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同声传译:耳朵里的巴别鱼

 译品译味 2022-04-27

科幻小说《银河系漫游指南》中,有一种神奇的生物「巴别鱼」。只要将巴别鱼塞到耳朵里,任何人都能理解所有语言,与他人无障碍交流。

科幻世界中耳朵里的巴别鱼,是不是很像现实生活中的口译员呢?译员坐在同传箱中,「变身」巴别鱼,经由耳麦输出译文,传入会场听众的耳朵,由此跨越语言隔阂,实现跨文化沟通。

本期共读,让我们走进本书第二十四章,一起来了解「耳朵里的巴别鱼」——同声翻译七十余年的发展史。

缘起:纽伦堡战犯军事审判

同传出现之前,法庭翻译采用交替传译。口译员先将外国被告陈词译为本国法律语言,后将法官所说的内容翻译给被告。

最早,绝大多数场合都可以通过交替传译实现沟通目的,但二战结束后,多国参与的纽伦堡军事审判法庭上,新的问题产生了。

纽伦堡军事审判法庭由美、英、法、苏、德五国参与,涉及四种语言,交替双向翻译会大幅拖慢诉讼流程,甚至影响参与方记忆讨论内容。

所以,一种新的技术闪亮登场:法林–芬利发言翻译器(Filene–Finlay Speech Translator)

在审判现场,与会人员均配有连接到交换机的耳机和麦克风。现场的发言先通过地面电线连接到交换机,后由交换机通往四组翻译团队。

每组翻译团队中有三名口译员。以英语组为例,组内三人分别掌握法语、俄语和德语,头戴耳机的译员在接收发言的同时,立刻转为英语,用麦克风输出,让现场人员听到所选语种的译文。

但是,这一新技术无法避开麦克风和耳机突然失灵的风险。此外,发言人语速过快,关于奥斯维辛的供述过于惨痛、听者泣不成声,这些因素都会影响到译员的正常翻译工作。

虽然存在这些问题,但纽伦堡军事法庭首先使用的口译系统依旧意义非凡——国际交流的新纪元就此开启。自那以后,口译行业增加同声传译这一新技能和新专业,高效的同传极大地推动了全球事务的发展。

同传:不符合自然规律的实践

同传以高难度著称,却也有取巧的「障眼法」。

比如,很多讲者都会事先准备好讲稿,哪怕译员只能提前几分钟拿到讲稿,也可以减轻翻译的压力。此外,国际会议的讲话通常有规律可循,译员若能熟悉这些程式化的语言,便可以预见讲话内容,省去不少精力。

虽然有这样的「障眼法」,却也只有少部分人能完成这项工作:只有做到注意力高度集中、思维极其敏捷,才能实现高速语言转换。

同声传译的难点不仅在于高速语言转换,还在于聆听讲者演讲时要不受自己翻译声音的干扰。人们普遍习惯听时不说,说时不听。同传译员却需要一边听,一边口头翻译出来,确实很不符合自然规律。

此外,国际会议的发言者,通常都不会使用简单的短句,而是迂回婉转地使用长难复合句。书中就曾提到这样一个共有46个词的长句:

I am instructed by my ambassador to inform this august assembly that contrary to rumors reported in one of the organs of the capitalist press no authorized agent of the state has knowingly exported to any other country any materials covered by the international convention on …

中文大意:受我国大使之托,我在此严正声明,某资本主义报界机关报道不实,无任何国家授权人员故意借国际大会之机将材料带出国……

译员需要在长句尚未说完之时,重新整合语言,尽可能地预测发言人想要传达的信息

正因如此,全世界有数以百万计的三种语言掌握者中,却仅有一小部分能达到同声传译所要求的边听边说且不遗漏信息。

同传发展至今已有七十余年,专业培养却殊为不易。学生虽能通过入学考试,却很难完成学业,有一半乃至四分之三的口译专业学生并未入行。

口译人才紧缺,一场国际会议需要的口译员却很多。

以联合国为例,联合国官方语言有6种,每次开会都需要6组口译员,每组5人,共30位。此外,同传脑力消耗大,译员需30分钟轮换一次,这样就需要至少60名译员。但一次性集齐60位能力出色的会议口译员非常难。

有24种官方语言的欧盟需要的口译员就更多了,要是24种语言每种双语方向都配备一名译员,一共就需要552名。

因此,联合国等国际组织常常采用「接力翻译」(relay)、「反向翻译」(retour)、选择中枢语言等方式精简译员团队

「接力翻译」又称「双重翻译」,阿拉伯语由英语或法语接力翻译为西班牙语和俄语,西班牙语和俄语由英语接力翻译至中文。

「反向翻译」则是一名译员进行两种方向的翻译,如中文和阿拉伯语口译员往往需要做反向翻译。

联合国六种官方语言译员之间的接力配合具体如下图所示。

官方语言众多的欧盟以英、法、德、意四种语言为工作语言,并选用其中一种作为中枢语言。

其他官方小语种(如立陶宛语、保加利亚语等)先译入中枢语言,再由中枢语言译为除中枢语言之外的其他三种工作语言。若与会者至少掌握一种工作语言,需要的译员数量便大大减少。

同传:不符合自然规律的实践

一直以来,同传都是高端翻译的代表,然而,这一高难度、缺人才的行业面临着来自各方的挑战。

过去五十年中,英语世界中外语教学的课时减少,以英语为母语的口译员随之减少,选用英语作为中枢语言,或以英语进行接力、反向翻译也变得十分困难。

同传人才培养和设施配备所需资金高,持续的资金支持难以保障,部分语言便可能逐渐失去国际工具性语言的地位。

最大的威胁莫过于语音识别技术的发展。如今,机器翻译已经取代了部分非专业的翻译工作。随着未来FAHQT发展为FAHQST (fully automated, high-quality speech translation),一些容易预判、有规律可循的领域(如酒店前台咨询),人工翻译将逐步被机器全自动口译取代。

二战后愈发密切的国际交流促成了同声传译的诞生和发展。然而,这一难度大、人才少的专业也面临着困局。

对于这样的发展趋势,同传译员又持有怎样的观点呢?

下期共读番外,我们将采访同传从业者,一窥同传译员的工作日常,敬请期待!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