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蒲导读 从记者到联合国官员;从公益到商业;从助力残障人士到让世界各地的流离失所者实现发展,这位90后女孩,一次一次心怀大爱,蓄力远航! 联合国现任秘书长、前联合国难民事务高级专员古特雷斯说:“在重重困难与阻碍面前,个人的力量总是有限。也正因如此,团结互助是唯一的前进道路。”加入联合国难民署和加入蒲公英大家庭都让她深刻地体会到这句话的意义。她就是,蒲公英6期种子孟珺。让我们一起走进她的世界…… 本文长度约为3970字,阅读全文大概需要12分钟。 孟珺 蒲公英6期种子 联合国难民署驻华代表处 资源拓展官员 我是蒲公英六期的种子孟珺,现在是联合国难民署驻华代表处任资源拓展官员。2016年加入蒲公英大家庭的时候我是唯一一个90后,能够有幸在这个集体中跟各行各业的佼佼者们结识和学习,我觉得自己特别幸运。在各位学姐的经历和成就的激励下,我作为最小的种子也一直在努力成长。几年时间过去,很想借这次机会和大家分享我的收获。 1 无穷的远方, 无数的人们,都与我有关 我毕业于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新闻与传播专业。为弱势群体提供发声的机会,是我作为一个新闻人的理想,于是毕业后我进入了中国日报社工作。辞职进入联合国的想法始于2015年,当时难民冒着生命危险,乘船前往欧洲。这种情景是全人类的悲剧,令人心痛。而当时我能做的只是将相关的新闻编译和刊登。从那时起,我便开始深度关注联合国难民署和其他一些国际组织、非政府组织的工作,希望能为人道主义事业出一份力。 ![]() 2015年底,我非常幸运地进入了联合国驻华系统,成为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一员。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参加了残障平等意识培训,用两天的时间深入探究了歧视的心理原因、残障平等的理念和《联合国残疾人权利公约》的内容,并在2016年成为残障平等意识培训引导师。我后来才了解到,中国作为发起国,从促进残障人士事业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的高度积极参与和推动《联合国残疾人权利公约》的制定。公约带给我重要和强大的启发,我第一次意识到残障议题和每个人都息息相关。 故事要从公约对于残障的定义讲起:身心损伤+障碍=残障体验。也就是说一个人是否有残障体验,在于他的身心损伤和社会造成的障碍之间的互动关系。这是残障领域的重大视角转变——我们消除残障体验的方法,不是强迫个人的身心损伤必须要痊愈,而是消除社会障碍。 那么为什么它和每个人都息息相关呢?因为我们每个人,无论是受到身体还是心理的伤害,还是随着时间而老去,都会在一生当中经历残障体验。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听力、视力、体力都会退化,获取信息和进行社会活动时都会遇到障碍。所以关注无障碍,就是关注我们每一个人的未来。 因为对残障平等的热情,我在朋友当中有一个绰号——“Lady 15%”。这个绰号最初来自我和朋友之间的一次闲话佐酒。当时他们问我:“既然残障人口占我们总人口的比例那么小,为什么我们要投入那么多的资源给他们?”我在酒精的作用下立刻激动了起来,一直在重复一个数字,就是15%,因为全世界人口的15%都是残障人士,而这是一个不低的比例。 真正的发现之旅不在于寻找新的风光,而在于拥有新的眼光。自那以后,我为政府、企业、公益组织、学生、老师、记者朋友等不同的群体和个人提供残联平等意识工作坊。在和不同的人接触的过程中,我深刻地感受到大家对于歧视的厌恶和对社会融合的渴望。我也多了新的眼光,不断地在生活中发掘“被忽略的价值”。 ![]() 在最初和残障社群一起工作的时候,我心里很不安,总是担心说错话,也担心没能关注到他们的需求。 记得我第一次和一位视力障碍的朋友一起走的时候,我问他:“我该怎么帮你带路呢?”他听出了我有点紧张的声音,逗趣说了一句:“你怎么比我还紧张。你走在我斜前方半个身位就可以,我拉着你的肘部。这样比搭你的肩膀更安全,不会因为你转弯我感觉不到,碰到路障。” 他住的酒店房间井井有条,窗边还挂着洗好的衬衫。深入了解后我才知道,由于先天性的视力障碍,他无法看清黑板与书本,绝大多数的知识只能依靠双耳来聆听,就这样一路从小学听到研究生。2010年9月,他以宁波市第十名的成绩通过国家司法考试,后来成为了全国第一位视障律师。我第一次意识到,原来视力障碍不等于全盲,视力障碍者能做的也不止于按摩。 ![]() 2 我总是这样, 才把缆绳拴紧,就又决定启航 在这个过程中,我也意识到了非盈利项目在影响力方面的局限性——很多人会认为残障平等培训属于公益活动,没有什么商业价值,并且由于它的公益性质,这个培训不应该收费。怎样才能让这么好的培训继续运转下去,影响更多的人呢? 带着这个问题,我申请了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的社会公益管理项目,更加系统地学习商业管理的方法,让公益理念融入商业项目,让公益破圈。在过去三年的学习中,我收获非常大,从财务、投资、运营、营销、战略等各个方面提升了自己的技能。 ![]() ![]() 2020年初,我做了一个在别人眼中是”大折腾”的决定。在那一年,我暂停了全职工作,参与了商学院赴荷兰阿姆斯特丹大学的交换项目,去学习欧洲公益与商业结合的模式。没想到这成为了我人生路上的重要节点和经历,永生难忘。 这次交换刚好碰上新冠疫情的暴发。我1月28日离开国内时,海外几乎没有疫情。在荷兰,我见证了令人鼓舞的景象,当地华人纷纷在药店采购口罩,寄回国内支援抗疫。3月初,我在从德国回阿姆斯特丹的路上,欧洲疫情暴发。于是我立刻开始采购防护用品,在脱销之前囤了三盒口罩,六瓶酒精,一大盒手套。 在我居住的那栋楼里,我是唯一的中国人,于是我成为了整个楼里咨询的对象。什么可以消毒,醋有没有用,在这种情况下共享厨房还可不可以用,没有口罩怎么办?所有人都希望我能分享在国内积累的抗疫经验。我认真地在群里回答每一个问题,希望安抚大家紧张的情绪。紧接着,楼里的人陆陆续续开始回国,没有口罩的,我都会直接送给大家,再说一句safe flight(祝你平安)。 ![]() 两周后阿姆斯特丹开始关闭一切公共娱乐场所,我也开始了居家隔离的生活。当时人们都在陆续离开,我给中国驻荷兰大使馆打电话、关注国内入境人员政策变化、听取专家意见(意大利医疗队直播、张文宏医生应使馆邀请为海外留学生的答疑),在尽可能取得完善、准确的信息后,我决定留下。 我每周出门一次买菜,消毒、戴手套和口罩;每天上课、工作、运动、做饭,尽量保持规律的生活。偶尔出门也会担心,但是大家都很友善,会跟戴口罩的我们打招呼。邻居们看到我很冷静之后,焦虑状态也缓解了很多。在独自在海外抗疫的半年里,我收到了无数来自蒲公英的关心和祝福。每一句安慰都让我感到多了一份力量,能够继续和在疫情中无助的朋友们一起共渡难关。 ![]() ![]() 生命的体验感对我来说拥有难以拒绝的吸引力。我读完商科就一直希望学以致用,试过和朋友一起创业——用沉浸式演绎的方式让参与者更深刻地体验理念和文化。2020年,我非常有幸地进入了自己梦寐以求的人道主义机构——联合国难民署。但我也意识到,缺乏系统的国际人权法和人道主义学习有可能成为我工作中的一个短板。于是,我再次加入了北京大学人权与人道法研究中心,全面学习了国际人权法与人道主义法。作为一名前媒体人,我相信表达的力量,相信这力量来源于不断升华的语言和不断深入的思考。所以我也尝试在喜马拉雅和小宇宙平台上做了一档播客节目,问你我,讲故事,思世界。希望能够有机会邀请种子们一起去节目里聊天。 3 每个做决定的场合 都应该有女性存在,无一例外 在联合国难民署工作的两年中,我被她强大的使命所感召,也深深地为她保护生命的工作而感到骄傲。联合国难民署是一个人道主义援助机构,先后于1954年和1981年两次获得诺贝尔和平奖。性别平等的理念根植在难民署方方面面的工作当中。紧急救援、长期发展,教育、健康,能源、生计——女性在难民署的各个项目领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虽然我们关注着每一个被迫逃离家园的人,但对中国大多数人而言,我们的工作却像是天边的一颗星星,如果仰望星空,你会感受得到他的光芒,但却因为离我们的生活太遥远而显得抽象。做难民署的资源拓展工作就是缩短这种距离,让更多的人与我们并肩而行,成为它的一部分,去照亮那些因为战争和冲突被迫流逃离家园的人。我们不断策划文化、艺术和体育主题的活动,与个人、企业、基金会合作,让难民署和我们帮助的人走进大众的视野,让人们有机会参与到我们的工作中来,去思考远方的苦难,体会共同的善对人类共生的重要。 ![]() 而在这份工作当中,我持续被女性强大的力量震撼着。在联合国难民署保护的人群当中,妇女和女童是最脆弱的群体之一,占全球被迫流离失所总人数的百分之八十。我看到很多女性掌管家庭航行的方向,为孩子和家庭撑起希望。她们在绝境中克服心中的无助、绝望和不可置信,让梦想保持鲜活,但在追梦的同时也保有尊严。 我从“MADE51项目”中看到了女性的坚韧。MADE51是难民署的全球公益品牌,难民署将难民手工艺人与当地社会企业链接起来,支持难民在传承文化的同时,用这份工作保障难民的生计和尊严,减少他们对人道主义援助的依赖。 MADE51每一个手工艺品背后都是一个家庭重拾希望的故事,我印象非常深的是一位来自阿富汗的女性难民H。她与家人辗转来到马来西亚,生活一度陷入窘迫。雪上加霜的是,她的女儿患有严重的抑郁症,房租与女儿的医药费、家庭生活费让她们捉襟见肘。成为难民工匠后,H不仅能养家糊口,还能兼顾女儿的心理健康治疗。 下图我佩戴和手持的,就是像H一样的难民手工艺人制作的耳饰和挂饰。银色新月耳环是由居住在印度的阿富汗难民制作的,凝结着难民女性在困难后依旧波澜不惊的生活感悟。沙漠之月挂饰是由居住在尼日尔的图阿格雷难民打造。在图阿格雷文化中,月亮是保护与繁荣的象征。 ![]() 没有人想要被迫逃离家园,也没有人想成为难民。只要有机会,难民就能够在生存以上实现发展。他们传递的善与爱是启发性的,不煽情也不强制。这种绝境中破土而出的希望是如此生生不息,让我忍不住追随。 除了我们服务的人群之外,我的同事、合作伙伴大多数也都是女性。女性强大的同理心和对难民问题的独到视角也令我深感敬佩。近年来,在中国甚至世界范围内,我们也不断见证由女性发起和领导的、鼓舞人心的倡议和变革。而随着中国慈善事业的发展,女性慈善榜样不断涌现。这些女性慈善家,始终关心全球议题,支持我们,并希望为改变世界做出贡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