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亭集序》素材挖掘与写作运用 四川省绵竹中学 龚志华 素材挖掘: 【素材清单】 《兰亭集序》以淡雅自然的文字,清幽秀美的描写,起伏跌宕的情思,记叙了兰亭集会的盛况和会中诸人的观感。从中描述了生命的不同状态,抒发了王羲之对死生的看法和高旷的宇宙情怀,并以此批判了当时士大夫阶层中崇尚虚无的思想倾向。 【写作素材】 1、诗人以诗为东,王羲之的《兰亭集序》足以体现这一点。做禊事时,志同首合的老少诗人聚在兰亭。这里天气睛朗,空气清新,环境更是幽美,但却没有“丝竹管弦之盛”,又何以为乐呢?凭“一觞一咏,畅叙幽情”达到了“信可乐也”的境界,足可见作诗是诗人引以为乐的趣事。通过景与事,感悟生命的短暂,体会到古人“死生亦大矣”的观念。但他并没有因此而消极地看待人生,他能做到欢乐有终,体现了他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 2、暮春之初,群贤毕至,少长咸集,在莺飞草长的季节,兰亭边的小溪,荡漾着诗意的涟漪,飘荡着书法的粗犷。圣地会稽,诗文相遇,墨香飘逸,竹林葱郁,溪水汩汩,把酒临风,赋彩天地。只是俯仰之间,一切皆为陈迹,而你,在用一生的心血书写自己。从小就拿住毛笔,为自己书写华丽的篇章,先是墨池,而后墨溪,无数次洗笔之后狂草的墨迹,终于形成。风雨凄凄,世相迷离,锦绣河山,胸中耸立,《兰亭集序》成了一代书法家的心迹。 3、王羲之用一枝短竹将中华的筋骨与神色定格方寸之上,醉卧兰亭,告诉人们要学会寻找风景,欣赏风景,享受生活,赞美生活: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同时,他又用这篇短序将人生的脉络与真谛陈置于字句之间——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人生还需有意义、有价值地度过。 4、王羲之陶醉在兰亭宴集的盛况里,陶醉在人与自然的和谐氛围中。他寄情山水,引出了“死生”这一人生的重大问题。他在忧生叹逝中表达着对美的幻灭的掉惜,否定了老庄“一死生”“齐彭殇”的观点,认为生即生,死即死,有生之年做点事,不应空谈玄理,表现王羲之抗拒人生虚幻的执著努力。他认为不要让生命轻易地从自己的身边悄悄逝去,应树立正确的生命意识——死生亦大矣。这对引导我们思考人生,明确如何看待生死、看待生活中的悲喜,如何把握人生具有借鉴参照意义。
【素材激活】 狼毫一挥是生命的舞动,砚纸是他的舞台,满载生命的厚重,挥洒如椽大笔,您书写入木三分的霸气;泼墨如浪的豪情,您成就墨染一方的壮举。 您以江河为墨,以高山为笔,以苍穹为纸,以大地为砚,仿佛吸纳恒星之阳刚与星月的柔芒,他在刚柔并济中舒展侠骨柔肠;仿佛窃取惊雷之声响与闪电的光亮,他在群星璀璨中初现锋芒。楷如泰山稳立,行如清冽之风,草如龙凤舞动,娇若惊龙,飘若浮云,笔底波澜,书中骨筋。您人们真正了解什么是书法,他让世界了解中国书法的伟大。 仰观宇宙,俯察品类,恣情天地之间,放浪形骸之外。您用一支短竹将中华的筋骨与神奇定格方寸之上,醉卧兰亭,醒叹世事;他用一篇短序将人生的脉络与真谛陈置于字句之间。兰亭虽已矣,但永不逝去的是《兰亭集序》中最豪迈的一次舞动。您也为自己写下了华丽的篇章。风雨凄凄,世相迷离,锦绣河山,胸中耸立,《兰亭集序》定格成了一代书法家的心迹。 您,就是方寸展人生的一代书圣王羲之。 写作运用 【适用话题】可用于“乐观”“让人生更精彩” “人生的信念”“生与死”“人生的价值”“生命的意义”等写作话题中。 【运用范例】 1、王羲之和陶渊明都生活在社会风气与自己不和的年代,当时官场黑暗腐朽,许多人追求功名利禄,他们作为当时优秀的知识分子,做出的选择却不一样。《兰亭集序》中写道:“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批判了当时清谈、务虚的风气。《归去来兮辞》中陶渊明“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世与我百相违,复驾言兮焉求?”对黑暗的官场,他选择了逃避。 对于他们来说,生活在与自己不和的社会环境中,就像人生活在困境中一样,重要的是看我们如何去应对。很多人会被所处的环境改变,“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他们原本是正直、善良的,但却改变了,失去了本性。但也有许多人“出淤泥而不染”,在黑暗的社会环境中傲然挺立,与他们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优秀的人的品性不会因外部环境的改变而改变。生命是短暂的,不管环境如何恶劣,我们都要坚守信念、纯洁美丽。让自己的人生在腐朽的社会背景下发出耀眼的光芒,像大漠中的白杨,笔直地挺立,与风暴作斗争。 保持自己的善良,坚定自己的信念,让我们的生命更有价值,活出精彩的人生。 2、“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个问题。”哈姆雷特被生活的困境逼到了死角,开始了生与死的思考;早在两千多年前,中国伟大的史学家司马迁就在生死抉择中作出了响亮的回答:“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东晋文学家书法家王羲之,也强调“死生亦大矣”,为我们留下了他对生与死的思考。南宋女词人李清照有诗曰:“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生死问题历来是中外文学家和哲学所关注的重要话题。 3、“死生亦大矣。”对于生死,我们都有不同的看法,我们奇迹般地来到了这繁华的世界上,为了自己的理想和未来奋斗着。上帝对待我们都是很公平的,他不会刻意地去偏袒某个人,让他有足够的时间享受于世间。对于生死,我们都应该乐观、积极地去面对,只要在有生之年,能够有所作为,即便没有什么重要的、突出的贡献,只要我们曾经努力过、奋斗过,就不会后悔,也就死而无憾了。 生,这是奇迹,而我们应该在奇迹的基础上再创造出奇迹来,让我们的生活充满神奇的色彩。我们或许没有爱迪生的创造力,没有安徒生的想象力,但我们能够坚守自己的岗位,在平凡的事业上作出不平凡的贡献,那么,此生就是成功的。 死,这未尝不是一件好事,它可以让我们从世俗中解脱出来,免受世间有煎熬,但这仅仅是对于那些饱受人间的折磨和压迫的人而言。对于我们这些普通的人来说,死也许是一种逃避,是懦弱的表现,我们不能如此轻生,因为世间还有许多值得我们珍惜的人和值得留恋和回忆的事。因此,即便是死,也要死得有意义、有价值。司马迁曾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我们也许没有刘胡兰死得伟大,没有张思德死得有意义,但我们也应该为实现远大的理想和美好的未来而死,给生命画上完满的句号。 4、王羲之用一枝短竹将中华的筋骨与神色定格方寸之上,醉卧兰亭,告诉人们要学会寻找风景,欣赏风景,享受生活,赞美生活: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同时,他又用这篇短序将人生的脉络与真谛陈置于字句之间——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人生还需有意义、有价值地度过。 5、一个天朗气清的春日,你铺开洁白的纸,挥笔疾书。那些水墨淋漓的字,翩然起舞,歌唱生命,歌唱时光,歌唱一段说不尽的遗憾和感慨。 崇山峻岭是生命的栖息地;茂林修竹昭示着生命的丰厚可爱;清流激湍,那是永远流不尽的时光,在和我们的生命赛跑。 人的每一个微笑,每一声叹息,每一滴泪水,都落入河流,激起的涟漪微乎其微。 当你要面对蓝的要滴出水来的天空,想象过去与未来的时候,一朵洁白的云,轻盈地飞来,停留在你的额际。你忽然觉得,时光被浓缩了。那些贤士,那些诗歌,那些美好的时刻,一切,都在兰草的馥郁中定格。 所有的日子仿佛都为这一刻停留,所有的花朵在这一刻开放又凋落,所有的梦想都融入这个难忘的春天。然后一切如云烟,只留下隐约的记忆。 你仰天叹息:死生亦大矣! 掷笔而去。 兰亭,孤独地等候着,它仿佛就是为了等你。生命茫茫,宇宙茫茫,它就是在等一个可贵的机缘,等你发出那一声沉重的叹息。 看着你酣畅的墨迹,我想,你因为不能超越时空的束缚,所以,才那样忧伤;但是,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你的笔,从未被时间腐蚀;你的生命,也依然郁郁葱葱。(《兰亭集序》) 6、轻轻地打开书本,我的心跃入了文字中,来到了另一个世界,兰亭集序读后感。 会稽山阴。兰亭。置身于崇山峻岭之中,四周是一片高高的茂密的竹林,清清的流水匆匆而过,“叮咚叮咚”,他在和我说一个故事。一代书圣王羲之,在这里写下了“遒媚劲健,绝代更无”的序文,一个个“飘若游云,矫若惊龙”的字,仿佛有了生命。 我想王羲之是一个“怕死”的人。因此,他更加珍惜生命,珍惜眼前的美好的事物。为了使自己的生命更加充实,他“尝极东方,寄情于山水之间”,又临池学书,创造出“天质自然,丰神盖代”的行书。王羲之陶醉于山水,书法之时,定是十分快然自足,忘记了时间的流逝。 那么,如此短暂的一生,不是更加迫近死亡了吗?不是这样的。对他来说,虽然时间匆匆而逝,但并不是什么也没有留下。正如流星一般,很快便消逝了,却擦出极其夺目的光芒!珍惜时间,并不是珍惜时间本身,把时间当成宝贝一样,而是珍惜生命,怜惜如何度过时间。无所事事的人感觉时间是漫长的,他们似乎有了更长久的生命。但是,他们就像纸上的一条长长的线,单薄而苍白! 司马迁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他告诉了我们如何看待死亡。而看了《兰亭集序》之后,我明白了自己该如何活着。正如泰戈尔所说:“使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 想起自己以前,不知蹉跎了多少时光。曾经坐在电脑旁边,几个小时不停地玩着游戏,还津津有味,不亦乐乎;曾经和同学们出外游玩,吃喝打闹,还以为年轻便是如此;曾经坐在桌子旁,对着书本一筹莫展,还觉得时间是如此漫长……我真为自己感到羞愧! 人生无常,时不我待!清晨的阳光洒进窗子,请不要用昨夜的梦拒绝她,我们应该用朗朗的读书声回报她灿烂的笑;五彩缤纷的网络世界向你招手时,请不要轻易地把整个身心投入她的怀抱,我们应该友好地和她握握手;当你想亲近大自然的时候,请不要带着喧闹同行,静静的一个人,大自然才会向你展示她的全部魅力…… “花开时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时间如白驹过隙,在时间的长河里,我们是激起千层大浪,还是默默无闻,随之而逝?美好的生命是易逝的,我们应该珍惜眼前,珍惜生命的一分一秒。 一条单薄而苍白的线已经成了过去,现在我们要用生命绘出一幅唯美的画卷――一朵灿烂的夏花!(《生如夏花——读〈兰亭集序〉有感》) 7、《兰亭集序》一文当中讲述了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和当时文人义士来到这里修契。并举行了一次别开生面的诗歌会。一群文人雅士,置身于崇山峻岭,茂林修竹之中,众皆列坐曲水两侧,将酒觞置于清流之上,诗人们即兴做诗的宏观场面。 作者因此有感而发,表达了他的生死观,批判了古人“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的观点,这一点是很值的称颂的。 作者觉得,当人们在陶醉于一时的快乐和追求满足的同时,却不知老之将至,随着时光的流逝,感叹便油然而生,过去的快乐已为陈迹。在这其中,作者也无不流露出无奈悲哀的情绪,在这方面我不同意作者的观点。 虽然,死对于人们来说无疑不是一件可悲的事情,可这又是无法改变的事实。当一个人感叹自己将要离开人世时,何不想想,既然死已是定绿,何不利用剩余的时间去充实自己,让自己变得快乐起来,而是在那儿独自的悲哀与惆怅。这样只能消磨自己的时光,加快自己的死亡速度。 虽然,快乐不会伴你终身,但你毕竟快乐过。当你去追求自己所喜爱的人或事物,虽然历尽搓(挫)折,但你也为此而感到高兴,因为他们是你激情燃烧的导火线。当时光流逝,老之将至时,回顾往昔,不论快乐还是悲伤,总会给你即将逝去的生命带来欣慰和快感。(《读〈兰亭集序〉有感》) 8、 死,我们害怕;即使碰到了它的衣角我们也惊慌不已,所以我们尽可能地远离,希望一直不会在某个转弯路口,碰见它。 生,我们留恋;在年轻时,我们忘却关注这个世界;年老后,我们多想一直睁着眼睛,多想看看这我即将远去的花花世界。 可人总是这样,在失去之时才后悔当初没有好好珍惜眼前美景,只留下唉声叹气,抱怨当时的无知。 文中作者在兰亭集会上心情愉悦,此时的他却突然领悟到,快乐时光的短暂。“死生亦大矣”表明了王羲之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我想每个人都期望“好景常在,好花常开”,王羲之也不例外,他也想留住现在,尽情地享受在“生”的乐趣中,和志同道合的人畅谈志趣抱负;可是同时代有的人却随着自己的性情、爱好,不受拘束,放纵无羁的生活,这是他们所追求的。当他们沉浸在自得、愉悦时,衰老却在背后不知不觉地到来,于是,人们感叹人生无常。有心智生活的作者更是感到悲痛,他知道只有珍惜此刻的生命,因为他无法改变下一刻的事态变迁。 对人生的倔强执著,对死的厌恶排斥是人所共有的感情,我们痛恨时间的一去不复返。哪怕是回头看看走过的足迹的机会都没有,它无情地朝着没有尽头的终点走去,一路上,留下多少人伤心的泪水,痛苦的呻吟,它也不闻不问,只是冷酷的走着,把我们甩在一边。 为什么人会有生老病死?为什么我们不可以掌控命运?好想永远停留在此刻,这幸福的瞬间,然后把所以令人烦恼的东西都赶走,只留下美好的。 但我们只有无奈地摇头。 有所观察、品味、感悟,就足可充实我的人生! (《读〈兰亭集序〉有感》) 9、王羲之说过:“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的确,人生匆匆,短短数十载而已。所以他才认为死和生同样具有重大的意义,他本来就知道“一死生”“齐彭殇”是虚幻荒唐的、妄造的。读那些文字,我感受到了他对自己生命的热爱之情。正因为人生无常,所以才更加珍惜;正因为死生亦大,所以才有无尽的眷恋...... 生活在当今社会,我们并没有像王羲之那时的社会压力,所以我们应该活得更自在。“既来之,则安之”,既然拥有了享受生活的权利,那么就要好好地珍惜,不要等将要失去时才恍然大悟后悔莫及。 我们虽没有王羲之那样独特的见解,但只要我们热爱生活,热爱生命,去追求自己的生命价值,那么我想我们也是幸福的,因为冥冥之中我们已诠释了自己生命的真谛,如果能够这样,那就足够了。 昨天是已走过的,明天是即将走过的,唯有今天正在走过……生命数十载,说长不长,说短也不短,能一帆风顺地走完这一程,固然最好;如若不能,我想只要你曾为之付出,拼搏过,曾珍惜过,那也必将是无怨无悔! 我们并不能够去改写历史,也不能够预知未来,我们所能做的就是珍爱自己的生命,好好的活着,在有限的生命之中去创造那无尽的回忆与欢乐。请珍惜这绝无仅有的机会去活出自己的精彩,去追求自己活着的意义……因为,只有懂得生命真谛的人,才可以将短暂的生命延长!(《读〈兰亭集序〉有感》) 10、读完《兰亭集序》,首先想到的还是生与死的问题。 王羲之在文章中写明了自己的生死观,在他看来,对生的执著、对死的排斥是人所共有的感情。他认为,死和生具有同样重大的意义。 作者由生想到死,感叹人生无常,但又不是消极的心态。“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表现出他对生命的热爱,对生命的珍惜。 生老病死,这是谁也改变不了的客观规律,然而我们都畏惧死亡,可是死亡并没有因为我们整天担心它,它就会偏爱我们而不来找我们。我想我们唯一可以做的就是试着换个心态去生活。 上帝给予我们的都是公平的,最初的我们都是一样的。但是为什么有人生活的富足,而有人却只能沿街乞讨?是因为他们的目标不同。有人志向远大,就会为之奋斗,不管遇到多大的困难也不放弃。而那些稍有不顺就停滞不前的人就只会抱怨命运的不公,永远都抱着一颗悲观的心生活,生命里怎么会有灿烂的阳光呢?所以,保持乐观的、积极的心态尤为重要。 双手高位截肢的刘伟创造了达人秀冠军的奇迹,没有手,却用脚弹奏出了常人用手都很难弹出的优美曲子,是什么让他做到的?是毅力和一颗乐观的心!他说:“要么赶紧死,要么精彩地活着!”正是这种乐观的心态让他取得了成功。 人总是会死的,再多的担心也是无济于事。与其整天都活在畏惧死亡的阴影里,还不如换个心态,去做点有意义的事,实现生命的价值。既然父母赋予我们生的权利,我们就有义务热爱生命,珍惜生命,创造有价值的人生!(《读〈兰亭集序〉有感》) 11、 一千六百五十六年前暮春三月的一天,一群人来到一个叫兰亭的地方集会宴饮。曲水流觞,逸兴遄飞,坐中俊才豪杰,各个把酒临风,即席吟咏,好不热闹。参加的人或许不知道,这一场热闹,竟然能永载史册,而浙江绍兴的老农,更不敢想象这个叫兰亭的地方会成为中国历史上一个著名的文化标签。毕竟,才子佳人相邀聚会,政客富贾附庸风雅,在习惯于山水寄情诗赋抒怀的古代中国,是再平常不过的了。 奇迹的发生,委实太简单了,仅仅就是因为一个三十二岁的太守的笔走龙蛇,使这次集会成了中国历史上的一次著名的文化活动,而小小的兰亭,也毫无争议地定格在了历史的文化标杆上。太守,就是当年的东道主王羲之,所谓的笔走龙蛇,就是王羲之用行书写下了《兰亭集序》。一个是书圣,一个是书圣写下的“天下第一行书”,就凭这两点,兰亭能不成为中国文化史上的一颗瑰宝吗? 《兰亭集序》这篇文章,昭明文选里没有登录,古文观止里却赫然在目,这是很令人不解的地方,而《世说新语》里虽有录入,却比现在的《兰亭集序》少了二百多个字,也留下一个大疑问。所以,在郭沫若先生为此大打笔墨官司之后,我们确实很难在文章内容上作什么评价。 “死生亦大矣”,是对六朝明理的沉痛反对,“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是对老庄清谈的无情挞伐,这些思想即便是后人附会,我们也可以记到王右军的头上,因为凭右军的性情和作为,是完全可以担当这样的责任的。 可惜的是孙绰、谢安等诸多高明之辈,他们在兰亭上写的诗,却被一纸序文遮蔽到毫无光彩,连陪衬都很勉强,这真让我们扼腕叹息。所以,我有时不免想,如果遇见子安或逸少这样的人,尽量还是少说话,留个名头,甘心情愿地做一片绿叶也算是幸运的了。(《读〈兰亭集序〉有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