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歌剧院为什么需要自己的剧场?

 阿里山图书馆 2022-04-26

前几天看到一则消息,中央歌剧院的新剧院建成了,还有一场音乐会,看了一眼,觉得这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进步。可能很多人觉得这个似乎就是个新剧院罢了,北京还有国家大剧院呢,怎么中央歌剧院这个剧院就是进步呢?今天就说说这个事情。

我们国家歌剧发展速度其实是非常慢的。尽管中央歌剧院演过指环,上海歌剧院也经常有一些经典剧目上演,但是我们的歌剧院在剧目上演能力、日常在演剧目上比国际著名歌剧院差很多,从这个角度来看也就是德国B级歌剧院的水平。德国B级歌剧院是大概什么上演情况呢?那就是大概一年5-6部歌剧循环上演。A类大型歌剧院可能一个乐季有十几部剧目循环上演。我们国家也许也就是上海歌剧院和中央歌剧院一年能演5-6部剧。这里面的一个非常主要的问题就是——没有剧场。

很多人可能会讲,有大剧院呀,就比如沈阳自己就有两个大剧院:辽宁大剧院和盛京大剧院。都有歌剧厅。但是我个人认为这种歌剧厅不太具备现实意义。为什么呢?这个厅首先是大剧院的,不归任何一个歌剧院所有。归属权虽然在很多人眼里不是大问题,但是这个事情对于歌剧上演的问题是很大的问题。先不说别的,就说在使用这方面,都需要协商解决,歌剧院对于厅的使用没有优先级。再就是,歌剧院没有自己的剧场会造成演出成本的急剧上涨。

我在2003年曾经陪我的老师陶亚兵教授逛过一次柏林德意志歌剧院。很走运,我们把整个歌剧院内部转了个遍,后来我自己也在一些歌剧院帮过忙,也转过,所以对歌剧院的情况很熟悉。歌剧院必须要有自己的剧场,这有很多优势。

首先自己的剧场,对于排练剧目是有很多优势的。自己的剧场,导演就可以根据剧场的实际条件安排所有的舞美环节,还可以根据这个舞台的大小设计表演的细节。大家不要小瞧这个问题,在实际演出的时候如果舞台过大或者过小,都会造成表演不舒服、跑动不容易或者整个舞台构图一塌糊涂的问题。而且,歌剧院排练厅的大小也是根据实际舞台大小来设计的。这个不是说可大可小,而是就必须那么大,否则到了舞台现场很多问题都需要进行二次调整。

其次,如果歌剧院有自己的剧场,每次演出用过的布景和道具就可以编号保存起来,下次用直接组装好放在舞台上就好。歌剧院可以在自己的剧场中找到合适的位置建造库房,根据类别和编号把这些布景集中妥善保存起来,并有专人进行打理、维修和安装。基本上就是一场歌剧结束,把布景道具收走,然后第二天把演出需要用的道具,在白天的时间里安排好调试好。这样可以非常合理的安排时间,也便于资源的重复利用。而如果歌剧院没有自己的舞台就很糟糕了。每次演出得用运输车辆把这些布景道具搬到剧场上去,而布景道具做得越好越精细,就越不经折腾,运输过程中就更容易损坏,而且在一个距离歌剧院几公里或者十几公里的剧场中发现布景道具损坏了,需要替换也是一个大麻烦。而在自己的剧场里就根本不用考虑这个问题,工具材料人都是现成的,时间允许的话可以重新制作这些布景或者道具。而更要命的是一套为一个200平米左右舞台做的布景突然被拿到一个只有150平米舞台的剧场,或者一个有400平米舞台的剧场,这就要了亲命了,毕竟每个剧场的大小都是有差异的,小的差异都还好,如果差得比较多了,那就比较坑了。如果自己有场地,歌剧院可以把所有的排练都在自己的剧场中完成,无论是乐团排练、场景排练还是单纯的声乐排练,就都解决了。演出的时候,把大件乐器用电梯往乐池里一送,就解决战斗了。但是如果没有自己的剧场,那么演出的时候就是一次大搬家,然后还得搬回来,光这个搬家的费用就很够呛了。

而对于音乐排练,自己的剧场也很重要。很多大剧院也有歌剧厅,但是音效怎么样,基本上就只能等演出的时候见了。而歌剧院自己的剧场可以根据歌剧的需要设计剧院的声场,同时,在日常排练演出可以规避声场音效带来的一些实际问题。比如说某些位置歌手站在那里唱起来声音不好,或者乐团演奏的时候需要注意打击乐的摆放位置等,这些问题,如果有自己的剧场就不是问题,但是在一个陌生的剧院里,那就需要在排练中调整,但是能否有排练时间去兼顾这个问题是很难说的。再就是观众坐满了的剧院和空的剧院声音反射情况也是不一样的,如果自己的剧场就会有经验,在演出的时候可以规避很多问题,但是不是自己的剧院,那就只能交给老天爷看运气了。

歌剧院自有的剧场可以自己安排演出时间和演出计划。实话实说,一个歌剧从无到有的排练出来所花费的时间成本是非常高的,艺术指导对声乐声部的排练,导演的场景演练,乐团的排练,然后最后的合练等等没有几个月的时间,一部剧是很难搬上舞台的。而这时候如果没有自己的剧场,排练就成问题了,因为需要在舞台排练的时候,就必须全员跑到剧院里面排练,前面提过的大搬家就得开始了,但是,最难的是,时间表得和剧院协商,因为人家也要安排演出的,所以,时间肯定会比较受限,一般走台的过程最多能有一两天就不错了。但是如果剧场是歌剧院自己的,基本上就可以按照自己的需求安排起来,能保证低成本高效率。

从歌剧演出的成本来说,一部剧排练完成以后,演出的次数越多、坚持演出的时间段越长,成本就越低,同时对于全体歌剧院的演员来说也是巨大的成长。一个人唱过一次《弄臣》和一年之内在歌剧院唱了15次《弄臣》,对于一部歌剧的理解和演唱表演能力的影响是完全不一样的。而一次投入通过上演3年,每年15场左右,就可以大大的降低制作的成本。训练出来的两套演出团队和乐团都在演出中更加熟悉剧目,基本上就不需要任何排练就演出了。在德国演出的剧目基本上都没有排练的,无论它是魔笛还是玫瑰骑士,基本上都是到了晚上拉起来就演的。这样三年演45场,如果票房可以的话,这个排练和制作的成本经过三年的演出就显得不是那么沉重不堪了。

说句吐槽的话,我们国家这么多歌剧院,拥有自己剧场的可能只有中央歌剧院,虽然国家大剧院的团也是驻院团,但是他们能不能自由的使用剧场,有没有歌剧常备力量,我就不太清楚了,即使都是最好的安排,也就是只有两个团有自己的剧院。有很多音乐爱好者都吐槽我们国家交响乐和歌剧的演出能力不够。交响乐有机会咱们单说,就说歌剧,没有自己的剧场就是致命伤,演出成本下不来,就不可能经常演,经典剧目上演的频率和数量都不够,就没可能锻炼队伍。队伍锻炼不起来,也就没有足够成长空间,市场肯定也不行,那么也就没有机会让整个行业成长起来,毕竟歌剧对应的专业口径是很多的,声乐、指挥、钢琴艺术指导、导演、舞美等等都可以以歌剧院作为最终就业方向的。但是歌剧院成长不起来这些专业需求也就上不来,对于教学的要求自然也上不来,不成就一批优秀的歌剧演员,怎么可能让声歌系教学能够成长起来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