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翻译理论也可以不枯燥。(十二)

 译品译味 2022-04-27

上周,小编为大家介绍了IDRC框架,大家还记得吗?我们先来简单复习一下。

翻译可分为两大阶段,一是interpretation,即解读原文,二是decision,即决定译文的呈现方式。

在进行这两大阶段时,译者会受到两个因素的影响,一个因素是resource,这不仅指我们的语言能力,还包括“语外”能力,如对翻译策略的掌握程度、和客户沟通的能力等等;另一个因素是constraints,即译者会受到的限制,如交稿日期、对译入语文化的理解、客户的排版要求等等。

大家可以戳后方链接复习具体内容:翻译理论也可以不枯燥。(十一)

IDRC框架有什么作用呢?Daniel教授认为,这一框架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翻译理论。翻译学的小伙伴都知道,翻译理论数不胜数,大同小异,要全部记下来头都大了。其实,每个翻译理论都离不开IDRC框架,只是某些理论更侧重决策,某些更强调限制。接下来,小编就结合IDRC框架,介绍几种常见的翻译理论。

01

基于翻译功能的Skopos理论

这一理论非常简单。我们都知道,翻译是带有功能性的,但大家想一想,翻译后的文本功能和原文功能相同吗?不一定。以小编的翻译经历来说,很多时候译文功能和原文相同,比如英文说明书翻译成中文后,它的功能仍然是指导使用者,但在个别情况下,译文功能会和原文不同,比如国外媒体发布的新闻稿原来的功能只是新闻报道,翻译后的版本则有可能用来做西方媒体研究。Skopos理论认为译文功能和原文不同,因此译者有很大的决策权,要以译入语为导向,尽量照顾读者。

由此可以看出,相比IDRC的其他三个因素,这一理论非常强调decision部分。

02

基于规范的理论

这一理论由Gideon Toury提出,认为作者的决策不应该是personal choice,而应该是social choice。换句话说,译者最后的译文要符合译入语的语言规范,而不能自己生硬地造词。和Skopos理论一样,这一理论同样侧重于decision部分,不过角度略有不同。

看到这里,想必大家都疯狂点头了。这一理论虽然简单,但要做到非常困难,以中译英为例,我们有时根本不知道英语表达习惯。小编曾经也以为用词高大上的英文就以为是好英文,但实际上很多英语文体里根本不用这些看似高大上的表达。如何提高自己的语言规范能力,唯有多练习多思考了,大家共勉!

与这一理论类似且同样侧重desicion的还有“同化和异化”。“同化”强调应该符合译入语习惯,而“异化”则认为要尽量还原原文,可以保留一定的翻译腔。小编认为,“同化”和“异化”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译者应该在这二者之间找到平衡。

03

认知理论

这一理论由Danica Seleskovitch提出,强调译者的resource。她认为,译者可以根据自己的知识和语言能力来判断原文的真正意思,随后进行语言“脱壳”,传递原文意思,而不是照搬原文形式

前口译员Ghelly Chernov也基于认知提出了另一理论。他更强调强调constraint,提出者认为译者的外语能力往往不够好,难以很好地“脱壳”,因此译者的译入语应为自己的母语。举个例子,假设有个会说法语的英国人在欧盟口译司工作,那他只能做法到英口译,不能做英到法。这一理论在国外口译领域非常盛行。

翻译理论还有很多,篇幅有限,小编不再一一举例。相信聪明的大家已经发现这些理论都离不开IDRC框架,再碰到新理论也能够自己分析。有一点要提醒大家,翻译理论不是互相排斥的,而是相互补充,比如基于规范的理论和认知理论一样,都认同翻译不是简单的转码,大家不必把翻译理论彼此孤立,可以结合起来学习。

Basic Concepts共读专栏陪大家走过了十二期,很快要落下帷幕。不过下周小编会为大家带来精彩总结,敬请期待!

比较爱翻译,比较想你关注我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