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上一篇共读《你对翻译的理解正确吗?》中提到,翻译不能以「正确」或「错误」进行简单评价,但我们可以从整体上判断一份译文是否贴切原文。 虽然翻译的评估标准难以确立,但作者认为,当我们说一份译文可以接受时,我们实际上指的是译文匹配原文。这里的「匹配」有两个方面的含义:相同和相似。 相同:意义和效力相同 相同是指译文的信息内容和效力与原文一致。 翻译可以通过插入文本或者添加脚注等方式,讲明原文中的隐藏信息;如果译入语的读者熟知某条信息,译文也可以省略该部分信息。但无论是添加还是省略,目的都是为了使译文与原文的信息和效力保持一致。 Linda老师曾经写过一个案例分析,出自2011年政府工作报告: 【原文】 落实“米袋子”省长负责制和“菜篮子”市长负责制。 We will effectively implement the system of provincial governors taking responsibility for the “rice bag” (grain supply) program and city mayors taking responsibility for the “vegetable basket” (non-grain food supply) program. 译文中增补grain supply和non-grain food supply来解释rice bag 和vegetable basket,英文读者便能明白内在含义。 有时,译文删减原文的部分信息,也不会影响读者的理解。 【原文】 亭林园的一亭一阁、一山一水、一窗一檐、一草一木,充满着江南园林风韵。 【译文】 The garden combines exquisite pavilions of classical south China charms with clear waters and numerous varieties of trees and rocks. 译文没有把原文列出的所有信息逐一翻译,而是更注重对于整体画面的描绘,这更有利于读者形成园林的印象。 信息和效力的一致性不是译文的唯一要求。翻译诗作、歌词时,译文每一行音节数就需要尽力与原文保持一致;连环漫画、路标以及博物馆和展览馆字幕上,对文本长度也有近似与原文的要求。 不过通常情况下,人们只对信息和效力一致性有要求,即要求译文传达的信息和产生的作用与原文的保持一致。 相似:文本本身之外的内容 相似是指在文本内容之外的方面,诸如语域、语调、节奏、风格等维度,译文要做到的并非与原文完全一致,而是相似。 比如,英语和中文的诗歌都可以呈现出特定的风格。以许渊冲翻译李清照的《声声慢》为例: 【原文】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译文】 I look for what I miss; I know not what it is. I feel so sad, so drear, so lonely, without cheer. 原文译文都呈现了落寞、悲凉的风格,具有相似性,但在其他方面,如字词叠音和诗歌长度,二者却迥然不同。 英法翻译也面临同样的问题。 法国作家乔治·佩雷克(1936-1982)的作品最显著的特征是:重要信息都放在最后。而英语的传统习惯则与此相反,更偏好将重要信息前置。 虽然英语灵活性高,可以通过调整句子结构将重要信息放在后面,与原著的特征保持一致。但在语言规范性方面,译文与原文便没有了「相似性」。 因此,除了几个特定的方面,译文不可能在所有方面都和原文保持一致。至于是哪些方面,则取决于译入语的文化传统,所涉及领域的本质,甚至译者瞬间的灵感也会对此有影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