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99)为何古代文人对渔父意象如此喜爱?此意象又包含了什么思想内涵?

 山涯茜草 2022-05-29 发布于浙江


原创·风华流月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自然存在着许多与其他文化不尽相同的地方,而在数千年的传承中,中国人的心中一直存在着一个特别的形象。这个形象也是为其他文化所没有的,这就是“渔父”形象,屈原、庄子二人都写过一篇《渔父》。也正是从此开始,“渔父”这一形象便被赋予了特殊的意义。成为了华夏文明的一种精神意象,绵延至今。

为何古代文人对渔父意象如此喜爱?此意象又包含了什么思想内涵?

 

这一形象则经常出现在我国古代的文学作品和绘画之中,象征着隐逸。众多隐逸的思想也从此脱然而出,表达了千年来文人的超脱理想。

一、“渔父”形象的产生

1、屈原的“渔父”形象

上文提到,“渔父”这一形象被赋予特殊意义的开始,是屈原、庄子二人都作过《渔父》一文。而二文中,尤其以屈原《楚辞·渔父》的影响最为深刻。

为何古代文人对渔父意象如此喜爱?此意象又包含了什么思想内涵?

 

《楚辞·渔父》中讲述了屈原行吟泽畔,面色憔悴,形如枯槁。“屈原既放,游於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随后偶遇一渔父,并且通过屈原所说的“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一句来表达屈原心中的愤懑与不平。

在渔父劝说之后,屈原表达了自己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想法“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渔父听罢,莞尔一笑,鼓枻而去,唱道:“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这一语仿佛点化了屈原,最终屈原投江而死。

为何古代文人对渔父意象如此喜爱?此意象又包含了什么思想内涵?

 

纵观全文,《楚辞·渔父》以简洁明了的语言,描写出了一个极具思想内涵,超脱俗世之外的渔父形象。

2、庄子的“渔父”形象

在《庄子·杂篇·渔父》中同样存在着两个主要人物:渔父和孔子。孔子自然代表了儒家思想,而与之对立的,渔父就代表着道家思想。

该文以渔父对孔子及其学说的批评为始,通过阐述应当“法天”,“不拘于俗”等道家思想,最后以孔子表达对渔父的尊崇为终。

为何古代文人对渔父意象如此喜爱?此意象又包含了什么思想内涵?

 

3、“渔父”形象的象征

纵观《庄子·杂篇·渔父》《楚辞·渔父》二文中的渔父,二人都是隐士的形象,象征着隐逸、超脱、淡泊、自然。他们一方面拥有着高尚的情操,也厌倦了俗世的纷纷扰扰,但他们并不会如屈原一般愤懑和不平,陷入矛盾和痛苦里,他们在另一方面追求着一种自由、无拘无束的人生状态。

由此可见,“渔父”就是“道”,而“渔父之道”正是“隐逸之道”。是道家思想中的“避世”,是儒家思想中的“独善其身”。从此,“渔父”这一不朽的文学意象正式被开创,引起了古往今来无数文人骚客的广泛共鸣。

二、“渔父”意象的传承

1、诗文词画中的渔父形象

中国古代士大夫们的精神寄托,往往在儒道之间徘徊。而受到渔父意象影响最深远的,要数历代的诗词。

为何古代文人对渔父意象如此喜爱?此意象又包含了什么思想内涵?

 

诗词中有大量以“渔父意象”为内容的作品,无论是张志和的“秋山入帘翠滴滴,野艇倚槛云依依。”,还是苏轼的“渔父笑,轻鸥举。漠漠一江风雨。”;从“扁舟沧浪叟,心与沧浪清。”,到“万顷江天一叶舟,桃花春水蓼花秋。”无不证明了“渔父”的隐逸形象在中国古代士大夫们心目中的地位。

诗词之外,散文则有陶渊明的《桃花源记》;琴曲中有《醉渔唱晚》《渔樵问答》《渔歌》等等;绘画也有大量的《渔父图》以及失传的《江天暮雪》……

2、“渔父”意象在后世中的主要表现

以诗词为例,历来歌咏“渔父”的诗词极多,可谓是数不胜数,而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应当是柳宗元的《江雪》张志和的《渔父》。无论是“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的孤傲冷峻,还是“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的自然平和。他们笔下的“渔父”无不是作者自身形象的表现。

为何古代文人对渔父意象如此喜爱?此意象又包含了什么思想内涵?

 

海滨蓑笠叟,驼背曲,鹤形臞。定不是凡人,古来贤哲,多隐于渔。——张志和《渔父》

张志和在开篇即点明了地点和人物:海边渔父。随后勾画出这位渔父的具体形象:背曲如驼,身瘦似鹤。似乎就是一个瘦弱的老者。然而张志和话锋一转,说到:“定不是凡人。”究其原因——“古来贤哲,多隐于渔。”全词看似是对一个“渔父”的嘲弄,然而细读之下,其嘲弄的对象,分明是高高在上,不思进取的统治阶级。

三、“渔父”意象所含有的要素

1、“渔”所包含的文化意象

一渔一舟,垂钓于青山绿水之中,最能体现出自由洒脱的境界。除此之外,“渔”,又有捕鱼之意。殷商末年,姜尚垂钓于渭水,最后“渔”得了周文王。而生活在东汉初年的严子陵,作为汉光武帝刘秀的同窗,光武帝数次请其做官,而严子陵不为所动,一生不仕,垂钓终老。这样一种归隐于江湖中,无忧无虑,自由自在的人生状态,自然受到了无数人的景仰。

2、“父”所包含的文化意象

“父”亦可写作“甫”,用以称呼老年男子,人至老年,历经沧桑,自然更为稳重内敛,归心淡泊,自然不是少年的年少轻狂可比的。常言道,人至老,不归禅,则归道。“壮士暮年宜学道,才人老去例逃禅。”龚自珍此诗,可谓一针见血。如此,“渔父”作为一名老翁的形象,无论从心态还是年龄上而言,都与隐士的形象相契合。

为何古代文人对渔父意象如此喜爱?此意象又包含了什么思想内涵?

 

3、“水”所包含的文化意象

《老子》中说道:“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如此看来,老子认为水所拥有的“谦逊”“自然”“无为”的品格,已经非常接近于“道”的本质了。而“渔父”垂钓于江河,对道家思想而言,这正是一种回归自然,与世无争的表现。

4、“舟”所包含的文化意象

渔父垂钓,必然有舟。然而乘于画船之上垂钓,又如何远离尘嚣,于山水中纵游呢?故而“渔父”此舟,必是轻舟。唯有如此,才能真正融入于山水之中。如苏轼的《赤壁赋》中所写:“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唯有如此,才能“游于山水之间”

为何古代文人对渔父意象如此喜爱?此意象又包含了什么思想内涵?

 

5、“钓”所包含的文化意象

钓鱼,离不开耐心和等待。所谓“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钓者之意自然也不在鱼。如姜尚所求,是,是为了让自己一展宏图;而严子陵所求,是,是为了让自己流芳百世。不骄不躁,若存若亡,这正是“钓者”所应该拥有的心态。

四、“渔父”意象的思想内涵

1、“渔父”中所包含的“隐逸”

庄子,屈原的两篇《渔父》,突出的表现出了先秦时期的隐士风采。他们都是隐于山水的高士,而非真正以打鱼为生的渔人。而这样“隐逸”的思想,即使在主张入世的儒家中,也是存在的。《论语·公冶长》中所言:“道不行,乘桴浮于海。”《论语·先进》中曾皙所希望的:“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也得到了孔子的赞赏。

孔子的赞许,自然巨大的影响到了后世士人。当在政治上得不到重用的时候,就有不少人“道不行,乘桴浮于海。”,隐于山水中去了。

为何古代文人对渔父意象如此喜爱?此意象又包含了什么思想内涵?

 

2、“渔父”意象的哲学意义

中国传统的儒释道三教,它们的思想中,既有入世的一面,也有出世的一面。而一个人的抉择,应该在这二者之间求得平衡。这就是所谓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同时,“渔父”还体现了中国人“天人合一”的观念。如《易传·文言》中所言“与天地合其德”;亦如《庄子·齐物论》中所说“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在古人看来,天、地、人是相通的,人处于自然之中,是可以融为一体的。而“渔父”那种泛舟旷阔江湖之上,不急不躁,没有争斗的回归自然的生活方式,自然就得到了无数文人的喜爱和追捧。

总结

通过一系列相对深入的介绍,可以明显地看到,“渔父意象”,不仅仅是表面的,它所拥有的深层含义才是其深受古代文人所喜爱的原因——它的自由,超脱;它的无拘无束,率意潇洒;它的回归自然,与世无争……同时,因为大量先贤对其的赞美,以及人们心中原本存在着的亲近自然、融入自然、天人合一的观念等等,在它们的共同作用下,“渔父”这一形象逐渐被赋予了特殊的含义。

为何古代文人对渔父意象如此喜爱?此意象又包含了什么思想内涵?

 

而古代的文人出于各种各样的原因:或是仕途不顺;或是静待时机;或是厌倦了朝堂中的明争暗斗;亦或是生性自由……更愿意泛舟在江河之上,隐逸于山水之间。

参考文献:

《全唐诗》

《全宋词》

《楚辞》

《庄子》

《论语》

《周易》

《陶渊明集》

《老子》

举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