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三寸不烂之舌”的说法来自于他?

 译品译味 2022-04-27

关于“三寸不烂之舌”的故事,民间流传着各种各样的版本;但有意思的是,中国历史上一位著名翻译家也和这个故事有关,此人就是后秦高僧鸠摩罗什(Kumārajīva,公元344-413)。

鸠摩罗什塑像

鸠摩罗什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出生于西域龟兹(qiū cí)国,天生慧根,七岁随母亲一同出家,十二岁时可以开坛讲法,很快成为了大德高僧。

传说为了得到鸠摩罗什,东晋皇帝苻坚发兵攻打龟兹,后来鸠摩罗什被虏至凉州,一困就是十七年。在这十七年里,他始终坚持传法到中原的信念,向身边的人讲经说法。

离鸠摩罗什最近的人,正是军队中的士兵,他们来自中原各地,汉语发音五花八门。为了弘扬佛法,鸠摩罗什学会了很多中国方言,汉语能力突飞猛进,对中原文化了解日益加深。

十七年后,当他终于来到长安,在国君的支持下,他重启了在凉州就已酝酿的宏大计划——重新译经,让佛祖的真知灼见,可以准确无误地传达。

在弟子们的配合下,鸠摩罗什首次对佛教全部关键词汇都给出了详细、准确、深入浅出的解释。鸠摩罗什译经总计94部、425卷,大部分成为中国各宗派立宗的经典依据,例如我们所熟悉的《金刚经》、《妙法莲华经》、《大品般若经》和《阿弥陀经》等。

鸠摩罗什的翻译流畅易懂,以富有音律感而著称。现在我们常用的许多词汇,比如“烦恼”、“未来”、“苦海”、“心田”和“爱河”等,都是出自他翻译的佛典。

《大品般若经》书影

公元413年,70岁的鸠摩罗什圆寂。临终前,他说道:“如果我所传译的经典没有错误,愿我的身体火化之后,舌头不会焦烂。”荼毗后果然舌根不烂,他的舌舍利也完好地供奉在武威市鸠摩罗什寺(一说为陕西省户县草堂寺),于是就有了“三寸不烂之舌”的典故。

武威市鸠摩罗什寺舍利塔

陕西省户县草堂寺舍利塔

本期翻译小百科就到这里啦~

如果大家有想要了解的翻译小知识,欢迎评论留言告诉我们。译品译味会在后续的周五推文中,给大家安排上!咱们下期再见!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