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音乐与大脑

 昵称65158185 2022-04-26

你好,我是金燕西,欢迎每天听本书。今天我为你解读的书是《音乐与大脑》,它还有一个副标题叫“艺术与科学的奇妙旅程”。这本书将告诉我们,我们的大脑是如何感知音乐的。

我们都领略过音乐的美妙。从小我喜欢听邓丽君,有人开玩笑说这是“靡靡之音”,可我不懂这背后的含义,只知道那音色动人、旋律动听,让人心生平静,忍不住一遍又一遍听下去,这是我第一次领略到音乐之美。这种美没有道德评判,也没有对错,只是在那一刻,身体与精神都达到了和谐的状态。为什么音乐有这么大的魔力?

人们都说,音乐治愈灵魂。但现代科学告诉我们,我们所感受到的一切都是大脑在起作用。如果我们把人脑放在手里,会发现它只有一公斤多重,看起来小小的,但它却包含着上千亿个神经元,而且这每个神经元都与上万个其他神经元相连接,编织成一个极其复杂的电化学网络。

所以说,音乐从进入我们的耳朵开始,到触及我们的心灵,大脑在中间就像一个解码程序:将一个个音符拆解,再组合,变成我们可感知、可联想,可唤起美好情感的神经信号。值得注意的是,听觉神经只是这个过程中的一环,当音乐响起,我们大脑的各个区域都被一一点亮,从听觉皮质到杏仁核,我们大脑的神经网络各司其职,统一协作,为我们演奏一首首大脑交响曲。

本书作者米歇尔·罗雄是加拿大资深科学记者、作家,还是专业的钢琴演奏家和作曲家。本科期间他还在麦吉尔大学主修生理学,可以说,他在音乐和生理科学领域都有长年专业的研究。在这本书中,他带我们踏上科学与艺术结合的旅程,跨越神经科学、语言学和音乐理论,为我们揭秘——大脑是如何感知音乐的。

在书中,他要回答一个困扰许多人的问题,那就是:在我们的大脑中,到底发生了什么,让音乐如此令人着迷呢?

好,接下来,我会分两部分,为你解读这本书。第一,听音乐时的大脑是如何感知、解码音乐的?第二,我会从神经科学的角度分析,听音乐和演奏音乐分别对我们的大脑有什么益处。

第一部分

假设现在你播放了一段喜欢的音乐,可能是青少年时期最爱的那首民谣,或是贝多芬交响曲中某个迷人的乐章。

当音乐的第一声响起,透过声波传进我们的耳朵,在内耳部分,声波就会被耳蜗分成不同的频率,并带动下方的纤毛振动,就像风刮过草地一般。这些纤毛,其实就是感觉神经元;作者说,一个声音能引起一组纤毛振动,产生电信号,再通过听觉神经传递给大脑。物理学家戈尔德还认为,耳蜗的膜和纤毛其实是声波捕捉器,可以将声波放大,就像扩音器一样。

所以,你可以想象,当你听音乐的时候,内耳中还有数千根纤毛在不断运动,将声波放大,转换为更为清晰、强度更大的电信号。这还只是音乐进入大脑前的准备工作。

现在,当音乐经过耳朵这一层“过滤”,进入大脑,立刻被拆解成五个元素:音符、旋律、和声、音色和节奏。这五个要素组合起来,才是我们听到的音乐,但就像管弦乐队各司其职,贡献不同的音色一样,我们的大脑会点亮不同的区域,来解析这五个元素。下面来具体看看。

首先是音符,也就是我们所熟悉的音高。 有的人天生音域宽广,可以唱很高的音;而有的人天生拥有浑厚的嗓音,唱起低音来游刃有余,这就是音高。学过弦乐的可能都知道,振动的频率越高,音调越高。而辨别音高或频率,是初级听觉皮质的功能,也是音乐最先点亮我们大脑的区域。

初级听觉皮质在哪里呢?位于我们大脑两侧,双耳上方的位置,你可以用手感受一下,想象骨骼里电信号的穿梭。 当电信号从耳朵进入大脑,这里就是它抵达的第一站。初级听觉皮质耐心地将一个个音分解开,所以音乐对我们来说,才不是一片单调的噪声。

好,接下来这一个个音组合了起来,变成了一系列不同音高的音,这就是旋律。音乐旋律,是由次要听觉皮质感知的,它位于初级听觉皮质旁边。相应地也在大脑两侧。这个区域不仅有辅助的功能,还能检查你听的那段旋律有没有走调。

而次要听觉皮质还能辨别音乐的节奏。当你情不自禁地跟随音乐用脚打拍子,感受到的就是音乐的节奏。而这些听觉皮质都位于颞叶部位,这是负责感知听觉、语言和记忆的核心区域,大概位于听觉皮质的上方。一会儿我们还会进一步细说音乐和这些大脑功能的联系。

好,现在我们跟随你喜欢的旋律,穿梭到更深处的大脑皮质。当旋律中同时演奏的几个音符叠加在一起,就产生了和声。接触过吉他的朋友可能都知道,如果你想尽快上手弹几首歌的话,你的吉他老师都会先教你几个主要的和弦,其实这就是几个音符叠加的和声。伴随着几个交替和弦的丰富乐声,你就可以弹唱大部分的流行歌了。

那负责探测和感知和声的大脑区域在哪儿呢?它位于听觉皮质的额叶和扣带皮质。简单说来,就是深入大脑的前部和内侧面,这部分大脑负责认知、信息处理、奖赏等这些高级功能。

最后,音色也很重要。一段流行歌可能有好几种不同的音色,例如人声、钢琴声、小提琴声等等。而辨别音色由颞叶的听觉区域来完成,同时也会激活负责大脑高级功能的额叶。可以说,从初级听觉皮层到额叶,从音高到音色,音乐一步步打怪升级,深入大脑基地。

再之后,这五个元素:音符、旋律、和声、音色和节奏组合起来,存放在我们的听觉皮质和额叶区域中,正是这种机制解释了为何我们不用再听,就能在脑海中重现我们喜欢的音乐。

好,现在音乐点亮了我们大脑的各个区域。到底有多少个呢?作者说,多达十几个区域和结构。为了让我们听到音乐,我们的大脑真是使出了浑身解数,但仅仅是拆解和分析还不足以让我们爱上音乐。可以说,为了欣赏到音乐之美,我们跋山涉水来到一个华丽的舞会,现在才仅是过了重重安检而已,别急,华尔兹和香槟还在后头。

我们继续听音乐——当听到那段熟悉的副歌,我们忍不住轻声跟唱,感受到一股无法解释的愉快与陶醉,心中像是开出了花,或是忍不住手舞足蹈。

那么,是什么让音乐有这样的魔力呢?可能你隐约知道,这一定和大脑中的多巴胺脱不了干系。

答案的确是这样。2001年,神经学家罗伯特·扎托雷教授与他的学生完成了一项实验,让测试者在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仪中聆听高亢激昂的音乐,很快,测试者变得心跳加速、呼吸急促。这时,研究人员发现大脑的某些特定区域被激活,包括杏仁核和伏隔核,这些部位与大脑的奖赏、情绪、成瘾、快乐与恐惧密切相关。

而研究人员从扫描仪中的图像看到,负责这些功能的区域,以及神经递质,也就是神经元之间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与一种广为人知的神经激素有关,这就是多巴胺。

我们都知道,多巴胺能给人一种让人容易上瘾的愉悦感,或者说是快感更加适合,它不是简单的“快乐”激素那么简单。我解读过的《我们为什么上瘾》这本书就解释了这个机制。但听音乐并不只分泌多巴胺,还能产生大量的内啡肽 。

这种激素被誉为“生命之源”,有很强的抗衰老功效,不仅能带来没有副作用的愉悦感,还可以减少疾病的痛苦。所以说,听音乐不仅能带来快乐,还能止疼、延缓衰老。

说到这,我也想起了以前拔牙的经历,牙科医生面前的手术椅简直就是我的刑场,每次打麻药前,我都会要求戴上我的耳机,播放意大利盲人歌手安德烈·波切利的歌,或者是巴赫的《恰空》。音乐响起,果然过程就不那么难熬了。从前,我以为音乐只是转移了我的注意力,没想到还有止疼剂、安慰剂的功效。

好,现在我们知道了大脑不仅从物理层面分析音乐,还从情绪方面感知音乐,两个系统相辅相成,就像并驾齐驱的两驾马车,带给我们难以忘怀的音乐体验。

第二部分

接下来,我们就再来看看大家关心的问题。除了令人愉悦、放松以外,听音乐对我们的大脑有什么好处吗?

我们知道,很多名人都喜欢听古典音乐。香港作家倪匡曾提到金庸“对古典音乐的造诣极高,随便拣一张古典音乐唱片放出来,唱上片刻,便能说出这是什么乐曲来。” 爱因斯坦也曾说过:“死亡就意味着再也听不见莫扎特的音乐了。”另外,从钱学森到尼采,从撒切尔夫人到默克尔,似乎这些来自科学界、政界和文艺界的翘楚都是古典音乐爱好者。

难道说,古典乐真的能提高人的智力吗?我们都听说过所谓的“莫扎特效应”——它说的是,给儿童、婴儿,甚至是肚子里尚未出生的胎儿听莫扎特的音乐,他们以后就会变得更聪明。有人还认为成年后听古典乐也有这个效果。但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研究者曾对36名大学生进行实验,将他们分为三组,让他们分别在脑海中想象折纸成形和展开的三维结构。而在开始前,三组受试者要经历10分钟的不同准备过程,分别是:第一组保持沉默,什么也不干;第二组听取放松身心的话语引导;而第三组则聆听10分钟的莫扎特《D大调双钢琴奏鸣曲》。

实验结果出来了。研究者发现,听了莫扎特音乐的学生最擅长想象折纸在完成后的外观,也就是说,他们对视觉图像的想象力增强了,右脑得到了开发。但遗憾的是,这种效果只能持续15分钟,而且他们的智力和推理能力完全没有提升。

2010年,研究者再次进行了深入的实验,发现各种音乐都会产生这样的效果,甚至有的流行乐获得的效果,比莫扎特的音乐还好。所以作者说,“莫扎特效应”其实根本不存在,只要是带来愉悦、兴奋效果的音乐,或者是一杯好喝的奶茶、咖啡,或放松身心的快走散步,都能产生短期激活右脑的效果。

有的研究者还发现,听古典乐能让人变得更理性,而听摇滚乐会让人更富有情感。 所以说,我们不用过度神话古典乐,或任何一种音乐,因为听古典乐并不能让人变得更聪明。但是,在合适的环境下,比如说需要集中精神学习、工作或思考的时候,听古典乐可以促进理性思考,倒是一种不错的选择。归根结底,选择听最适合自己的,让自己心情最愉悦的音乐,才是对大脑最贴心的呵护。

好,说到这,你可能有点失望,音乐似乎不能开发智力,你可能会想把家里囤的莫扎特胎教音乐全部扔进垃圾桶——但别着急,听音乐只是我们与音乐相处的第一步,真正对大脑有更多益处的其实是练习和演奏音乐:学习演奏一门乐器不仅可以延缓“认知能力”的丧失,延缓衰老,预防老年痴呆;对孩子来说,从小学习一门乐器可获得的益处,可能是孩子成长中的最棒的礼物。

研究发现,从小学习音乐能够提高孩子的听觉功能、运动协调性和对节奏的感知;不仅如此,这些能力的提升还有一些附赠品,比如语言能力和学业水平的提升等等。你可能会问了,那么,孩子从什么时候开始学习音乐最好呢?

科学家认为,在大脑发育的“敏感时期”,也就是三四岁的时候,学习一门乐器涉及阅读、记忆和肢体协调运动等多项高级功能,会对神经元回路的可塑性产生显著的影响,改变大脑的结构。研究发现,长期练习演奏一门乐器,让大脑听觉和运动皮质的灰质产生了新的连接——灰质就是一个由功能性神经元组成的区域。在周边的其他区域,包括前运动区和协调运动的小脑也产生了新的连接。不仅如此,负责将电信号从听觉传递到右侧大脑的白质也有所增强, 而负责左右脑连接的胼胝体的神经纤维数量也显著增加。

简单说来,从小学习音乐会改变大脑的结构,增强各个区域之间的连接——从而提升肢体协调性、语言能力、认知能力、专注度和同理心,有这些能力之后,孩子在学业和社交上自然也更容易取得成功。

这么说,可能还比较抽象,所以接下来,我们就来具体分析一下,为什么演奏音乐能提升语言能力和同理心。

先来看语言能力。2011年,神经学家帕特尔提出一项“歌剧”理论,来解释演奏音乐对语言能力的帮助。“歌剧”——也就是OPERA这个词,其实是五个词的合体,分别是:Overlap(重叠)、Precision(准确度)、Emotion(情绪)、Repetition(重复)和Attention(注意力)。

首先,大脑中负责解码语言的神经元网络,恰好与解码音乐的网络重叠,这是音乐训练与语言相关联的基础;第二,音乐对神经元网络的精确度甚至比语言要求更高;第三,使用这些神经元网络的音乐活动能产生大量的积极情绪;第四,演奏音乐必须要进行大量的练习,所以会重复锻炼这些神经网络;最后,演奏音乐需要持续的注意力。

所有这些情况加在一起,就能解释,为什么练习音乐也能训练语言能力,特别是口语的流利程度。不仅如此,很多研究还表明,音乐训练可以提高记忆力,还有第二语言的习得和阅读能力等等,但作者提醒我们,演奏音乐虽有诸多好处,但似乎无法提高数学和空间能力。

读到这里的时候,我恍然大悟,这可能就是为什么,我从小学了古筝、钢琴等各种乐器,却还是在初中数学考试中屡屡失败,原来是因为——音乐培养各种能力,可就是不培养数学才能。

最后,我还想与你分享,音乐训练与同理心之间的联系。我们知道,同理心是一种感同身受的共情能力,而拥有同理心在社会交往和理解他人的层面上至关重要,而培养同理心的密码,就藏在音乐其中的一个元素里,那就是节奏。

作者认为,节奏是一切的核心:我们的心脏有节奏地跳动,呼吸和说话也有自然的律动,听音乐时我们会不自主地打节拍,而研究人员发现,连两个月大的孩子也能区分音乐的节奏变化。这都表明,我们的大脑很重视对节奏的感知。

加亚·文斯的《人类进化史》提到,音乐之美是人类进化的核心要素之一,它在人类的演化中促进合作、协调统一,具有凝聚人心的作用。而本书作者说,这种作用的核心就是音乐的节奏。节奏可以让上百人的乐队凝聚为一体,合力演奏,也能促进社会认同、合作,甚至是共情。

而当孩子和其他人一块学习音乐的时候,他就会进入这种节奏同步的状态。在这个过程中,大脑中的“镜像神经元”被激活。这种神经元位于负责语言处理的布罗卡区和顶叶中,是“共情”机制的基础。当人类在观察或执行相同动作时,大脑中的镜像神经元就会起作用。不管是我们自身完成动作,还是观察别人行动而作出相同反应,镜像神经元都会发挥作用,从而强化同理心,让我们更能与他人感同身受,而这恰好是获得良好社会关系的先决条件之一。

不仅如此,对于成年人来说,随着年龄的增长,大脑功能会不可避免地退化,这似乎是不可逆的过程。但研究发现,练习、演奏音乐有助于减缓认知能力的下降,预防老年痴呆。

在书中,作者提到一组实验,研究者将60岁以上的老人分为两个小组,让第一组老人学习6个月钢琴课程,而让第二组不学乐器,作为对照。6个月之后,研究发现,接受音乐训练的老人的记忆力和运动技能都有显著的提高。

你看,音乐真是很慷慨,它不仅赐予我们快乐,还给了我们更敏锐的感受力和认知力,让我们在人生的每个阶段都时时获益。音乐为我们的大脑提供养分,而人为音乐赋予灵魂。

结语

好,这本书的精华内容我就为你介绍到这里,我们来简单总结一下。

首先,大脑将音乐的五个元素,也就是音符、旋律、和声、音色和节奏拆解开,并用不同的脑区分析,最后再将它们组合起来,变成我们听到的音乐;而音乐也可以促进大脑产生多巴胺和内啡肽,这就是音乐让我们感到愉悦、放松的原因。其次,从小接受音乐训练会提升孩子的肢体协调性、语言能力、认知能力、专注度和同理心;而对于成年人来说,演奏音乐也能减轻大脑功能退化,延缓衰老。

除此之外,书中还涉及音乐宇宙、音乐疗愈和人工智能时代的音乐等多个领域,如果感兴趣的话,可以去读读原书。音乐治疗不仅可以激活老年痴呆患者的海马体和其他记忆区域,帮助恢复记忆和语言功能,而且还可以帮助调节血压、心率和睡眠质量。

最后,我还想和你分享作者在书中的一句话:音乐不仅是治愈人心的精神良药,更是植根于我们的身体的存在。实际上,我们的脑电波也能做成音乐——有研究人员曾将受试者的头部覆满电极,将他大脑的电磁信号转换为声波。

近年来还有一种流行的阿尔法波音乐,这种音乐的频率在8-14Hz之间,和人脑中的阿尔法波是一致的。据说它可以促进人的大脑进入阿尔法波状态,即一种身体放松、大脑活跃、灵感不断的状态,从而激发出右脑潜能中的深层记忆力、创造力和专注力。研究者认为,处于阿尔法脑波状态的大脑,也是最适合学习和思考的大脑。值得注意的是,许多阿尔法波音乐,其实就是来自大自然的声音:流水、海浪和微风。 如果你感兴趣,可以到网上去搜索一下,感受音乐与大脑的同频共振吧!

以上就是这本书的精华内容,点击音频下方的“文稿”,查收我们为你准备的全文和脑图,你还可以点击“红包”,把这本书免费分享给你的朋友。如果你想知道更多细节,可以查收附在文稿下方的电子书。恭喜你,又听完了一本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