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什么是“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

 读原著 2022-04-23
   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

先跟大家讲一个跟这一则内容相关的故事。

   孔子在世时,时人有议论他谄媚的;有讥讽他奸佞的;有诋毁他不贤的;有诽谤他不懂礼仪,说他是“东家丘”的;有因妒忌而败坏他名声的;有憎恨他而想要他命的。而晨门、荷蒉呢,虽然是当时的贤士,他们却也要说孔子的风凉话,“这就是那个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傻家伙吗?”“见识浅陋,又固执得很!没有人了解自己,就算了嘛,到处招摇兜售什么呢!”虽然子路对于圣学已十分明白,但有时也难免怀疑孔子,孔子要去见南子,他就不高兴,而且认为孔子迂腐。那么当时不信任孔子的人,难道仅仅是十分之二、三而已吗?但是孔子依然积极奔走,就像在道路上寻找自己失踪的儿子一样整天奔波,无暇在温暖的被窝里睡上一觉,(四处周游宣扬自己的学说)。
 难道孔子只是为了求得别人了解我、相信我吗?究其原因,是因为他有视天地万物为一体的仁爱之心,犹如病痛在身,迫不及待想要解除一样。就算是想要停下来,而却又感到势不能停。所以他说:“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我不跟天下的人在一起又跟谁在一起呢)?”“欲洁其身,而乱大伦(想要洁身自好,却扰乱了作为一个人的最重要的伦理规范)”,“果哉!末之难矣!(其人决意遗世,甘心洁身自好,不涉世事,也没有什么难的!)”哎!如果不是确实把天地万物当作一体的人,又有谁能理解夫子的心呢?至于那些“遁世无闷”,“乐天知命”的人,当然能达到“无入而不自得”“道并行而不相悖”的境界了。(选自《传习录》)
  《韩诗外传》中有这样一个小典故——
 
   子路曰:“人善我,我亦善人;人不善我,我亦不善之。”子贡曰:“人善我,我亦善人;人不善我,我则引之进退而已耳。”颜子曰:“人善我,我亦善之;人不善我,我亦善之。”三子所持各异,问于夫子。夫子曰:“由之言,蛮貊之言也;赐之言,朋友之言也;回之言,亲属之言也。诗曰:'人之无良,我以为兄。’”
  
  孔子的这种“人善我,我亦善之;人不善我,我亦善之”大德,老子在《道德经》中也讲过:“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老子还说:“上德无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这个世上的大圣大才,他们之所以能尽性发挥生命的最大潜能,了彻了生命和宇宙的终极奥秘,创造“立德立功立言”的不朽,福泽千秋万代,本质上都是源于他们一生惟精惟一以进德为务,有着笃定的道德信仰和自信,最后,德高才自出,德高慧自显,德高功自大,总之一句话,有真大德,自有大命,有真大德,人才算是真正完全成就了作为人的最大价值。

  只有天下极至真诚的人能充分发挥他的天赋本性;能充分发挥他自己天赋的本性,就能充分激发他人天赋的本性;能充分激发他人的天赋本性,就能充分激发万物的天赋本性;能充分激发万物的天赋本性,就可以赞助天地化育万物;能赞助天地化育万物,就可以与天地匹配,并列为三了。

最后,我们大家一起再读一遍:

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