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迷失在这个世界里的自己,如何找回来?拿掉人格面具

 小贤心理 2022-04-23

“迷失”是人生最感伤的遭遇,迷失了前途,就没有前进的力量;
迷失了回家的道路,成为流浪汉,就会痛苦不堪。
“人最容易忘记的是自己”。
这是心理学家、哲学家索伦·克尔凯郭尔从存在主义的角度,反对理性主义的一句名言。
这句名言指出,在一个充满客观物质的社会环境之中,一个人往往很容易迷失自己,也最容易忘记自己本身。

世界上的人,为了迷失,带给自己许多痛苦。
迷失了宝藏,迷失了本性。
如果你的人生还只剩下一个小时 ,你会做些什么 ?
如果你的人生还只剩一小时,我希望你是清醒的。
叔本华曾说:“人生就是一团欲望,得不到便痛苦,得到便无聊。”
人人都忙着追逐更多的所得,却对得到后的平淡感到无趣。
若一个人不懂知足,那这一生就无法拥有真正的满足。
顺境,是对一个人心智的最大考验。
过于顺坦的生活很容易让人失了谦卑心,误以为自己命运非凡,做出一些错误的决定。顺境不懂克制,不但会束缚个人的成长,还会为将来埋下隐患。
人心一旦开始膨胀,就会以为生活本就该事事如意,内心的奢求也会更多。
长此以往,他们对生活的期待会越来越高,有钱的想要更有钱,有权的想要更有权,有了好东西还想要更好的东西。
欲望就像潘多拉的魔盒,随着愿望的一次次实现,变得再也关不上。
南怀瑾先生说:
有人本来蛮好的,当他发财、得意的时候,事情都处理得很得当,见人也彬彬有礼;
一旦失意之后,连人也不愿见,一副讨厌相,自卑感,种种的烦恼都来了,人完全变了——失意忘形。
一个人做学问,只要做到“贫贱不能移”一句话,能够受得了寂寞,受得了平淡,所谓“唯大英雄能本色”,无论怎么样得意也是那个样子,失意也是那个样子。
到没有衣服穿,饿肚子仍是那个样子,这是最高修养,达到这步修养太难了。
面具戴太久,就会长到脸上,再想揭下来,除非伤筋动骨扒皮。——人格面具
不仅是面具,任何加诸到我们身上的东西。
一旦时间长了,都有可能长成身体的一部分。角色扮演更是如此。
人格面具是心理学家卡尔·荣格提出的概念。
荣格认为人格面具使人能够演绎各种性格,通常是符合社会期待的一面,给予他人一个好印象,以便得到社会的承认。
一个人的人格被比喻为面具,在不同的社交场合人们会表现出不同的形象,也就是戴上不同的面具,因此面具并不只有一个,而人格就是所有面具的总和。
另一方面,人格面具也作为隐藏真实自我。
人格面具对于人在社会上的生存来说是必需的,它使我们能够与各式各样的人们交际,即使对方是令人厌恶的。
在不同的环境下,人会戴上不同的人格面具。
例如,与父母相处的时候戴的是一副面具,与朋友相处的时候戴的是另一副面具。
人们活在这个社会上应采取的态度与扮演的角色,称为“人格面具”。
每个人都戴着这种“人格面具”在生活,既是某人的父母。
也是父母的孩子,甚至在工作上也有必须扮演的角色。
从这层意义来说,与其说人格面具是“面具”,不如说是“扮演的角色”。
既然拥有这么多的“人格面具”,一旦自己内心无法适应,就容易失去平衡。
尤其是越注重外在要素,面具就会变得越重,最后只好通过身体发出警示。
这时候有必要赶快回想看看,到底是被哪个角色负累,并试着从名为“日常生活”的舞台下来。
抛开所有时间与人际关系,届时就会发现“我应该为自己存在”。
我们可能总是容易“为了某人”而失去心理力量,导致“为自己”而活的必要能量越来越枯竭。
一旦为自己而活的必要能量无法充分运送到身体各处,就会出现各种令人烦恼的症状。
请在心里深处,记下拥有“我才是自己人生的主角”的意识。
从某种意义上,一个社会人几乎无时无刻不活在强大的社会评价体系之中,于是,种种的在意与取悦浮上苍茫世间,激起一个个华丽刻意而缺乏生命力的水花,转瞬即逝。
取悦外部世界的时候,人处在剥离本我的状态。
人格面具是个人适应或他认为所采用的方式对付世界体系。
戴上人格面具的一举一动,脱离真实内心,与真实的自我南辕北辙又同负一轭,久而久之,我成了非我。
迎合世界,与之周旋,种种隐忍,委屈,压抑,无异于给身心缝上了针,一牵一扯都是痛,这是对真我的折损。
每一句违心话,干下的每一滴违心酒,跪下的每一根膝盖,终究会是一把回头箭,射杀掉最初的那个自己。

荣格说:你生命的前半辈子或许属于别人活在别人的认为里
那把后半辈子还给你自己去追随你内在的声音。
活在当下时时刻刻照着一面镜子,看看自己是什么模样。
作者简介:贤弘老师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