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庸》导读(七)

 叶落无痕73 2021-02-24

第四部分(21-32)天人之道,诚者为中:

第二十一章

诚则明,明则诚

【原文】

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诚则明矣;明则诚矣。

【注释】

1自诚明:“自”,从,由。“明”,明白。

2)则:即,就。

【译文】

由真诚而自然明白道理,这叫做天性;由明白道理后做到真诚,这叫做人为的教育。真诚也就会自然明白道理,明白道理后 也就会做到真诚。

【读解】

诚之本性之一:明也。呼应本文首章之命、性、道、教之倡导。诚之为诚,明也,日月相体,阴阳和合,为智慧,明智也。此为诚本体自身之属性。使诚明也,使诚成为和合明智之智慧,则须教也、传也。以自修,以育教,使诚明,使人明诚,则诚即明,明即诚也。

“诚”就是真实无妄。从诚开始,便具有善,这是先天的性,和圣人对应。而一般人先明乎善,而后使善真实无妄,这是后天教育的结果。无论是天性还是后天人为的教育,只要做到了真诚,二者也就合一了。革命不分先后,明道向善不问先天后天。从另一个角度看,这里也表达了天人合一的思想。无论是天性还是后天人为的教育,只要做到了真诚,二者也就合一了。

第二十二章

至诚可参天地

【原文】

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

【注释】

1)尽其性:充分发挥本性。

2)赞:赞助。化育:化生和养育。

3)参天地:与天地并列力三。参,并列。

【译文】

只有天下极端真诚的人,才能充分发挥他的本性;能充分发挥他的本性,就能充分发挥众人的本性;能充分发挥众人的本性,就能充分发挥万物的本性;能充分发挥万物的本性,就可以帮助天地培育生命;能帮助大地培育生命,就可以与天地并列为三了。

【读解】

诚之本性之二:神也;至诚如神。圣人之至诚,能尽人之性、物之性,可能参赞天地,化育万物。因人物之本性,一也,圣人之性亦一也,一一无别,故可参可赞可育也。

知道了性,还要尽性。真诚都能把自己善性发挥到极处,以这样态度关怀人,也会使别人善性发挥到极处。万物也会得到关照,也会得其所,遂其生。这样,人类就可以帮助天地化育,使自己立于与天地并列为三的不朽地位。真诚的功用居然有如此之大,那我们又何乐而不为呢。

第二十三章

从一个方面下功夫

【原文】

其次致曲。曲能有诚。诚则形。形则著。著则明。明则动。动则变。变则化。唯天下至诚为能化。

【注释】

1)其次致曲:“其次”,次一等的人,即次于”自诚明”的圣人的人,也就是贤人。“致曲”,致力于某一方面。“曲”,偏。

2)形:显露,表现。

3)著:显著。

4)明:光明。

5)化:即化育。

【译文】

比圣人次一等的贤人致力于某一方面,致力于某一方面也就能做到真诚。做到了真诚就会表现出来,表现出来就会逐渐显著,显著了就会发扬光大,发扬光大就会感动他人,感动他人就会引起转变,引起转变就能化育万物。只有天下最真诚的人能化育万物。

【读解】

常人之诚,次第下也,曲也。非至诚也,友诚也,接近诚也。然而友诚亦可著可明可动可变而至于可化也。故虽有至、曲之别,而其诚之体则一也,凡圣竺一也。

上一章说的是天生至诚的圣人,这一章说的是比圣人次一等的贤人。换句话说,圣人是“自诚明”,天生就真诚的人,贤人则是“自明诚”,通过后天教育明白道理后才真诚的人。贤人虽然致力于某一方面,但通过教育和修养,通过:“形、著、明、动、变、化”的阶段,同样可以一步一步地达到圣人的境界:化育万物,与天地并列为三。说到底,只要你努力奋斗,曲径通幽,条条道路通罗马,最终都可以大功告成,修成正果。

第二十四章

国家兴亡,必有征兆

【原文】

至诚之道可以前知。国家将兴,必有祯祥;国家将亡,必有妖孽。(xiàn)见乎(shī)蓍龟,动乎四体。祸福将至,善必先知之;不善,必先知之。故至诚如神。

【注释】

1)前知:预知未来。

2)祯祥:吉祥的预兆。

3)妖孽:物类反常的现象。草木之类称“妖”,虫豸之类称“孽”。

4)见:呈现。

5)蓍龟:蓍草和龟甲,用来占卜。

6)四体:手足,指动作仪态。

7)如神:如神一样微妙,不可言说。

【译文】

极端真诚,可以预知未来。国家将要兴旺,必然有吉祥的征兆;国家将要衰亡,必然有不祥的反常现象。呈现在蓍草、龟甲上,表现在手脚动作上。祸福将要来临时:是福,可以预先知道;是祸,也可以预先知道。所以极端真诚就像神灵一样微妙。

【读解】

至诚矣,则与国、与世、与人一体也,如大海之一滴水,可感知大海之温度、流速,以其本自其体也。故豫知者,即自然而知也,所谓冷暖自知也,体会也,不必勉强即可知也。神者,形容词,神通广大也。而此神通,其实平常不过也。如神者,非神也,言其自然而然,不暇劳作也。此佛之所谓亲证也。外物人世自然即我也,何由而不知之?!

心诚则灵。“国家将兴,必有祯祥;国家将亡,必有妖孽”,历代的正史、野史记载很多。心灵达到了至诚的境界,不被私心杂念所迷惑,就能洞悉是万物的根本规律,因此而能够预知未来的吉凶祸福、兴亡盛衰。一言一蔽之,无非是强调真诚的出神入化的功用罢了。灵到能预知未来吉凶祸福的程度,可就不是一般人能达到的境界了。总而言之,真诚有出神入化的功用。

第二十五章

不能只做到自我完善

【原文】

诚者,自成也,而道,自道也。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是故君子诚之为贵。诚者,非自成己而已也。所以成物也。成己仁也。成物知也。性之德也,合外内之道也。故时措之宜也。

【注释】

1)自成:自我成全,也就是自我完善的意思。

2)自道:自我。

3)成己:完善自己。

4)知:通“智”。

5时措之宜:“时措”,适时实施。“宜”,适宜。

【译文】

真诚是自我的完善,道是自我的引导。真诚是事物的发端和归宿,没有真诚就没有了事物。因此君子以真诚为贵。不过,真诚并不是自我完善就够了,而是还要完善事物。自我完善是仁,完善事物是智。仁和智是出于本性的德行,是融合自身与外物的准则,所以任何时候施行都是适宜的。

【读解】

诚者自诚,道自道。此诚此道,贯乎终始,通乎己物,成己成物,成仁成知。故诚之为德,合内外之道,一也,非二也。

儒家强调道德自我觉醒。人要真诚,要自觉地行道。好学近乎智,力行近乎仁。这里把智、仁与真诚的修养结合起来了。真诚,从自然的方面来说,是事物的根本规律,是事物的发端和归宿;从人的方面来说,是自我的内心完善。所以,要修养真诚就必须做到物我同一、天人合一。这既要靠学习来理解,又要靠实践来实现。

这里最值得注意的是真诚的外化问题,也就是说,真诚不仅仅像我们一般所理解的是一种主观内在的品质,自我的道德完善,还要外化到他人和一切事物当中去。这叫“合外内之道”。正如“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最终彻底解放无产阶级自己;世界也就大同了。”自己真诚了,他人真诚了,真诚无处不在,无时不在,世界也就美好无欺了。真诚最主要的是仁和智两种品德,都是靠诚来发用,因时而措之,天下万物都会停停当当,妥妥帖帖。说到底,还是真诚的奇妙神功。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