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庄子,做期货之渔父--交易者心中的“诗和远方”!--220225

 晴耕雨读天 2022-04-23

实盘展示第65周:

个人交易系统内,当前文华指数多头趋势;实盘账户近五个月胜率61.2 % ,盈利率39 %,账户累计亏损0.03万元。

本周继续学习《庄子》杂篇之渔父。文章主要内容为渔父与子路、子贡、孔子的对话。庄子通过杜撰的“渔父”之口,将孔子在鲁国两次受到冷遇,在卫国被铲削掉所有的足迹,在宋国遭受砍掉坐荫之树的羞辱,曾被围困在陈国、蔡国边境等多个龌龊事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切肤入骨,精辟透彻,让孔子大彻大悟,躬身拜服。

原文:......同类相从,同声相应,固天之理也。吾请释吾之所有而经子之所以。子之所以者,人事也。天子诸侯大夫庶人,此四者自正,治之美也,四者离位而乱莫大焉......今子既上无君侯有司之势而下无大臣职事之官,而擅饰礼乐,选人伦,以化齐民,不泰多事乎!”......礼者,世俗之所为也;真者,所以受于天也,自然不可易也。故圣人法天贵真,不拘于俗。愚者反此。不能法天而恤于人,不知贵真,禄禄而受变于俗,故不足。......

这段对话中,庄子指斥儒家思想“折腾”和“束缚”,他们要求每个生命个体把躬行仁义,对君主尽忠,以为天下人谋求福利作为己任,可谓劳心费神,禅心竭虑。而道家则讲究顺应自然,顺应天道,保全人之自然本性,认为只有通过修养身心,才能找到人生本真的东西;人的自然本性应是秉持无为之心,而不是一味执着于形式。

一、“渔父”意象的形成与发展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渔父”一词已成为古人用来寄托自己隐逸之心的重要意象(意象,指文学作品中,用来寄托作者主观情感的客观物象。)其形象通常是一位独钓寒江的渔者,却也是“智者、隐者”的化身。“渔父”意象的形成与发展有着漫长而久远的过程:

1.历史原型:最有名的莫过于商周时期“太公钓鱼,愿者上钩”的姜太公吕尚,和春秋战国“ 乘扁舟,浮于江湖”的范蠡 。

相传商朝末期,姜太公吕尚因不满于当时的黑暗政治,隐居在渭水边上,虽八十岁高龄仍怀着辅佐贤君治理天下的政治抱负。他常常在皤溪钓鱼,但鱼钩是直的,放在离水面三尺以上的地方,且钩上没有鱼饵,谓之曰:“愿者上钩也”。后来得遇文王垂青,成就周王伐纣伟业。由此“磻溪渔父”成为了那些有志怀才隐士的代名词。

另一位“渔父”意象的原型范蠡,曾帮助勾践复国。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终成春秋时期一霸主,其成功离不开两位谋士的帮助,一位是文仲,一位就是范蠡。其中,范蠡看透越王“可以共犯难,难以同享福”,在帮助越国打败吴国后便急流勇退,归隐江湖,成为一代“商圣”,也使他成为了后世“渔隐归世”的典型。

2.文学原型

先秦文学作品中,除了《庄子.渔父》外,另最为有名的莫过于《楚辞.渔父》。

《楚辞.渔父》讲的是屈原遭到楚怀王放逐,在江边散步时遇到了渔父的故事。

原文:......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与?何故至于斯”屈原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曰:“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歠其醨?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

故事中,屈原对渔父讲到,这天下都是浑浊的,只有我是清澈的,我不愿与之同流合污。渔父则批评屈原的想法是错的,因为圣人是随着世道的变化而变化的,就像老子《道德经》所述“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如果以百姓之心为心,当然不会产生举世皆醉我独醒的想法了。

可惜屈原并不听得进去,仍觉得必须要用自己的死来唤醒楚王,一心以死明志,以死维护自己最后的尊严。渔父见其死意已决,就不再继续劝,临走时说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

3.“渔父”意象的固化

从渔父的原型发展并固化成“智者、隐逸者”意象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比如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虽然也盛行隐逸之风,山水诗歌也开始兴起,但是,在这一时期,渔父并没有作为独立的形象出现过,也没有固定的涵义,真正渔父意象的形成是在唐朝。

唐朝后期,政局混乱,许多文人在经历官场坎坷失意后,不再执着于在朝为官,开始向往无拘无束,悠闲自在的生活。在这些文人笔下,描写渔者悠闲自在生活的诗文逐渐增多,而这正是他们渴望的自由自在的隐逸生活。其中,以张志和的《渔歌子》最为有名:

经历安史之乱后,“烟波钓徒”张志和隐居湖州,写下了五首表现渔父隐逸生活《渔歌子》,其中第一首: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此渔父的生活是何等的美好,山前白鹭飞,水中鳜鱼肥,斜风细雨之中,保持一种闲适的心态,根本就不需要因为风吹雨打而驾船回家。这充满诗意的美好生活,一下子击中了中国文人最柔软的心房,原来人世间污浊而苟且,做渔父悠闲而快乐,于是,渔父就成为一种渴望自由闲远的文化心理,被牢牢镌刻在中国文人的心中。由此直接开启了一个渔父词的时代,引得后世文人墨客竞折腰争相模仿。唐宋以后许多著名文人大多都模仿过他的风格,写过“渔父词”,如南唐后主李煜,宋朝大词人苏东坡等,直到元明清三代,还一直有诗人模仿和应和,甚至成为一种文化产品,传入了日本。

南唐后主李煜,曾经自号钟山隐士,极为艳羡张志和笔下那“斜风细雨不须归”的渔父的生活,他也写了几首渔父词,其中一首写得极有意境。

浪花有意千里雪,桃李无言一对春。

一壶酒,一竿身,快活如侬有几人?

宋词大家苏东坡基于对这首词的喜爱,曾经化用它做了一首櫽括词《浣溪沙·渔夫》。

西塞山边白鹭飞,散花洲外片帆微。桃花流水鳜鱼肥。

自庇一身青箬笠,相随到处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日本嵯峨天皇水平热爱中华文化,向往渔父生活,模仿张志和的词,也写了五首,其中一首是这样写的:

青春林下渡江桥,湖水翩翩入云霄。

烟波客,钓舟遥,往来无定带落潮。

由此,“渔父”这意象被固化下来,并对此后中国文人的心理产生深远影响。每个文人的心中,都坐着一个钓一竿风月的渔父;每个人的心中,都有在烟波浩渺五湖烟海之中泛舟的梦想。

二、“诗和远方”

姜太公与范蠡。一位是磻溪垂钓,胸怀才智,等待入世;另一位则是泛舟五湖,功成身退,由仕入隐。这里存在“仕”与“隐”的矛盾,有才有志之人是应该志在朝野?还是应该身在江湖?

《庄子.渔父》,庄子化身渔父,指斥儒家主张对思想的束缚,强烈反对文明的异化,简直骂得孔子体无完肤。而《楚辞.渔父》,渔父则告诫屈原,不要太执着,不要太清高,要学会“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两位渔父异曲同工,都以智者、隐者姿态主张顺应自然、超逸安然。

自古以来,中国儒家关注“人与社会”,有“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说法。认为人首先要积极进取,勇往直前,努力改造世界,让它符合我们提倡的价值观,为了这个事业,自己的生命只是小事情,所以屈原跳江并没有感到一丝委屈,相反是一种壮烈和执着。但人也有累的时候,连孔子都说,累了的时候希望和子路一起,乘着小舟到海外去(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

而道家,则关注“人与自然”,遵循自然规律,提倡无为而治,主张顺其自然、淡泊名利。但其顺其自然是认为自然界自身有着一套平衡系统,要重视自然界的各种规律;其淡泊名利是“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不争也是争。

从渔父意象的原型,再到渔父意象涵义的确定,伴随着的还有出仕与入世的矛盾;儒家努力改造自然、社会,和道家顺应自然、无为而治思想的冲突。所谓“隐逸”其实是这两者矛盾折中的结果。

“ 小隐隐于野 , 中隐隐于世 , 大隐隐于朝”

这是中国历史上非常有名的一句话,其实,真正的隐逸者不在于你所处的环境,不在于你所处的地点,而在于人们的心。真正的隐者不在于你是否在深山老林中苦苦修道,而在于你是否在红尘世俗之中保持着一个超然洒脱的心。正如许巍歌里所唱的“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的田野”,毕竟,自由是人的天性,追求自由浪漫是人类的宿命。

但自由浪漫并不能当饭吃,由此提醒我们“渔”字的另一含义---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渔”在智者、隐者之外,还有“能者”的含义。渔父之所以能够“斜风细雨不须归”,是因为他具备生存的技能,掌控着自己的生活。

作为期货交易者的我们,又凭什么在市场中生存,成为交易世界的强者,通过交易实现财务自由、时间自由、精神自由,无限接近庄子所说的“逍遥无待”!

文章图片1
文章图片2
文章图片3
文章图片4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