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位不能被中国历史忽略的重要皇帝

 快乐老年435 2022-04-26

先说下汉明帝流芳千古的事迹: “做梦”,明帝的梦做得惊世骇俗,一下就延续了两千年,而且在中国衍生了无数的职业经理人和从业人员,为以后几百代的政府一次性解决了就业和安置问题,就功绩而言绝对堪称古往今来第一“梦”,基于这个“梦”,开创了佛教在我们这个几千年传统古国的庞大市场。

汉明帝;刘庄;公元28年11月27日至公元75年8月6日,字子丽,庙号汉显宗,东汉王朝的第二任皇帝。

一位不能被中国历史忽略的重要皇帝——汉明帝(图)

汉朝中间出了个王莽,王莽同学建立了短暂的大新朝,把赫赫威名的大汉朝腰斩成了两段,其实从思想角度讲这个王莽还真是个理想主义者,当政之后出台了很多新的政治制度,这些个政治措施基本都是针对权贵和传统旧势力集团的,这点王莽同学还真是抱着打烂一个旧世界建立一个新世界的美好愿望。

但是事与愿违,理想主义者在现实中遭到了这些传统势力的联合抵制,很不幸的是这些传统势力联合起来后还真不是一般的大,美好的新社会“大新朝”也就因此挂了。

一位不能被中国历史忽略的重要皇帝——汉明帝(图)

旧势力代表人物汉光武帝刘秀再次振兴了汉朝,史称“光武中兴”。

这个汉明帝刘庄就是汉光武帝的的第四个儿子,东汉王朝的第二任皇帝。

说起汉明帝刘庄还不得不提到他的母亲,他的母亲甚至比他的名气还大,著名的阴丽华。

就是那个“为官莫若执金吾,娶妻当如阴丽华”的历史著名美女。

一位不能被中国历史忽略的重要皇帝——汉明帝(图)

这句话的原创就是汉明帝的老爹汉光武帝,光武帝刘秀还没发迹的时候看到貌美如花的阴丽华当时就立下了这样的豪言壮语,很幸运他居然都一一做到了,当了全天下最大的官,也娶到了梦寐以求的美女,看来这个还真是能者无所不能啊,这件事也告诉了我们一个最简单的道理,理想和目标一定要职业和生活兼顾才行,对了刘秀同学我们只能有“无限仰慕”来形容了。

刘庄初名刘阳,封东海王。建武十九年(公元43年)立为皇太子,中元二年(公元57年)继皇帝位。

这个介绍的时候有一点很重要的,可能大家并没有注意到,汉明帝庙号汉显宗,貌似不起眼,其实很了不起了,整个东汉王朝只有三个皇帝挂了后荣获获庙号,除了汉明帝和老爹汉光武帝之外再加上一个汉和帝,说白了也就这三人在整个东汉时期算是个皇帝,其他的基本都是窝囊废和摆设。

历史上的汉明帝貌似并不重要,而且名气也不是很大,其实汉明帝比汉朝的所有皇帝都厉害,甚至强过什么西汉的汉武帝,别的不说就说一点:向班超、窦固这些彪榜青史的牛人都是他的麾下,这点不管是现在还是过去,只要手下比老板更出名,而且属下甘心情愿为老板卖命就足以说明这个老板是真真正正的牛人,汉明帝就是这样一个牛人。

汉朝是个很奇怪的王朝,从开国皇帝刘邦开始起有一件事就一直没整明白,为了维护王权统治是相信宗室还是相信外戚,好像是整个汉帝国就这两选择一样,对汉朝来说这是单选题,整个汉朝整明白这事的也就是一个汉明帝,但是很不幸就这么一个皇帝整明白了,后面的更糊涂,最后牛哄哄的大汉帝国还是亡在了这个症结上。题外话:历史上总结了汉朝的制度后中国几个朝代都能基本控制住这个平衡,汉朝管理团队血的代价。

为了能说得更明白,回顾下汉朝著名皇帝在这个问题上的处理和结果:

汉高祖刘邦是两个都相信,结果是死后老婆带着一群娘家人公然对抗继任皇帝;

接受了老爹教训的汉文帝转而相信宗室,带着宗室灭了敢于公然抵抗的吕氏外戚,宗室得势了;

汉景帝延续了文帝政治方略,宗室势力日渐高涨后,天下大乱,著名的“七王之乱”,无奈的汉景帝再次启用外戚控制了局面,外戚势力再次抬头;

汉武帝吸取了老爹景帝的经验教训,继续重用外戚卫青等,再次打压了宗室的王爷们,最后的结果很惨,自己的亲儿子都迫于压力起兵造反。最后牛哄哄的汉武帝只能再次依靠外戚霍光的协助让小儿子当政,外戚势力从此在西汉彻底地占据了上风而一发不可收拾。

汉元帝时期就不简单是延续发展这项基本国策了,更变本加厉地重用外戚,著名的王家五司马就是这位大爷封出来,外戚权倾天下;

西汉之后的几个皇帝就不多说了,从汉元帝开始外戚势力空前爆棚,没多少年王家的英杰少年王莽同学就按耐不住权势的诱惑,直接废了汉朝小皇帝,自己从幕后正式走向前台,西汉亡国。

东汉的光武帝重新振兴了汉朝,应该说还比较中性,因为陪着他打天下的即没有宗室也没有外戚,而且刘秀说实话对待功臣还是很厚道的,这点比很多开国皇帝都强,功臣在东汉时期不仅没有被清算,还基本还都能享受了荣华富贵,但是后期两股势力再次抬头,光武帝后期同样基本上毫无办法,既然是后面麻烦,那就让后面的人自己看着干吧。

汉明帝从小就比较聪明,看到了外戚彻底让西汉亡国的教训,在任期间严防死守的控制外戚当权,同时也控制了宗室的发展,在他当政时期这两股势力基本均衡,但失误的是汉明帝并没有基于此而形成一个稳定的政治体系来彻底解决和管理这个历史遗留问题。

东汉在汉明帝之后的几个皇帝就不多说了,皇帝无能再加上好色和耳朵根子软的前提下,外戚的势力就在此抬头,汉宗室被打压的基本没什么任何权力,甚至在自己的封国中都处于被监视状态。

宗室在外毫无势力,外戚在朝就好办多了,外戚再次一点点地走向前台,直到后期的恒帝实在受不了外戚的干政,在没有宗室帮忙下只能带着身边的宦官们干掉了外戚梁冀,看着挺成功。

但是,更不幸的是经过这次政变,没根的宦官太监们通过这次伟大的历史事件居然站在了权利的巅峰,这可以说是历史上宦官群体第一次集体亮相,就这点他居然无意间开创了中国政权历史的先河,从此之后政权的争斗不再是宗室和外戚两方掰腕子了,这会又来了个太监团伙,三足鼎立,貌似稳定了。

恒帝之后汉朝的几个皇帝就很惨,不是太监管着就是外戚管着,被大家彻底架空,成了一个彻彻底底的摆设,最后的汉献帝无奈之下还是把希望寄托在宗室刘备和外戚董承的身上,汉朝的皇帝貌似有个通病,这个最高政权的代表皇帝,貌似除了相信别人,依赖别人就没别的管理办法,而且不管相信谁最后还都没什么好结果,这点很纠结。

汉朝皇帝中总是被津津乐道的就是汉高祖、汉武帝和汉光武帝,貌似这三人就足以说明汉朝的所有皇帝,实际上这三人只能说是非常的崇尚武力,都在武力和征讨方面做出了很多惊世骇俗的业绩,但是作为皇帝这个职业武力并不是最重要的,而只有政治水平这样的综合评定方式才是皇帝这个职业职称评定的核心,关于这点这三人就都一般般了。

作为皇帝而言汉朝只有三个人相对称职,汉文帝、汉景帝和汉明帝;

不说别的,就这三任皇帝在任期间国家都是国泰民安就是最大的功绩,所以说施政以不扰民为根本,国家人民都安居乐业才是最最核心的,不涨房价、不涨油价、少有贪官等等才是国家政权立足的根本,汉明帝在这方面我认为是汉朝皇帝中做的最好的,下面就开始正式介绍这位汉明帝刘庄。

刘庄在很小的时候就很聪明,据说十岁的时候就通晓了《春秋》,但是《春秋》这本书充满的神秘,刘庄看、关羽看,好像有知识的人都看,而且翻来覆去的看,貌似不看的出门都不敢和人打招呼。

既然这么牛的一本书,还是说下他的来历吧,据说《春秋》是孔子以鲁国史书为核心版本整理出来的讲述东周后期的综合性史书,这里面有个前提先说一下,春秋时期虽然是各国分立、诸侯当政,但是“周”还是大家名义上的统一领导,大家基本有什么重要的大事都会去通告一下,而且几乎每年都要去象征性的朝拜一下,说是朝拜,实际上就是大家找个地方找个机会聚聚喝两杯小酒而已。

基于以上的原因“周”作为名义上的统治者还是要做做样子的,根据周的历史沿革,鲁国的国君就兼任周朝的官方史书记载官员,也就是说大家去了趟洛阳后都会拐趟鲁国顺便说下自己国家的大事。

所以说虽然各国都有自己专门的史书记载机构,但是就整体而言鲁国的史书是最全面而且最具官方性的,鲁国人孔子也就是在这个基础上才能整理了而出了这部《春秋》,历史上比较公正的说法是这部著名的史书并不是孔子一人所为,而是鲁国所有史书官员的集体智慧结晶,这点必须交代。

其次这部著名的《春秋》在秦朝被禁了,也就是说所有的民间版本必须收回毁坏,要知道当时出书这事可是件大事,没有纸张,所有的书籍都是竹子刻的,一部书基本就是一车竹子,费用高不说,关键是还麻烦,所以说在当时出几本书就会倾家荡产,能出书的很少,但是禁起来却简单了很多,毕竟一车竹子目标太大了。

在这样的前提下,《春秋》这部历史巨作自秦朝就消失了,虽说后期在孔庙维修中又发现了疑似这部巨著,但是说实话很多疑问也无法证实其真实性,现在大家看到的《春秋》实际上是由《左传》、《公羊传》、《谷梁传》三传拼凑的。

以上就是《春秋》的来历,这部书说严谨点讲早在秦朝就没了,而到了几百年之后的东汉居然又有了很多粉丝,比如著名的关二爷和我们的汉明帝,这事很奇怪。

我不是钻牛角尖,只是说到这里抖抖小机灵卖弄一下而已,甭管刘庄是不是通晓《春秋》吧,反正就是说这人很聪明。

关于刘庄的聪明比较著名的有两件事:

第一件事就是光武帝刚统一了国家后,顺理成章地得点点家底,看看这公司开业后一年能有多少收成,于是通知各地的政府官员统计一下辖区的人口、土地资源和税收标准等等,按说这是很正常的事,但是偏偏这事在当时的河南、南阳就进行不下去了,当地的官员一直百般推诿,无法落实,经过光武帝的反复调查后发现这是管理统计的潜规则,史称:“颍川、弘农可问,河南、南阳不可问。”。

这事光武帝没看明白,但是年纪很小的刘庄一听就明白了,直接说这是官员们通用的规矩,河南是光武帝的老家,南阳是光武帝发迹的地方,这两个地方所有的地主也好,管理人员也好,甚至普通的大户人家都和朝廷里的大员们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所以所有的官员都对这两个地方睁只眼闭只眼,只能不管不问。

光武帝听到后立马派人专门私下调查,居然和刘庄说得不相上下,不由得从此对这个儿子刮目相看。

这事我觉得很奇怪,首先一个12岁的孩子就算你再早熟也不可能把这些官场的道道一眼就看透,而且显得如此的世故,这点很让人费解,如果连一个12岁的豪华官二代都看得懂的事,他的那个英明神武的老爹居然没看明白,真不知道这爷两到底哪个更厉害些,估计一味的鼓吹汉明帝聪明的的人忽略了光武帝。

第二件事是当时建武19年,当时的原武城有人造反并且劫持了当地的官僚,一生戎马的光武帝直接派兵去平定这帮叛乱分子,结果是围城很长时间愣是没功下来,这事也让刘庄知道了,刘庄建议不能围城太紧,得留点空隙让城里的人能跑出来,这样不仅能占住城池,而且还能在后面追杀这些人,基本几个乡长、村长带着城管就能搞定他们。

据说结果还真是和他预计的一样,叛乱分子成功突围,但是突围后四散奔逃,很快就被几个乡长带领基层人民在当地给就地正法了。

这事同样有点疑问,刘庄再怎么牛也不可能在打仗方面和他老爹比,他老爹可是一刀一枪拼出来的。

先不说这些疑问了,只说两件事倒是从侧面体现了刘庄严谨的思维,到他真正执政的时候很多政策和手段基本也是这个思路:“貌似怀柔、实则老辣”。

年轻的刘庄在建武十九年(公元43年)被正式立为皇太子,中元二年(公元57年)继皇帝位,正式登上了皇帝宝座,开始主持大汉公司的全面运营了。

汉明帝即位后,执政方略基本遵循了光武帝的制度。但是对于权力的控制却比他老爹更严厉,打天下的光武帝还是比较厚道的,而且管理手段也相对人性化,但是刘庄在这点上完全和他老爹不同,可以说在政治方面虽然年轻但表现了出奇的成熟,这个可能还真是天赋。

在光武帝期间为了控制宗室力量,分封的王爷们一方面封地控制得很小,另一方面压根就不让去,都给我在京城老老实实待着,按说不让宗师的王爷们去领地就能从跟上控制这些王爷在各地发展私有势力,对于中央政权而言绝对有利无弊。

但是明帝稳定地完成了权力交割后居然下令把这些王爷们全部派放到各自的领地去了,光武帝为了防止汉朝宗室作乱而严加看管,汉明帝把王爷们都放回去倒也不是坏事,毕竟这事怎么说都能说得通,关键是执政人的水平,要没水平,搁那都一样乱。宗室在朝容易和朝臣混成一片,形成朝政势力,但是到了领地更不好收拾,没准就成了割据势力。

不过这件事我个人觉得还是显示了年轻的汉明帝的政治气魄,能放能收,而且不因循老爹的老路子,起码是有点自信的。

不过这表面上是下放了,实际上狡猾的明帝却通过地方政策和制度严格地控制了各个王爷的权力,王爷们不仅不能拥有军队,行政方面还得见天的处在皇帝直接任命的当地官员的看管之下(几个王的领地的行政官员全是皇帝亲自任命的),外放的几个王爷说实话一点权力都没有,而且也就是个名义上的王,有个王府(和超级监狱差不都)而已,实际上连县官都敢欺负他们。

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汉明帝的弟弟刘荆就是一个典型,得知这些情况后在还没去封地的时候就写信给光武帝时期的废太子刘疆,鼓动刘疆直接起兵造反。

这个刘疆也不傻,我这要兵没兵,要钱没钱的,我凭什么起兵啊,总不能带着几个家丁就造反吧,明哲保身的刘疆直接把信给了汉明帝,这事你自己看着处理吧,我只想安安心心的当个养尊处优的王爷。

但是奇怪的是汉明帝并没有深究此事,反而放了刘荆一马,日后的作为就很像春秋时期的郑庄公,看似忠厚,实则奸诈,这在政治手腕上来说其实就是纵容你整出更大的动静来,有了大动静我才好彻底的收拾你,也省得有人说我自残骨肉。

傻不拉几的刘荆果然上当,去了封地后更加的变本加厉,四处活动网罗势力,同时希望得到各方的支持,结果就是被当地官吏告发并且在汉明帝的授意下直接置于地方的看管之下,被小官们逼得穷途末路的刘荆被迫以自杀来了结此事,事实上也和明帝预期的一样,没人说三道四,反而都是埋怨刘荆的不知好歹。

另外一个当时的楚王刘英,这哥们儿从小就和汉明帝关系不错。长大后喜欢交朋友,不知道为什么也开始蠢蠢欲动,同样在明帝的纵容下开始在封国积极筹备造反事宜,同样也被当地官员举报,证据确凿,被汉明帝直接罢免,结果同样是被迫自杀。

这两个是比较明显的,其他的王爷们不管是真想造反还是欲加之罪,反正在这样的大前提下基本都被一而再地消减了封地。

最重要的是汉明帝在几个王的事情处理之后,开始正式动手收拾这些政权隐患,全国范围内抓捕很多和刘荆、刘英有过联系或是关系不错的官员,并且不动声色的收拾和处理了这些人,这事做的心黑手辣而且干净利落。

汉明帝在表面不动声色的情况下就轻松处理了这些历史遗留问题,该杀的杀,该教训的教训,这点作为皇帝这个六亲不认的职业非常的到位,绝对高明,试着分析一下:

要一次性解决老爹遗留的宗室问题首先必须放虎归山,一方面避免这些宗室和朝廷勾结成气候,那会要是想处理的时候,光家里的七大姑子八大姨的求情就受不了;

另一方面在资讯不发达的当时,在外地到底在做什么谁也不知道,起码朝廷的人不知道,比较容易控制和封锁消息,王爷们都派出去,这是动手前的准备。

其次,必须挑出几个容易闹事和看着关系不错的,这样就能敲山震虎,剩下的只能任我想怎么捏就怎么捏,不幸的是刘荆(光武帝的皇子中能力比较突出,比较有威望的一个)和刘英(和汉明帝私交很好的一个)被选中了。

这两个要是被打压就意味着名告天下我是皇帝,在我的领地里:

第一皇权是不容任何人侵犯和挑战的;

第二不管什么人,只要敢于扎刺,我都能收拾了。

再次也是最关键的是不能自己动手,必须不断地有人提供和揭发他们试图造反的证据,这个作为皇帝很好整,而且还必须体现自己的大度和气量,不断的容忍和谦让(实际上就是纵容),现实中到底是不是这样没人知道,反正王爷们都在消息闭塞的领地。

有了证据后昭告天下,然后直接在当地就软禁了这两个名义上的“王”,封锁任何可能传播的消息,地方官还必须把他们逼得自己自杀这事才算完,既收拾了异己自己还能捞个好名声。

最后,敢于造反挑事的王爷都挂了,就别藏着掖着了,动手吧,全国范围内抓捕同党,甭管是不是同党只要有点牵连的都给一勺烩了,这下剩下的就全都老实了,说减封地就减封地,再没人敢说个不字了。掌声鼓励一下,汉明帝确实是个合格的皇帝。

收拾完了宗室,就该收拾外戚了,这次汉明帝再次在表面体现了自己遵循老爹遗愿的本色,在著名的云台画了开国的28将的图像,彰显对功臣的表彰,但是这里边却偏偏少了平定西南著名的伏波将军马援,这意思就是名告天下外戚别想掌权(马援是汉明帝的老丈人)。

当然,这是给那些有眼色的看的。

碰到那些没眼色的比如太后阴丽华的弟弟阴就的儿子阴丰就有点不知天高地厚,一心就想着当官,多次要求政府给个机会。无奈之下汉明帝就给了个附马干干,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他了,这个关系有点乱,阴丰是汉明帝的表弟,娶了汉明帝的女儿,还真是不知道该怎么叫。

这个阴丰活动了半天就混了个有名无实的驸马,很是郁闷,而且明明是皇帝的表弟,现在混成女婿了,官没捞着,无端地还降了一辈,以前叫哥,现在得叫爹,这个更郁闷,见天的喝酒,终于在一个喝大了的夜晚越想越郁闷,竟然失手杀了这位无辜的侄女老婆,闯了祸的阴丰酒醒后非常害怕,要知道这可是名正言顺的公主。

知道错的阴丰被老爹带着一起先去找阴太后求情,想着再怎么着也得给阴太后个面子吧。

谁承想汉明帝一点也没客气,怕日久生变干脆派人直接把阴丰抓起来当场干掉,而且告诉阴就,你儿子做这事求谁都没用,你自己看着办吧,结果是又惊又怕的阴就夫妇也自杀了。

两件事一个是对待老丈人,一个是对待老妈,汉明帝都体现的雷厉风行的果断和翻脸无情,而且还都是逼着你自杀,这把活人往死里憋的招数汉明帝是屡试不爽。

至于其他外戚想有点作为的在汉明帝的原则下,还真是说一千道一万就是不让你掌权,甭管你是不是有能力,只要来求我就给点钱,剩下的免谈,我自己名震天下的老丈人还那闲着哩,你们就别废话了,外戚,特别是有能力的外戚很郁闷,怨只能怨出身不对啦。

宗室外戚都收拾完了,这政权按理说应该是稳定了吧,起码是应该皇权一统了吧,但当时的政局还真不是,还有另一股重要的政治势力。

说道这股势力得先说下汉明帝的老爹光武帝,汉光武帝在中国历史上是少有的宽厚的开国皇帝,不同于其他的开国皇帝,光武帝对待一起打天下的功臣一律优待,到给自己捞了个好名声,实际上这个烂摊子一股脑的留给了自己的儿子,汉明帝当政面临的不仅仅是宗室和外戚,这会又加上了一个功臣豪强,接受皇帝这份职业的汉明帝等于同时面临三座大山的压力。

光武帝最早任命的大司马是一起打天下的吴汉,吴汉挂了后光武帝为了提前预防宗室作乱,首先还是想到了自己的外戚,当时是想让自己的小舅子阴兴(阴丽华的弟弟)接受大司马的位置,但遭到群臣的极力反对而没能得逞,但是光武帝依然在挂了的时候任命了自己的女婿梁松辅政,辅政的实际意思就是监管皇帝,这个可以借鉴汉朝著名的辅政霍光。

辅政这个称谓是任何一个皇帝都无法接受的,历史上大部分获得这样荣誉称号的大官基本结局都不理想,除非在皇帝没长大就赶紧趁着有权有势废了换一个。

当时的豪强代表就是以梁松、窦荣(这个窦家是汉朝一朝时期的著名豪门,而且光武帝打天下的时候还得到了窦家的鼎力支持)一伙为首的功臣。

汉明帝在收拾了宗室外戚后开始对这些人动手了,先是在云台画了28功臣的画像,告诉大家你们这就等于列入汉朝青史了,作为汉朝的皇帝永远都不会忘记你们的功劳的,你们就把心放肚子里吧。

基本稳定的完成权力交接后的汉明帝开始一步步减弱辅政的梁松的权力,汉明帝分别任命了最重要的三个官员,开国元勋高密侯邓禹为太傅(人家是开国的元勋,谁也说不出别的),自己的亲弟弟东平王刘苍为骠骑将军(这是正儿八百的宗室子弟),光武帝时期的老太尉赵熹比较老实,接着干吧。

这里面管事的最重要就是这三人了,权倾天下的辅政大臣梁松忽然发现自己的权力一点一点被其他人分走后很是气愤,气急败坏的梁松做法也比较简单,我不干了!辞职!你自己玩吧!没想到一递交辞职报告就喜获批准,本来是赌气,结果人家就坡下驴了,而且还连名义上的挽留都没有,心灰意冷的梁松回家了。

按说这事应该也就到此为止了吧,毕竟大家还是亲戚,明帝还得叫声姐夫,但是别忘了汉明帝是个合格的皇帝,合格的皇帝最基本的条件就是心黑手辣,别说姐夫了,这会连老爹都不认。

果然,和其他的人一样,没过多久就传出梁松在家里天天的埋怨,而且动不动就和以前的老部下讨论时局什么的,指东道西的发牢骚,反正就是在家也没闲着,汉明帝整理好了证据后没再费劲巴扎的玩逼着自杀的老招数,权力已经稳定的明帝干脆直接杀了梁松,权倾一时的辅政大臣挂了。

同时著名的功臣之一,当初纳河西五郡给光武帝全力支持的窦家窦融在当时威望极高,汉明帝同样看着很不顺眼,无奈这个窦融为人一向比较低调而且人缘很好,不太好找麻烦,但是世上无难事,更何苦这是皇帝想干的事。

没多久窦融的侄子窦林就犯了欺瞒和私藏犯人的罪名,下狱挂了。

随后窦融的长子也是光武帝的驸马窦穆因为假传阴太后的旨意,让六安侯刘盱休妻而娶自己的女儿(这事非常的诡异,咱们就不深究了)。

这事被明帝知道了,究其根源居然是窦穆为了贪图刘盱的那点子封地(这点有点想不明白,把女儿嫁过去也不一定就能骗走人家的封地啊,而且这封地也没多少啊,人家窦家可是在你老爹任嘛不是的时候直接把人家的封地免费送给你们老刘家了啊),窦穆因此被免官。

几件事综合在一起就牵扯出了窦氏家族屡屡仗势欺人的大案要案,只要是窦氏家族的人,除了窦融能留京外,全被勒令打回原籍。

老好人窦融被终于找到机会的汉明帝斥责了一顿,老头一家人全走了,自己待着也没劲干脆辞职回家养病了。

同理,回家也没完,过几天窦穆等又被赦免了,你这整个家族都回去了,这么强势的家族搞不好在地方有什么动静能让人放心吗?都回来吧,回来后被汉明帝派人严格监视,鸡蛋里挑骨头的说事,没几天窦穆的两儿子就又被下狱,具体原因不详,反正在狱里都给折腾挂了。

有一点得说明一下,窦氏家族人太多而且在汉朝整个家族的威望都极高,汉明帝对于他们一般的原则就是打压最有能力或是势力最大的,对于屈服和表示效忠的还是保留的,窦家也就也只收拾了这几个,而且也并没斩尽杀绝,留下了种子的窦家在汉朝后期还真就再次抬头,重新成为了赫赫有名的外戚和权臣,这是后话,看来有的时候还真是越是怕什么还就是来什么。

三座大山的隐患等等这些不稳定因素都处理完了,汉明帝其实已经通过一系列的实际手段明告天下想别的都没用,只有对我忠心耿耿才能有官做,这天下就是我的,霸气十足。

少年老成的汉明帝平稳的渡过了最困难的权力交割阶段,而且基本上是不动声色的逐个消灭了各个潜在威胁势力,在朝廷内外基本形成了以皇权为核心的政治集团。按说在封建时期这样的集权是很正常的,但是汉明帝在把权力集中到自己身上后犯了所有人都会犯的毛病:滥用权力。

史书载:“帝性褊察,好以耳目隐发为明”。

这毛病往好里说是皇帝非常认真负责,不过往不好里想就有点麻烦了,再回想结合下汉明帝之前收拾宗室和外戚等势力的过程就能看出,汉明帝实际上内心有点阴暗,做事总喜欢背地里鼓捣,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笑面虎、玩阴的,之前的他的几个弟兄也就是这样被他派人给玩死的。

但是皇帝喜欢这样的做事到也有个好处,下面办事的官员都相对老实,大家谁也不知道谁是皇帝派来暗中监视自己的,甚至搞不清自己家里的管家是不是皇帝偷摸派出来的(眼熟吧,原来赫赫威名的东厂、锦衣卫都是人家一千多年前玩剩下的),大家都老老实实的办事。

从这点而言皇帝这个毛病其实也有好的一面,毕竟老爹留下的不是一个稳定的江山,三座大山压得汉明帝好些年,综合而论汉明帝身边基本就没有可以信任的人。

权力集中的汉明帝在大权在握后脾气很大,动不动就大杖伺候身边的官员。

明朝末期的大儒顾炎武先生对他有个著名的评论:“官员受杖始于汉明”。

朝廷上直接开打这不成文的制度就是从汉明帝开始的,并不是明朝变态皇帝的首创,这也说明汉明帝起码是中后期变得非常的暴戾,不过一般皇帝都这样,看谁不顺呀就揍谁,貌似也无可厚非,谁让人家是皇帝啊。

动不动就当庭动大刑,而且不管干什么总觉得身边有只眼睛在盯着,汉明帝期间的官员生活可以说是苦不堪言,贪污不敢、包二奶不敢、甚至多交几个朋友喝酒聊天泡酒吧都不敢,只能老老实实的干活,所以不管史学家对汉明帝执政有何意见,但是汉明帝执政期间吏治清明这个事实是谁都承认的。就这点而言客观的评论就应该是个好皇帝。

评价一个好皇帝最根本不是不扰官,而是不扰民,汉明帝利用政治手段清理了国家不安定因素,在任期间没有发生动乱,这就是作为皇帝的最大功劳。

同时,还多次下诏招抚流民,用打击、压榨、收回那些宗室外戚的郡国公田赐给贫人,这点应该也是创举,甭管上层怎么斗争,平民百姓能生活的好就行。

关于汉明帝执政期间的功劳从一个数字就能充分说明,光武帝末年,全国载于户籍的人口为2100多万,至明帝末年,在不到20年的时间里激增至3400多万。

在古代,人口增长就是说明国家稳定,战乱年代饭都吃不饱谁会有心情琢磨男欢女爱繁衍生息啊,都忙着躲避兵役、徭役去了。汉朝在汉明帝和汉章帝在位期间,天下安定,大家吃饱喝足了就很有心情找点乐子,人口增长很快。史称“明章之治”。

政治和内部整理的差不多了,汉明帝和所有汉朝的前期皇帝一样开始将重心转向国际事务了,首先想到的就是汉帝国的世仇:“匈奴”。

汉光武帝重建汉朝后,因为国力的不足,一改穷兵黩武的汉武帝构建的对匈奴的战略攻势,两国的争端基本都以和谈和让步的方式来解决。

这个战略给了匈奴一个很好的发展机遇,很给力的匈奴也毫没客气,在这个基础上完成了空前的大发展,开疆拓土。

不过比较失败的是发展的太快太大后匈奴自己内部因地盘、水草等等原因分裂了,分为南北两部分,由此可见很多时候解决问题的方法不一定是战争,汉明帝就很聪明,一如既往的跟你玩阴的。

分裂后的匈奴和很多民族政权一样,为了打击曾经的兄弟不惜拉拢甚至投靠世仇。

南匈奴就为了保障自己的权益,主动要求主内附汉帝国,希望榜上汉帝国这棵大树,找世仇帮忙揍自己的亲兄弟。

这个南匈奴在光武帝时期就不断的和汉帝国接触并结成友好邻邦关系,光武帝还册封了南匈奴并且和亲,这是光武帝干的活。

到了汉明帝时期,南匈奴和汉帝国更是打得火热,一天天的强大起来,这下看在眼里的北匈奴慌了,这不服气的兄弟和恶邻居打得火热,照这势头发展下去,早晚一天自己不是被汉灭了就是被南匈奴给收拾了,索性心一横,大爷的,既然你能投靠我也能,装笔困难,装怂谁不会啊,干脆我也和汉帝国和亲吧。

问题出来了,大家都想和亲,一来汉帝国没那么多的公主,二来这边境事务还是不能根本解决,两人好处一样对我有什么好处?

要知道当时的汉帝国可是国际上一等一的强国,强国只有一个道理,就是必须打压一部分,拉拢一部分,让你们两人都不得安生,都有危机感,也都必须牢记时刻都得讨好我才行,所以说这两者必须兼备,不然这老大的国际地位不好体现。

不幸的北匈奴成了被打压的,强烈要求和亲并一举成为被拉拢的美好愿望没能得到老丈人的响应。

更为可怕的是汉明帝在内部稳定了后,明帝决定一次性解决匈奴这个历史遗留问题,明帝十六年,汉明帝命窦固、耿忠征伐北匈奴,出兵打你了,不见得真打,但得让你知道疼,还得让已经老实的南匈奴看看,要敢不听话这就是下场。

汉军进抵天山,击呼衍王,大胜!斩首千余级;

再战追至蒲类海(今新疆巴里坤湖),大胜!取伊吾卢地。

切记,收拾收拾就行了,千万不能把它彻底打垮了,真打垮了就不好玩了,没人收拾那个相对老实的了。

收拾完了北匈奴还不算完,为了打通著名的丝绸之路同时扩大打击匈奴的战果,汉帝国正式开始经营西域地区,力图恢复对西域各国的控制,从而在外围孤立匈奴。

两年后,耿,窦又率兵出西域,进攻车师国,车师国后王和前王相继投降。

以上是官方正式的出兵,在官方动用大兵团劳民伤财的总体战略下,汉明帝依然依照他花小钱办大事的原则开始进行了西域各国的梳理,这回他派出了重要的人物:班超。

牛人班超在西域完美的贯彻了汉明帝的指导思想,只凭着36个人就收拾了整个西域36国,一人一国,这超级性价比绝对让精打细算的汉明帝高兴的手舞足蹈。班超复置了汉西域都护府,这事办的不仅扩大了汉帝国疆土,还为以后彻底收拾匈奴结交了大量的外部联盟伙伴,创下了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的光辉历程。

班超事迹随后再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