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江西穷小子,建成中国建第一座桥梁,却在80天后被炸毁,为啥?

 朱小鹿 2022-04-26

以前,中国贫穷落后,没有火车,没有汽车,没有桥梁,国人出门只能靠车马,行程稍远一点的地方,在路上就要花几个月时间。

这种情况下,很多人一辈子都没有走出自己生长的村庄,若是谁家女儿远嫁,一辈子都难以和父母亲人再见。

到了近代,我们没有先进的技术,没有精良的设备,也没有人才和资金,连一颗螺丝钉都造不出来。

外国人嘲笑我们,笃定我们没有能力独立设计并建设桥梁、铁路,就用国外先进的技术当作筹码,开出天价技术指导费,趁机谋取暴利。

在这样的环境下,先辈们忍辱负重,建设起一个全新的国家。

现在,世界还是那个世界,中国却早已不是那个中国。

如今的中国,是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拥有14亿庞大人口,却能做到全民通电的国家!

而中国的建设工程也令世界为之震撼,遇山开山,遇水搭桥,无所不能,甚至被称为“基建狂魔”。

中国铁建甚至放出狠话:“挖隧道,你只需要告诉我起点和终点,在这个星球上就没服过谁!”

全球最高的100座桥中,有81座都在中国。

已经通车的港珠澳大桥,是世界最长的跨海大桥,全长55千米,被誉为“现代世界七大奇迹之一”。

两端位于贵州和云南的北盘江大桥,是世界上最高的桥,这座桥从桥面到谷底的距离,高达564米,相当于200层楼高。

中国的丹昆特大桥全长164.851千米,是世界第一长桥,长度至今保持着吉尼斯世界纪录,再无其他国家可以打破。

而重庆的黄桷湾立交桥,被誉为“世界最复杂的立交桥”,立交桥密密麻麻的匝道分为5层,向8个方向延伸而去,拥有15条匝道,导航到这里都会迷路。

中国基建就像“疯了”一样,不断刷新人们的认知,奋起直追,赶英超美,中国桥梁的总长度,位居世界第一。

然而,在中国拼命建设的背后,辛酸只有中国人自己才懂。

新中国成立时,全国公路能通车的只有75000公里,铁路营业里程2.181万公里,绝大多数地方出行只能靠脚力。

全国年发电量仅为43亿千瓦时,连很多城市的用电量都无法保证,而农村通电似乎只能做梦……

然而,2018年时,中国公路里程就已增长到405万公里。

公路修通到了中国的每个偏远角落,直达青藏高原,就连李白曾感叹:“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的川蜀,也修桥铺路,通了高速公路以及高铁。

而这一切,离不开先辈们的努力。

如今岁月静好,是他们用汗水、血泪和屈辱换来的,在感恩他们无私奉献的同时,也不应该将他们遗忘。

他们是中国第一座现代化大桥的建设者:茅以升,和桥梁专家:梅旸春。

这两位桥梁建设巨星,才是最值得当代年轻人追的星。

以前,读书识字是有钱人的特权,寻常人家连温饱都成问题,哪还有余力负担巨额学费。

而茅以升出生在官宦世家,祖父曾经中过举人,还办过《南洋官报》,在江苏镇江市非常有名望。

1896年,茅以升出生后不久,就跟着家人一起,从镇江迁居到南京,6岁就开始进家里的私塾读书。

茅以升从小好学上进,能背很多唐诗,7岁时,又被家人送进了当时国内第一所新型小学,正是位于南京的思益学堂。

当时国内动荡不安,清王朝对外割地赔款,对茅以升来说,能够安宁的读书识字,已经是不可多得的机会。

命运转折,发生在他十岁那年的端午节。

自古以来,端午节就有吃粽子、赛龙舟的习俗,那一年龙舟比赛,很多人都挤在文德桥上,观看一年一次的龙舟赛。

因为人太多,文德桥被压塌,很多人被淹死、砸死,茅以升因为肚子疼没有去看比赛,逃过一劫。

但这件事却在他心上留下了阴影,他暗下决心:“长大以后,一定要造出最结实的桥。”

从此以后,茅以升无论走到哪,只要看到有桥,总要驻足停留,观察个够,有关桥的文章、读书笔记、图画,收集了厚厚的好几本。

1916年,茅以升从交通部唐山工业专门学校,就是现在的西南交通大学毕业,随后又参加清华留美官费研究生考试,以第一名的好成绩被录取,得以出国留学。

学成归国,茅以升辗转多处任职,当了好几年江苏水利局局长。

他少年立志,要为国家建桥,却看到祖国大好河山被外族侵占,那些叫得上名字的钢铁大桥全都是外国人所建。

茅以升心痛不已,决心为中国人争气,造一座中国人自己的大桥。

于是迎难而上,自请挂名钱塘江桥工程处处长,主要负责修建钱塘江大桥,还请来在同学罗英担任总工程师。

当时国情特殊,要想建一座长江大桥着实不容易。

钱塘江乃著名的险恶之江,水文地质条件极为复杂,民间甚至有一句:“钱塘江上架桥——办不到”的谚语。

除了技术难题颇多以外,还要面临敌军飞机的轰炸。

茅以升却不怕这些,亲自守在工地,带着工人顶着炮火赶工建桥。

在飞机的呼啸声,以及炸弹的轰鸣声中,1937年9月26日,钱塘江大桥建成通车,无数抗日物资从桥上运输过去。

这座桥全长1453米,是中国人自己设计和施工的第一座现代钢铁大桥,是中国桥梁工程史上一座不朽的丰碑。

然而,仅在通车86天以后,为了阻止日军攻打杭州,茅以升亲自带人,炸掉了这座他呕心沥血建起来的桥。

抗日战争胜利后,茅以升又受命修复大桥,到1948年3月,钱塘江大桥才得以修复通车,时至今日仍然在使用中。

随后,茅以升又参与修建了中国第一座跨越长江的大桥:武汉长江大桥,他一生对中国的桥梁建设贡献颇多。

1989年,93岁的茅以升在北京病逝,中国第一代桥梁建设先驱就此离去。

梅旸春比茅以升小4岁,他于1900年出生在江西省南昌市朱姑桥梅村

相比茅以升来说,梅旸春过得很惨,穷得连柴都买不起,全靠兄长一人挣钱养家。

梅旸春自幼天资非凡,但家里实在没钱供他读书识字,幸好族长开明,在族长资助下,才有机会进学堂念书。

后来,梅旸春和侄子梅汝一起考上清华大学留美班,又在族长资助下赴美留学。

学成归国,梅汝做了法学博士,曾参与过东京大审判,捍卫祖国,不辱使命;梅旸春则进入桥梁界,成为一代桥梁泰斗。

1928年,梅旸春毕业,国内正遭受战火荼毒,很多人逃亡海外,国外大企业出高薪聘请梅旸春,希望他留下来。

梅旸春却不为所动,宁愿选择回到祖国,在南昌工业专门学校当一名普通的教师。

1934年,茅以升临危授命主持修建钱塘江大桥,他聘请梅旸春为正工程师。

接到邀请后,梅旸春立刻带着全家人赶赴杭州,担负起钱塘江公铁两用桥设计工作的重任。

1937年,钱塘江大桥全面建成通车,却在89天后被炸毁,沉浸着梅旸春心血的建筑作品,就此付诸东流。

他没想到的是,这并不是他的作品最后一次被毁。

抗战爆发以后,梅旸春来到云南昆明,交通部技术厅桥梁设计处原正工程师,主持修建昌淦桥。

当时,我国沿海港口均被日寇占领,只剩下滇越铁路还能够正常运营,时任云南国民政府主席的龙云,提议新修建一条路——滇缅公路,以便运输抗战物资。

滇缅公路途经澜沧江,原来的功果桥无法承受抗战物资的运输压力,在梅旸春的主持下,决定新建一座昌淦桥。

昌淦桥是中国近代第一座有钢加劲的公路悬索桥,主跨135米,在梅旸春带领下,用4个月时间设计,17个月时间建成。

然而,这座桥刚刚通车42天,便被日军炸毁。

战火纷飞,梅旸春顶住生死压力,建成多座钢桥,他设计的柳江大桥,是当时最为轻巧的钢桥之一。

可是在1944年,为了抵御攻到桂林的日寇,柳江大桥也难逃厄运,与钱塘江大桥,澜沧江的昌淦桥大桥一样,被迫炸断。

直到抗战胜利后,梅旸春才能安安静静建桥。

为了纪念抗战胜利,以及圆建造武汉长江大桥的梦想,茅以升成立了中国桥梁公司,任命梅旸春为公司总经理。

那几年,国家贫穷落后,发展异常艰难,但茅以升和梅旸春等人戮力同心,在艰苦的条件下,建成了武汉长江大桥。

武汉长江大桥通车后,梅旸春又开始参与修建南京长江大桥,甚至还曾在巡视工地时,失足掉进江里,被救上来以后,仍然不忘坚持巡视工地。

除此之外,为了建桥,他与家人长期两地分隔,长达4年时间不得团聚。

1960年夏天,梅旸春突发脑溢血,所幸发现及时,被抢救了过来,之后又有几次发病,梅旸春不得不策杖而行,但仍然不忘他的建桥事业。

直到他再次病倒,被救回来后瘫痪在床,仍然念念不忘回到工地参与建桥。

1962年早春,梅旸春稍微好转,他始终心系着施工中的南京长江大桥,又想着要回去工作。

国家考虑到他的身体,准备将他送回北京修养,临行前,他请求再到南京码头看一眼建设中的南京长江大桥。

5月12日,组织满足了他的愿望,谁知这一眼却是最后的遗憾。

当晚,梅旸春老泪纵横,紧紧拉着妻子的手,非常不甘:“老天爷为什么这样恶呀,不让我建完大桥!”

第二天凌晨两点,62岁的梅旸春突发大面积脑溢血,在南京大桥工地一侧,与世长辞。

南京长江大桥前后历时10年才建成通车,梅旸春终究还是没能亲眼看到。

1985年,南京长江大桥获国家首届科技进步特等奖,尽管梅旸春已经去世多年,他仍然是仍是第一获奖人。

梅旸春、茅以升、罗英、方秦汉……

一个又一个名字,都是曾为中国桥梁建设做出贡献的一份子。

他们当中的许多人,早已被世人遗忘,也有许多人一生默默无闻,不被世人所知。

在这背后,甚至还隐藏着无数个日夜挥洒汗水,却在别人眼里不值一提的基建工人。

实际上,这些人都是在做着同一件事:用自己微弱的力量建设祖国,让祖国更加强大。

这些平凡人,却一直做着不平凡的事。

先辈们虽然离开了这个世界,但他的桥梁事业却仍在继续传承,后辈们仍当继续努力,不堕先人之志。

中国桥梁变化的背后,正是中国逐渐崛起的过程。

位卑勿敢忘忧国。

我为祖国骄傲,你呢?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