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本想成为一个画家,然而我却成为了毕加索。—— pablo picasso 毕加索(1881-1973)和齐白石(1864-1957)是同时代的人,20世纪波澜的历史造就了东西方两种截然不同的艺术形式,在应物象形、气韵生动的艺术情境中成长起来的中国观众难以理解以颠覆和创造为诉求的西方现代艺术。扎实的学院功底是毕加索后来在绘画上为所欲为的基底,对人体结构的深入理解,对空间感受的立体呈现,对素描块面的高度概括……© Succession Picasso 201920世纪法国诗人阿波利奈尔对毕加索的评价是这样的:“这位西班牙人和其他诗人、雕塑家和画家相比,有着更为冷酷决绝的杀伤力。他的思考暴露在沉默之中。”我们不妨结合毕加索后来在艺术上的巨大成功,来想象这个青年人在这个时候的处境,冷静而深入的思考为后来爆发式的艺术创作积蓄了无限的能量。© Succession Picasso 2019今天看毕加索的绘画是“粗糙”的。我们将目光锁定在画像的锁骨和脖子上,毕加索舍弃掉了真实的身体结构将锁骨连在一起,他把脖子概括成一个标准的圆柱体而舍弃了肌肉的变化(看看前面的石膏素描)。在“粉红色时期”的尾声,画面上的笔触变得随意而暴躁,背景往往没有被涂满而笔触突兀——因为在这个时期的作品中,毕加索追求的是表现对体积的理解,画面的美感与这个目标根本没有关系,也就不是他所要顾及的细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