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新疆那些事—唐朝时期(22)

 金色年华554 2022-04-24

杨志烈被杀后,由于唐朝与甘州的交通已被隔断,无法从关中派员接任,只能委任杨志烈的族弟杨休明为河西节度使兼伊西庭节度使。杨休明刚刚上任,吐蕃便大举进攻河西。大历元年(766年),甘州沦陷,杨休明被迫再次西逃沙州。从此,沙州成了河西抗蕃的大本营。此时,河西节度使杨休明帐下所能管辖之地,仅余沙、瓜、肃、西、庭五州,河西其他州郡均落入吐蕃之手。

杨休明主政河西、北庭的三年间 (765年一767年),河西、北庭之间的交通也渐渐被隔断,行政上只好各自分立,由曹令忠主北庭,周鼎主河西。代宗大历二年(767年)前后,杨休明试图前往北庭征调兵马,联合安西都护府留守军健,共同保卫沙州,不料被伊西厅留后周逸,勾结突厥杀害于长泉。

失去最高长官的唐军将士,仍未放弃所固守的沙州。杨休明死后,时任巡抚河西观察使的周鼎,肩负起河西节度使的重任。在他主政河西十年(767年—777年)间,沙州军防形势更加严峻,肃州(今甘肃酒泉)、瓜州(今瓜州县锁阳城)、伊州(新疆哈密)相继沦陷,沙州与北庭的联系彻底断绝,沙州成为唐朝在河西保有的最后一座州城。所幸,当时吐蕃的主要精力,都在进攻陇山(六盘山)染指关中,对河西西端的沙州采取了围而不攻、迫其投降的战略。而周鼎则趁机私下与吐蕃将领约合,算是在覆巢之势下,堪堪保沙州全卵。

代宗大历十一年(776年),吐蕃赞普赤松德赞移帐南山(祁连山),令尚绮心儿攻打沙州,心神俱疲的周鼎,曾试图向回鹘求救兵,可惜回鹘兵逾年不至。周鼎决意放弃沙州,焚城而去,带领城中居民举城东迁,回到大唐,可是这一政策,遭到沙州大族和民众的激烈反对。777年(大历十二年),秋末冬初,周鼎趁吐蕃围而不攻之机,派兵马使阎朝出城打草,阎朝趁机杀死周鼎。然后阎朝对城中大族、百姓宣布,废除举城迁徙的计划,继续固守沙州城防,百姓听后欢声雷动。

公元779年,五月,代宗崩,子李适继位,是为唐德宗,次年改元建中。公元781年(建中二年),久无音讯的安西四镇,终于和大唐取得了联系。自吐蕃在截断河西走廊后,“路阻萧关雁信稀”,唐庭对安西四镇和沙州存亡不知长达十八年。此次安西使者取道回纥道,从河西走廊北侧,跨越大漠到访长安。长安君臣终于得到了安西的消息,也是第一次得知,安西四镇留后郭昕、伊西(今新疆哈密、吐鲁番)、北庭节度使曹令忠,仍旧率将士苦苦支撑着安西——大唐在西域最后的飞地。

新疆那些事——唐朝时期(22)

郭昕,华州郑县(今陕西华州)人,出身华阴郭氏。唐肃宗上元元年(760年),河西军镇多被吐蕃攻陷。永泰二年(766年),朔方节度大使、中书令郭子仪奏请朝廷遣使巡抚河西、安西等地,并请置瓜、沙、甘、凉、肃诸州长史,云麾将军、左武卫大将军郭昕奉命前往巡抚河西、安西等地,后来担任安西四镇留后。与此同时,曹令忠正在坚守北庭。安西、北庭二都护府和沙陀、回鹘相依,吐蕃久攻不下。

新疆那些事——唐朝时期(22)

德宗君臣得知了安西的情景,同时又从安西使者处得知,吐蕃攻陷河陇后,兵围伊州,故伊州刺使袁光庭在绝境之下,困守孤城数年,最后粮竭兵尽,袁光庭见救兵无望,杀妻自焚而死。德宗听闻此处,不觉潸然泪下。但此时的唐朝,再也不是贞观、天宝时,那个健硕恢宏的唐朝了;甚至也不是神皇二圣时,那个越挫越坚、屡败屡战的唐朝了;现在的唐朝,内有藩镇割据政令不施,外则四夷窥视厉兵秣马,自身都在风雨飘摇之中,对于困守西垂的将士,只能施以高爵厚禄,以慰其心:任命曹令忠为北庭大都护兼伊西、北庭节度使,赐姓名李元忠;郭昕为安西大都护、四镇节度观察使,并且诏令四镇将士均按等级破格提拔七级。

就是这次使臣通达,郭昕才知道唐德宗李适已经登基,并改年号“建中”。历史短片《大唐漠北的最后一次转账》中,安西老兵手拿一枚制钱说道:“这些钱铸着大唐建中四个字,周边的商人和百姓支援粮草,他们被敌人抓去砍了脑袋,他们认的不是这个钱,是这钱上铸的两个字——大唐!”大唐建中钱看起来平常无奇,但一般来说古代钱币上的铸字,通常都是“通宝”、“元宝”之类,像这样国号+年号的组合是非常少见的。

新疆那些事——唐朝时期(22)

这些“大唐建中钱”即为唐朝最后一任安西都护郭昕,在龟兹(新疆库车)私铸的货币,用以支持安西唐军,固守大唐在西域最后的飞地。

新疆那些事——唐朝时期(22)

阎朝自领州事后,带领城中军民继续困守孤城,抗击吐蕃。786年(唐德宗贞元二年),粮食终将耗尽,唐朝援军依旧遥遥无期。在此期间,唐蕃关系也从德宗继位之初的稍稍缓和转向恶化,吐蕃开始再次严密围城。眼见沙州固守无望,阎朝和城中大族商议后,决定和吐蕃谈判投降的条件。他登上城墙,对着城外的大军高喊:“如果保证不把城中百姓迁移走,我们就开城投降!”吐蕃方面权衡利弊之后,主将尚绮心儿承诺满足阎朝的条件。沙州于是在兵围十一年后,终于落入吐蕃手中。

新疆那些事——唐朝时期(22)

代宗年间,国家经历了安史之乱的摧残,民生凋敝、破败不堪,代宗即位后,改变了肃宗皇帝对于吐蕃的“输绢帛以求和平”的政策,虽然不失气节,但可惜国力、军力,实在难与如日中天的吐蕃抗衡,再加上连续经过两次仆固怀恩之乱,周边民族如回纥、党项等族纷纷离心,国内藩镇割据形势已成,就在这种危机四伏的状态下,所幸上有郭子仪,下有李晟、浑瑊、马璘之类的战将,总算将唐朝的防线稳固在灵、泾、邠州一线,但河陇以西的广大地区已在吐蕃的牢牢控制治下。对于这种形势,唐朝君民无不痛心疾首,白居易在《西凉伎》中写道:“凉州陷来四十年,河陇侵将七千里。平时安西万里疆,今日边防在凤翔。”只可惜面对吐蕃的巨大压力,困守边境尚且左支右绌,遥复故土几乎就是一个遥远的梦。

德宗即位后,唐蕃之间的关系翻开了新的一页。建中初年,德宗皇帝面对国内藩镇割据的局面,奉行“攘外必先安内”的国策,对吐蕃采取怀柔的政策。《新唐书 · 吐蕃传》记载,“德宗即位,先内靖方镇,顾岁与虏确,其亡获相偿,欲以德绥怀之”,这基本上是德宗建中年间的内外方略。唐庭在兵入四川击退吐蕃、南诏联军后,结束了四川地区的实际上的藩镇割据,这为德宗以武力解决国内藩镇割据提供了信心,但唐朝显然没有实力,在东西两线同时和藩镇、吐蕃开战,于是德宗皇帝开始对吐蕃展现善意。而吐蕃经历代宗大历年间,连续对灵、泾、邠州一线的用兵,发现难以突破唐军的防御,而河陇地区在连年兵祸的洗劫下,破败不堪,每次进攻洗掠所得急速减少,而且对于所占领的州郡也需要有个消化、管理的时间,面对唐朝释放出的善意,双方均开始心照不宣的约束边境士卒,河陇之地烽烟渐平。

公元780年(建中元年)三月,唐廷以崔汉衡为殿中少监,出使吐蕃,随后,吐蕃也遣使入唐。公元783年(建中四年)正月,双方商定在清水(今甘肃清水县)举行会盟大典,吐蕃方面大相尚结赞出席,唐朝方面则以陇右节度使张鎰为代表,会盟仪式举行的非常隆重,唐蕃在会盟主持者的政治地位,盟官、参盟人员数量方面充分显示了双方的政治对等地位。双方官员歃血为盟后,读了用各自的文字写的盟文,《旧唐书-吐蕃传》记载有汉文盟约的内容,主要有:“唐地泾州(甘肃泾川县北)西至弹筝峡(甘肃平凉县西北)西口,陇州(陕西陇县)西至清水县,凤州(陕西凤县东)西至同谷县(甘肃成县),暨剑南西山、大渡河东,为汉界。 蕃国守镇在兰(甘肃兰州)、渭(甘肃陇西县南)、原(宁夏固原县)、会(甘肃靖远县),西至临洮,东至成州(甘肃礼县南),抵剑南西界磨些诸蛮,大渡水西南,为蕃界。其兵马镇守之处,州县见有居人,彼此两边见属汉诸蛮,以今所分见住处,依前为定。其黄河以北,从故新泉军,直北至大碛,直南至贺兰山骆驼岭为界,中间悉为闲田,二国所弃戍地毋增兵,毋创城堡,毋耕边田。”

从盟约上看,唐王朝正式放弃了河西、陇右地区,承认其成为吐蕃的“合法”领土。吐蕃通过会盟获得河西、右地区的“合法”统治权,便于在该地区逐渐推行“节度使”制度,逐渐消除了唐廷在该地区的影响力,促进了这一地区的“吐蕃化”进程;边界之间的“闲田”则作为“军事缓冲区”,双方均不得驻兵。但吐蕃对会盟并无诚意,盟约缔结后没多久就毁盟侵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