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课堂实录|《兰亭序》课堂教学实录(三)

 陶继新教育文集 2022-04-25

《兰亭序》

课堂教学实录(三)

上   课

师:“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那么,“固”怎么解释?说文解字解释为,一二三四都是山岩,四面全部包围住,是牢固的意思,引出坚固、坚实、坚硬,后引出确实、本来,你们说确实和本来哪个好?

生:本来,因为那时代的人都说”一死生”,王羲之不同意,要批驳这个观点。

师:我本来就是为“一死生”的,对不对?

生:他们本来就知道“一死生”是虚诞,还要说“一死生”,王羲之就是在批判他们。

师:他们知道“一死生'是虚诞’”?他们知道“一死生”,“虚诞”是谁说的?

生:王羲之

师:“虚诞”就是荒谬,“妄作”就是胡说八道,不知常,就是不知道规律。这话他认为是虚诞,是妄作对吧,他是“本来”就认为是吧?好,另外一个,你说“确实”。

生:因为观点是他自己提出的,前面由祸到乐,心情变了才说出这样的话的。

师:我很赞成你的观点,但对于你的解释还有点不同意,不能解释为“本来”,要解释为“确实”,为什么要解释为“确实”?他本来也是认为是“一死生”,就在此时此刻写这篇文章的时候,灵光一闪,瞬间之间,爆发出这样的话来,我忽然间领悟到“一死生”是虚诞的,我过去不是这样认为的,现在才“确实”这样认为,哦,原来确确实实是虚诞的、妄作的,这样的步骤,是不是,所以我认为“确实”比较好。王羲之之所以会有这样的真性情的感触,与他当时的境况也有莫大的联系,在散乱的右军法帖中我们可以窥见他晚年的内心凄苦:“岂图十日之中,二孙夭命,惋伤之甚,未能喻心,可复如何。”“自丧初不哭,不能不有时恻怆,然便非所堪。哀事损人故最深,盖知不可不豁之。”“吾衰老,情之所寄,唯在此等(按指子孙)。奄失此女,痛之缠心,不能已已。”不但自己的女儿死去、孙儿夭折,而且自身患癫痫,经年便可能发作,服食药剂又加重了身体负担,羸弱的躯体再也无法抗拒迟暮之年时时侵袭而来对于死亡的心理暗示,所以在暮年会发出这样的感叹。“确实”表达出了他在怀疑,在抗争。再来看接下来这句话,就是施蛰存认为语无伦次的,突然又跳到另外一个问题上: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观昔。什么意思?后代人看今天的人就像今天的人看从前的人一样不是等于不说吗?我给你们看《古文观止》点评:

言瞥见吾已杳无踪影,犹如古人杳无踪影也!

那么,从前面的“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突然又回去了,看看王羲之是不是很痛苦啊,一会说齐彭殇,一会说是妄作,一会又承认这点,最后他为什么不敢承认啊,就是对死亡的恐惧,对生命消逝的恐惧,对虚无的恐惧,因为死是最不确定的。庄子虽然说可能死去会更好,但是庄子也不知道,到现在,也没有死去再回过来。

所以王羲之说“悲夫”,“悲夫”本来写着“XX”,涂掉了,苏东坡读得很仔细了,他把里面改过的字全部订正过来,他订正“悲夫”是“良可悲也”,确实可悲啊,但是他觉得“良可悲也”没有“悲夫”这么简洁,这么痛,好,我们现在就来看“悲夫”。(ppt)

“不能不有时恻怆,然便非所堪,哀事损人故最深,盖之不可不豁之。”

——《全晋文》《法书要录》

悲伤是受不了的,没有办法豁达的,排解的,很多人年轻时视死如归,真到那时候就不会这样讲了,所以悲啊,悲中包含这么多矛盾的内容,我是说不清楚的,“不能喻之于怀”。最后来看,“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然世界变化了,但是大家的心怀是一样的,这里的“一”是什么,不是“一死生”“齐彭殇”,也不是“之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而是忐忑不安,就是矛盾心理、徘徊想不通,王羲之在跟后人对话,1600年前,这个问题王羲之想不通,1600年后的黄玉峰也想不通,所以“兴怀其致一也”,这个“一”就“一”在你想不通。“后之揽者,亦将有感于斯文”,所以后来的人看到我的文章,也会这样讲,这文章写的时候已经决定了后来的人都同意我的看法:想不通啊。请看(ppt):

王羲之:大矣造化功,萬殊靡不均。

谢安:萬殊混一象,安復覚彭殤。

王凝之:冥心玄寄,千載同歸。 

桓伟:今我欣斯游,愠情亦暂畅。

我们再看,痛苦的根源在哪里(ppt):

当热爱人生的心灵一旦对人生的意义发生了根本的疑问,这颗心灵就失去了安宁,注定要同悲观主义的幽灵进行永世的抗争,飘泊在重新寻求人生意义的前途未卜的路程上。——周国平《无用之学》 

每个人都会死,你糊里糊涂过的时候可能没有想到过死是有问题的,当你想到生命的时候,灵魂都会不安定,怎么安定呢?当然有办法,那就是宗教。王羲之是思考过的、忐忑过的,是痛惜过的、挣扎过的、努力过的,但是最后失败了。三年后,他在他母亲的墓前写了一篇文章——《墓誓文》,在坟前发誓,我从此以后不管政治,从此“一死生”“一彭殇”,我去山里生活,不管生死,不管世事,什么都不管了,你们知道王羲之死在什么地方,没有人知道,从此消失匿迹,回归山林,不知所终。

王羲之的思路先是悲,悲里想找乐,找到乐又发现是很短暂的,相对的,因为没有解决生死问题,所以最后又回归到悲,“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兰亭序》是颗明珠,明珠是怎么长出来的——明月之珠,蚌之病也。为什么呢,王羲之生病了,思想上太纠结了,“先日之欢,于今皆为哀苦,触事切人,处此而能令哀恻不经于心,殆空语耳。”(《卿女帖》)这句话散发着一种与《兰亭序》隐含的内在联系,悲苦与欢乐的转换在这样的语境下显得如此自然而沉重。只有这样的纠结,才能写出这样纠结的文章,所以写出几百年几千年大家共同关注的问题,用这样美好的文字写出来,郭沫若怎么能说这篇文章不好呢?

他没有读懂啊,他至少没有像我这样读懂啊。

生:(笑,鼓掌)

请看“后之览者——有感于斯文”(ppt):

呜呼, 

兰亭已矣, 梓泽丘墟 。 

天高地迥, 觉宇宙之无穷;

兴尽悲来, 识盈虚之有数。

           ——王勃《滕王阁序》

后之览者——超脱生死:

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不能以一瞬; 

自其不变者观之物与我皆无尽也, 

又何羡乎? 

           —— 苏东坡《赤壁赋》

师:我们为什么会悲观?看到草木凋谢了,想到我是怎么死的,想到这里就很难过,还有看到大自然轮回,而在这个轮回之中我却不可重复,死掉了就死掉了,但是生命本身是有价值的,死和生毕竟不是一回事,要珍惜生命的价值。单从整体上说,人类的生命可以一代代传下去,思想也是一代代传下去,我在这里讲课就是把思想传给大家啊,所以“自其不变者观之物与我皆无尽也”,苏东坡确实不错,有这个思想和没有这个思想很不一样,苏东坡一而再地被贬,被贬到海南岛,他还要做教,自己教学生,他认为精神传承很重要,教出了海南岛唯一一个进士,叫张堂总,临走时写了一首诗给他:“沧海何曾断地脉,白袍端合破天荒。”三年后,他果然考取了,然后他来谢苏东坡,但是苏东坡已经去世了。他的弟弟苏辙把未竟的诗文写完了,可以在苏辙全集中查到,叙述了自己对哥哥歌颂、悼念的心情,但是苏辙的心很坦然,甚至比苏东坡还要坦然。那么我们怎么办,还有一线希望,我们看看胡适怎么说的,你们自己琢磨一下自己怎么办。生命是延续的,我们过去了,总希望下一代更加好,活着的时候要幸福,下一代也要更加幸福,国家更好点。所以胡适很坚定地说你不要去相信庄子的话:(ppt)

胡适如是说:

两人争高低。庄子走过来排解:“二位不用争了,我刚才在那埃菲尔铁塔上,觉得你们俩个的高低实在没有什么分别。何必多争,不如算一样高吧。” 

庄子的这种学说,初听有道理。却不知世界上学识的进步只是争这半寸的同异;……这种思想可使社会永远不进步,永远没革新改良的希望。 

他实在是守旧党的祖师,他的学说实在是社会进步和学术进步的大阻碍。

PPT带出一张照片。

师:这个人是谁?

生:季羡林

师:你们傻掉了,你们就说旁边的人是黄玉峰就行了,

孙绍振:我知道,他是周有光。

师:这把扇子就给孙先生了。

其实周有光活现在107岁,他到现在还在上微博,九十几岁开始用电脑,我去他家的时候,想谈一刻钟,但是他跟我谈了一个小时,他本来是一个经济学家,后来又搞文字,现在又在关心国际的事情,100岁后每年写一本书,一直写到前年,105岁,了不得是吧,他说了一句话:上帝把我忘了。这话很潇洒吧,意思是说反正要死,但是还可以做些事情,很朴素的,用现代的话来说就是要以出世之心,为入世之事,既要懂得人总是要死的,又要珍惜生命,让生命更光彩,你想想刚才这位拿着扇子的老先生,比我大十岁,我是67岁,他是77岁,但是还在语文教学领域发光发热,他图什么,他明明知道人总是要死的哦。

生:(鼓掌)

师:他图什么呢?就是要珍惜生命的价值,幸福的度过人生,我现在早该退休了,学校里也让我别干了,有人也不理解我,和我说你可以休息,去玩玩。我是可以玩的啊,我天天和学生在一起多开心啊,我可以教育学生,他们就说你可以教育多少学生啊,我说我可以发出声音来,我脚踏大地,希腊神话里的安泰说过,脚踏大地,大地也是有力量的。我现在还在上课,在语文教学的一线,和你们高一的学生在一起谈谈、说说、唱唱很开心。为什么,就是因为个体生命虽然是有限的,但当我们看到生命的脆弱、短暂和人本身的局限性的同时,更要在有限的生命过程中追求属于自己的价值,更重要的是,这个自我价值如果能建立在整个人类生命无限的基础上,那么这一生不是很开心嘛。好,最后我给大家布置一个作业:

读民国小学生浙江缙云县第三高小项德昭作文: 

《兰亭集序》书后 

写一篇《兰亭序》读后 

附:《兰亭集序》书后:

晋之东也,莫不谓五胡逼之也。然渡江以后,固已据一隅之安矣,而未闻有图恢复之志者,清谈误之也。清谈之人,宅心事外,不肯有为。现逸少此篇,可以知其趣矣。当穆宗永和之时,桓温跋扈,殷浩北伐无功,而思去位,中外骚扰,社稷几危。为臣子者,方将焦心苦思,卧不安寝,食不甘味,以求安社稷而定国家,岂复能系情觞咏,游玩林泉,以偷安旦夕耶?今乃以畅叙为欢,以骋怀为乐,以为人之相与,俯仰一世。虽一时遣兴,而幽情逸志,已尽见于言词之表。逸少是时身为中军将军,责任綦重,而其言如此。观其遗殷浩书曰:“力争武功,非所当作,莫若还保长江更为善治。”又与会稽王笺曰:“功未可期,而已区区吴越,经营天下十分之九,不亡何待?”此皆是缩首退后,无直前之气。清谈之人,大率类此,其不致误国者几稀。 

 (民国小学生作文,选自《民国学生这样写作文》)              

还有我建议你们去看看这本书,叫做《红月亮》,这是绍兴人吴大兴,他一句一句对兰亭进行分析,他说兰亭集会是一次军事会议,石破天机,对他的观点我不是很赞同,但是他的很多材料我还是引用了,如果写论文的话我要注明哪些地方是吴大兴的看法,哪些地方是我的看法,对吧?我建议大家去看看,这是绍兴人很了不起的一篇,文笔也很好。今天跟大家度过了两个小时,谢谢大家!




-全文完-

本文收入《智慧 教法 感悟——中语名师课堂教学集锦(3)》,陶继新 主编,福建教育出版社出版。

|己欲立而立人  己欲达而达人|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