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萧龙友一没有家传,二没有老师,怎么就成了北京四大名医之首?192

 后知后觉无所谓 2022-04-24
萧龙友一没有家传,二没有老师,怎么就成了北京四大名医之首?

1928年,在北京西城区兵马司胡同的大院里,萧龙友先生正式弃官挂牌行医,街门坊上挂了一块尺许长、三寸多宽的小木牌,上面亲笔题写“萧龙友医寓”五个字。每天早晨患者在门房排号直接到诊室依次就诊,先生看病都是亲自开方,因他的毛笔字写得非常漂亮,有不少患者把他的处方收藏起来,有的又裱起来作为书法作品。更有甚者出高价收购萧龙友先生的处方,当作艺术品珍藏。后人评价他:“诗词书画率皆能之,以写字绘画陶冶性情,他的书法真、隶、行、楷各体悉备,已臻炉火纯青地步,京师内外,'对先生的诊病墨案,视同珍宝’。”今曲阜孔府尚有他所书联屏多幅。

萧龙友,祖籍江西吉安,于1870年2月13日出生于四川雅安学署。自幼天资聪颖,又承庭训极严,在青年时代求学于成都尊经书院期间,常以成绩优异名列前茅。童年时,由于他的母亲长年有病,便留心于医药,他经常翻阅古医典籍,并到药店求教医药常识。1892年,川中霍乱流行,省会成都日死八千人,街头一片凄凉,棺木销售一空。很多医生因惧怕传染,不敢医治。正在尊经书院求学的萧龙友挺身而出,约同当地医生陈蕴生沿街巡治,用中草药进行救治,使很多病人转危为安,人称“万家生佛”。

1897年,萧龙友离开四川赴京朝考,从此数十年宦海浮沉,却从未间断研究医学。直至1928年,民国政府南迁后,萧龙友毅然弃官行医,先后为袁世凯、孙中山、梁启超、蒋介石、段祺瑞、吴佩孚等名流诊治。他诊断袁世凯尿毒症、孙中山肝病、梁启超便血、陈夫人妹瘀血等,个个精准。由于他的医道精妙,在古都北京,他的大名妇孺皆知,受到各阶层人士的推崇和信赖,被誉为北京四大名医之冠。当时北的德国医学博士狄博尔,对萧大夫的医术也相当看好,如遇到他们所谓的疑难杂症,总是要邀请萧大夫去他们医院会诊,在这之前,中医师能进入西医院会诊,尚无先例。

1930年,萧龙友和孔伯华自筹资金创办了“北京国医学院”,培育中医后继人才。新中国成立后,他将别号“息翁”改为“不息翁”,念念不忘发展中医事业。1954年9月,萧龙友先生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发言时提出设立中医学院、培养中医人才的提案。1956年,国家采纳了他的提案,成立了北京、上海、广州、成都四所中医学院。1960年,萧龙友病逝,享年90岁。

萧龙友的医学思想与临床经验,经他的后人总结为九项:一是主张四诊合参,常说:“切脉乃诊断方法之一,若舍其他方法于不顾,一凭于脉,或仗切脉为欺人之计,皆为识者所不取。”二是主张“必先知平脉而后知病脉”。三是主张临证时应结合病人的体格、性情、籍贯、职业、平素生活习惯等加以考虑,就不难得其秘奥。四是以卦喻脉,对于脉理深入浅出,尝谓:“能识死脉,即为上工。”“对于坎、兑、巽三脉,必须钻研。”五是对医史见解独到,自谓:“治医学史,必先将历代典章学术,搜讨无遗,然后可以言史,否则医自医、学自学、史自史耳,何益之有哉。”六是作医范十条,为后学之针砭,主张稽古御今,心正意诚,有道有术,重视伦理。七是对中西汇参的见解,不泥古、不囿今,强调斟酌损益以求合乎今人之所宜,而后可以愈病,主张捐除门户之见,取彼之长,补我之短。八是主张以《伤寒论》为鉴,以之作鉴,则治病必有一定之法,如影之不变也。九是主张医与药不能分割,医生不但应识药,而且要能亲自采药、炮制。

萧龙友先生的经历证明,中医是可以自学的。我们学中医的目的,不见得非要做萧龙友先生那样的大医。张仲景在《伤寒论》中说:“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以养其生。”这句话是说,父母病了,我起码不会干蠢事,不会以尽孝的名义把他往死路上推;碰到需要帮助的人,我可以有效地帮助他;最重要的是,我学会了更好地关爱自己。点击购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