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第38讲 张胜兵品《伤寒》之太阳病(49-52条条文)

 yzg1977 2022-04-27

“张胜兵中医”

讲课录音:

讲课录音文字版:

张胜兵品《伤寒

38张胜兵品《伤寒》之太阳病(49-52条条文)

大家好,我是张胜兵,今天是2022年的420号星期三,现在是早上的六点半,感谢大家守在守候在手机和电脑旁,来收听我为大家讲的伤寒论。

今天呢,我们讲第495051524条条文。

我们先看一下条文的原文

49条,脉浮数者,法当汗出而愈。若下之,身重心悸者,不可发汗,当自汗出乃解。所以然者,尺中脉微,此里虚,须表里实,津液自和,便自汗出愈。

50条:脉浮紧者,法当身疼痛,宜以汗解之;假令尺中迟者,不可发汗。何以知然?以荣气不足,血少故也。

第51条,脉浮者,病在表,可发汗,宜麻黄汤

52,脉浮而数者,可发汗,宜麻黄汤

老规矩,我们先把这些条文当中有一些难以理解的字句做一下解释,然后整个再翻译一遍,然后再剖析一遍。

我们先看第49条啊,脉浮数者,法当汗出而愈。若下之,身重心悸者,不可发汗,当自汗出乃解。首先呢,我们必须要搞清脉浮数者,脉浮数者的这个数者是啥意思。这个“数”就是多的意思,快的意思比正常的脉象跳的快的,我们叫数脉。那么张仲景这里的浮数是啥意思呢?

它其实是什么呢?是浮紧带了那么一点点快,在这里的浮数是含有浮紧的味道的。一般来说,太阳伤寒表实证的脉浮紧,它略带数的这么一个味道,这么个意思。而太阳中风表虚证的脉浮缓是略带有迟啊,脉浮迟的意思,带了那么一点味道啊。

那么由于伤寒论3条,他说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曰伤寒。这是由于有一个或已发热,或未发热,所以有的医家在注解伤寒的时候啊,他认为太阳伤寒表实证,如果说未发热的就是脉浮紧,如果已发热的就是脉浮数啊也有这种解读,我们可以做参考。所以呀,这里的脉浮数是指脉浮紧而数,这么去理解啊,说白了吧,就是一个麻黄汤证的脉象啊。

这是第一个要解释的,我们接着往下看呢若下之,身重心悸者,不可发汗当自汗出那么这个身重心悸,历代医家解释的就层出不穷啊,见仁见智。比如说很多医家把这个身重解释成什么呢?解释成这个湿,有湿气问题,所以身重的确这个湿气困体的时候可以引发身重,但是身重是不是都是湿气问题,那得打一个问号啊。

还有心悸心悸呢,有的医家认为通过误下法之后,导致血虚,津液虚,由于津血同源,所以呢,津液虚了就血虚血不养心,所以心悸,这是一种说法啊。另外一种说法就是下之后,伤阳、伤气,气虚气虚心无所主,所以心悸所以呢,这个是有争议的地方

一个争议是身重,一个争议是心悸那么身重我刚才已经说过了,有的人认为是由湿气问题,所以身重,有的人认为呢,是误下以后伤气、耗气,气虚而导致的身重而我个人认为身重虽然湿气困体可以导致身重啊,血不养心可以导致心悸,但是我更倾向于误下以后耗气,气虚乏啊,气虚之后就会乏,就会感觉自己支配不了自己的身体一样,或者说支配自己的身体显得比平时困难,所以他自我感觉身体沉重。所以我认为身重啊,应该是下之后气虚所引起,而并非是湿气困体的身重。

那么心悸也是同理啊,误下以后啊,耗气,气虚之后呢,如果心气虚,那么心无所主,所以就出现心悸。为什么我会认为或者主张是由气虚引起呢?或者说由阳气虚引起呢?因为后面第64条啊,它有原文作支撑,他说: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汤主之那么这个就是什么?就是由于耗伤了阳气之后出现的叉手自冒心的心下悸。所以呢,气虚心无所主的心悸,这么去解释,我个人认为是很合理的

因为他用的是桂枝甘草汤嘛,他并不是用的芍药甘草汤是吧?桂枝甘草汤,它是一个鼓动心阳的啊,并不是养心血的,所以血不养心而心悸,我个人认为有待商榷。

比方说支持这个血不养心的这种说法这个当然我这里点名并不是对前人的不尊重啊,也有人说我点名说别人解释的有问题,好像对别人不尊重,导致我最近这些课呢,从来不解读别人的一些重要医家的一些观点呢。

比方说这个著名伤寒泰斗胡希恕胡老他就认为这里的心悸是指血不养心啊,所以他心悸他认为这里的这个身重是指湿气困体,湿气困体有水分,所以身重在这里呢,我持保留意见啊,我保留我本人的观点。我本人认为是,应该是下之后,误下以后啊,伤了阳气,阳气虚啊,那么就会乏,就会自感身重所以身重呢,有时候是湿气困体,有时候是气虚,无以支配自己的体。

在这里,我更倾向于是下之后的阳气虚所引起的自觉身重,而心悸呢。我刚才已经用伤寒论的条文64条条文佐证了我的想法,他这个心悸应该是阳气虚心无所主而出现的心悸啊。胡老认为他说误用下法之后啊,就伤了里啦,虚其里啦,所以外边这个气郁啊,气郁滞而为湿身重就是这里头有些湿水分停啦,所以他认为这个身重是湿气。

大家知道湿气困体出现水肿,类似于水肿,会困啊身体困但是胡老这么解释呢我觉得与他之前解释的稍有矛盾之处,因为他解释麻黄汤说麻黄汤证)为什么身上到处疼痛,是因为体内有水分体表有水分,所以疼现在他又说体表有水分,所以身重我觉得稍有点矛盾啊

因为我在解释麻黄汤的时候解释的很清楚,麻黄汤的疼痛是因为有寒邪瘀滞啊,才会疼痛,不是水分引起的疼痛现在胡老又说有水分,所以身重我觉得都用身重都有水分来解释是否不妥另外他说用了下之后会导致里虚,而且这个津血不足,津血不足,津血同源,那血不足就血不足以养心,就心跳,那么就属于心悸

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桂枝甘草汤就不能用于治疗这种心悸哟。桂枝甘草汤治疗阳气虚的心悸,叉手自冒心嘛,那桂枝甘草汤就不能治这个心悸,但是耗阳气之后出现了心悸,张仲景用的桂枝甘草汤你误用了下法肯定也会伤阳啊。张仲景第64条说的是发汗过多,误用了汗法,误用汗法都可伤阳,你误用下法一样伤阳嘛。

我们再看一下107条条文,伤寒八九日,下之,胸满烦惊,小便不利,谵语,一身尽重,不可转侧者,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主之那么这里也有尽重啊,一身尽重,那么这里的一身尽重和我们这里的身重都出现了重啊。那么,如果说身重都要用湿气解释的话,那么107条条文这里的身重,一身尽重还是湿气吗?显然不对。

118条:火逆下之,因烧针烦躁者,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主之。

112条:伤寒脉浮,医以火迫劫之,亡阳,必惊狂,卧起不安者,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主之。

那么这里的桂枝去芍药加蜀漆龙骨牡蛎救逆汤。以及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他们都来治疗烦躁心悸的,但是他们却没有用养阴的药去治疗,没有解释成血不养心,甚至桂枝去芍药加蜀漆龙骨牡蛎汤,连芍药都去掉啊,一个养阴血的药还被他去掉了。而且他们用的是火逆下之,以及火迫劫之,那火更容易伤阴血呀,为什么这里不用养心血的方法来治疗,反倒是用桂枝甘草汤打底去温心阳来救逆呢?

很显然,张仲景所认为的汗法也好,下法也好导致的心悸,绝对不是指血不养心而心悸,而是指心阳不振,心阳虚心气虚是这个意思啊。我举了这么多例子,无非就是为了证明我自己的观点或许更符合张仲景本义,而并非胡希恕胡老所说的血不养心。

而倪海厦他的解释呢,就更加的没有伤寒论原文作支撑了。倪海厦的解释他是这么说的,他说人的身上为什么会重,是因为所有好的营养物质,食物营养本来是血的源头,用误下法之后。通通攻掉了,造成血不够了,所以四肢肌肉关节营养不足就会身重这个营养不足就会身重的话,按照这个道理的话,那么瘦人营养不良的人,那岂不是都身重吗?

他仅仅只是误用了一次攻下法而已。他继续往下说,他说心脏缺血就会心悸啊,心脏缺血就会出现心悸的现象,这个病人用攻下法攻成了血虚,他的意思就是说攻了一次下,就攻成了血虚,他也认为是血不养心而心悸啊。但是纵观伤寒论出现血不养心而心悸的条文没有而心阳虚、心气虚导致心悸。宜桂枝甘草汤打底的方剂却出现了好几个,无论是误用了汗法,误用了下法,误用了火这个火攻法,火劫等等,张仲景通通用的是桂枝甘草汤打底,来治疗这个心悸。

相反,张仲景呢,出现过一次小建中汤证,他说伤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烦者,小建中汤主之那么这个心中悸而烦者,用小建中汤主之,它是阴阳两补,气血两补,小建中汤,因为小建中汤本来就是桂枝汤里被芍药再加饴糖小建中这个心中悸而烦,并没有用过汗法或者误下法而产生。

我们再看第100条,伤寒,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先与小建中汤,不差者,小柴胡汤主之。你看他提到小建中汤来治疗,一个是心中悸而烦者,一个是法当腹中急痛。

条文里面从来就没有提到过误用了汗法或者误用了下法,而用小建中汤的,是不是,而误用的汗法和误用了下法导致心悸的,通通都是桂枝甘草汤来打底的。无论是桂枝甘草汤还是桂枝甘草加龙骨牡蛎汤,桂枝去芍药加蜀漆龙骨牡蛎救逆汤都是桂枝甘草汤来打底的,证明了什么?证明了心悸无论是汗法还是下法,都是出现了什么?心阳虚或者心气虚、心阳不振啊。心的阳气虚而出现的心悸绝非是血不养心的啊,那完全是一种臆想和猜测。

关于身重心悸,我们就解释到这里,我们接着往下看,所以然者,尺中脉微,此里虚。好,这个我必须要解释一下,寸关尺的尺部在伤寒论里面是里证的,主里证的,并不是我们今天所说的寸关尺的尺部左尺候肾,右尺候命门,并不是这样的啊。在张仲景伤寒论里面所说的尺它是指里,是指里证而尺中脉微是里虚的意思。

而这个微也不是我们现在的微脉这个微是指什么?是指比寸关两部相对而言的力量要小,脉形要小,力度要小等等。也说寸关尺三部不一样啊,尺部侯里证,那么这个里证但凡是和寸关部比起来有不同,那么它肯定内部也是里证它会不一样。而尺中脉微就是候的是里虚证,在这里它是为了表达里虚,用这个尺脉绝对不能误认为是肾虚啊。

那么在第49条里面说了,尺中脉微,此里虚。既然有这一句话打底,于是乎呢,我们就看第5050条脉浮紧者,法当身疼痛,以汗解之,假令尺中迟者,不可发汗,何以然者,以荣气不足,血少故也。这个尺中迟者,这个尺迟,这个寸关尺的尺,还是指的是里证,而这个迟呢,绝非我们今天所说的迟脉、数脉的迟。我们已经确认了尺脉候里,就主里证。尺脉只要是有弱、迟、涩等等其他的一些这个阴脉啊,这个阴脉是指一些阴阳相对的啊,这一些脉,那么就是代表了里虚。

49条说尺中脉微,此里虚。第50是要说假令尺中迟者,不可发汗,为什么能用尺中迟?也是里虚,以荣气不足,血少故也?后面说了。

伤寒论里的迟,以尺中迟者,这个迟不是今天的迟脉数脉的迟,而是什么?而是相对于他前面所说的脉浮紧者,有相对于浮紧来说,它会有一些营血涩滞不足之状,而表现出偶尔有所涩滞感,比寸关两部的浮紧脉要显得迟一些,因为它有涩滞感嘛,涩滞感是一种荣血不足的表现吗?

所以这个迟一定要注意,好多医家把它翻译成脉迟,如果把它翻译成脉迟的话,那就不得了了。好,假设他是脉迟,我们看一下啊,整条条文:脉浮紧者,法当身疼痛,宜以汗解之,假令尺中迟者,不可发汗,何以知然?以荣气不足,血少故也。

那么我们整个看下来就发现一个问题,什么问题呢?前后矛盾脉浮紧者,好脉浮紧者也就说他的脉是浮紧的假令尺中迟者,别说他的纵观此三部脉,只有尺脉是迟脉,而寸脉和关脉都是浮紧脉,你认为这可能吗?同样一条脉搏,寸脉和关脉是浮紧脉我们已经说过了,浮紧,他是带了那么一点点数的意思在里面的。也就是说,寸关脉是数脉,而尺脉却是迟脉,在同一条脉上出现如此大的反差,在现实当中是绝对不可能产生的。

因此,好多医家把尺中迟者的这个迟理解成迟脉,那是大错特错,那是对伤寒论里面的脉学没有做深入的研究产生的一种误解,这个迟一定不是迟脉,而是指相对于寸关两部的浮紧来说稍显的涩滞啊。有涩滞感,绝对不是我们今天所说的啊,慢,跳的很慢的意思,而是具有涩滞感,代表了什么你荣血不足代表了荣气不足,血少故也也就是后面所说的啊

所以我们搞清楚啊,第一次尺候的是里证,不是我们今天所说的肾虚,第二,无论他说的尺脉微也好,迟也好,涩也好,通通不是指真正的字面意识的脉象也就是说与我们今天所说的28脉,濒湖脉学或者大学教室里所说的脉学完全不同,他们(《伤寒论》)这个脉有时候只是为了表达一种形状和前面的对比的一种表达形式而已你比方说脉促我们之前不讲过脉促吗?

难道脉促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是这个促脉吗?心律不齐的脉吗?有这个脉搏有停止的脉象吗?不是的,那个促脉只是有点快而已。伤寒那里的脉,促脉是指有点快的意思是急促的意思,绝对不是我们今天所讲的促脉

所以我们在学伤寒论的脉象的时候,第一一定要搞清楚,是张仲景为了表达一种形象的,表达一种内部气血的在脉搏上的表现而用的词语,这是第一。第二,他用的这些对于脉的描述的词语一定是有对比的,绝对不是突然出现了之后,属于我们今天所讲的28脉中的哪一部脉。那绝对不可能,而后世医家把脉,脉学发展了之后啊,借用了张仲景在伤寒论里的这些词语,而把它代表了其他的意思而已,绝对不是指张仲景的本意啊,这一点一定要搞清楚。

当然,这也是我一家之言,是我个人对伤寒论》,对张仲景脉学的一种体会啊,是否有道理,各位自己下去查资料对比,以及结合临床实践看是否有道理啊?我只是抛砖引玉而已

很多名垂青史的医家把这个迟脉释成慢啊,那是我张某人无法赞同的地方,虽然他们对历史有贡献,对中医有贡献啊,在他们活着的时候他们也都是神医,看了很多疑难杂证,但是对伤寒论的理解啊我有和他们不同的地方,我仍然会保留自己的观点,正所谓君子和而不同。

也正是由于有和而不同的这种理解和医学的传播,才能够让中医学继续的发展下去,正所谓古而不泥古嘛我们既要继承这个先辈的前辈的这个好的地方,我们也要发扬啊,也要发扬他们有一些没有兼顾到没有考虑到的地方这才是一种良性循环。

当然,我的伤寒论讲完,肯定有很多人也会对我的里面有一些不太准确的地方进行解读。在这里,后世有任何医家来解读我所考虑不足的地方,我某人九泉之下都会感激他,感谢他,绝对不会认为他不尊重我。

52条和第53条啊,很简单,那么他这么简单的话放在这里,是有它深远的用意的。

他说:脉浮者,病在表,可发汗,宜麻黄汤脉浮而数者,可发汗宜麻黄汤。

啊,刚才是不是有点口误啊,这是第51条和第52条两条条文,第51条和第52条两条条文啊,我是不说成了5253呐,因为有的版本不同啊,它可能条文的顺序也不同,但是我讲的版本是宋版伤寒论》。宋版伤寒论这里它是第51条和第52条啊

51条:脉浮者,病在表可发汗,宜麻黄汤52条:脉浮而数者,可发汗,宜麻黄汤。

那么这两条是承接我们刚才所讲的第49和第50条的,也就是说它是做对比来的什么意思呢?意思就是说,凡太阳伤寒表实证,它的尺脉没有出现脉微,没有出现脉迟,都可以考虑用麻黄汤来发汗治疗。

也就是说,我们在第49条讲了尺中脉微,此里虚,以及第50条的假令尺中迟者,都不能够直接用麻黄汤,因为他是脉迟,说明了里虚,第51条和第52条呢,他没有尺脉的微,尺脉的迟,因此呢,是可以用麻黄汤的。这第51条第52条,就是为了解释在尺脉没有出现异常的情况下,无论脉象是浮紧还是浮,都可以用麻黄汤来治疗,就这么个意思只是为了对比啊,说明了尺脉的问题而已。而尺脉候里啊,尺脉的微也好,尺脉的迟也好,都是一种对比,而绝非是我们今天所说的微脉或者迟脉,就这么个意思。

好,那么我们现在呢,就把第49条到第52条这4条条文呢,就把它完整的翻译一遍啊,刚才我们已经该解释的已经解释了。

49条:脉浮数者,法当汗出而愈,若下之,身重心悸者,不可发汗,当自汗出乃解,所以然者,尺中脉微,此里虚。须表里实,津液自和,便自汗出愈翻译过来就是脉象浮数,病在表,按照道理,应该用发汗的方法来治疗。如果反而用了攻下的方法来治疗,则会损伤在你的阳气,阳气虚,气虚乏力,则会感觉到身重,心阳不振,心气虚则心无所阻而心悸。

这种情况呢,就不能再用发汗的办法来治疗,这个时候应当扶正补虚,使正气充实,津液自和就能自然汗出而痊愈。之所以是这样呢是因为病人的尺部脉象啊,比寸关脉象会弱一些,这是里虚的表现,里虚的征象。所以呢,必须通过治疗。表里实这里呢,是要通过治疗的,在表里正气充盈,津液自和并能自汗出而痊愈,这里叫表里实,是可以通过药物来治疗的,一般可以选用小建中汤或者桂枝新加汤来治疗。

这个桂枝新加汤是第62条,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迟者,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主之这个新加汤啊。关于这个新加汤,我们在第62条会重点详细的讲解啊,这里我们就不详解,总之新加汤可以治疗虚证的可以治疗有里虚而表邪未净的这种情况啊

其中一部分人需要用药物来治疗的,因为这种情况就是说对于里虚来说,张仲景说了两个方面啊,一个方面就是说可以借助饮食的调养,待正气恢复,阴阳和,表里正气充实,就能够驱邪外出,可以自汗而愈。另外一方面,如果说他不能够自愈,虽然等了很久,正气仍然没有得到恢复,表邪也不能自汗出而愈。这个时候呢,我们就可以用小建中汤来扶正补虚,正所谓实人伤寒发其汗,虚人伤寒建其中嘛,或者是也有医家提出用桂枝新加汤来补虚解瘀血。

那么,关于这个实人伤寒发其汗,虚人伤寒建其中,我在上节课讲的非常详细啊,在这里我就不罗嗦了,如果想知道狭义或者广义的实人伤寒发其汗,虚人伤寒建其中的话,你去听上一节课就可以了。

50条:脉浮紧者,法当身疼痛,宜汗解之,假令尺中迟者,不可发汗,所以知然,以荣气不足,血少故也。

那么翻译过来就是脉象浮紧是太阳伤寒证的这种脉象,按照道理呢,应该出现身体疼痛等太阳伤寒的一些表证,治应该用发汗解表的方法,但是如果出现了什么呢?出现了尺部对于寸关之浮紧来说稍显的有一些涩滞不足之状的脉象的话,这不能发汗为什么呢?是因为这个尺脉呀,它的迟是主气不足,阴血虚少发汗呢,会更加伤营血,引起变证和坏证。那这个怎么办呢?这个和第49条条文是一样的处理方法,因为血不足,血少故也嘛,那不就用小建中汤来补一下虚,或者是用桂枝新加汤来补虚兼以祛邪不就行吗?

而第51条和第52条,其实实际上是不用翻译的,为什么呢?因为就是麻黄汤的这一个条文的一个缩写版而已,脉浮者,病在表,可发汗,宜麻黄汤。说白了,的意思应该是什么呢?脉浮应该带有紧啊,应该是省略了主病在表,那么可以用发汗的方法来治疗其实呢,它省略了什么呢?省略了发热,恶寒,身疼痛。发热恶寒,身疼痛,无汗,省略了这么多的那这个其实是什么呢,那这个其实是以脉证的一种表述法,第51条和第52条都是以脉代证。什么意思呢?就是只说了一个脉,那代表了整个麻黄汤的证省略了,把其他的都省略了。

52条:脉浮而数的可发汗,与麻黄汤,脉象浮而数的主病可以用发汗的办法来去来治疗而他以脉证省略了什么?省略了发热、恶寒,身疼痛、无汗,这些太阳伤寒表实证的一些其他证状啊是宜用这个麻黄汤来治疗这么简单以脉代证,用脉象来代表整个麻黄汤证的临床表现。用麻黄汤治疗,他说这两句其实就是为了对比前面两条的尺中迟,以及这个尺脉微啊,第49条的这个尺中脉微,里虚,以及第50条的假令尺中迟者。不可发汗就是为了这个回应这个尺脉,所以才多出了第5152两条条文的,以脉带证的麻黄汤,就这么简单,说白了。

其实这个以脉代证包含了什么呢?包含了3条,前面的3条内容,第1条,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3条,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曰伤寒。这是第一条和第三条。这是伤寒论对于伤寒的描述。太阳伤寒的描述。第35条条文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这3条条文合在一起,在第51条和52条就变成了什么,以脉代证,51条就说一个脉浮。52条就说一个脉浮而数。

其实,第51条和第52条的脉浮或者脉浮而数已经代表了或者说以脉代证代替了第1条、第3条和第35条的所有内容。

那么时常有人问我说,我在注解伤寒论的时候啊,为什么那么多的名垂青史的医家解释的东西,只要不够完美的,你都要去用自己的解释去解释呢?而你在没有别人解释的情况下,你是怎么用自己的想法去解释,还有勇气表达出来呢?

其实啊,如果说这个条文无论是任何有名的医家解释出来,如果过不了我心里这一道坎,过不了我这个关,我自己无法去用他的想法去理解的时候。我肯定会用自己的理解去理解,而且我一定要用很多的东西来佐证我的想法,我才会讲出来。我绝对不是空口瞎说话,凭想象的。只不过我有一个习惯,就是我看待问题的时候啊,我不会只看到眼前的这种表象啊,我们应该要什么呢?要高屋建瓴,要放大格局啊,要从整体要有整体观,从全面的来看待问题才能够什么呢?看清事物的本质。

有的医家即便是在解释上,表面上很有道理,能通过,如果没有佐证,没有其他的条文做佐证,那么很有可能他并非是张仲景本意。那么这个时候,我就会在想,张仲景究竟是怎么想的呢?而且我认为伤寒论里的东西也是张仲景的东西,你要去理解他的话,你只能用他本人的东西去佐证他,去验证你的想法。你要么用伤寒论的其他条文,要么用金匮要略去佐证你的想法,这样才能够站得住脚啊,才能够有说服力仅凭自己的想象去解释,那肯定是不够的啊,这是我个人的观点。那么我们如何能够做到透过表象看本质,高屋见顶的放大格局的看待事物呢?

王安石有诗云。

飞来山上千寻塔,

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

只缘身在最高层。

不怕层层的浮云遮住了我远望的视线,只因为如今我站在最高层。

所以我们在学医上也要做到不畏浮云遮望眼,缘身在最高层把基础知识打牢啊,然后自己解释给自己听,一定要解释的通。如果你自己解释,自己听都觉得很牵强的话,你就不要解释给别人听了。

我希望大家以后在无论是学习伤寒论,还是在平时做事做人过程当中都要透,学到这种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这种本事。我们努力提高自己,让自己做到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好,今天这节课就讲到这里,明天的同一时间,我们不见不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