则有太极与两仪。《系辞上传》云:“《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虞注:“太极,太一也。分为天地,故生两仪也。四象,四时也。两仪,谓乾坤也。乾二五之坤,成坎离震兑。震春兑秋,坎冬离夏,故两仪生四象。……乾二五之坤,则生震坎艮;坤二五之乾,则生巽离兑,故四象生八卦。”(《周易集解纂疏》,第600-602页)太极即太一,为终极最大而无形无象又无丝毫界际之分的浑然整体之一,以其无阴阳之判的浑然一气,成为这个世界气、阴阳之气以及这个世界的本原。太极太一浑然一气发生分化,分化出阴气与阳气,后者升而为天,前者降而为地,成就起宇宙间两个最大的象,所谓两仪,天地转而成为分化后的阴气与阳气的两个最大的宝藏。天地的对待,天阳地阴的对待,确立起来。此后所发生的,就是在此对待基础上的天阳地阴的交感消长与流转。正因天阳地阴的交感消长与流转,才成就了在天的八卦之象,同时也成就了在地的八卦之形。《系辞上传》所谓:“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见矣。”虞注:“谓日月在天成八卦:震象出庚,兑象见丁,乾象盈甲,巽象伏辛,艮象消丙,坤象丧乙,坎象流戊,离象就己,故'在天成象’也。'在地成形’,谓震竹巽木,坎水离火,艮山兑泽,乾金坤土。在天为变,在地为化。”(《周易集解纂疏》,第543页)伏羲由天象开悟阴阳根基下的八卦之眼,进而以八卦之眼通盘审视归类在天所成之象与在地所成之形,基于阴阳根基,以阴阳爻画的形式画出符号形态的八卦,涵摄符示在天在地的诸象诸形。在天的八种象,显三阳三阴之本,呈基于此的阴阳消长流转之变;在地的八类形,亦显三阳三阴之本,并呈基于此的阴阳消长流转之化。在天在地的三阳三阴之本,本来是通贯一体的;在天之变与在地之化,原本也是基于此而发生的。伏羲据此确立起六阳之天与六阴之地之本及其相互对待,理清基于此的天之变与地之化,于是立六阳之乾与六阴之坤以涵摄符示天阳地阴之本及其相互对待,立另六十二卦以涵摄符示基于此的宇宙大化,有着丰厚阴阳对待交感消长流转底蕴的六十四卦的符号系列得以确立。乾天之阳与坤地之阴对待往来交感而生离日坎月:乾天二五之阳往坤地二五之位,即生坎月;坤地二五之阴往乾天二五之位,即生离日。于是离日坎月得乾天之阳与坤地之阴之中气,而成为阴阳之精。离日坎月往来,促成昼夜更迭、四时递嬗,归根结底四时亦因乾天坤地二五中气的往来交感促成:乾天二五之阳往坤地二五之位,内外坎冬之象,二至四震春之象;坤地二五之阴往乾天二五之位,内外离夏之象,三至五兑秋之象。是为作为两仪的乾阳之天与坤阴之地,生作为四象的四时。离日坎月往来,促成在天的八卦之象,令其生现于作为四象之四时所值之时空场位,归根结底,这八象也由乾天坤地二五中气的往来交感促成:乾天中气往坤地中位,内外坎象,二至四震象,三至五艮象;坤地中气往乾天中位,内外离象,二至四巽象,三至五兑象。实际上,所成八卦,不仅指向在天的八种象,而且指向在地的八类形,指向天地宇宙间的所有八大类象与形。

天地之间,天地借日月的往来,促成了阴阳的对待交感消长流转与万物的化生。日月旬复一旬往来于作为中宫的中天戊己之位,最终实现了这一切。《系辞下传》云:“《易》之为书也不可远,为道也娄迁,变动不居,周流六虚。”虞注:“迁,徙也。日月周流,上下无常,故娄迁也。变,易。动,行。六虚,六位也。日月周流,终则复始,故周流六虚。谓甲子之旬辰巳虚,坎戊为月,离己为日,入在中宫,其处空虚,故称六虚。五甲如次者也。”(《周易集解纂疏》,第666页)干支相配而有六十甲子,用以纪日则有六旬。三旬当一月,六旬当两月。因干有十而支有十二,每旬缺二支而称孤(即后世术家所称旬空),与孤对冲之二支则称虚,此二支恰与各旬中的戊己相配。戊己的时空坐标在中天中宫,虚其中以应外。《史记·龟策列传》所谓:“日辰不全,故有孤虚。”甲子旬中,戌亥孤而辰巳虚,辰日坎月、巳日离日入处中宫戊、己虚位以应辰巳之虚;甲戌旬中,申酉孤而寅卯虚,寅日坎月、卯日离日入处中宫戊、己虚位以应寅卯之虚;甲申旬中,午未孤而子丑虚,子日坎月、丑日离日入处中宫戊、己虚位以应子丑之虚;甲午旬中,辰巳孤而戌亥虚,戌日坎月、亥日离日入处中宫戊、己虚位以应戌亥之虚;甲辰旬中,寅卯孤而申酉虚,申日坎月、酉日离日入处中宫戊、己虚位以应申酉之虚;甲寅旬中,子丑孤而午未虚,午日坎月、末日离日入处中宫戊、己虚位以应午未之虚。六旬而有六戊己中宫之虚,期间坎月离日六度往来入处,周遍于此六虚,如此周而复始。六十四卦的六爻之位,深层模拟效法的,就是坎月离日往来入处的中宫戊己六虚;六十四卦各卦阴阳往来于六爻之位,变动无常,深层涵摄符示的,就是坎月离日往来入处于中宫戊己六虚。

虞翻之所以对《易》作出这样的解读,显然仍系因深受《周易参同契》的影响:“天地设位,而易行乎其中矣。天地者,乾坤之象也。设位者,列阴阳配合之位也。易谓坎离。坎离者,乾坤二用。二用无爻位,周流行六虚,往来既不定,上下亦无常。”(《周易参同契通真义》,第7页)

乾天坤地为体,坎月离日为用。日往月来,而有月复一月月相圆缺意义上的阴阳对待消长流转之出乾入坤。日往月来,更有年复一年十二月阴阳二气消长之出乾入坤。正因日月的往来,引发了乾天坤地之体的发用流行。乾天六阳之体与坤地六阴之体()相对待,这是太极太一分化为天地两仪之后宇宙阴阳之本。因乎日月的往来,对待的两仪阴阳之体得以发用流行,各自基于对方息己消彼。息己消彼,具体分为阳息消阴、阴息消阳两种形式与两个阶段。阳本乎乾天六阳之体,阴原于坤地六阴之体,是以阳息消阴乃乾天阳息而消坤地之阴,阴息消阳乃坤地阴息而消乾天之阳。子月,乾天一阳发用,息显而消去坤地一阴,令对待的两仪成一阳五阴复的格局,乾位初之阳的内涵即此而显;丑月,乾天二阳发用,息显而消去坤地二阴,令对待的两仪成二阳四阴临的格局,乾位二之阳的内涵即此而显;寅月,乾天三阳发用,息显而消去坤地三阴,令对待的两仪成三阳三阴泰的格局,乾位三之阳的内涵即此而显;卯月,乾天四阳发用,息显而消去坤地四阴,令对待的两仪成四阳二阴大壮的格局,乾位四之阳的内涵即此而显;辰月,乾天五阳发用,息显而消去坤地五阴,令对待的两仪成五阳一阴夬的格局,乾位五之阳的内涵即此而显;巳月,乾天六阳全幅发用,盛显而消去坤地六阴,令对待的两仪成六阳乾的格局,乾位上之阳的内涵即此而显。阳出于乾天而显乾天的过程于焉结束,结束而终显乾天六阳之体。阳极阴息,阴基于乾天之阳的息显发用流行过程开始。午月,坤地一阴发用,息显而消去乾天一阳,令对待的两仪成一阴五阳姤()的格局,坤位初之阴的内涵即此而显;未月,坤地二阴发用,息显而消去乾天二阳,令对待的两仪成二阴四阳遯的格局,坤位二之阴的内涵即此而显;申月,坤地三阴发用,息显而消去乾天三阳,令对待的两仪成三阴三阳否的格局,坤位三之阴的内涵即此而显;酉月,坤地四阴发用,息显而消去乾天四阳,令对待的两仪成四阴二阳观的格局,坤位四之阴的内涵即此而显;戌月,坤地五阴发用,息显而消去乾天五阳,令对待的两仪成五阴一阳剥的格局,坤位五之阴的内涵即此而显;亥月,坤地六阴全幅发用,盛显而消去乾天六阳,令对待的两仪成六阴坤的格局,坤位上之阴的内涵即此而显。阴出于坤地而显坤地、同时阳消于阴而入全阴之坤的过程就此终了,终了而尽显坤地六阴之体。阴极阳息,阳基于坤地之阴的息显发用流行过程,随之又开始。如此往复循环,以至于无穷。不难发现,以两仪的相互对待为基础,以坎月离日往来、周流中宫六虚为契机,乾天之阳与坤地之阴互以对方为前提的发用流行、消息盈虚,引发了大宇宙场域下的阴阳消息流转变易,促成了自子至亥十二个时空场位下复、临、泰、大壮、夬、乾、姤、遯、否、观、剥、坤十二消息卦涵摄符示的十二种阴阳消息格局,渐显两仪六阳六阴之体,尽显两仪六阳六阴之用。《说卦传》“数往者顺,知来者逆”虞注所谓:“谓坤消从午至亥,上下,故顺也。谓乾息从子至巳,下上,故逆也。”(《周易集解纂疏》,第692页)十二月、四时由此形成,月月间的交替,四时间的更迭,也由此达成。是以《系辞上传》云:“变通配四时。”而虞注称:“变通趋时,谓十二月消息也。泰、大壮、夬配春,乾、姤、遯配夏,否、观、剥配秋,坤、复、临配冬。谓十二月消息相变通而周于四时也。”(《周易集解纂疏》,第564页)大宇宙因此成为以两仪为体,以坎月离日往来为契机,阴阳出乾天入坤地、出坤地入乾天的宏大易场。《系辞上传》所谓:“天地设位,而易行乎其中矣。”乾天坤地是此易场之本,坎月离日是此易场的引动力量,十二消息卦涵摄符示的阴阳消息格局及其流转是此易场的基本表征。子月至巳月,就阳而言,是出于乾天而渐显之过程,就阴而言,是渐消于阳而入乾天之过程;午月至亥月,就阴而言,是出于坤地而渐显之过程,就阳而言,是渐消于阴而入坤地之过程。以子月至亥月为一大的周期,于阳而论,是一出于乾天而入于坤地之过程;于阴而论,是一入于乾天而出于坤地之过程。因阳气是一种生气,引发万物的生机生意,促成万物的生长,而阴气则是一种杀气,消弥万物的生机生意,不利万物的生长,所以有了尊阳卑阴的价值观。故而自阳的角度立言,可谓“易出乾入坤,上下无常,周流六虚,故易行乎其中也”。(《周易集解纂疏》,第565页)

西汉孟喜之后,以卦涵摄符示阴阳消息,物候节气时序更迭,万物万象生化的卦气说,成为《易》的主干学说,这是对“《易》以道阴阳”说的深化与具体化。自称五世家传孟氏易学的虞翻,即此而深化了孟喜易学的十二辟卦说与孟喜以来卦气易学及整个经学阴阳论的语境与底蕴。这一深化还在继续:尤有进者,在虞翻看来,两仪阴阳之体对待而旁通,因坎月离日往来引动,由其彼此相互基于对方的发用流行所成诸阴阳消息格局,也构成对待旁通关系。

就符号系统而言,同位之爻爻性两两相反的卦,即构成旁通关系。甲乙两卦旁通,就甲而言,甲卦显,乙卦就涵摄于其下,甲显乙隐,两卦共时相通,一体同在;就乙卦而言,乙卦显,甲卦就涵摄于其内,乙显甲隐,两卦共时相通,一体同在。这是二者静态上的内在相通。甲卦诸爻自下而上次第动变,最终即会通向乙卦;乙卦诸爻自下而上次第动变,最终也会通向甲卦。这是二者动态上的流转互通。如此,一对旁通之卦,静态上,一显一隐,相互涵摄,显的一方与隐的一方一体共在或相通一体;动态上,二者流转互通。静态上,显者为阳,其下必涵摄阴,而与此隐之阴一体共在;显者为阴,其下必涵摄阳,而与此隐之阳一体共在。动态上,一方爻阴阳的依次变动,最终即会通向另一方,而在变动通向另一方的过程中,显与隐两面仍一直保持一体共在关系。

作为两仪的乾天六阳之体与坤地六阴之体对待而旁通。静态上,乾天六阳之体涵摄坤地六阴之体而与其一体共在,坤地六阴之体也涵摄乾天六阳之体而与其一体共在,以此保障了大宇宙六阳六阴一体共在的阴阳消息本原,而与太极太一浑然一气之一体相呼应。动态上,一方基于另一方的发用流行,令另一方发生变动而最终通向该方,继之,另一方基于该方的发用流行,又令该方发生变动而最终通向另一方。在双方彼此发用流行而显自身、继之反向变动而通向对方的过程中,形成了十二消息卦涵摄符示的十二种大宇宙阴阳消息格局。这十二种格局,成于自子至亥的十二个时空场位,互与对冲场位的格局构成旁通关系,从而成六对旁通之局:子复与午姤,丑临与未遯,寅泰与申否,卯大壮与酉观,辰夬与戌剥,巳乾与亥坤,互相旁通。如复卦卦辞虞注云:“阳息坤,与姤旁通。”(《周易集解纂疏》,第262页)姤卦卦辞虞注云:“消卦也,与复旁通。”(《周易集解纂疏》,第401页)子位,显大宇宙一阳五阴之复局,隐一阴五阳之姤局,显与隐的阴阳共时相通、一体同在;迁延至午位,复局通向了姤局,显大宇宙一阴五阳之姤局,隐一阳五阴之复局,显与隐的阴阳仍共时相通、一体同在。丑位,显大宇宙二阳四阴之临局,隐二阴四阳之遯局,显与隐的阴阳共时相通、一体同在;迁延至未位,临局通向了遯局,显大宇宙二阴四阳之遯局,隐二阳四阴之临局,显与隐的阴阳仍共时相通、一体同在。寅至亥位,以此类推,不再赘言。由此,两仪由对待而互动,由互动而彼此发用流行,引发了十二个时空场位上的十二种显的大宇宙阴阳消息格局,借诸显的格局带来春夏秋冬四时,促成万物的春生夏长秋收冬藏;而所引发的诸显的格局,共时性的涵摄着对冲场位上的格局,与后者一显一隐,共时相通,一体同在,从而从流转着的显与隐两面,含蕴敞开着,并持续保持着本于两仪的六阳六阴之大宇宙阴阳之全,也保障了诸格局间流转及流转互通的畅通性与不间断性,以此而敞开了显隐一体、流转无尽的宏大宇宙阴阳消息洪流。这一洪流令两仪相融一体,成为一体流转着的互融相摄性动态发用敞开者。

十二消息卦之外,尚有另五十二卦。基于万物万象发生的宇宙发生论的视域,虞翻认为,三圣之《易》以其卦变说揭示了,这五十二个阴阳错杂而居的卦,纵有变例存在,实质乃由诸消息卦变来,归根结底则由乾坤两仪发用变来:《系辞下传》云:“物相杂故曰文。”虞注:“乾阳物,坤阴物。纯乾纯坤之时,未有文章。阳物入坤,阴物入乾,更相杂成六十四卦,乃有文章,故曰文。”以此开示,两仪互动,发用流行,引发的十二种具有显隐两面流转着的大宇宙常态阴阳消息格局,进一步衍生着另五十二卦涵摄符示的同样具有显隐两面流转不居的更为繁复的大宇宙阴阳消息格局。这些格局,同样有着静态显隐两面之共时相通,一体同在,与动态两面之流转互通。本乎对待两仪的大宇宙阴阳消息交感,显隐一体,流转互通,以及由此所引发的大宇宙场域下万物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大化流行,成为六十四卦涵摄符示的核心内容。“文章”即文采,错杂艳丽的色彩。阴阳的消息,敞开了大宇宙场域下撼人心魄的阴阳流转洪流,精彩纷呈的万物万象大化场景,悦人耳目触人情愫的生化流转,这是天地两仪凭借阴阳的生花妙笔,写出并持续写下去的活生生大宇宙妙文,也是活生生的大宇宙之易。

协阴阳、通三才而成既济的价值追求

因乎宇宙本原太极太一的分化与乾天坤地六阳六阴之体的确立,因乎乾天坤地中气往来所成坎月离日来往中天中宫的引动,在天而成日月往来意义上的八卦易场,在天地间而成四时递嬗意义上的四正卦易场,具体化为出入乾天坤地两仪的十二消息卦阴阳显隐一体之流转易场,并变生着五十二卦涵摄符示的五十二种更为繁复的阴阳显隐一体的流转变易格局,以阴阳对待显隐流转为厚重底蕴的万物万象生生化化的大化流行宇宙宏大易世界,即此而盛大敞开。依虞翻之见,伏羲、文王、孔子以开显易眼的圣眼发现,天地人三才成为这个世界的核心,人之一才的价值应然成为问题的焦点。

太极太一分化为阴阳,阴阳之道注定成为由阴阳之气所成就的这个世界的根本大道,常道。两仪对待互动而发用,天以阳涵摄阴,地以阴涵摄阳,天气地质,阳刚阴柔,阴阳互涵,刚柔互摄,变易流转,天道即表现为阴阳之道,地道则表现为柔刚之道。阴阳赋物以气,柔刚赋物以质。阳气生生,令物生生,健保这个世界的生机活力;阴气肃杀,闭结生机,使物生长有度而趋于成熟。生生彰显着天仁的德性与天道之仁,有度彰显着地义的品质与地道之义,彰显着本乎两仪的仁与义两种神圣宇宙价值。借阴阳对待互动交感消息流转的大化流行,天与天道之仁,地与地道之义,下贯到万物,造化所成富于生命自觉的人中,开显易眼而达到生命自觉最高境地的伏羲诸圣,发现而体认到了这一切,领悟到,人生化于这个易世界之中,这个世界,就构成他整个生活的世界,而作为造化所成万物中最具生命自觉的存在,人宜确立高度生命价值自觉意识,接通天地,顺应天地之道,遥契仁与义两种神圣宇宙价值,转换之为两种崇高人文价值,正定人道为仁义之道,借此继天地之后,庄严承担起这个世界,以与天地并立为三而自认关系这个世界三种核心力量之一的浩然宇宙气象气概,呼应日月引动这个世界的阴阳流转、大化流行,由己以仁义之道的践行,扬阳气之生生之善,引动这个世界的人文价值理想化,促成人文化的天下易世界。于是阴阳之道具体层层落实为三才之道。《说卦传》云:“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将以顺性命之理,是以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作《易》圣人以符号系统涵摄符示此:《说卦传》称“观变于阴阳而立卦”,虞注“谓立天之道曰阴与阳”;《说卦传》“发挥于刚柔而生爻”,虞注“谓立地之道曰柔与刚”;《说卦传》“和顺于道德而理于义”,虞注“谓立人之道曰仁与义”;《说卦传》“穷理尽性以至于命”,虞注“以乾推坤谓之穷理,以坤变乾谓之尽性,性尽理穷故至于命”。(《周易集解纂疏》,第689-690页)乾阳天、坤阴地对待而旁通,阳气主生而有性,坤符示地而有地理,乾天阳息而推动坤地阴消,地之理以尽,是则“穷理”;坤地阴息长而消变乾天阳,生之性以尽,是则“尽性”。乾阳生之性的竭尽,换来了大宇宙万物的生生;坤阴地之理的竭尽,换来了万物得以安居生息的场所。作为其中生命存在之一的人,明了天地所带来的万物的生生及其安顿,守望天地造化的生命共同家园,成为其庄严使命。

虞翻对于《易》的诠释,以卦爻之位与卦爻之象为核心切入点,处处体现着上述思想。谨举豫卦虞注一例以示之:

豫:利建侯行师。

虞注:复初之四,与小畜旁通。坤为邦国,震为诸侯。初至五体比象,四利复初,故“利建侯”。三至上体师象,故“行师”。

《彖》曰:豫,刚应而志行,顺以动,豫。豫顺以动,故天地如之,而况建侯行师乎。天地以顺动,故日月不过而四时不忒。圣人以顺动,则刑罚清而民服。豫之时义大矣哉。

虞注:小畜乾为天,坤为地。“如之”者,谓天地亦动以成四时。“而况建侯行师”,言其皆应而豫也。豫变通小畜。坤为地,动初至三成乾,故“天地以顺动”也。“过”谓失度。“忒”,差迭也。谓变初至需,离为日,坎为月,皆得其正,故“日月不过”。动初时,震为春,至四兑为秋,至五坎为冬,离为夏,四时位正,故“四时不忒”。……“清”犹明也。动初至四,兑为刑,至坎为罚。坎兑体正,故“刑罚清”。坤为民,乾为清。以乾乘坤,故“民服”。顺动天地,使日月四时皆不过差,“刑罚清而民服”,故“义大”也。(《周易集解纂疏》,第200-203页)

由两仪为本、日月引动、人在其中所敞开的这个易世界,因人之生命自觉而确立起三才并立共在的格局,继之着眼于人对此世界的主体承当与引动,而有此世界一转而成人整个生活的世界,天下意识随之豁显。这个世界,这个天下,一直处在由两仪发端的阴阳流转的大化流行之中,并以此作为深层宇宙根基、天道根据。豫,涵摄符示着这个世界、这个天下的一种一阳五阴格局态势,属于两仪互动发用流行所成十二消息格局之外另五十二局之一,由十二消息格局中一阳五阴复局衍生而来。复局初位之阳往至四位,四位之阴来至初位,豫局得成。由复局而来的豫局,旁通五十二局中的小畜,静态上,显自初位至上位的阴阴阴阳阴阴一阳五阴,涵摄自初位至上位的阳阳阳阴阳阳一阴五阳,豫局显小畜局隐,两局共时相通,一体同在;动态上,豫变通小畜,小畜变通豫。豫下坤上震,坤地符示邦国,震长子承父业主祭祀抚民众而符示诸侯,初至五透过五爻连互成比。比,亲和之象。比《大象传》:“地上有水,比。先王以建万国,亲诸侯。”虞注:“先王谓五。初阳已复,震为建、为诸侯,坤为万国、为腹,坎为心,腹心亲比,故'以建万国,亲诸侯’。”(《周易集解纂疏》,第142页)三画而三才,初地二人上天。六画而三才,初二地,三四人,五上天。人值地位,接通地而顺应柔刚地道,厚重低调谦卑而作地人;值人位,接通人而遵循仁义人道,居仁由义守正不苟而作人人;值天位,接通天而顺应阴阳天道,大气恢弘包容而作天人。王与圣,是天人的典范。先王值九五为天人抚天下,封邦建国,亲和诸侯,天下万国归心于他。两仪所发端的阴阳大化,彰阴阳二气与阳刚阴柔两大类力量,成阳刚阴柔两大类事物,显初三五阳、二四上阴六种阴阳本然正位,示阳位本为阳所居,阴位本为阴所处,阳居阳位、阴处阴位为得其本然之正,阳居阴、阴处阳为失其本然之正,失正者宜变,则该位恢复本然得正的阴阳。比下体坤符示万国,初阴失正,恢复本然得正之阳,则下体成震,震初阳难拔,符示利建为诸侯。《说卦传》云坤为腹、坎为亟心,比下坤上坎而有腹心之象,是则先王继天接地而以恢弘天下意识,封侯建国,万国诸侯也与之腹心相照,协和万邦而万邦协和,天下秩序历然达成。豫四失正,复返复局中的初位,则复正难拔而成下体震建为诸侯。豫三至上,透过四爻连互约可成师。先王协和万邦过程中,总有逆王不正寻隙作乱之徒与背王自立而不归心的方国,行师征战成为迫不得已的必要手段。豫五阴柔应和一阳刚,阳刚者的志愿得以推行。下坤上震,坤符示顺,震符示动,豫遂符示顺而动之象。大宇宙中天地是顺势而动的,何况人事的封邦建国、行军作战呢!其必顺势而为,毫无疑义。天地顺势而动,所以日月往来不会出现过失,四时递嬗不会发生差错。法天地立人道而行王道,圣人亦顺势而动,顺天应人,得天时契地利孚人和,因此法度正大,刑罚清明,民众心悦诚服。豫天人顺势而动的时局,意蕴可谓大矣!具体而言,豫旁通小畜。动态上,豫自初发生动变即可通向小畜。豫下坤而小畜下乾,坤地显而涵摄乾天,与乾天共时相通,显隐一体。而在豫动变通向小畜过程中,自初次第动变至三,静态共时相通的坤地乾天,转为坤地次第动而通乾天,是则“天地以顺动”。自初次第动变至五,成需,三至五互离日之象,上坎月之象,构成离日坎月的三位阴阳皆得其正,是则“日月不过”。同是在上述动变的过程中,初动,下成震符示春;动至四,成泰,二至四互兑符示秋;动至五,成需,三至五互离符示夏,上坎符示冬:四时之象具。震初一阳与兑上一阴,是震之为震与兑之为兑之基本表征,震阳在初,兑阴在四,各得其正;构成离夏坎冬的三位阴阳,更是皆得其正:是则四时位正而“四时不忒”。上述的兑与坎,兑秋杀又为毁折而符示刑,坎符示水,法度公正法水之平,就违法之人依法施罚,坎遂又符示罚。兑阴得正,坎三位皆正,是则坎兑体正而刑罚清明。豫下坤符示民众,小畜下乾阳符示清明,后者凭借前者动变而成,是则以乾乘坤,民众心服而赞以清明。

以阴阳切入大化,接通天地人,接通日月四时昼夜寒暑,感通天地人物,正定基于阴阳与三才的时位,安己于正位,促他人他物也安于正位,因应阴阳大化、天地人物互动所成各种人置身于其中的显隐共时相通一体、动态流转互通之局,以面向大宇宙与天下的生命主体性的挺立,遵循阴阳大化具体敞开落实的阴阳之天道、柔刚之地道与仁义之人道,积极引动这个本然的易世界,朝着人可预期的理想境地演进,迈向人之一才力量得以自觉应然充分发挥,处处打上人之一才印记,在在透出人之一才精彩,并令三才精彩因之得以共臻极致而一并发皇的人文价值化了的美妙天下易世界。这个世界,将是三才之道通贯流转,仁与义的宇宙价值与人文价值交相辉映、大显其用的世界;将是天下秩序井然而生气勃勃的可人意义世界,天地人物,男女夫妇,父子君臣,上下长幼,各安其位,各守其正,角色承当明确,声气心志相应,和谐互动,祥气流贯,融洽一体。用标准的易学术语言之,这是一个“成既济定”的世界。六十四卦中,唯独既济一卦六爻阴阳皆当位得正,且初四、二五、三上彼此应和,《杂卦传》乃云:“既济,定也。”虞注则说:“济成六爻,得位定也。”(《周易集解纂疏》,第735页)其他六十三卦,皆存在阴阳失位失正的情形,虞意,失位者皆当变正,以令成既济定。如屯卦()三阴失正,六二爻辞虞注云:“三失位……三动反正……谓成既济定也。”显然,向这一世界推进的过程,将是人以其三才之一的庄严生命主体承当,打通三才,接续阴阳大化流行的本然易世界,借自己的实际行动,自觉生动书写天下易世界新的精彩华章的过程。倡导书写这一华章的,是伏羲、神农、黄帝、尧、舜、文王、孔子等圣王、圣人。诠释圣人之《易》的底蕴,揭示借《易》圣人所倡导的一切,从而成为新时代的经师,进而以经师身份成王者之师,天下之师,万民之师,千秋万世之师,则昭示了虞翻为代表的士人庄严的角色意识与生命主体承当高度自觉。这是他将《易注》示之同好孔融,晋呈汉献帝御览,并面诸世人的初衷。(《三国志》,第1320、1322页)其随《易注》上奏献帝书有云:“斯诚天子所宜协阴阳致麟凤之道也。”(《三国志》,第1322页)这与董仲舒借《春秋》公羊学所阐发的经学理想,一先一后,遥相呼应,有力重建了经学的精神:“为人君者,正心以正朝廷,正朝廷以正百官,正百官以正万民,正万民以正四方。四方正,远近莫敢不壹于正,而亡有邪气奸其间者。是以阴阳调而风雨时,群生和而万民殖,五谷孰而中木茂,天地之间被润泽而大丰美,四海之内闻盛德而皆徕臣,诸福之物,可致之祥,莫不毕至,而王道终矣。”(《汉书》,第2502-2503页)在上述阴阳视域下虞翻借卦爻象数所诠显的一切,构成了他所理解的《易》的隐性语境,这继《易传》之后,将奠基于卜筮感通的《易》原本语境,作了进一步创造性转化,令《易》与易学彰显出新的面貌。

编者按:因条件限制,在编辑过程中卦画从略。

文章作者王新春,转自儒藏公众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