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在二十一世纪,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已有信息的数量,已经超出了我们的想象,而信息增长的速率还将越来越快。移动互联网使得我们能快捷地消费和生产信息。生有涯,而信息无涯。移动学习便是信息时代应运而生的重要产物之一。它是指学习者在需要的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通过移动设备和无线通信网络获得学习资源,与他人进行交流和协作,实现个人与社会知识构建的过程。移动学习与固定远程学习相比,具有灵活简便个性化的特点。移动学习的便携设备突破了有线连接所带来的束缚,学习者不再被限制在电脑桌前,可以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进行不同方式的学习。同时它可以根据学习者的特点和要求进行专有的个性化的服务。它支撑了高校学生在随时随地按照需要获取信息的要求,也因此深受高校学生亲睐。 移动学习的效果深受硬件设备影响。就设备而言,移动学习设备是多样的,像手机,平板等。设备不同,屏幕大小就不同,接受无线通信网络的能力也不同。屏幕越小,信号越差,高校学生的学习效果就越不理想。在学习过程中,很多老师采用分享ppt的形式,硬件设备决定了高校学生能不能看清,可不可以进行二次笔记。同时,移动设备的电池容量是决定移动学习持久性的重要因素之一。电池容量大,续航时间长可以为长时间的学习提供保证。通常高校课程的小节课是45分钟,但事实上一个知识点的时间会达到一到两个小时,如果没有超强的续航能力,那么高效率的学习就无从谈起。 再看资源变量,移动学习除了线上授课之外还需要依托一定的资源或平台,比如MOOC平台,超星学习平台等。平台课程是否全面,是否需要收费可以直接决定高校学生要不要进行移动学习。高校学生独立后,经济顾虑更多。平台收费会给高校学生增加负担,同时他们也会考虑这样是否有性价比。资源渠道是多样的,可供选择的。高校学生有很多的选择空间。此外,课程是否有趣,是否易懂会影响高校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许多高校学生选择移动学习的原因正是因为线上上课没有兴趣,听不懂,或者是走神。当然环境因素也是重要因素之一。环境吵闹与否,是否具备学习条件也会直接影响学习效率。 个体因素是影响移动学习学习效果个体差异的最重要因素。基于移动设备和移动学习平台的学习,解决了高校学生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但同时由于学习时间和空间的随意性,导致高校学生学习效率低下;移动学习随时随地的特点使得学习更多地转变成了碎片化的模式,高校学生利用课余休息的碎片时间进行学习的行为更加常见。但是这种学习模式也容易使高校学生在移动学习时目标不确定,缺乏长期性的计划,降低移动学习的质量;高校学生有时时间管理观念不强,自我控制力较差,缺乏专注力,这是移动设备就从学习工具变成了最好的娱乐工具,降低了学习持续性与高效性;高校学生在移动学习过程中没有预习,复习和练习的意识,听过即学会,然后就搁置一边,导致了学习效果得不到巩固,效率低下。 移动学习作为信息时代下的产物,突破了传统学习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但同时不同高校学生基于种种因素影响在移动学习上的学习效果也是差异明显。因此,不仅要关注移动学习发展的蓬勃趋势,更要关注移动学习中高校学生的学习效率。相信移动学习能够得到更好的发展! 综上所述,移动学习具有随时、随地、全面的类型优势,普遍助益于大学生学习,但实际效果受多种变量影响。首先是设备变量,便携性、续航力、屏幕和信号会影响学习效果;其次是资源变量,费用、内容和趣味性导致学生用脚投票而影响效果;最后是个体变量,目标、计划、专注、巩固和持续性会影响学习效果。 ![]() ![]() 高教课堂研讨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