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4个可以让变得强大的底层逻辑

 生活哲理与健康 2022-04-23

上学那会儿,我就发现真正的学霸是不存在偏科现象的。理论上,英语、语文是文科类,数理化,这些是理科,总得有个主次,他们是怎么能不能理的?当然了,工作也是一样,我发现一些人虽然年纪轻轻,但工作、感情、生活样样精通。他们升职更快,赚钱更多,也有很多时间陪家人在别人走弯路或者是原地踏步的时候,他们怎么就顺风顺水走的。每条路都是没有障碍的上坡路。今天咱们就聊聊这个话题,牛人为什么牛?我们怎样才能牛一点儿?有人可能会说,张三有钱,李四是天才,王五运气好,但这些原因不具有普适性。咱也分析不出个所以然,只有把他们那些具有共性的特质。拆解成几个有机可循的维度,才有参考价值。

第一维度时间。很多小伙伴应该跟我一样,看过太多关于时间管理的内容,但好像没什么用,而且还得多花一些时间做日常管理。其实你只是想被动的约束自己,不刷手机,不打游戏,对待时间的态度并没有改变。《底层逻辑》这本书提到了一个时间颗粒度的概念,它是安排时间的基本单位。就像是把时间切成1块1块的。有些人是迪拜刀法块儿切的比较大,有些人比较珍惜切得小,这能看出一个人对时间的重视程度。有一次,一位记者采访王健林迟到了三分钟,结果王健林当着他的面儿绝尘而去。记者有些愤愤不平,一分钟都不等太大牌了。其实,根据书中所说,王健林的时间颗粒度是15分钟,一个很重要的会面可能也就安排15分钟。所以三分钟对他来说已经很长了。

了解了这个概念现再来看看我们的时间安排。比如我虽然也做日程管理,但有时候刷两个小时手机也没觉得有问题。这是因为我的时间颗粒度比两个小时要大时间对于我来说没那么重要,日程管理的约束程度也就没那么高了。反过来如果我的时间颗粒度是一个小时,那我刷半个小时手机就觉得浪费时间了。所以要充分利用时间得先细化时间颗粒度,它决定了你的时间的利用率和做事的效率,最终也会影响你的产出。那时间该用在哪些事情上呢?我要说用在有价值的事情上,那等于是听我一席话,甚至一席废话。我们需要了解的是判断事情有没有价值的标准,可以从两个维度来评估,一是这件事在当下带来的收益大小。这个收益可以是心智情感层面的,也可以是物质层面的。二是收益随时间衰减的速度可以叫做半衰期。

这样我们可以把事情分到4个象限里。第一,高收益值,长半衰期。比如找到真爱,学会了一个技能。第二,高收益值,短半衰期,比如买了个新手机,赢了一把游戏。第三,低收益值,长半衰期,比如学习健身,练字。第四,低收益值,短半衰期,比如漫无目的的刷手机,一般人都是用收益值来衡量一件事,所以是怎么爽怎么来。你要让我学习,我跟你急。而一些牛人是通过半衰期来衡量的。他们知道,即便当下的可见收益微乎其微,但只要半衰期足够长,这个效益是可以传递并且累加的。

第二维度决策。如果你前面有两个按钮,按下红色可以拿走100万,按下蓝色有50%的概率拿走1000万,你会按哪个按钮呢?我猜大部分小伙伴应该跟我一样,毫不犹豫的按下红色按钮,100万落袋为安。但如果从概率的角度来看,红色并不是最有钱,因为蓝色的期望值是500万远大于100万。决策心理学认为,人在面临选择的时候,通常会采用满意原则,而不是最优原则。咱们举个更现实的例子,如果你在高中考一个二流大学,对你来说十拿九稳。但是考一个一流大学就稍有勉强,你有勇气放手一搏吗?我曾经就采用了满意原则,而在我满意自己的选择之后,就一步步降低了标准。这个大学也还行,工作薪水也不低。如果你跟我想的一样,我想说你值得更好的选择。如何找到最优解。《精进》这本书提到了应该跳出的4种假设误区。

1,赛道假设认为人生是一场比赛,获胜者寥寥无几,出于对竞争的焦虑和失败的恐惧,不敢尝试。2、低关联假设认为人生的种种经历相互独立,没有关联性,其实不然。比如看书多,不仅能长知识,文笔和表达也能得到提升。3、僵固型心智就是固定型思维,认为自己天赋不够,资质平平,并且没办法提升,给自己贴标签,禁锢成长。

4、零和博弈日本竞争就是不是你死,就是我亡不存在合作共赢的可能性。跳出误区之后,还要通过批判性思维,让角色的正确概率更高。第一步,准确阐述问题。比如你有三个offer可以选,就问问自己工作的目的是什么。第二步,罗列所有因素,三个offer的收入、发展机会、工作强度、弹性时间,兼顾家人等等。凡是你关心的都列出来。第三步,因素不全,就是衡量这些因素对你的重要程度。从0到5,每个因素打个权重分,然后每个office能提供的程度从0到5也打个分,二者相乘就是每个因素的加权分。

比如收入的权重是四分,工作A给1万可以打五分,工作B给8000打四分,这样工作A的加权分就是20。动作B就是16。第四步,对比选项得分,每个因素的加权分之和就是选项的总得分哪个高选哪个。第五个,考虑潜在影响,很多角色都存在不完全信息的情况,选项中有一些未知因素,这些也要列出来。根据自己的接受程度综合判断。

第三维度学习。问小伙伴们一个问题,你现在的工作用到了多少大学学到的知识可以打在弹幕上。对于我来说,大学学的数学专业,但是没有进入到相关行业,现在用到的不到10%,而且工作之后我才发现学到知识跟游泳技能是两码事。这也是每个公司招新人都会安排老人带的原因。知识更多的是普遍性的规律,学习的方法简单粗暴,通过记忆分明。

别类的放到大脑里的各个模块里,然后通过考试做题来检验有没有学到可能咱们知识的巅峰时期就是高考前的那几天考完就还给老师一半了,现在更是没剩多少,所以知识是有保质期的。再来看技能,技能更像是你以为你知道,但是没做过,你就不会真的知道的事情,就是一看就会一用就废的那些事儿。比如学演讲,我看十本甚至100本关于演讲书,但不上台,我永远都不会演讲。知识大多是学到的输入和储备,在大脑里技能更多是练出来的,然后要频繁地输出应用。所以光学知识还不够。

真正地拥有技能,多练习才是更好的学习方式,比学习知识和技能更难的是什么呢?是学习如何学习,也就是学习的方法。这也是为什么明明大家都很努力,学霸看上去毫不费力,学渣看起来根本没努力。关于如何成为高段位的学习者,我也给大家总结了三个小建议,一、学会提问,跟学校直接传递式的学习方法相比,很多教育心理学家认为更合理的模式应该是建构式的,就是学习者在主动目的性地引导下,充分利用已有知识。

并且在丰富的情境中积极探索构建出新的知识体系。比如我大学那会儿学过编程,但是我发现包括我在内,很多学生不知道学他干嘛,只知道考试不能挂科。但是还有些学生目的明确,就是要搞清楚怎么开发出自己感兴趣的软件和游戏。所以他们甚至还没毕业,就做出一些简单的应用程序。咱们在学习的时候,不妨先提出一些具有探索性的问题,这样没准能少走弯路却会更快。

二、解码知识在某一领域有专长的人一般分成两类,一类是常规专场。一类是适应性专场,前者把他们接触到的信息按照已有的框架进行分析,后者可以让自己的能力不断进化。通过对知识的扩展,适应需要解决的问题。前者是理论型学者,后者是实践型专家。二者的区别就是对知识进行深度解码的能力。举个例子,一个小黄鸭的玩具在小孩眼里,他是个可爱的玩具,会唱歌讲故事,下次遇到差不多的小黄鸡可能还会要。

而对于玩具工程师,他能看到小黄鸭有哪些功能模块能实现哪些声光效果,然后开发出小黄鸡。一些学习者就扮演了小孩的角色,只能看到一些显而易见的知识,没法很好地迁移和应用。还有一些人能从创作者的角度研究,把知识转化成更深层抽象的思维模型,做到处理旁通。你可能会想到一个人,没错,就是艾龙马斯克他推崇的第一性原理也是将知识结构为基本原理和思维模型,这样有助于迁移学习。

三、不断调用。假如有这么一本书是教你怎么玩游戏的,教你怎么上单,怎么打野,怎么升级。但是不让你玩,你可能学两天就不想学了,对吧?反过来什么都不教,你,直接让你玩儿,你可能玩着玩着就会了。所以不断调用也是一种很重要的学习方法。因为调用会给你反馈,你可以通过学习强化薄弱环节,然后继续调用边做边学。这是一个加强回路。

第四维度行动。竟然有人说牛人都是行动派,其实牛人也拖延。比如达芬奇,蒙娜丽莎花了四年,最后的晚餐,花了三年都严重影响了客户关系。而且在他去世的时候,还有五六幅作品压在手里,没能交付,他自己也在笔记里吐槽,告诉我到底哪样事情完成了。所以拖延是对事不对人做一件事儿本质上是动力与阻力的博弈。不愿意做,一定是我们认为这件事儿的收益低于做的成本。比如上班一个月就几千块钱,是个人都会发牢骚,但一个月给10万公司就是我家了。

还有一种情况,看上去收益大于成本,但我们还是不愿意行动。比如老板不跟你说话了,跟你说好好干,三年之后给你涨了10万,就算他不是画饼,对我们的诱惑力也会大打折扣。这是因为时间扭曲了我们对收益的判断。心理学上交的时间贴现,无论是收益还是成本,只要时间足够长,我们就会认为它不重要。

了解这些,我们就能推测出如何成为一个行动巨人。1、树立明确目标,这是克服时间贴现的方法。而且这个目标最好能具体就具体能量化就量化,能拆解就拆解,这样对你的刺激作用会非常大。2、降低启动阻力。万事开头难,所以千万不要一开始就找不自在,要减肥就先做两法,称要学英语就先记两段词,最好能在两分钟内完成启动动作阻力越小,动力越大。3、激活奖励回路。有些事情的收益并不是当下可见的,也就是做了也没什么成就感,这就得靠我们自己用产出倒推行动。产出可以是物质,也可以是精神层面的。比如感谢夸奖三连。

通过上面四个维度,我们就能更充分的利用时间,更合理的做出决策,更高效的学习和应用,也更容易行动起来。虽然不能立马让自己变成牛人,但至少可以慢慢变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