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滑脉、涩脉都主食主孕,为什么呢?

 caimin133 2022-04-24

图片

滑涩脉(附动脉)

滑为血液流利之象,涩为血液滞涩之象。故滑涩两脉,主要是脉管中之事。脉管中之阴血有余,则脉行流利而畅通,脉管中之阴血亏少,则脉行艰涩而难通。恰如江河之中,水盛则滔滔不绝,畅行而无阻;水亏则流行维艰,迟迟不欲行。是以阴血有余则脉应之以滑,阴血不足则脉应之以涩,此滑涩两脉是观察病机之主要指标。

惟气血两者,是密切相关的,脉管内阴血之多少,与脉管外阳气之盛衰是互相影响的。设脉管内阴血虽多,而脉管外之阳气衰微,则不能形其滑;反之脉管内之阴血虽少,而脉管外之阳气有余,则脉亦不能形其涩。盖阴血之行,必赖阳气之推动,必血盛而气不虚,则脉来流利而显滑;血少而气亦虚,则脉来艰滞而显涩。

所以,前人有云:“滑类乎数而不等于数,涩类乎迟而不等于迟”,这都是将滑涩两脉结合阳气推动力之强弱而言。

总之,滑脉不外气血旺盛之候,涩脉不外气血衰少之征,不过滑脉则偏于阳气有余,而涩脉则偏于阴血不足也。

至于两脉专主何一病症,却不尽然。前人虽有某脉主某病,某病见某脉之说,不过指其大概,定其范围而已,绝不可机械定论,对号入座。这样反失去诊脉之实际意义,必须结合病情分析,始可得出确切诊断。

即如滑脉主痰,涩脉主瘀而言,痰为水阴之气所凝,其性滑润,瘀为阴血之瘀所结,其性滞涩,但一经化痰化瘀之后,同样也障碍气血之循环,阻塞正气之流通。

当此之时,若人体正气未伤,气血旺盛,则脉来冲动之力较强,邪碍于正,则脉行而发生阻力;正胜于邪,则冲动之力益显强盛而脉行流利,此滑脉之所以成。

若人体正气已伤,气血衰少,则脉管冲动之力益显减弱。邪碍于正,则脉行发生障碍;正负于邪,则脉行艰滞而不前,此涩脉之所成。

所以,在临床实践中,有些久病而体质虚弱之患者,虽然痰证非常明显,而脉来并不见滑象;同样有些初病体质壮实之患者,虽然确有瘀血见症,而脉来并不见涩象。

总由正气之强弱,气血之盛衰,随着病机之转变而出现不同的病脉,不可执一而论。

再如滑脉主食主孕,而涩脉亦主食主孕,其道理亦是如此。

因为,食积是人体中出现病理性障碍,受孕是人体中出现的生理性障碍,两者虽各有不同,但其引起人体气血一时发生循环上的障碍则一。不过由于病程之长短,体质之强弱,气血之盛衰,正气之进退等不同,因而同一生理或病理性改变,亦可出现涩滑两脉之不同结果。

所以,张仲景在《金匮要略·宿食篇》中同时指出:“寸口脉浮而大,按之反涩,尺中亦微而涩,知有宿食”,接着又云:“脉数而滑者实也,此有宿食”。这不仅充分反映了仲景脉法之灵活贯通,同时也说明了同一宿食之症,由于体质虚实之不同,气血盈亏之各异,可以出现滑或涩两种相反的脉象的道理。

即如妇女受孕,一般均在气血旺盛之候,故一经受孕,则气血壅实而脉来流利而滑;但少数妇女,体质素弱,或受孕初期虽然壮实,但一经受孕过久,气血逐渐衰弱,脉来不仅不滑,反现涩脉之象,临床不亦少见。总应紧密结合病机,灵活推论,方能中肯。

至于动脉,脉来滑数具备,指下若有振动之感,《脉经》谓其仅见于关上,其实此脉三部皆可出现,不过关上部位由于组织抵硬、狭窄,动脉较为明显耳。本脉多于惊恐和急性疼痛场合容易出现,乃一时情志兴奋,阳气冲动过甚,以致脉来鼓荡之力增强而显震动之感。

至于《素问·平人气象论》谓“妇人手少阴脉动甚者为妊子”一旨,此乃前人全身切脉法之一。所谓手少阴脉,即指“神门”动脉而言,非后人指“尺”为少阴也;其云“动”者,亦非后人所指动脉之动,乃仅属脉之跳动而言。

因为,正常人神门动脉与寸口不同,其跳动很微弱。今脉跳动明显,则为气血盛之征,故断为有子。据此,后人以尺动主孕,是不大结合实际之谈。

本文摘自《竹堂医镜》,钱远铭著,蔡渔琴、李轩锦整理,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