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什么我说话孩子就是不听?家长的权威性来自于……

 帝呱呱星球 2022-04-25

我原来听吴军老师说,清华企业家协会的金学成博士,成功地创办了两家公司,他自己非常忙,但是孩子培养得非常好,曾经获得全美少年组花样滑冰的第一名,后来上了哈佛。

吴军老师就问金博士怎么有时间管孩子的,金博士说其实就是平时拉着孩子一起做事情就可以了。

金博士自己创业,就让孩子照猫画虎也创业,孩子于是就创立了一个慈善机构,后来发展的规模还不小。而孩子有时间练滑冰是因为孩子在家经常看到爸爸晚上抽时间锻炼,自己就也学会了挤时间训练。

金博士的这个话我真的非常感同身受。

我在当母亲之前,就思考过这么一个问题,为什么同样的话从不同人的嘴里说出来,可信度就不一样?

比如说在工作中,如果你的主管整天无所事事只会油嘴滑舌巴结上级,他跟你说要努力工作,你就会嗤之以鼻,即便嘴里不说,心里也不服气。

但如果你的主管特别受人尊敬,能力强又有责任心,很多事情都是冲锋陷阵为后面的人打排头阵,他跟你说要努力工作,你就会当做一回事,听进去,甚至以他为榜样。

后来我发现,这样的道理,在孩子身上也是同样灵验的。

小胖最近学习自由泳进入瓶颈期,他说有个动作太难了,学不会。

我说这个我特别理解,妈妈练普拉提也是这样的,练习一个动作怎么都找不到正确的发力点,就是会有种想要放弃的冲动,还有前几天我练臀中肌,屁股都要酸爆了,实在不想继续做,就想躺着,但后来还是咬牙坚持下来了。坚持下来之后,这种成就感还是让我挺激动挺欣喜的,你游泳也一定会经历这样一个过程,相信妈妈,再坚持一下就过去了。

小胖因为经常能看到我在家里龇牙咧嘴的运动,并且基本雷打不动的在坚持,这番话对他的效果就很强。

但我想了想,如果我天天躺在沙发上懒得动弹,教练连扯带拽的都拉不动我去运动,然后我给小胖说你要坚持运动,会有效果吗?估计很难。

再比如前段时间我和我老公在重读黑塞的书,我们在饭桌上聊到了哲学,聊到了人生的意义,聊到文学之美,我们从黑塞的《荒原狼》讨论到荣格,从《德米安》讨论到《悉达多》,小胖一直在饭桌上默默的听,我相信这些对他的影响要比絮絮叨叨的跟他说你要多阅读效果好的多。

经常有家长说自己没少跟孩子沟通,但孩子就是不听自己的,

其实,我想很多家长误会了沟通和灌输的区别。

沟通是双向的,是你来我往的,是更深层次的交流;

而灌输是单方面的,你一直在说,但孩子已经关闭了听的接收器。

沟通要起到很好的效果,就需要沟通者有权威性。

不然,有些家长絮絮叨叨话没少说,但就跟唐僧一样除了招孩子烦也没别的作用。

但有些家长并没有板起一副面孔,但说一句话顶一句话的用处,孩子就是会听。

这本质上,就是所谓的权威性。

按照美国加州伯克利大学心理学教授戴安娜·鲍姆林德的家庭教养理论,教养关系分为四种类型:

第一种是纵容。家长允许孩子做任何事情,几乎不强制,孩子想做啥作啥。

第二种是忽略。很多比较贫困的家庭就是这样,除了满足孩子基本的生活需求以外,其他事情一概不管。

第三种是集权。在家里,孩子必须按照家长说的去做,没有道理可讲。

而最好的家庭亲子关系是第四种:权威。严格又温暖,坚定且温柔。孩子信父母说的话,但又不怵父母,不排斥父母。

孩子小时候,对父母有一种天生的敬畏,这是父母最早权威的起点。

但等孩子越来越大,开始有自己的思想有自己的朋友圈,这种天生的权威感就会逐渐消散,孩子逐渐的只听那些他信任的人说的话,按照他信任的人讲的道理去做事情。

这种权威与信任的获得,不是靠对方怎么说怎么标榜自己的,而是看对方怎么做的。家长如果想要自己的话有权威性,以身作则是必须的。

所谓的以身作则并不是孩子学游泳,你也得先学游泳,孩子学钢琴,你也得先学钢琴。以身作则说的是你在整个生活里呈现的是你想要孩子呈现的状态,比如坚持,比如同理心,比如自驱力。

如果你对待自己生活中的困难是不屈不挠的,你对待生活中的各种诱惑是有克制力和自驱力的,那你跟孩子说的效果就是90分。

但如果你不是,那么你想要孩子呈现出一个你从来没有展现给他的状态,真的很难。

说真的,教育类的文章写到现在我已经有点腻了,因为教育孩子说白了就是以身作则+教育学+心理学,没有太多的东西。

如果家长以身作则,那么稍微懂点教育学,心理学的东西,孩子都会教育的很好;

但如果家长不会以身作则,那看再多教育学,心理学的东西,也白搭,作用微乎其微。


*快速了解帝呱呱星球,可以点击下方专辑哦~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