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历史上第三次翻译高潮

 译品译味 2022-04-27

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新青年》杂志,倡导译介西方文化和文学作品,提倡新文学和白话文,标志着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也掀起了文学翻译的热潮。

《新青年》

《新青年》刊登了大量小说、戏剧和诗歌的翻译作品。除了欧美现实主义作品,《新青年》编辑还译介了不少俄国、东北欧被压迫民族的文学作品。

《新青年》杂志也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三次翻译高潮的缩影:自洋务运动始,爱国文人和知识分子广泛翻译西方著作,学习西方思想文化,发起、推动救亡图存运动。

因时而变的翻译活动

鸦片战争至五四新文化运动前后,前有洋务派引进西方技术,又有维新派变革政治体制,后有革命党人推翻封建帝制,建立民主国家,学习西方文化。在这八十余年间,翻译活动的方向也随着社会的变迁而调整。

鸦片战争失利后,洋务派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指导思想下,学习、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和制造机器,增强国家的军事实力。

在这一时期,翻译题材以科技类著作为主,涉及医学、物理、天文、数学等自然科学领域。由林则徐(1785-1850)主持编译的《四洲志》简要叙述了世界四大洲国家的地理、历史和政治状况,是我国近代第一部相对完整系统的世界地理志书。

《四洲志》书影

然而科学技术的引进并未阻止后来甲午战争的脚步。甲午战败后,以梁启超(1873-1929)、康有为(1858-1927)为代表的维新派登上历史舞台。维新派改革政府机构,创办报刊,翻译西方社会科学和国别历史等领域的著作,如梁启超的《波兰灭亡记》、康有为的《日本维新三十年史》和严复的《天演论》。

《天演论》书影

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作家文人推崇白话写作,鲁迅、胡适(1891-1962)傅雷(1908-1966)、郭沫若(1892-1978)等文化名人纷纷出版译作,通俗易懂的白话文和精妙的译笔让《死魂灵》《少年维特之烦恼》走入寻常百姓家。

革命运动的发展也推动了文学翻译活动。建党初期,包括陈望道(1891-1977)在内的译者大量翻译马克思、恩格斯经典著作,如《共产党宣言》《资本论》《反社林论》,进一步扩大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今天的百科分享就到这里啦。如果大家有其他想要了解的翻译小知识,欢迎在评论区留言,我们会在后续的推文中给大家安排上!

让我们下周五再相聚「翻译小百科」栏目吧~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