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洛伊德主义之一:弗洛伊德
弗洛伊德还认为人作为社会存在物,总是力图掩盖自己身上的动物本能,不曾注意到无意识,而正是这无意识是心理的深层基础,是进行心理分析的理论基石," 心理过程主要是无意识的"。 "性本能" 也是弗洛伊德的独特发现。他在把无意识归结为人的基本本能后,又把人的基本本能归结为原始性欲,或" 性本能"。他称之为" 力比多"。弗洛伊德认为,性本能是人与生俱来的,但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它的对象和表现形式有所改变。弗洛伊德将它分为三个阶段,每一阶段上都有一个能使力比多性欲满足的" 动欲区"。第一阶段是口腔阶段,动欲区为嘴和唇;第二阶段为肛门阶段,动欲区为肛门;第三阶段是" 崇拜男性生殖器" 阶段,动欲区为生殖器,此时,儿童从" 自恋" 转向" 他恋"。之后,弗洛伊德又提出" 恋母情结" 和" 恋父情结" ,即" 俄狄浦斯情结" 和" 爱兰克拉情结"。 "无意识" 和" 性本能" 是" 足以触怒全人类的发现。这些发现构成了弗洛伊德主义的基础,同时也使他的学生纷纷起来,与他分道扬镳,创立了各自的理论。这是后话了。 2.两大发现在社会历史、文化领域的应用:弗洛伊德主义(弗洛伊德由早期转向后期) ②用本能、欲望、升华等概念解释各种各样的社会现象的产生和发展。 弗洛伊德力图把文化和社会生活归结为生物本能和深层欲望的表现形式,认为生物的本能、欲望是人类一切行为的基础:整个社会制度的形成、发展都离不开本能、欲望同以它们为基础的感情的相互作用,人们追求某种感官的愉悦和机体需要的满足也是生存本能之故,革命起义、战争分别是侵略本能和死亡本能使然。总之,整个人类历史就是由生存本能同死亡本能斗争的生动画面交织而成的。 与此同时,弗洛伊德又把人的本能、欲望同社会对立起来,认为本能、欲望追求着一种有碍于社会、不利于人类文明的满足,时时刻刻威胁着社会的进步,破坏人类的共同生活,而社会是一个禁令和限制系统,它借助于超我压抑、限制人的本能、欲望的冲动。文明和文化是以抗拒本能、欲望的满足,特别是性本能和死亡本能的满足为基础的,人类社会的进步也就体现于对本能、欲望的压抑的成功与否。具体地讲,受到压抑的本能、欲望仍贮藏着心理能量,总力图通过迂回的道路得到满足,途径之一就是依据升华原则,以社会所能接受的形式表现出来,如文学艺术创作、科技发明等就是这种升华的结果。 因此,在弗洛伊德那里,人的本能、欲望同社会相对立,但正是在这种对立中,本能、欲望受压抑而又得到了畸形但为社会所认可的满足,社会文明受本能、欲望阻碍却又在本能、欲望的升华中得到高度发展。 弗洛伊德的上述观点实际是把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因归结为人的本能、欲望,从而忽视了经济因素的决定作用。 ③运用" 无意识" 和" 性本能" 分析社会集体得以构成和稳定存在的原因。 弗洛伊德认为,建立在性本能基础上的" 爱的联系" 是人际关系的核心力量。他借用了叔本华的一个著名比喻:一个寒冷的冬天,一群豪猪相互之间紧紧地挤在一起,它们都想借助于同伴的体温使自己免于冷死,但当它感到对方的刺扎在自己身上时,又不得不分散开来。但当它们为了取暖又重新挤在一起时,被刺的烦恼又发生了。于是,它们为避免这两种烦恼而不停地聚扰和散开,直到最后它们发现了一个最能忍受的适中的距离。 弗洛伊德认为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就是这样。人与人之间存在着对立和厌恶的情绪,可他们又结集成了一个集体,且能够稳定地存在。其原因何在呢?他指出原因就在于,在人与人之间存在着一种" 爱的联系" ,亦叫" 力比多联系"。" 一个集体的本质就在于它自身存在的一些力比多联系"。 弗洛伊德说,在集体中存在着两种联系:个人与领导及个人与个人之间的联系。" 力比多联系" 既维系着个人与领导的关系。使其产生错觉,认为领导对每个人施以平等之爱;又维系着个人与个人之间的关系,使其认为他们之间是平等的,且享有平等的爱。因而" 力比多联系" 使相互厌恶的人们找到了一种最能忍受的适中的距离,他们既相互" 挤" 在一起,又不感到" 对方的刺扎在自己身上" ,从而集体得以构成和维护。④把泛性论运用于社会科学中,认为社会、宗教、道德的最终根源是" 俄狄浦斯情结"。 弗洛伊德在《图腾与禁忌》中指出,人类的史前时代,占据最高统治地位的是父亲,他把全部妇女霸为己有,把受俄狄浦斯情结驱使而欲与父亲分享妇女的儿子们逐出本部落,有一天,忍无可忍的儿子们联合起来,杀死并吃掉了自己的父亲。父权制部落结束了。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儿子们意识到同样的命运在等待着他们——被自己的儿子们杀掉。因此,他们缔结条约,禁止与相同图腾的妇女发生性关系。于是,便产生了道德;同时,杀父行为引起了他们的忏悔,他们感到了一种犯罪感,产生了对父亲的爱和崇拜,把被杀的第一个父亲看作上帝,搞起了图腾崇拜。于是,就有了缘这种杀父行为所起的犯罪感的宗教。 弗洛伊德接着指出,杀父后,兄弟们为了自己能成为遗产的唯一拥有权而争吵不休,但他们被放逐时把他们联起来的友谊及为获得自由而不惜杀父的回忆,使他们停止了这场无益和危险的争吵,签订条约。这样,产生了社会。弗洛伊德总结到:" 我们可以说,社会的存在是建筑于大家对某些罪恶的认同;宗教则是由罪恶感及附于其上的懊悔心理所产生;关于道德,则一部分是基于社会的需要,一部分则出自罪恶而促成的赎罪心理所造成。" (弗洛伊德:《图腾与禁忌》,第181页) 弗洛伊德主义无论是分析人的本质,还是解释社会、宗教、道德的起源,都是以无意识、性本能为理论基点,是一种典型的非理性主义。但这种非理性主义又同其他非理性主义有别,它同生理学、生物学、心理学、进化论等自然科学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它在对人进行分析时,始终把人看作一个生物实体。因而这种非理性主义又是建立在庸俗的自然主义基础之上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