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太阳病附方试解(四)

 德寿堂图书馆 2022-04-26
图片

辛凉解表

图片
加减葳蕤汤
清·俞肇源《重订通俗伤寒论·六经方药·发汗剂》

滋阴发汗法(俞氏经验方)。生葳蕤(二钱至三钱)、生葱白(二枚至三枚)、桔梗(一钱至钱半)、东白薇(五分至一钱)、淡豆豉(三钱至四钱)、苏薄荷(一钱至钱半)、炙草(五分)、红枣(两枚)。[秀按]方以生玉竹滋阴润燥为君。臣以葱、豉、薄、桔。疏风散热。佐以白薇苦咸降泄。使以甘草、红枣。甘润增液。以助玉竹之滋阴润燥。为阴虚体感冒风温。及冬温咳嗽。咽干痰结之良剂。

既名“加减葳蕤汤”者,必有“葳蕤汤”一方珠玉在前。原方首见于孙真人《备急千金要方·伤寒方上·辟温》。

治风温之病,脉阴阳俱浮,汗出体重,其息必喘,其形状不仁,嘿嘿但欲眠,下之者则小便难,发其汗者必谵语,加烧针者,则耳聋难言,但吐下之,则遗矢便利。如此疾者,宜服之方。葳蕤、白薇、麻黄、独活、杏仁、川芎、甘草、青木香(各二两)、石膏(三两)。上九味,㕮咀,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服,取汗。若一寒一热,加朴硝一分及大黄三两下之。(《小品方》云:葳蕤汤,治冬温及春月中风,伤寒则发热头脑痛,咽喉干,舌强胸内疼,心胸痞满,腰背强。)

初读证治,见“风温”之句,似与《伤寒论》第六条如出一辙:“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语言难出。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视失溲。若被火者,微发黄色,剧则如惊癎,时瘛疭。若火熏之,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惜仲景先师未举方药,遗下悬案一桩。而妙应真人补苴罅漏,传缮“葳蕤汤”,始开“风温”治法之先。再细究其组成,麻杏甘石赫然在列,可见孙师深得医圣之薪传,而又发其未备。

是风温者,仍属太阳,表邪未解,里热已成,故用麻杏甘石发表清里,石膏用量重于麻黄,知其热势鸱张。自汗出者,是邪火迫阴外溢,气随津脱,则“体重,息喘,形状不仁,嘿嘿但欲眠”。若重发汗、利下、烧针,则液涸更甚,变传他经:“小便难,谵语,耳聋难言,遗矢便利”,是阴竭阳脱,渐现离决之危象。故当亟固津液,兼散风温。方以葳蕤为君。葳蕤即今玉竹,《本经》称女萎:“主中风暴热,不能动摇,跌筋结肉”,恰如风温证之“体重息喘,形状不仁”。其质柔润而甘凉,现多用于滋阴,似非外感所宜,然“古人以治风热,盖柔润能息风耳。…凡热邪燔灼,火盛生风之病最宜。…《千金》及朱肱以为治风温主药,正以风之病,内热蒸腾,由热生风,本非外感,而热势最盛,津液易伤,故以玉竹为之主药。…甘寒柔润,正为息风清火之妙用。”(清·张山雷《本草正义·卷之一·草部·山草类上·玉竹》) 臣以白薇,苦咸而寒,苦能坚阴,咸则润下,功擅退热敛阴,《本经》谓其“主暴中风,身热肢满,忽忽不知人,狂惑邪气,寒热酸痋,温疟洗洗,发作有时。”其述亦如风温劫阴之状,“白薇凉降,能清血热。既为女科药,又为温热证邪入血分之药”(明·李士材《本草征要·清热药·清热凉血退骨蒸·白薇》),是助葳蕤敛阴,亦清肝风血热。佐以独活、川芎,此二味,血中之风药,入脉络,振百骸,以复灵动。使以青木香者,“大抵风症,多本于厥阴风木之经。故以青木香,畅东方之气,则风热易解耳。”(明·李士材《伤寒括要·卷下·杂方·葳蕤汤》)“若一寒一热”是邪于太阳阳明两经交作,“加朴硝一分及大黄三两下之”,亦可见仲景手笔,遏其传变之势也。

《千金》葳蕤汤脱胎于《伤寒》,又广其意,增其华,于辛温燥烈之剂中,添甘寒柔润之品,是后世温病诸家组方之萌蘖,可堪垂范

然汉唐之时,伤寒为患,故用药辛温苦燥居多;至明清之际,温病作乱,非辛凉甘润之品莫属。俞氏加减葳蕤汤脱颖其中。

此方治“阴虚体感冒风温,及冬温咳嗽,咽干痰结”,是里阴素亏,又遇表证初起,太阴风温,有从燥化之象,虽发汗亦宜轻投。故去麻黄、独活、川芎、木香之辛温,易以葱、豉、薄荷、桔梗,轻扬清散之余,仍用葳蕤、白薇二药坐镇,使发汗有节,润而兼敛,不至伤阴。甘草、大枣,是以甘味,润太阴脾肺,充阴液而滋汗源。组方灵巧,合时宜而不失古意。无怪后世皆赞誉有佳,是为滋阴发汗之首选。

而愚从“加减”二字,理顺风温证治之源流,于来龙去脉之中,明了伤寒温病,实是一贯。风温一病,仲景语焉不详,幸有诸多后贤,发皇经义,不至此病证治,悬而未决。如今顾之,层层“加减”之中,寄寓前人几多心血!子曰:温故而知新。当如是矣。


以下是医馆公众号,请点击关注我们。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