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灵动的彩虹29 | 中国的纺织品最早出现于何时?

 吴越尽说 2022-04-24
图片

在众多的古遗址中,出土了大量的纺轮和绞纱棒等纺织工具。这是否就是中国桑蚕业发展的有力佐证呢?

在史前考古中,说明纺织业生产与发展的主要依据就是纺轮。纺轮,是人类最早使用的一种纺织工具,一般用石、陶等质料制作,呈偏圆状,中间穿孔,一般直径在3-4厘米之间,主要用于手工拧线纺纱。

在荆州博物馆里,就藏有和展出了大量的陶纺轮。那是20世纪中叶,荆州的考古工作者从屈家岭文化和石家河文化遗址中发掘出土的 。

图片

2012年3月24日上午,我们陪中国考古学界泰斗、故宫博物院原院长张忠培先生到熊家冢遗址博物馆去看一看。

一路上,我们边走边谈,首先聊到了新石器时代的屈家岭文化上。屈家岭文化,因1955-1957 年发现于湖北省京山屈家岭而得名。主要分布在湖北,北抵河南省西南部,南界到湖南澧县梦溪三元宫,西面在四川巫山大溪文化遗址发现了个别屈家岭文化的典型器高圈足杯碎片。分为早、晚两大时期。早期有斧、、凿和穿孔石等器,磨制一般比较粗糙。黑陶多,灰陶次之,黄陶和红陶较少。陶器表面多数为素面磨光。晚期磨光石器增加,双肩石锄是屈家岭文化常见农具之一。特别有意思的是,出现了彩陶纺轮。

“早在新石器时代,长江中游的原始纺织业已具有一定水平,这里的原始纺织信息以大量纺轮的出土为特色。”姚伟钧、张志云在《楚国饮食与服饰研究》中说:“由纺轮结合古代神话传说中'西陵氏之女嫘祖始教民育蚕’之说,似乎又暗示江汉地区和长江中游地区有可能是养蚕的起源地之一。”

其实,纺轮的大量出现,可以追溯到七八千年以前。在那时,我国的纺织业已初步形成,人类开始穿着用纺织品缝制的衣服。但是,有了纺织品并不等同于就有了丝绸。我以为,纺织工具的存在,只能说明那时中国已经有了一定规模的纺织业,纺织原料主要包括葛、麻等植物纤维。

我们只能说,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牙雕枚首上的蚕纹,与山西西阴村的茧壳一起,分别在从南北两端上让我们看到了华夏大地上蚕丝业起源的一抹神奇的曙光。

图片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考古所原所长刘庆柱先生在《中国考古发现与研究》一书中指出:“河姆渡文化还发明了原始腰机用于编织。河南阳青台的丝织品、江苏吴县草鞋山的纬起花的螺纹织物等,表明当时的纺织技术达到了很高水平。”他还说:“新石器时代末期,纺织品的制作得到发展,多处地点发现了可能用于纺丝线的玉纺轮,反山墓地出土了成套的纺织玉工具。”周匡明先生则说:“殷王相土把丝织物作为商业媒介的时代,也正是传说中尧、舜时代,如果用近代考古分期来对照,约相当于龙山文化早期。据考古研究,新石器晚期的钱山漾遗存中出土的绢丝织物属良诸文化,南方的良诸文化相当于北方龙山文化早期。相土用帛做生意和钱山漾遗址中丝织物的出土,一个来自古史记载,一个来自地下发掘实物的出土;一个在黄河流域,一个在长江下游,南北印证,这对推论我国古老的蚕桑生产已有五千年左右的悠久历史,岂不又给我们一个旁证吗?”

因此,赵丰先生做出了这样的判断,我国最早的纺织品出现在新石器时代。在距今7000至5000年以前,我国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均已出现麻纺织业和丝织业,西北地区则出现了毛织业。

商周时期,是我国历史跨入文明门槛之后的第一个大发展期,纺织业已有了长足的进步,出现了罗、、锦、绣等品种。秦汉以后,丝绸生产形成了完备的技术体系。唐宋之际,随着中外文化的交流和经济重心的南移,丝绸工艺技术和生产区域都产生了重大变化。明清两代,丝绸生产趋于专业化,织物品种更为丰富,图案更加绚丽多姿。

图片

正如史学家周匡明先生所说:“华夏民族在未形成之前,原始的先人们在与大自然搏斗求生存的同时,便逐渐识别到蚕丝利用的奥秘,蚕丝被先人们作为织物利用几乎与先人们识别谷物可以养生活命一样经历着一个漫长的认识过程。”

同样,西方国家对中国丝绸的认识,更是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认识过程。于是,当中国精美绝伦的丝织品越过千山万水,沿着海上和陆地两条丝绸之路进入西方,成为西方人的侈奢品时,中国这个古老的东方之国,就成了西方人眼中的神秘国度。

来源:《荆州文旅频道》微信公众号

作者:张卫平 张 旗

2022-03-29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