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八路军除三个主力师外,还有一个独立师,师长政委都成为开国上将

 車馬風雲 2022-04-23

稍微了解过近代史的人都知道,抗战时期,为了抗战的统一战线,红军接受了国民党的军队番号,北方的红军被称为“八路军”,南边的红军则被称为“新四军”。但事实上,在国民党的文件中,“八路军”这一番号仅仅存在一个月不到,对于共产党这支改编部队的称呼一直是“第十八集团军”。

但是为什么一个存在时间不到一个月的番号被共产党一直沿用到了抗战结束了,是因为习惯吗?这当然不可能,不到一个月的时间,一个口头的称呼哪里那么难改?究其原因,这里面便隐藏着毛泽东的高级智慧。

让我们把时间倒回到一九三六年。由于在一九三五年的“剿共”行动已经有了“七分成功”,国内的抗战情绪又无法遏制,蒋介石终于下决定要把重心放到了“抗倭”上。可是“共匪”不除,始终是心腹大患,日本这个敌人又太过强大,向来骨头软的蒋委员长当然想都不想就打算寻求国际援助。

文章图片1

蒋介石首先想到的是当时的头号强国——英国和美国,奈何那个时候二战的硝烟尚未燃烧到这两个国家的领土上,他们就只打算袖手旁观,能发一发战争财是更好啦,所以并不搭理蒋介石。万般无奈之下,蒋介石便将目光瞄向了刚刚崛起的苏联。

在这个时候的蒋介石不仅仅是看中了苏联的援助,也是想借苏联在中共心中的威望谋划一步大棋。

一九三六年的一月十七日,时任中国驻苏联大使馆首席武官的邓文仪与当时任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的王明会谈。邓文仪给王明开出了国共合作的方案,便是要中共取消苏维埃政府,中共的领导人和工作人员可以选择参加国民政府,红军自然要改编成国民革命军,并且要接受南京政府的统一领导。

邓文仪给的借口那是冠冕堂皇,为了抗战大业,军事要统一,并且南京政府是可以在经济上给予红军一点点帮助的,只不过红军得去蒙古打日本人。

这种条件岂止是苛刻,简直是苛刻。那个时候,蒋介石虽然明面上统一了国民党内部,但是各路军阀是一点也不少,凭什么就要让红军听他的?老蒋的真实目的不言而喻,就是要借着“抗战”这股风把延安“招安”,把中共的军队全盘吸收。

文章图片2

而且蒙古的条件之恶劣,日本军事实力之强大,让红军千里奔袭去蒙古,岂不就是羊入虎口,纯粹送死?让红军去蒙古作战,斯大林也要求过,毛主席那是断然拒绝,何况老蒋提出的过分要求?但是抗日是迫在眉睫的,中共很早就表明了态度支持统一抗日战线,于是从这个时候起,一直到一九三七年的八月,中共与国民党之间进行了一年多的谈判拉锯。

起初,周恩来在谈判中力争红军要编四个军,但蒋介石那边仗着有苏联的支持,一口咬定最多只能有两个师,并且铁了心想要谋取党中央对军队的指挥权。

一直到卢沟桥事变爆发,全民抗战已成大局之势,但蒋介石仍然在处心积虑谋划剥夺党中央对军队的指挥权,于是我党自行决定“立即自动地改变为三个师一个军部,向全国公布”。日本的攻势自然也不会按照老蒋的心意走,迫不得已,蒋介石必须启动红军这一支北方力量抗日,于是在一九三七年的八月十八日,蒋介石亲自发布命令,把红军主力改变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任命朱德为总指挥,彭德怀为副总指挥。

八路军分为三个师:

第一一五师,由红一方面军第一军团、十五军团和陕南红军第七十四师编成。师长林彪,副师长聂荣臻,参谋长周昆,政训处主任罗荣桓,副主任肖华。下辖两个旅,另辖独立团、教导大队、骑兵营、炮兵营、辎重营,全师一万五千五百人。

文章图片3

第一二零师,由红二方面军第二军团、第六军团、三十二军和西北红军第二十七军、二十八军,独立第一师、第二师,赤水警卫营及红军总部直属队一部编成。师长贺龙,副师长肖克,参谋长周士第,政训处主任关向应,副主任甘泗淇。同样下辖两个旅,另辖教导团、特务营、骑兵营、炮兵营、工兵营和辎重营,全师约一万四千人。

第一二九师,由红四方面军第四军、三十一军和西北红军第二十九军、三十军,独立第一、二、三、四团及第十五军团骑兵团编成。师长刘伯承,副师长徐向前,参谋长倪志亮,政训处主任张浩,副主任宋任穷。也是下辖两个旅,另辖教导团、特务营、骑兵营、工兵营和辎重营,约一万三千人。

另外还有八路军总指挥部及直属部队三千来人,统共编制内的八路军有大约四万六千人。

文章图片4

除了主力部队外,原本党中央想把地方红军上的一万人编为保安队,也纳入到编制体系内,但是蒋介石能许出三个师已经是被局势逼得无奈,又怎么可能同意,这个事情就一直拖拖拖,最终不了了之。

八路军的编制给了红军不久之后,国民政府就又搞了个“战时新编制”,把全国划分为若干个战区,山西和察哈尔两省合为第二战区,山西是阎锡山的地盘,在陕甘地区的红军便被划归给了阎锡山,也换了个番号,是“国民革命军第十八集团军”,此时是当年的九月十一日,所以红军真正使用八路军的番号只有二十三天。

红军在被改编为八路军后迅速摘掉了八角帽,换上了国民党军装,奔赴华北抗日前线。本来在谈判时,国民党就承诺要给八路军发军饷,每月要发六十三万法币,当时的法币一元等于全国抗战前的一块银元,其中包含了生活费三十万,战务费二十万,医疗补助费一万,米津贴补足与兵站补足费七万,以及额外的补助费五万。

但是国民党当时内部派系庞杂,自身军队都分三六九等,会拖欠军饷,八路军作为“末等”部队,自然是能不发就不发,急得朱老总直接让叶剑英去催。

文章图片5

按照之前的谈判,党中央需派个别领导人前往南京任职,叶剑英当时任八路军的参谋长,他便在南京的八路军办事处任职。为了要军饷,叶剑英几乎天天都去找负责后勤的俞飞鹏,俞飞鸿当然是推脱“钱紧”。

俞飞鸿是老蒋的表哥,他的态度自然就是老蒋的态度,但是两党在合作期,叶剑英也不好多发作,于是直接要求见蒋介石。结果俞飞鸿委婉地转述了蒋介石的话:“让你们好自为之吧。”

叶剑英恐怕当时气炸了,却也只能先发电报给延安,延安的人自然也几乎是气炸了,老蒋这就是翻脸不认人啊。但是毛主席却一点气恼的样子都没有,反而笑了起来。因为毛主席已经看透了老蒋的计量,既然老蒋不想体面,那咱们就只能帮他体面了,是老蒋说的要让咱们“好自为之”,那咱们就“自己动手,丰衣足食”。

因此,有了老蒋这句“金口玉言”,八路军便开始在陕北大规模开展生产运动,自筹军费与补给。而红军得以在抗战期间迅速发展壮大,也是由此开始。

文章图片6

但为什么毛主席一定要坚持用“八路军”的番号呢?

有关专家认为,因为此前国民政府总是称呼红军为“赤匪”,在舆论上就落了下风,如今算是有了一个“官字招牌”,正好拿来用用。并且,为了说服当时的红军战士接受国民政府的改编,中共中央做了大量的思想工作,“八路军”这个称号已在被军战士广泛接受,逢人便称呼自己为八路军。

另一层原因是“国民革命军第十八集团军”的名号并不好。此前的“十八集团军”驻扎在宜昌、万县一带,这个军的参谋长私自把军用的物资倒卖,所得钱财买回来了当时紧俏的民用物资囤积,随后价高出售。

这件事情被报纸曝光后,气得蒋介石七窍生烟,只能他倒卖军物,你们这些臭鱼烂虾怎么敢抢常凯申的生意?于是蒋介石下令严办,但是并没有就此撤销番号。而“八路军”这个番号来源于广东军阀,下辖的一五师、一二零师、一二九师来源于东北军,都已被撤番,相对来说,名声没有“十八集团军”这么恶劣。

文章图片7

而且,蒋介石的计谋也不是一点用都没有。当时红军内部便出现了一定的思想混乱,有的军官认为自己现在有官家编制了,便看不起没编制的同志,甚至还印了名片到处显摆。由于王明的右倾错误路线,使得基层部队里也刮起了一阵“一切服从统一战线”的错误思潮,让党中央对军队的领导力遭受到一定的弱化和挑战,于是党中央不得不设法纠偏和谋局。

这个办法,便是让红军的队伍有意识地把自己和所谓的“国民革命军第十八集团军”区别开来,而为了不让国民党那边警觉,“八路军”便是最好的选择。在党中央的谋划中,“国民革命军第十八集团军”是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颁令认定的,而“八路军”虽然还是国民党的番号,但是其中很多机构都是中共自己设定的,这两个番号的意义与区别不言而喻。

所以,当时在延安,有一个口头传达但未见书面文件的内部通知:除对国民党政府内部的行文使用“第十八集团军”的名称外,在大多数场合继续使用八路军称号。若国民党政府有关官员问询时,就以老百姓和基层指战员口头习惯为由进行解释。而随着战事的扩大,在毛泽东等中共领导人有意为之的布局下,“八路军”的名号便逐步盖过了“第十八集团军”的名号。

文章图片8

同时间,中共中央也借着这个名义采取打擦边球的策略,不是“好自为之”吗?于是我党便以“八路军”的名义建立大量的独立师、独立旅、独立团之类的单位。这些部队没有正式番号,不占编制,也不要国民党政府的俸禄给养,这就让蒋介石无话可说。

毛泽东在给周恩来、朱德等人的电报中明确地指出:“应该在统一战线之原则下,放手发动群众,扩大自己,征集给养,收编散兵。应照每师再扩大三个团之方针,不靠国民党发饷, 而自己筹集供给之。”由此,八路军开始隐蔽地扩大部队兵员。并且在后续的兵员当中,八路军内部只在最初的三个师上使用国民党的“18GA”臂章,随后发展起来的部队全部采用“八路”臂章。

其中一一五师独立团便是代表。前文提到过,一一五师比另外两个师多一个独立团,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当时国民党定的份额就那么多,三个师改编后红军的主力部队还多出了很多人,于是便干脆改编成了一个独立团。这个团就是以“白袍小将”杨成武的红一军团一师为主体改编的,所以改编之后,团长还是杨成武,参谋长还是熊波涛,政委则拉来了邓华,后来杨成武、邓华都成为开国上将。

文章图片9

这支部队大名鼎鼎啊,红军长征的时候,就是这个团负责打头阵,像什么强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勇战腊子口,都是这支部队打得头阵。

而正因为当时的八路军已经满编,这支部队事实上并没有拿到番号,这便是为后面党中央的八路军“试验”创立了先河。

由于独立团没有编制,他们在行军便有很多麻烦。115师要北上抗日,挂靠在115师的独立团自然要随行。但是由于没有编制,在经过检查站的时候就没有文件,便被国民党的哨兵给挡住了。不过国民党内部的很多军人也是积极抗日的,所以独立团往往也能蒙混过去,不过国民党的补给与后勤就不要想了。

但即使如此,独立团还是打响了名堂。在平型关大捷中,115师在正面打头阵,杨成武则亲临一线,率领着两个营,穿插到敌后,直接插到了敌人的中部,把敌人的公路的运输线拦腰切断,敌人后部还有三四千的联队,是独立团的好几倍,独立团还是将他们完全阻隔,为平型关大捷贡献了三分之一的战果。

文章图片10

平型关大捷之后,杨成武又带着独立团收复了七座县城,一时间名声大振,让当地民众纷纷响应,以至于起初只有一千七百多人的独立团在短短几个月的时间就被扩张到七千多人。当时的国民党的中央嫡系满编师也才一万四千来人,独立团现在的人数比常规的旅还多,于是很快就被编为了独立第一师。领导班子还是杨成武和邓华,主要人马都没变。

成了师之后这支队伍自然继续发展壮大,到一九三七年年底时候,独立第一师便已经有了三个步兵团、一个骑兵团的规模。不过八路军对外还是宣称只有三个师。

改变之后的独立师在山东都又打了几场漂亮的歼灭战,都上日本人的目标一列。独立师如此大名鼎鼎,蒋介石自然也有所耳闻,立刻站在“大义”的高位向延安方面施压,说他们这样搞是破坏统一战线。

不过“兵来将挡、水来土掩”,这个时候的党中央已经有了新的对策。同样是在一九三七年的年底,八路军已在敌后开辟了大量的根据地,为了更有效地团结百姓,打“持久战”,中共中央也把敌后根据地分成了若干个“军区”,里面设各种“支队”、“纵队”,并且利用这个方法试探和忽悠国民党政府,自称只是为了“好自为之”,为了八路军的后勤和兵员设立的地方配置,不是什么正规部队。

文章图片11

也在这个时候,独立第一师就被改名成了八路军晋察冀军区第一分区第一支队,还是杨成武来担任司令员,里面所有的编制人员都没变,纯粹就是换了个叫法而已。并且在两年后的日军大扫荡中,在杨成武司令员的指挥下,八路军战士们一举歼灭了日军九百多人,缴获物资不计其数,还将素有“名将之花”的阿部规秀当场击毙,震惊中外。

但实际上,在八路军的内部,军区领导和正规的师级领导是平级的,所以在八路军内部已然形成了后来的解放军初步体系。有了这个方法,八路军迅速扩大,以晋察冀军区为例,起初只有三千来人,到一九四五年时已经发展到了三十二万人。

随着战事的发展,随着我军的恢弘战绩,八路军的形象与屡战屡败的国民党军形成鲜明对比,占据了那个年代的头版头条,振奋了广大爱国人士的信心,得到了老百姓的认可,可以说八路军已在整个抗日时代深入人心,是红军响当当的“招牌”。反映群众参加八路军的民歌风靡黄河两岸,唱响太行山区,甚至在敌占区 、游击区的伪军和土匪队伍中都广为流传:

“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处处不留爷,爷去投八路!”

文章图片12

八路军有活力,有魅力,穿八路军的军装,成为了抗战期间华北地区青年的时尚,这就是舆论战的妙处。

所以老蒋以为自己把红军改编了便是占了上风,简直大错特错,等他反应过来的时候,为时已晚,只能感叹:“毛泽东步步无闲棋,步步有杀招,只怪我们没有看出来。”

根据相关数据统计,一九三七年,八路军改编时,仅仅占据国民党政府军的六十分之一;到一九四五年抗战胜利时,八路军的主力部队、地方部队已经发展到百万人以上,是国民党军的三分之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