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窑,宋代五大名窑之一。“哥窑”这个词首次出现于明代的《浙江通志》一书,而其被列入宋代名窑之列,也是出于明代的《宣德鼎彝谱》。神秘之处在于哥窑确实在宋代历史上出现过,也是一种深受皇族喜爱的瓷器,但在迄今为止发现的宋朝文献中尚未发现关于它的记载。 ![]() 关于哥窑的诞生至今流传着一个有意思的传说。传说在南宋时期有一对章姓兄弟在今浙江龙泉县琉华山烧制瓷器,哥哥的制瓷工艺精湛,导致了弟弟嫉妒,然后弟弟趁他哥不注意直接将一铲土甩进了哥哥辛辛苦苦调制的釉料缸里,哥哥就用这釉料涂在瓷胎上进窑烧了起来,等到出窑时哥哥开了窑门都惊呆了,瓷器表面都是大小不一的裂纹,但表面还是很光滑也不影响使用,无奈也只能拿出去卖,没想到竟然被一抢而空,于是带有冰裂纹特色的哥窑瓷器就此出现并发展起来了。无论传说是不是真的,相信哥窑瓷器的诞生一定源于一场意外。 ![]() “金丝铁线”之谜 哥窑瓷器是传统工艺中的稀世珍品,哥窑瓷器上所施釉一般是无光釉,釉面呈现犹如酥油样的光泽。釉面开片是哥窑瓷的重要特征之一,这是发生在釉面上的一种很自然的开裂反应,这本是瓷器烧制过程中的缺陷,但随着当时能工巧匠的研究竟掌握了使其开裂的技艺,故意让它形成开裂,从而让它形成了一种神奇的美。 ![]() “金丝铁线”指的是大部分哥窑瓷器釉面上的网状开片,大小重叠的冰裂,即较粗的黑色裂纹交织着细密的浅黄色裂纹。关于其形成,相关专业人员看法各异。 ![]() 染色说指的是开片之后再染色形成具体的纹路。紫金土说是指在窑器出窑还没彻底降温之前泡入掺有紫金土的浆水中从而形成颜色不一的纹路。 ![]() 后“金丝”说指的是铁线形成于瓷器烧制成型时,而“金丝”则是瓷器在后期不断开片不断氧化形成的。有一部分瓷器的开片是一直进行的,有些时候很静又离瓷器很近听到“啪”的一声,就是瓷器在开片呢。还有一种就是复烧说了,就是要经过三次烧制才能形成独特开片。不管哪种假说,“金丝铁线”的烧制都极为艰难,也正是这奇特的工艺成就了哥窑的不凡。 价值体现在“缺陷”上 哥窑的釉质极厚,有的甚至跟胎体一般。这也为其能达到碎裂密集、裂而不破奠定了基础。明时的《格古要论》中有这样的记载:哥窑纹取冰裂、鳝血为上,梅花片墨纹次之。细碎纹,纹之下也。看来哥窑瓷器的价值和具体开片的纹络也有很大关系。 ![]() 哥窑除了开片以外其釉色陈厚细腻,温润滑腻,有如凝脂。釉内多有气泡如同聚沫攒珠,十分灵动。后世多有仿制但都领略不到其中精髓只是空有其表罢了。1992年在香港佳士得一件宋代哥窑“八方贯耳瓶”拍出了1000万元以上的高价,而在2017年在香港半岛酒店一件宋代哥窑的葵口折腰洗更是拍出了7000万以上。正是因为其传世珍品稀少,开片神秘瑰丽,哥窑绝对是中华瓷史上独特的存在,是一颗遗落的“宝珠”,等着今天的人们更多的去寻找发现。 我是福羲木阳,每一件古物,都是一段珍贵历史 您所珍藏的,皆为无价 愿我们能一起鉴赏古物,遨游历史长河 本文由福羲木阳撰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