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心智突围》读书笔记

 简殊 2022-04-26
图片

◆ 自序 成长,就是一个重构自己的过程

>> 我们很多人本质上就是一个巨婴,总是期待从外界索取,却从来没有内在的自足。可是,只有心智的成长进化,才能让我们了解自己,从而进一步改变自己。

>> “定位”“认知”和“心境”构成了人生的正三角,任何一个部分的缺失,都会造成人生的失衡,由此产生的迷惘也就在所难免。

>> 自我定位:人生如果没有方向,就像随波逐流的小船,注定到不了理想的彼岸。认知优化:人与人之间最大的差异就在于认知,所以要改变自己就得提升认知。心境调频:一个人如果内心混乱不安,掌握再多的技能和知识都无济于事。

>> 《心智突围》这本书,也将基于人生这三大主题来探讨在心智重构的过程中,我们可以采用的原则和方法,从而让我们在复杂多变的生活中,从容地做出更好的选择,改变自己、成就自己,获得独一无二、丰盈而有意义的人生。

第一章,会谈谈自己对心智模式的理解,以及它是如何在生活中运作的。我们存在哪些自我设限的心智模式,又该如何改变?如果找不到人生的方向,我们可以怎样给自己一个明确的定位,让自己在时间长河里不断地进化?

第二章,触及的是如何优化认知、提升认知。我们可以从中系统地了解认知的不同阶段,掌握深入学习和思考的科学方法,并且从不同的视角来探讨如何获得自主升级认知的能力,从而积累破局的势能,在生活中做出正确的选择。

>> 第三章,解决的是如何让自己有持续精进的动力。如何让自己从懒散的本能中跳脱出来,建立起自律型人格?如何成为高效的行动者?我们还会从内心情绪的根源入手,通过管理情绪来提升断舍离的自控力,进而成为生活的高效管理者。

第四章,谈及的是如何打造一个人立足于这个世界的核心竞争力。其中不仅仅会探讨个人职业和兴趣的问题,还会对未来进行展望,从更长的时间维度和立体的知识维度来定义个人的核心能力。同时,还会引入个人商业模式的概念,让你提前思考财务自由的问题。

第五章,也是最后一部分,我们将开启内心的重建,从心智模式、人生选择、生活信念等方面来详谈心境的修炼。而真正的高手都有一个强大的内核,能够以不变应万变,智慧地面对生活。

>> 在这个日新月异、万物互联的时代,每个人看似都有成就自己的机会,但每个人的力量在社会浪潮之下都略显微弱。

>> 斯坦福大学商学院教授贝南·塔布里兹和迈克尔·特雷尔的研究表明:“如果一个鸡蛋的蛋壳从外面裂开来,它的生命就结束了。但是,如果一个鸡蛋的蛋壳从内部裂开来,则意味着新的生命破壳而出。伟大的事物都是由内而外产生的。”

>> 愿我们都能够由内而外地重构自己,成为自己想成为的人,过上自己想过的生活,然后,相逢在高处!

◆ 01 在这个焦虑的时代,优秀比成功更重要

>> 许多事情之间并没有简单的因果关系,都是随机性使然。把一个人的成功简单地归咎于天赋和努力,这终究是一种归因偏差。成功往往是偶然的小概率事件。

>> 所谓优秀,是指拥有自由的头脑、丰富的心灵和强大的实力,其中就涵盖了迈克尔·莫布森的成功公式里的实力这个部分。优秀 = 自由的头脑 + 丰富的心灵 + 强大的实力

>> 经济学最基础的供给和需求理论告诉我们,如果你想要获得某样东西,就需要提供同等价值的东西作为交换。用查理·芒格的话来说,就是:“如果你想要得到一样东西,最可靠的方法是让自己配得上它。”在不断自我成长过程中,你越优秀,个人价值也就越高,能够与这个世界交换获得的资源、人脉、机会也就越多。

>> 科学地说,幸运就是一个概率问题。但是,如果你选择相信自己是幸运的,你的为人处世、所付出的努力、思考的深度和广度,比起没有这种信念的人,就会有很大不同,而把一件事情做成的可能性也就大大高于不相信自己幸运的人。我们可以不去刻意地追求捉摸不定的运气,但是我们却可以重构自己感知幸运的心智模式,让意识雷达始终开启——留意前沿趋势、琢磨前人的经验、捕捉更优的方式,利用这种新的心智框架来看待周围的人、事、物,从而与周围的环境构建和谐的关系。命运,潜藏在你的心智模式里

◆ 02 自我设限, 是人生黯淡的最大根源

>> 德鲁克曾说:“一个人要有所作为,只能靠发挥自己的长处。从事自己不太擅长的工作是无法取得成就的,更不用说那些自己根本干不了的事情了。”

>> 从人生的角度看,最好的个人定位,其实就是自身优势、个人目标、他人需求三者的统一。

>> 面对自身优势,你需要思考:怎样利用这个优势来创造价值?如何凭借这个优势来满足某个社会需求?如何将它与市场以及未来的趋势联系起来?

◆ 03 人生没有白走的路, 每一步都算数

>> 《社会动物》的作者戴维·布鲁克斯认为,真正的幸福往往来自两点:在生活中找到某个使命,实现自我的价值;与自己、他人以及外在环境构建和谐的关系。

>> 5Why分析法发源于日本丰田汽车

图片

>> 《原则》这本书展示了瑞·达利欧在工作和生活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工作原则和人生原则,并揭示了他是如何通过这些原则获得了如今的成就。瑞·达利欧说:“我一生中学到的重要的东西,是过一种以原则为基础的生活,而所有的成功人士都是依据原则来行动的。”

>> 积极主动;给予是收获的前提;杜绝比较,看到别人的好;待人真诚,善意先行,不卑不亢;摒弃防卫性习惯,塑造成长型思维。

>> 德鲁克的目标管理里面有一个SMART原则

图片

>> 谷歌公司有一个目标管理工具OKR——Objectives and Key Results,即目标和衡量目标是否达成的关键结果。而要实现目标,我们就要去做那些对达成目标来说最重要的事情,从而获得关键结果。根据“二八法则”,真正重要的事情只有20%,所以我们要把80%的精力放在这20%的重要事情上,从而获得80%的关键结果。因此,为了达成目标,我们就要明确和目标相关的关键结果,也就是确定我们必须要做的那些最重要的事情。

◆ 04 明白人,都愿意下笨功夫

>> 对每个人来说,很幸运也很公平的是,个人的成长、知识的学习、财富的累积、能力的提升等,大体上都符合复利曲线的增长模式。

>> 归根结底,复利真正的核心在于时间,而复利曲线的最大风险,就是中途退场。

>> 复利效应的背后,需要我们有足够的耐心去积累、学习和进步,并且需要时间的长期加持。没有这些,我们根本到达不了复利曲线的拐点,也看不到未来那个无限可能的自己。所以,一个人想要有所成就,就要懂得跟时间做朋友,让复利效应来放大你的价值。

◆ 05 终身成长的底层逻辑

>> 你觉得智力和能力是可以提高的吗?你认为性格是可以改变的吗?

图片

>> 重构瞬间 优秀才是我们应该追求的第一目标,而成功往往是优秀的副产品。限制性的心智模式:没有希望、无能为力、没有价值。自我定位闭环系统:愿景 → 原则 → 计划 → 执行 → 反思。慢即是快,少即是多,生活没有任何捷径,而聪明人总是愿意触达底层,快速上手,专注实践。终身成长:成长型心智模式 VS 僵固型心智模式。

◆ 02 自我学习能力, 是认知优化的关键能力

>> 生活中有很多人好像都得了一种“错失恐惧症”(Fear of Missing Out,简称FOMO),它特指总在担心失去或错过什么的焦虑心情。

>> 伪学习的本质,就是你囤积了很多信息、知识,却从来没有整理过它们,更不知道该如何调用它们来解决问题。学习不仅仅是为了得到新知,甚至为了避免伪学习,我们还要刻意与新知保持距离。

>> 《聪明的世界》一书的作者理查德·奥格尔(Richard Ogle)把学习的过程总结为“触达”与“重复”。

>> 真正的牛人,能把理性练成直觉

>> 朱利叶斯·沃尔夫是一名德国骨科医生,他提出了一个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定律——“沃尔夫定律”。“沃尔夫定律”是关于骨骼成长的定律,主要是指人体的骨骼如果长时间接受外部压力,骨密度和坚硬程度就会增大。格斗运动员反复用拳头击打,用腿脚踢打,因为其腿脚和拳头受力较多,且长期接受锻炼,该部位的骨密度就会较其他不受力的部位的骨密度大。其实学习的过程也一样,如果你总是待在一个毫无压力的舒适区里学习,你的知识密度和灵活运用度都将得不到提升,不过是看上去很努力,实际上却是在假装学习。

>> 美国心理学家诺尔·迪奇(Noel Tichy)曾提出了一个行为改变理论,即把个人行为改变等级分为舒适区、学习区和恐慌区这三个区间。

>> 爱学习的人,总是喜欢阅读,喜欢分享。有输入,就会有输出,两者之间会形成一种平衡。这个平衡态会在学习的触达和重复的过程中不断被打破和重建。

◆ 03 启动刻意练习, 做知识的炼金术士

>> 英国心理学家艾伦 · 巴德利在《记忆》(Memory)

>> 间隔式学习比集中式学习的长期效果更好,这其实就是心理学中有关学习的“分散效应”。

◆ 04 交流,是认知升级的重要工具

>> 所谓“语欲胜人症”,就是一个人在交流的时候,想要的不是解决问题,而是追求虚幻的胜利感和成就感。

◆ 05 如何改变大脑固有的思维模式

图片

>> 懂得调用元认知能力的人,不只是简单地理解书中的文字以及文字所阐述的道理,他们更多注意到的是:
(1)作者的思考方式;
(2)作者的思考方式与自己的思考方式之间的不同;
(3)如果作者的思考方式有可取之处的话,自己的思考方式要做出哪些调整?

◆ 06 真正的高手,都有破局思维

>> 人的思维是有层次的,你眼下的难题,往往需要提升一个思维层次来解决。

重构瞬间

 敢于承认自己无知,勇于直面痛苦,这是认知升级的起点。

 学习的本质是触达和重复。学而时习之,有原则、有策略地学习,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自我学习者。

 交流的最佳状态,是把自己的认知当作一种猜想。

 反思是认知迭代的捷径,事事反思,时时反思,让反思成为你日常生活中的例行公事。

 升维思考,才能降维打击。通过思维逻辑层次和时间上的认知升维,你可以重构自己的格局。

图片

◆ 01 自律是解决人生问题的万能钥匙
>> 《意志力》一书中有这样一段话:“最主要的个人问题和社会问题,核心都在于缺乏自我控制。

>> 自律地做事情,只是一种现象,根源是他想清楚了为什么要做那件事情,是他感受到了内心的召唤。驱动一个人自律地执行计划、完成目标的,其实是他的内在感受,他的渴求。

>> 潜藏于自律中的是一种“Be-Do-Have”的心智模式——先明确了自己想成为什么样的人,然后才会去想做些什么,之后才会有自律的行动,最后梦寐以求的东西才会随之渐渐显现。

>> “Be-Do-Have”心智模式,和我们在前面章节中提到的价值框架以及NLP思维逻辑层次理论是对应统一的。

◆ 02 清单是掌控生活的利器

>> 第一类:执行清单

>> 我的执行清单一般包括“年计划清单”“月计划清单”“周计划清单”以及“日计划清单”。

>> 第二类:检查清单

>> 愿望清单、原则清单、知识清单也都属于检查清单这个类型,你可以基于这些清单重新审视和确认你的愿景、原则以及学习到的知识。

>> 第三类:不为清单(Stop Doing List)
 “做对的事情,要落实在不做不对的事情上,这就是'不为清单’。

>> 除了这三类关键清单,大家在生活中也可以留心收集各种清单设计和运用案例,从中借鉴,然后根据自己的需求设计出不同的清单来管理自己的工作和生活。

◆ 03 想到了,还要做到

>> 所谓执行力,就是能够把想法计划付诸行动的能力,这在于一个人是否清楚地知道该如何一步一步地做下去。

>> 想到了,学会了,并且最终做到了,这样一个人才能获得成长,真正地改变自己的生活。

>> 麦肯锡的MECE原则,即 Mutually Exclusive Collectively Exhaustive(相互独立,完全穷尽)。“相互独立”意味着环节之间有明确区分,不可重叠;“完全穷尽”则意味着整体是全面、周密的。

>> 高效执行的最好策略,是一看到要做的事情,就可以不假思索地高效执行。

>> 执行意图,就是用类似“如果……那么……”的模式来执行你的任务。

>> 将消极的内心噪声转化成积极的自我对话。当你担心自己做不好,害怕自己犯错的时候,你可以对自己说:“失败了又怎么样,大不了从头开始。”“只要自己尽力而为,就没有什么可害怕的。”“与其在这里担惊受怕,不如什么都别想,直接去做。”

◆ 04 不在意他人的评价, 是一种战略性的自我管理

>> 如果你还不清楚自己在做某事的时候是不是真正地做自己,就请直接问自己:
 我为什么要这样做?我为什么要这样选择?

>> 其实,这个世界有着各种各样的道路,有时你的不自信和无经验会导致你去接受别人的期待、标准或价值,但你要知道,无经验可以造就你们自己的路,一条没有“事情本该怎样做”之负担的路,一条由你自己来定义的路。

◆ 05 要感知情绪,而非控制情绪

>> 人类的大脑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爬虫脑、情绪脑和理性脑。

>> 我们的理智在情感面前是完全没有招架之力的。事实上,恐惧是一切负面情绪的源头。比如,嫉妒的背后是恐惧,因为你害怕自己落后于他人;贪婪的背后是恐惧,因为你恐惧匮乏。恐惧从进化的角度来看是一种生存手段,让我们在面对危险的时候及时止步,保护自己。但是如果情绪被用在了不恰当的地方,我们的生活就会出现问题。更多时候,我们习惯性的情绪反应会控制我们,让我们不加思考地行动,产生不好的后果。有的人被自己的愤怒所控制,结果酿成恶果;有的人被自己的嫉妒心所裹挟,结果生活郁闷。一旦受困于情绪,那么以往我们懂得的道理、优化的认知、构建的理智,都将变得毫无招架之力。如果大脑是一驾马车,理性脑就是马车夫,而拉车的两匹马,一匹是爬虫脑,一匹是情绪脑。

>> 我们没有必要把理性和情绪、本能对立起来,而是要让理性介入到大脑的习惯反馈回路中,与情绪、本能和谐共处,通力合作,引导我们的人生往更好的方向发展。

>> 通过“识别情绪”这个步骤来确认自己的感觉,描述该情绪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感受。问自己:我能不能把这个感觉放下?能,或者不能,都是可以接受的答案,根据你的真实感受来回答即可,不管答案是什么,都接着进行下一个步骤。继续问自己:我愿不愿意放下这个感觉?可以回答愿意,也可以回答不愿意,只要根据你真实的感受来回答就可以。继续问自己:什么时候放下呢?现在可以放下吗?你可以做出任何回答,你既可以说现在,也可以说未来,或者干脆不说话。做一次深呼吸,然后感受自己的情绪,看看那个情绪感觉是否还在,如果还在,你可以重复这一套步骤,直到你感觉舒服。

>> 重构瞬间 自律来自内在的“Be-Do-Have”心智模式,你可以从开始早起、培养微习惯和建立内在驱动力等方面来加强自我控制能力。培养清单式思维方式,能够让你获得对事情的掌控力。关键清单类型:执行清单、检查清单、不为清单。执行力差的五类根源:信息过载、噪声太多、完美主义、不懂拆解任务、懒惰自弃。通过绘制“执行地图”来提高个人的执行力:拆解环节 → 细化行动 → 设置意图 → 定位核心行动 不在意他人评价,就要懂得明确原则和真诚表达,而真正地做自己,就要学习自我探索、自我负责和自我接纳。心境调频:觉察情绪,识别情绪,管理情绪,改变心智。

◆ 01 热情,只是精通的副产品

>> WOOP,它能够让我们更好地运用“工匠思维”这种心智模式来积累追求梦想的资本和能力。

>> Wish(愿望)

>> Outcome(结果)

>> Obstacle(障碍)

>> Plan(计划)

>> 当你的才华还撑不起你的野心时,你就应该静下心来学习;当你的能力还驾驭不了你的目标时,你就应该沉下心来历练。

◆ 02 跨界, 是从平庸到卓越的最佳策略

>> 所谓跨界,就是从单个维度拓展到多个维度,在各个维度上相互促进,打造全方位立体化的优势。


>> 亚当斯说,如果你想要取得卓越的成就,大概有两种选择。一种选择是把单个技能磨炼到全世界最好,但这非常困难,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另外一种是,你可以选择两项技能,把每一项技能都打磨到世界前25%的水平,这相对来说就容易一些。同时拥有两项占有优势技能的人其实并不多,所以如果你能把两项技能结合起来去做一件事,就有可能取得很大的成就。

>> 换句话说,你只要在两个领域达到前25%的水平,就一定能在当今之世占有一席之地。但这有个前提,你需要主动地把这两个领域的裂缝修补起来,从而创造出新的独特价值。这其实就是跨界的两眼思维。

>> 查理 · 芒格这样总结他建立的多元思维模型:数学的复利模型;物理学的临界质量模型;生物学的进化模型;工程学的冗余备份模型; 心理学的人类误判思维模型,等等。查理 · 芒格说:“我一生都在追寻最好的思维模型。”正是因为有了多元的思维模型,他才能够跨学科地解决问题。

>> 每天阅读分属不同学科的两本书。

>> 所谓迁移学习,就是将我们从一个领域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应用到另一个领域。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心理学教授凯瑟 · 赫力约克,同时也是世界上类比推理的顶级思想家之一,他建议人们在打磨技能的过程中问自己以下两个问题:它让我想到了什么?为什么会让我想到它?知识给了你一盒子乐高积木,但是生活要你交付的往往是一个模型,这就是积木化组合的真谛。

◆ 03 AI时代,如何做到不可替代

>> 人工智能实际上是在帮助人类从重复、无聊的事情中解脱出来,投入创造性高和更有价值的事情上。

>> 洞察未来趋势

>> 趋势一:人类和AI的关系,是共生而非对立

>> 在未来的大部分领域,都会是人类和机器人的组合。人类将和人工智能融合,进化成一个新的物种,以最有效的方式来推动社会进步。所以人类和人工智能的关系,是紧密协作,而不是相互对立,而未来人类的工作价值,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以下两方面:独立于人工智能之外的优势;与人工智能的协作契合度。

>> 趋势二:一切工作都将贴近服务业

>> 在未来的市场中,研发、策略、设计、交流、娱乐等领域的工作会成为主流。过去你认为很没有用的专业,在未来将成为有价值的技能,比如影视游戏产业、心理咨询行业,等等。其实,这种贴近服务的模式现在已经初现端倪:你不需要拥有一辆汽车,你只需要使用出行服务,比如滴滴的共享汽车服务;你不需要购买一个软件,而是采取订阅服务,随时可以取消,比如苹果的照片存储服务。在未来,这种用后即走的服务会是一种趋势,无须拥有,无须维护,无须储存。

>> 趋势三:人类的需求越来越高阶

>> 在未来,人类的需求会往更高阶段演化。生存不再是人类的主要需求,对社交、尊重、成就、地位的追求将进一步增加,而对自我实现的追求也会慢慢成为主流。在这三种趋势之下,未来将是知识和创意的时代。每个人都会有自己个性化的需求,市场上的服务也会越来越多元,越来越细分。

>> 独立思考能力

>> 培养独立思考能力,你可以从下面五步着手:理解一件事情的来龙去脉;找出不能理解的部分,进行探索和研究;提出自己的意见,然后搜集证明自己想法的证据;不断用“So what”(然后呢?)来质疑自己的意见,看逻辑是否成立;思考和自己意见相反的想法是否成立。

>> 提问能力

>> 设计能力

>> 如何让自己有更好的设计能力呢?

>> 经常记录灵感当你读完一本书之后有了新想法,你可以记录下来;当你发现一件心动的物件,你可以画下来;当你遇到好的风景,你也可以用相机拍下来。经常记录美好的事物,可以为你未来的工作和生活提供很多灵感素材。阅读设计杂志设计杂志看多了,你会形成自己的审美意识,激发设计思维。逛博物馆和艺术展

>> 共情能力

>> 每天小孩回家,家长问的不是你今天记住了什么,而是你提了多少好问题。

>> 未来已来,我们没有必要心生恐惧,而是要有一种信念,相信自己能够通过知识和能力的积累立足于新的时代。如果没有这种自信,你很容易在任何一个方向上浅尝辄止,犹豫不前。而在走向未来的每一个当下,持续积累和目光长远都将是我们最好的选择。

◆ 04 人生的要务:建立多元的商业模式

>> “个人商业模式”可以分为以下三类:雇员模式:一份时间出售一次;艺术家模式:同一份时间出售多次;投资人模式:购买他人的时间再卖出去。

>> DBR模型

>> Develop:发展与内容领域相关的兴趣

>> Build:持续构建个人实力

>> Release:发布符合市场需求的产品

>> 选择“投资人模式”是有一些前置条件的:有一定的资金,并且能给这些资金判无期徒刑;有投资智慧,建立个人理财投资系统。如果没钱投资,那么千万不要借钱去投资,

>> 关于如何建立自己的“投资人模式”,你可以参考如下建议:理性消费,克制自己不必要的欲望很多人喜欢提前消费,买一些自己买不起的东西,或者爱慕虚荣,借债消费,这样做往往会让人陷入资产的负循环之中。不要负债如果有,请尽快把债务还清。负债是人生负循环的开始,请立刻跳出这个陷阱。存钱这件事情,越早开始越好

>> 给自己选择适合的保险

>> 积极系统地学习理财投资

>> 为自己的投资负责

>> 建立多元的商业模式

◆ 05 成为一个系统驱动的人

>> 线性思维 VS. 系统思维

>> 所谓线性思维,就是认为输出结果跟输入条件成正比,只要解决了原因就能解决问题。

>> 所谓系统,就是由多种元素多个部分组成的整体——各个部分之间以不同的结构关系组合起来,同时作为整体又有一个共同的目标。也就是说,系统一般包含以下三个因素:元素实体;各要素之间的关系;系统的功能或目标。

>> 《第五项修炼》一书的作者彼得 · 圣吉说:“现实世界是由各种循环所组成的,而我们却只看到直线。”用系统思维来看待复杂问题,就能够避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看清事情的本质。

>> 调节回路调节回路的目的是让系统趋向于稳定或者达成某个目标。比如,你在控制水温,就需要根据当前水的温度与目标温度之间的差距,来做出调整。

>> 增强回路是一个正反馈循环,形成一个闭合环形,它的作用就是强化系统原有的变化态势,让其中的元素不断增强。

>> 增强回路既可能让系统往好的方向发展,也可能让系统往坏的方向发展,甚至崩溃。

>> 当一个系统拥有多个往好的方向发展的增强回路,它就进入了一个良性循环,形成“飞轮效应”——让静止的飞轮转动起来,一开始要很大力气,但等到齿轮开始咬合转动,慢慢地,飞轮就会越转越快,到后面不用费多大力气,它就会自己转起来。

>> 如果你能够构建一套自我增强和调节的闭环系统,你就能够进入持续迭代的良性循环,为自己赋能。

>> 个人如果能通过系统思维,找到自身核心关键的良性循环,并设法让这个正循环转动起来,他就有机会快速成长,积累势能。

>> 明确系统的目标你首先得要明确自己想要创建一个具有何种功能的系统。

>> 确定系统元素明确系统的功能之后,你就要考虑和系统相关的元素实体是什么。

>> 建立系统的增强回路>>设置调节回路,维持系统稳态>> 进入更大的系统,实现自我赋能

>> 当你把自己构建的一个个小系统整合进一个更大的系统时,你就站在了一个更高的维度,实现了自我赋能,个人能力将会得到全面的提升。大系统一旦建立起来,我们就可以在系统实践的过程中持续通过反馈来对它进行调整和优化,而这就是系统的自我迭代和进化。

>> 成为一个系统驱动的人

>> 被系统驱动的人,往往能够给外界提供一种确定性和稳定性,并且有极强的反脆弱能力。即使所处的环境发生变化,他也不会自我崩溃,反而会吸取经验和教训,优化系统能力,增强个人的适应性。如果一个人背后有多套良性循环的闭环系统,他就有了多个成长引擎,这些系统会驱动他不断成长,持续精进。

>> 想要成为一个系统驱动的人,你需要:避免简单的线性思维,掌握整体的系统思维;基于增强回路和调节回路,建立良性循环系统;融入更大的系统,自我赋能,不断优化。而当你成为一个系统驱动的人时,你就自然而然地进入了人生的正循环,从而能够不断地自我迭代,实现人生的高效能。

重构瞬间 热情是精通的副产品,而精通是持之以恒的专注、努力和不断刻意练习的结果。跨界是个人卓越的最佳策略:自我通识教育、建立多元思维模型、迁移学习、积木化组合。未来的核心能力:独立思考能力、提问的能力、设计能力、共情能力、创新能力。三种个人商业模式:雇员模式、艺术家模式、投资人模式。构建个人系统:明确系统目标、确定系统元素、建立增强回路、设置调节回路、融入大系统。

第五章 内心重建 找到内心世界的平衡,解决同外界的冲突真正的高手,都有一个强大的内核,在人生的道场里磨砺心境,感悟生活,为自己构建一个不念过去、无惧未来的内心秩序。

◆ 01 每个人都有选择一己态度的自由

>> 心态就是你为人处世看待事情的态度。人往往不是被事情本身所困,而是被对事情的看法和态度所困。

>> 心态一:当下不杂。 曾国藩曾有一句箴言:“未来不迎,当下不杂,既往不恋。”

>> 心态二:事上磨炼

>> 心态三:积极主动

◆ 02 中庸,人生的第三种选择

>> 自卑与自负之间,你的第三种选择

>> 而不卑不亢,折射出的是一种独立自由的精神状态,它是我们在自卑与自负之间的第三种选择。

>> 在儒学里,中,即中正,庸,即恒常,将它理解为类似折中或者和稀泥,是极大的误解。人活着,就是要达到一个自然平衡的状态,不偏不倚刚刚好,而中庸就是在两种力量之间保持一种动态的平衡,找到最恰当的那个点。

>> 我选择相信所有人都是好的,总是释放善意,总是选择合作;如果别人跟我合作,我就会兑现自己的承诺;如果对方选择背叛,我就会选择惩罚你,绝不姑息这种不忠的行为;如果你后来选择跟我合作,不再背叛我,那么我就选择宽容,重新跟你合作。

>> 策略叫作“Tit for Tat”,意为“以牙还牙”,看似简单,却蕴含着中庸的大智慧。它不是让人一味地善良软弱、毫无底线,而是让善良自配一副铠甲,具有透明可行的原则,从而能够在软弱和强硬之间找到一种恰到好处的平衡。

>> 而要建立双赢的思维,你需要做到以下几点:换位思考:从对方的角度看问题,真正理解对方的想法、需求和顾虑;定位分歧所在,找到缘由:认清主要的问题,不要以自己的立场来以偏概全;找到大家有共识的部分:确定大家都能够接受的结果,从而求同存异;试着创造第三种选择:确定实现这种共识结果的可能路径。

>> 从对立到平衡

>> 向内看,也向外看

>> 更值得借鉴的方式是兼听各方的意见,保持达观,同时探寻自己的心声,选择中道。听大多数人的话,参考少数人的意见,做自己的决定,这才是中庸之道。

◆ 03 心流与留白, 持续构建理想的生活模式

>> 研究发现,人们在醒着的时候,脑袋里想的常常不是他们正在做的事,大约有47%的时间都在做白日梦、回忆过去或是计划未来,这些幻想也许能够激发创意或者灵感,但是却会产生情绪上的波动,极大地削弱做事情的专注力。心理学家研究得出的结论是,当人们心里想的事跟做的事一致的时候最快乐。

>> 积极心理学专家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在他的著作《心流》

>> 熵是指一个系统的混乱程度,越混乱,熵值越高。就像不同形态的水,当它是固态冰的时候,水分子就会相对固定地在一个位置附近振动,系统比较稳定,熵值比较低。而当冰融化成水,变成液态的时候,水分子开始流动,熵值就变大了;而当我们把水煮沸,水变成水蒸气之后,水分子就四处乱窜,熵值就更大了。

>> 所谓幸福感,其实就是内心的一种动态的井然有序,精神熵非常低,所有的念头都相互支持,步调一致,就像一条充满能量的河流,徐徐流淌,充实而富于动感。要获得幸福感,就需要构建出与内心混乱无序的高精神熵状况相反的心理状态,也就是“心流”。在心流体验中,我们可以掌控自我的意识,重塑内心的秩序,甚至进入忘我的境界。

>> 真正的幸福,其实是当你全心全意投入一件事情,把自己置之度外的时候所获得的副产品。

>> 法国土鲁斯主教富尔克曾说:“创造者才是真正的享受者。”而想要享受生活中的幸福,就需要让自己成为幸福感的创造者,在日复一日的平凡生活中,为自己创造持续的心流体验。

>> 留白:集中思维 VS. 发散思维

>> 留白是一种战略性休息生活需要留白,并不是说人生完全松懈下来,不再积极进取。留白是让我们在奔波劳累之余,卸下身上的包袱,在生活中觅得一处心灵栖息之地,适当把心放空,从而能够积聚新的能量。

>> 我们休息的目的,其实是为了重新恢复体力和脑力,其中很关键的是恢复两个资源——注意力和意志力。上网读新闻、刷朋友圈,会极大地消耗我们的注意力,而判断信息是否有用、你是否感兴趣、是否要点击,则会极大地消耗我们的意志力。

>> 介绍了一个为生活留白的办法,叫作“积极的建设性白日梦”(positive constructive daydreaming),简称PCD 。

>> 梁文道先生曾说过这样一番话:“读一些无用的书,做一些无用的事,花一些无用的时间,都是为了在一切已知之外,保留一个超越自己的机会,人生中一些很了不起的变化,就是来自这种时刻。”

>> 最理想的生活模式,是心流体验和留白时光的交替。在你工作、创作的时候,屏蔽干扰,将精力集中于眼前的任务,在挑战和专注的过程中构建心流体验,从而不断获得成就感和愉悦感。

>> 真正的高手,总是会时刻关注自己的状态,在该工作的时候全力奋斗,在该留白的时候科学休息。

◆ 04 臣服,一种随遇而安的生活信念

>> 执念就是一剂毒药,让我们对未来上瘾,同时也将我们带离了最有力量的当下,它的背后是对现状的不满,是对未来的恐惧。而这种焦虑恐惧的心绪,会把我们引向内心矛盾和冲突的死胡同。

>> 牛津大学历史学博士尤瓦尔·赫拉利在《人类简史》这本书中从历史的角度对快乐和幸福进行了探讨。尽管人类的科技在进步,物质生活极大丰富,但我们的幸福快乐并没有同步提升,反而是下降了。赫拉利说,内在的幸福感,不是去追求外界的物质,不是去追求舒服的感觉,而是在面对各种不确定性时,依然能够获得内在的宁静——虽然感到痛苦,但不觉得悲惨,虽然感到快乐,但不打扰内心的平静。

>> 这就是一种无期待无执念的生活,不以最终的结果作为判断自己成败与否、幸福与否的标准,而只是做好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去经历无常世界里的悲欢离合,然后在这个过程中,为自己构建一种不念过去、无惧未来的内心秩序。臣服是一种超越心智的力量

>> 我们最自不量力的,就是以为自己知道了生活的全部真相,而活在期待中,其实就是一场自设的困兽之斗。

>> 因为自知局限,所以顺其自然;因为心无所恃,所以随遇而安。与其执着于自己单一视角的预期,不如安然地拥抱一路上遇到的人、发生的事,而这就是一种臣服的心态。

>> 生活总是会不断地向我们发问,你完全可以选择过一种无期待的生活,全然地去感受生活中的酸甜苦辣,去做自己可以做好的事情,放下对于周围的人、事、物的评判和偏见,如此,你才会有机会去认识自己,重构自己,然后成全自己。人生是一场臣服于生活的修行

>> 心灵导师埃克哈特·托利在畅销书《当下的力量》中写道:“臣服就是以随顺生命之流代替逆流而上,这是个简单又深奥的智慧。它并不意味着你不能从外部层面采取行动和改变情境,而是指你首先要接纳当下。

>> 臣服就是Being的状态,让你一直活在当下,不被个人的偏爱好恶引导你的生活方向,而是主动地允许自己的生活被一个有力得多的力量所引导,那就是生活本身。人生是一场修行,处处皆是道场,我们该如何真正地做到臣服?放下内心评判


>> 做成一件事,首先是因为这件事情是对的,即使不是你来做,也会有别人来做。我们需要培养谦逊的品格,不要把自己当成救世主,而是将自己看作完成一件事情的工具,在让自己变得越来越好的情况下,把那件对的事情做成。

>> 人生中,在你最意想不到的地方,会有让你深深感动的经历。很多事情的发生都是意外,而臣服,就是给这些美好的意外腾出一个乍现的空间。

◆ 05 宁静致远:成为积极的悲观主义者

>> 05 宁静致远:成为积极的悲观主义者 斯多葛的安心之法无常就是这个世界不变的规律。无常,就是任何人、事、物都不是绝对确定的。你遇到什么人、摊上什么事,这些都在你的掌控之外,你无法精准地预见,而这就是世界不确定性的本质。

>> 有勇气去改变那些可以改变的事,有度量去容忍那些不能改变的事,有智慧去区别以上两类事。

>> 要成为一个不被无常命运所伤害的斯多葛派智者,我们要实打实地学会这些功夫:

控制能控制的,放下不能控制的
接受过去和现在,对抗命运对未来的安排
我们要常常问的问题是:“我可以做些什么来改变未来。”

>> 古代的斯多葛派实践家,往往都有沉思的习惯,他们是生活的参与者,也是生活的旁观者。他们每日三省吾身:今天改正了什么?今天抵制了什么?今天有什么成长?这种日常的反思,就是反省自己是否做到了上面斯多葛推崇的准则:你有没有设想过最坏的情况?你有没有区分能控制和不能控制的事情?你有没有内化的目标?你是沉湎于过去,还是专注于未来?你有没有克己,主动地去体验生活的无常?

>> 重构瞬间 在人生的起起伏伏中,你要谨记,“You always have a choice”。一种值得借鉴的中庸之道,就是兼听各方的意见,保持达观,同时探寻自己的心声,选择中道。最理想的生活模式,其实是心流体验和留白时光的交替。人生是一场臣服实验:放下内心评判,对自己负全责,培养谦逊的品格。斯多葛的安心之法:消极想象,控制二分法,斯多葛的宿命论,克己,沉思。

◆ 后记 找到你的人生使命

>> 人类都有一种心理本能,总是认为别人的视角和想法与自己一样,所有人都生活在同样的世界里。彼之砒霜,吾之蜜糖,当我们身处于不同的立场,自然也就会有不一样的选择。

>> 人生并没有一个所谓正确的范本。在这个世界上,有的人,一生追求的就是稳定安逸,日复一日的平淡;而有的人,却如不安分的粒子,在不同的磁场里跳跃折腾。哪种是对的?哪种是错的?其实,根本就没有标准答案。不一样选择的背后,蕴含着不一样的人生追求。关键的是,我们要安于自己的选择——你选择了安逸,就不要抱怨生活的平淡;而我选择了努力,就不会恐惧前路的未知。

>> 从人类进化至今,生命本质的目的只是生存和繁衍,所以事实上,生活原本是毫无意义的。

>> 这是一种人文主义的关怀——用我们成长的体验和感悟,去为原本毫无意义的生活赋予意义。我提倡重构心智、自我成长,就是想要追求一种独立自由的人生状态。在我的信念地图里,这种独立自由,来自对世界、对他人、对自己更深度的认知以及自身的持续进化与卓越。既不需要别人的认可,也没有外界物质上的牵绊,做好发挥自己优势的事情,这就是我赋予生活的意义。人生如果没有追求、没有意义,生活就如一潭死水,毫无生气。越清楚生活的意义,就越能够在这个不确定的世界里找到属于自己的一席之地。电影《比利 · 林恩的中场战事》里,有句非常经典的台词——“Find something bigger than yourself ”(找到那些比你自身更宏大的存在)。

>> 这个世界上有很多宏大的事情,比如爱,比如恨。但是随着年龄的渐长,我们逐渐意识到另一种更极致的宏大——虚无。我们需要找到一个比自我更加宏大的存在,才能摆脱生命的迷茫和困惑,有觉知地生活。

>> 就像是受到了使命的召唤,找到了比自身存在更宏大的愿景,不仅实现了自我的价值,还最终超越了自我。我们总是需要找到一些别的什么东西,来为生活背书。

>> 茨威格在《人类群星闪耀时》一书中写道:“一个人生命中最大的幸运,莫过于在他的人生中途,即在他年富力强的时候发现了自己的使命。”

引用书目:
《跨界思考》

《塔木德》

《巴比伦最富有的人》

《人生不设限》胡哲

《5秒法则》

《为什么精英都是清单控》

《清单革命》

凯文凯利《失控》《必然》

《重塑大脑,重塑人生》

《斜杠青年》

《巨人的工具》

《记忆》
《社会动物》
《原则》
《聪明的世界》
《意志力》
《第五项修炼》
《心流》
《人类简史》
《当下的力量》
《人类群星闪耀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