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孩子的思维发展,比知识学习更重要, 这是社会共识,也是教育共识。 如此重要的共识,如何在教学一线落地? 思维的发展,可否按图索骥? 作为教育者,是否了解思维的发展规律? 在教育过程中,如何保证孩子的思维被正确地训练? 我尝试以本文,用极简的方式, 与诸位家长和教育者们。 探讨什么是思维! 如何高效地做好思维发展! ![]() 思维,实实在在地存在。从日常的思考、判断、决定中,我们对思维的运行认识得真真切切。 思维,是黑箱,看不见,摸不着。它以何方式工作,以何方式呈现,又以何方式被训练完备,似乎是个谜题。 此刻,在解构“思维”的当下,正是“思维”在工作中,这次思维的结果将是对思维过程的考验。 维度 维度,是对宇宙间万事万物的描述中,用到的最简单的结构性概念。“维度”,可以把一个说不清道不明的概念,通过分层或分割来说清楚。 再纷繁复杂的东西通过结构性拆解,而得以“简化”,简化了,才能让我们看到事物的本质。化繁为简,是中国文化的精神。 维度概念小贴士: ![]() 一维为线,只有“长度”一个维度。 ![]() 二维为面,长、宽两个维度。二次元,就是这个维度的事情,现在还发展出二维动画。 ![]() 三维:长、宽、高三个维度,立体、静态。 ![]() 四维复杂一点,有人说空间的三维加上“时间”维度,构成四维时空(闵可夫斯基空间)。 有人说是投影后成三维的上一个维度空间即欧几里德空间……(例如,三维投影成二维,二维投影成一维),三维空间的再累积…… 解构思维 迄今为止,科学范畴上人类对宇宙万物的研究,都是以“四维时空”展开的,这是最简化也是最精巧的方法论之一。无论牛顿的经典物理学,还是爱因斯坦的相对论,都以此“维度”为逻辑,推导出时空测量的公式。 为了方便理解,我们也最大程度地简化对“思维”的解构。就以最简化的结构性的“维度”为逻辑,展开对思维的解构。 ![]() 思维的第一维:广度。我把长度和宽度都看做线性的,归入广度这个维度。这个维度让我们看到思维的线性延展度。在长度,也可以在宽度上,我们简化它们到这个线性维度。 在这个维度上,思维广度发达的特征:
训练要点:
![]() 思维的第二维:深(高)度。思维的深(高)度,是思维非常显著的维度。它展现一个人的思想深(高)度,看问题的深邃程度,分析问题的严密性,逻辑性和逐层深入的能力。 在这个维度上,思维深(高)度发达的特征:
训练要点:
![]() 思维的第三维:时间维度/速度。显然,思维的运行是有速度的,也是有效率的。表现在反应迅速,思路敏捷,信息调用高速等等。在一场辩论中,我们期待人的反应要快,不断升级讨论的深度,刺激更多的想法。而不是,一个论点,一个人几年之后才给出反应,让我们形不成一种激发思想的讨论。 在这个维度上,思维速度发达的特征:
也可以用下图这样的方式表达思维的时间(速度)维度。 ![]() 训练要点:
![]() 宇宙是有背景的,背景温度(接近绝对零度)、背景能量(暗能量)和背景物质(暗物质)等等。 思维也有背景。价值观系统就是一个人思维的背景。 所以,思维的第四维是背景维度:价值观。信仰上帝创造一切的思维,与无神论的思维,是大相径庭的。同样,信奉“人定胜天”理论的思维,与有“天人合一”思想的思维,也是迥然相异的。 在这个维度,思维的特征表现在:
训练要点:
![]() 思维在任何维度的发展和延伸对整体都是一种撕裂和分割的状态。思维在发展训练中的确呈现出了不平衡的状态,例如有人脑洞大开,却没有深度,有人思想深邃,却视野局限,有人富于创新又思维严谨,然而反应很慢,经历长考才能解决问题等等。 思维终极状态,是应该撕裂的、不平衡的?还是应该完美的,平衡的?宗教家给出的答案是:完美而平衡。 追溯耶稣、释迦摩尼、老子、孔子的思想,我们发现他们都强调“归一”。耶稣希望我们归于“上帝”,释迦希望我们归于“空性”,老子希望我们归于“自然”,孔子希望我们归于“仁爱”。 起点就是终点。 思维的最高境界,就是归于原点,回到本性,就是0维空间,回到神秘的“0”的状态。 这个状态很多人描述成一种“定境”,一种“与神合一”,一种“大动若静”,一种“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在这个维度,思维的特征表现在:
训练要点:
以上简单扼要的论述,只是给了大家框架性的说明。我会在未来逐一详细论述,如何在一线教学中运用“维度”化的思维发展理论,帮助孩子们构建和发展思维。 结语 ![]() 上图中,我们最先看到很多“数据”,即思维在“广度”上,采集到很多数据。数据反应的是一种客观现实。这些数据之间可能有关系,可能没有关系,可能我们知道它们有关系,也可能我们不知道它们的关系。 之后,思维开始工作,在“深度”维度上做了“分类”和“整理”,“数据”被赋予了深化的价值,或“数据”中被认定有用的那部分,就成为了“信息”。 思维继续工作,在广度、深度和背景维度基础上,交叉运行,“以一定的价值观为基础',把“信息”逻辑化、结构化,就成为了“知识”。简而言之,把“信息”之间的联系说清楚,分门别类,条理清晰,便是“知识”。 思维进一步工作,通过对不同门类的知识的学习,思维发现了一些有价值的可以用来指导行动的“观点”或“思想”。有人说知识是理性的,观点和思想是感性的。这个阶段,背景维度的参与性非常强烈,正是在这个阶段,“文化底蕴”和“哲学思想”通过“背景维度”,帮助一个人发展出了属于他/她特有思想,或者产生了独特的发明,或者科学发现……对于这个维度的发展,是目前教育领域最欠缺的。 思维不间断地工作,基于知识,当一些观点和思想的形成,慢慢连成一片,形成对世界的普遍认识之后,这些思想能解释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的问题,就是“智慧”。 这段话也证明,中西方都看到,思维的终极维度-智慧,是所有维度的回归,即思维的0维,进入无念的状态,非有想,非无想,非想非非想…… 正应了米兰·昆德拉引用犹太人的格言: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 ![]() 觉得好看,点个再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