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城市化10大陷阱(七):养老陷阱——晚年要有钱有陪伴有尊严

 明天会更好苏苏 2022-04-27

老年人的幸福有三个指标:一是供养的标准,二是陪伴的程度,三是尊严的指数。因此我总结孝心有三层:小孝是供养,中孝是陪伴,大孝是尊严。

从理性客观以及发达国家的经验来论,养老要是把幸福寄托在儿女的能力和孝心上,这本身就意味着弱势、被动和风险。

文章图片1

一个幸福的晚年,一不缺钱花,二不缺陪伴,三受人尊敬。经过30年的城市化,我们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市民实现了靠自己养老获得了尊严,农民能否象市民一样不靠儿女养老获得尊严,本文最后给出方案。

人类追求幸福的逻辑是以农业保生存,以工业促发展,在农业社会向工业社转型升级过程中满足自身对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幸福的需要。这一进程的载体就是城市化。

文章图片3

城市化的终极目的是人类通过聚居,整合优化配置资源,实现高效率生产和低成本交易,以满足日益增长的高品质生存和发展的需要。然而过度城市化和超大城市化似乎裹挟着人类幸福的愿望误入了歧途。

生活成本的增加,时间成本的浪费,生活节奏的加快,就业压力的增大,激烈竞争的挤压,供应服务的依赖,空间压缩的严重,抗灾能力的脆弱,战争要挟的短板。凡此种种让大城市人在奔波当中又羡慕着小城和乡村的悠闲。

文章图片4

这就是大城市化和大城市病带来的显著问题。反观人口8380万人,和我国四川省8370万人相当,国土面积35.7万平方公里不足四川48.6万平方公里的四分之三的德国,最大城市柏林363万人口,第二大城市汉堡175万人口,第三大城市慕尼黑130万人口,第四大城市科隆刚刚才过100万人口。其余都是几十万十几万人口的小城市。然后就是12300多个小城镇,星罗棋布,均衡分布,城乡融合。

德国有节制的城市化和有计划的城镇化的协调布局,城乡同步发展,既保证了工业化的效率,又保护了生活节奏的舒缓;既保证了工业文明的升级,又保护了农业文明的根基;既保证了教育科技的进步,又保护了历史文明的古迹;既满足了市民住乡的需求,又方便了农民进城的便利。

文章图片5

德国的城市工业化和乡村现代化的协调同步,最终形成了城乡融合的结果,让人无法不羡慕,不嫉妒,不折服。德国人的全盘布局,长期战略和计划行事,好好给我们上了一课。一个民族要想进步,要勇于承认看得见的差距,更要恶补看不见的差距。

文章图片6

中国的城市化进程是以乡村为源头,经由县市逐级往上输送人才和人口单向虹吸流动为特征的。这就象河江湖海,如果不对流量加以控制,如果不对上游源头加以保护,那么这种生态就是不可持续的,首先被破坏严重就是最上游——空心化的乡村。

中国人都有一个共同理想,为了这个理想哪怕一辈子含辛茹苦都能心存希望,那就是老来享福。可是身为农民的群体真的老了又往往事与愿违。因为年轻人流入城市打工,留守乡村的老年人就只能“延迟退休”,一方面要继续耕种田园,一方面要照顾带不走的留守儿童,夜晚要忍受老少相伴盼着年节亲人团圆的孤独。

文章图片7

随子女进城的老年人有的同样要打工赚钱,有的要接送孙辈上学放学买菜做饭,没有了老邻旧居的生活,让他们身处闹市反而更加寂寞。

我国改革开放是从大家一起都受穷的底子起步的,齐头并进脱贫致富是不现实的,所以只能一波一波走,一步一步走。第一步先让一部分地区和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然后再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这种发展模式和道路,社会分配只能奉行效率优先原则。目的是鼓励和释放生产力。

文章图片8

近水楼台先得月,社会进步的红利,先配给了那些拥有地缘优势,资源优势,机会优势,身份优势,教育优势,知识优势,能力优势,努力优势等等的一批人,成为先富起来的一族。

几十年的城市化加工业化,允许了发展的不平衡。形成了沿海比内陆富,南边比北边富,东边比西边富,大城市比小城市富,城市比农村富,平均体制内的比平均体制外的富的格局。于是有了发达的城市和落后的乡村的反差。

文章图片9

缩小城乡差别,是我们经过几十年的城市化以后面临的紧迫命题。相比每月拿退休金的城市老人,乡下的老人缺少尊严。因为他们没有多少机会为不能劳动的晚年进行足够的储备,所以将会面临自己能否被儿孙尊重的风险。

对比之下,城里的老人则不用看子女的脸色,他们非常有自信,有底气,有仗义:一是我的养老金我花不了还得给你们两辈花,二是我的房产就是我在你们心中的重量。即便你不愿意尊重我的人,你也必须尊重我的钱。

文章图片10

农民无论是进城的还是留守的等到年老体衰,不能发挥作用,找不到存在的价值,身心很快就崩了。因为他们觉得一旦成为儿孙的负担,生存的信念就急剧衰退。赶上重病住院,面对花钱买命的考验,老少都面临最痛苦的纠结,生怕最坏的结果是人财两空。而城里的老人因为有退休金,高医保,积蓄多,儿女强这四个方面的优越条件,相对来说,能够安心躺在医院里,而农村老人没有一个能心安理得而不自责的。

老年大学,社区活动,诗词歌赋,琴棋书画,健身运动,休闲旅游,这些拿养老金的市民生活,似乎跟同龄的进城农民绝缘,即便走近了也唠不到一起,玩不到一块。只能看看还瞧不上看不惯,溜边走人。在他们的精神世界里,这边是融不进来的城市,那边是回不去的故乡。

文章图片11

即便是那些家庭和谐,生活富足,心情愉悦的老人,也难以消除他们对故乡的眷恋,我们身边偶尔就听过这样场景:一个生命进入倒计时的老人最后的一个心愿,如果能做到,他会选择回到阔别的家乡走一圈看两眼,因为那里才是他生命的根基,灵魂的家园。

每月几千元的养老金对于城乡老人来说,有和没有的差别不止是钱,更是一份不通过劳动还能有被动收入的一份尊严。对于不再能通过劳动换取收入的老年人而言,拥有养老金、房租、地租、股权、利息、补贴等被动收入是他们安全感,幸福感,获得感,尊严感最重要的支柱。别管对不对,这就是现实,现实往往总是硬度有余而温度不足地骨感。

文章图片12

让国家把城乡居民的养老统一标准,我们的国情尚有困难,还需要时间。其实算上农村没有的城市非必要支出,土地收益及补贴,庭院经济自给自足的部分,加上农村本身消费低,把农民的养老金提高到城市职工退休金标准的一半甚至三分之一,足可以满足乡下的老人过上与城市老人同样标准的生活。

眼下最切实可行又不用国家出钱的办法,就是参照城市老人能留给子女最大的一笔财富就是房产,我们也可以在乡村干同样的事情,通过政策的调整解绑农村的宅基地来实现。

文章图片13

八十年代农村改革国家没拿钱,制度调整搞分田,解放了生产力,立竿见影带来了翻天覆地的改变。解绑农村宅基地的集体所有制,实行宅基地私有化,资产化,市场化。你想一户农家的三间房加半亩地的院,如果获得永久产权(至少和城市一样70年),那么必会立刻增值到十几万几十万。

与此同时再允许城里人下乡购买宅基地,允许在宅基地上按规划翻建、扩建、自建洋房别墅,给予产权。那么城乡就可以实现人口对流,资源互换。轻松实现用乡下人的城市梦换城里人的田园梦。一个城市的小中产在城里有车有房有钱,在乡下有别墅有庄园,同时又成就了老乡进城买房免得掏空积蓄贷款举债的局促。两相交换是何等地圆满。

文章图片14

欧洲的发展经验表明,城市化率达到70%以后,就会有越来越多的城市人向往乡下的生活,并创造条件去到乡下投资,创业,生活,养老。

如果老乡的三间房一个院的价值能对等一个三四线城市同等面积的楼房的价值,那么宅基地政策性解绑无异于往每户农民手里发了十几万几十万块钱。农村的老人无论穷富最后都会剩个宅院,这一下要增值了这么多钱,从此立刻就能挺直腰杆。

文章图片15

我们回放一下那些年的场景:在城市的郊外一家院落,大墙终于画上了“拆“字,老爷子站在院子里一想到几辈子也赚不到这么多钱,足以消解他对老宅的留恋。更让他引以为傲的是这些日子,孩子们回来叫的那声“爸”比他妈任何时候听起来都“甜”。原来尊严就是奢侈品,要想获得必有条件。

私有化,资产化,市场化了的宅基地可以顺畅进入流通领域,一方面农村大量的闲置房产和空余的院落就可以和城市过剩的房产通过交易实现价值交换,城乡一起去库存,又大大降低了城乡流动的门槛;另一方面农民可以象城里人一样用房产抵押到银行申请贷款,参与乡村振兴,开办家庭农场,成为筹募资金的来源。

文章图片17

只有宅基地进入市场,才有利于市民下乡。这几年我们似乎患上了资本恐惧症,一谈资本脸色大变。其实真正需要防范的是国际资本和垄断资本,因为他们具有收割能力和劣根本性。而市民下乡是带着绿色主义,环保主义,健康主义,养生主义的理想和目标而来,你只有允许他们在这里买地建房,才能让他们的思想和行动落地生根,把他乡当故乡。

让使命感拥抱功利心,只要政策允许,把资源交给有事业心和有乡土情怀的人,乡村管理部门和老乡尽可放心。并且一般下乡反乡的都是当年走出去的游子,他们对故土的热爱和眷恋也会促使他们能够全心全意干好家乡的事业。

文章图片18

中国城市化应该结束盲目扩张,实行统一布局,大城市停止外扩,扶持小城镇和村屯建设。学习德国法国的经验,发展现代农业,环境保护,把小城镇和村屯建设成宜居之地,养老首选。前提是按照城市的服务和卫生标准建设小城镇,建设村屯,把相关产业、教育、医疗、文化、娱乐一并下沉。

如果住哪都一样有机会,如果住哪都一样受教育,如果住哪都一样看病,如果住哪都一样养老,那么更多的人会选择住乡不住城。因为乡村成本低,节奏慢,空气好,风景美,人情浓,那人们还挤破脑袋往城里跑图个啥?与其花100万在城里买个格子楼,不如在农村花30万建洋房别墅,余出的钱不是可劲儿花?(东北话)未来我们需要打造城市做工,乡下养人,工业赚钱,反哺乡村的城乡二元融合模式。

文章图片19

现代农业发展了,农村产业丰富了,教育医疗无差别了,小城镇和村屯配套完善了,不仅能吸引城里人回乡养老,还能吸引市民下乡创业。形成城乡人口对流。德国、法国等欧洲国家已经走过这样的历程和模式了,叫逆城市化。这才是健康完整的城乡融合的城市化。而不是牺牲乡村单向流动的城市化。

文章图片20

欢迎市民下乡,鼓励农民反乡,借鉴德法日小型家庭农场模式,走精品农业化,适度规模化,小型机械化的道路,才是农业强,农民富,农村美的科学发展之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