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用了什么方法,让孩子从“后三名”变成了“前三名”?

 新用户3445WI0P 2022-04-26

如果你家正巧有个学习成绩“后三名”的孩子。

那么,我们认真讨论一下,这个孩子的学业以及未来的职业规划。

之所以把孩子的学习与未来的职业挂钩,是基于以下两方面原因:一是在第一轮的学习成绩大比拼中,“后三名”的孩子明显败下阵来。在此情况下,没有必要纠结于已经失利的“学习成绩”,要明确果断地对孩子“下手”。二是如何结合这个孩子的优势资源进行学业规划,把曾经的学习经历、学科知识,有效转化或部分转化为学业规划中的“特长”或“新的课程”,这点尤为重要!

我们有必要来客观评价“后三名”。

之所以出现“后三名”,多是因为这样的学生思维活跃,爱好广泛,情商一般高于同龄同学,其适应环境的能力和揣摩他人心理的能力较强,他们厌倦按部就班地学习,一成不变地听课做作业。概括来说,“后三名”多是聪明、能随机应变的人,其潜力不是那种“死读书”的学生可比的。而其中,接受过早期特长教育的特长生占了很大一部分。

01

我所主持的一项调查表明,小学六年级以前就接受“特长”培养的城市学生比例约为39%,其中约87%的学生在接受特长培训后,学习成绩大幅下滑,约92%的学生最终没有从事之前的“特长”职业或关联的职业。

这项调查结果说明两方面的问题。

一是由于家长望子成龙心切,却忽视了孩子的学习兴趣以及与之匹配的学习能力。当“特长生”学习成绩不佳,“特长”不发挥其作用时,学生将面临双重压力和障碍。

二是把孩子培养成特长生的意愿来自家长,92%的“特长生”最终没有选择从事之前的“特长”职业或关联职业,说明最初的特长并不是学生自己喜欢或者是真正擅长的“特长”。

02

我不建议家长在孩子很小的时候要求其学习如唱歌、舞蹈、模特表演、主持人、钢琴、二胡、琵琶等“特长”,因为所谓音乐、美术、体育等特长,都是家长“让孩子多一条路”的投机心理在作祟。

所谓特长生,在西方人看来80%靠的是孩子的天赋,并且这个“特长生”的培养,建立在孩子愿意开发自己的潜力的前提下,而信奉“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的中国人,在其小心思、小面子的激励下,不管孩子是否有这种潜力,不顾孩子是否愿意走特长的路,不问青红皂白地让孩子接受特长培训。抱定“孩子终会成家成名”的家长越来越多,且超越常人地固守着坚持着!

直到孩子成了“后三名”,不管家长是伤心难过还是坦然接受,家长必须有妥善的解决方案。因为家长又一一次把自己推向决定孩子命运的关口!而这一次,比最初的那次来得更急迫而现实!

03

其实,后三名的孩子,除了最不可能的学习后来居上之外,还有三条“命”,家长先把孩子的学业规划好,引导孩子按照这个规划走好自己的路并获得成功。

第一条“命”:

让孩子变成真正的特长生,获得新生。

我所说的是让孩子掌握一种实用技术或技能的“特长生”(不是唱歌、跳舞、模特、主持人等“特长生”),学成后,孩子可以轻松地把所学专业和学业放大成未来的工作和事业。

第二条“命”:

有很多“后三名”的孩子,似乎是没有任何爱好和特长的。

此时,对这样的孩子,如何加以引导和指导,使其在较短的时间内痴迷于一种“爱好”或“特长”,显得尤其重要。之后,再把孩子的“爱好”或“特长”转移或锁定到一个实用课程或项目上。

第三条“命”:

跳到优势平台上,让孩子去领跑。

什么是优势平台?千万别片面地认为“有钱、有人脉”就是优势平台,有的时候,“贫困、弱小、时间差、地区差、观念差”可能蕴含着更具潜力的能量。

写在最后

当别的家长拿出一大笔钱来,把孩子送到美国继续读书的时候,你是否想过,如果你高中毕业的儿子,在国内学会了没人愿意学的电焊技术(劳动部门对失业者进行的免费培训),就可不太费周折地在美国找到高收入的烧氩弧焊工作。赚美元的同时,孩子再去选修自己感兴趣的课程或擅长的技术,这是不是很好?所以说,就算孩子的学习是“后三名”,他(她)的前途也有三条“命”!


点击在看,分享心理小课堂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