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这种“甜味”食品竟是癌症“帮凶”,很多食物里都有!

 乳腺癌互助圈_ 2022-04-27

近年来关于抗糖戒糖宣传甚嚣尘上,糖摄入也逐渐在常人的饮食列表中减少,吃糖真的有那么可怕吗?乳腺癌患者能不能吃糖?吃糖会不会引起复发转移呢?

糖分是龋齿、肥胖、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及其他代谢性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对于乳腺癌患者来说,肥胖可促进癌症发展,而作为心脑血管疾病的高发人群,过多的糖分摄入更是火上浇油,增加了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 

既然糖不能多吃,那吃0糖0卡的东西可以吗?

0糖0卡的软饮料、食品在近来的消费市场上颇受欢迎,我国的《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通则》指出,在食品中的糖含量少于0.5g/100g(固体)或100mL(液体)的情况下,就可在生产标签上标注“无糖食品”;热量不超过17千焦的情况下,可以标注为“零”。

也就是说,0糖0卡的真相是商家添加了热量更低或者是不被人体吸收的代糖。

代糖的品类非常多,既有人工合成的三氯蔗糖、安赛蜜、阿斯巴甜;也有天然存在的,如甜菊糖苷、罗汉果甜苷、部分糖醇等。

NO.1

代糖的好处1. 相比蔗糖等糖类甜味剂,大多代糖的价格更便宜,用量更少,同等重量下,一些代糖的甜度是糖的几百倍,只需少量添加就可以达到大量糖添加的甜度,更受厂家青睐。

2. 大多数代糖本身不参与机体代谢,经口摄入后原原本本地排出体外,不提供能量,适合糖尿病人、肥胖人群和老年人等需要控制能量和碳水化合物摄入的特殊消费群体使用。

3.代糖也不会被口腔内的细菌分解,不会引起龋齿,这也是许多清新口气的糖果、口香糖等产品都会选择代糖的原因。

代糖是否能完全替代糖类食物?代糖真的安全吗?下面我们就乳腺癌患者关心的代糖问题作出解答。

NO.2

代糖真的安全吗?

最新研究:阿斯巴甜、安赛蜜或与乳腺癌发生有关

近日,法国巴黎第十三大学的最新研究引起了不小的关注度,研究显示,大量摄入人工甜味剂,尤其是阿斯巴甜,可使患乳腺癌的风险提高22%,患肥胖相关癌症的风险提高15%。而安赛蜜(又叫乙酰磺胺酸钾)摄入较多的人,患乳腺癌的风险提高17%,总体癌症风险、肥胖相关癌症的风险都增加了13%[1]。

市场上许多饮料、酸奶、罐头等食品中,配料表都有阿斯巴甜与安赛蜜的身影,此外,为了提高适口性,制造商在一些传统上不含添加糖的食品(例如,调味薯片)中加入阿斯巴甜。

大量食用糖醇可能会引起腹泻去年中秋知乎月饼导致的腹泻事件,就与代糖家族中的糖醇有关。糖醇既有天然的也有人工合成的,大量食用糖醇的结果是,它们会在肠道菌群的作用下发酵产生气体,同时升高肠道内的渗透压导致大便变稀,形成腹泻。

而糖醇的甜度大多低于或等于蔗糖,对于月饼这种甜品,要想达到较好的口味就需添加较多的量,才会引发腹泻。此外也有研究发现其他代糖也可能会导致腹泻、腹胀等胃肠道不耐受的情况。

乳腺癌本身与其治疗方式常易引起乳腺癌患者腹泻,食用大量糖醇,很可能会加重或诱发腹泻的情况,不利于癌症治疗,严重的话甚至可能引发各种胃肠道、泌尿系统等炎症。

患2型糖尿病的风险增高研究发现,体重正常、代谢系统正常的健康人服用了无热量的人工代糖后,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明显升高。哈佛大学一项近20 万人的大样本队列研究结果表明,每天喝含人工代糖饮料的人群患糖尿病的风险增加了19%,高于喝含糖饮料患糖尿病的风险[2]。 

血糖控制不好会影响乳腺癌患者的治疗效果,并且血糖的控制情况与其的预后息息相关。高血糖会加剧乳腺癌患者术后或化疗后的感染风险,也可能会导致患者的营养状况恶化(如病人出现消瘦),血糖控制不佳,患者感受疼痛和疲劳也会更觉明显。

神经系统疾病动物和人体实验均表明,人工甜味剂会对神经行为和功能产生影响,以阿斯巴甜为例,它的代谢产物———甲醇会增加大脑的氧化应激以及记忆衰退速度,与阿尔兹海默症的发病密切相关。

乳腺癌患者的化疗中,最常出现的一大不良反应就是神级系统的损害,因此,对于可能会对神经系统产生影响的人工甜味剂,我们也要保持一定的警惕性。

Lindseth 等将健康成人分为两组,分别在日常饮食中添加高、低含量的阿斯巴甜,结果表明,摄入高含量阿斯巴甜的人群表现出更多的易怒、沮丧情绪,并且在空间取向的认知测试中表现不佳。

但是此时阿斯巴甜摄入量并没有超过联合国粮农组织、世界卫生组织食品添加剂联合专家委员会评估的每日允许摄入量 (40 mg / (kg·bw)),这也提示我们,仍需进一步研究控制人工甜味剂的摄入量,避免长期的摄入累积[3]。

心脑血管疾病在对12万人的20年跟踪调查中发现,记录三千余名脑卒中患者,分析得每日摄入含人工甜味剂的饮料患脑卒中的风险比与每日摄入含糖饮料的风险比相似,表明人工甜味剂虽然大多不参与代谢、不提供热量,但与糖一样都可能诱发心脑血管疾病[4]。

乳腺癌患者的内分泌治疗治疗常易引发高血脂,增加了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而一些化疗药物也具有一定的心脏毒性,也因此,对于可能诱发此类疾病的人工甜味剂摄入也要慎之又慎。 

看了这么多是不是被吓坏了?糖不能多吃,代糖也不能吃了?

实际上,国家相关部门为包括代糖在内的所有食品添加剂都制定了安全的用量标准,如果通过正规渠道购买有品质保证、符合国家标准的产品,至少无须担心代糖超标的问题。

但如果经常、长期食用含代糖的饮料、食品,尤其是人工甜味剂含量较多、主要由人工甜味剂提供甜味的食品,就需要格外慎重了,大家也可以倾向性选择安全性更高的代糖适量食用。

NO.3

较为安全的代糖相比人工甜味剂,天然代糖更适合人体健康。天然代糖包括甜菊糖、罗汉果甜苷、甘草甜素。

其中受到较多推荐的天然代糖甜菊糖,它是从菊科植物甜叶菊的叶子中提取出来的一种糖苷,甜度是蔗糖的200-300倍,热值仅为蔗糖的1/300,目前尚无充分研究证明甜菊糖的相关副作用,关于它的研究仍待进一步开展。但甜菊糖是有一种发苦的后味的,所以市面上都是用甜菊糖再搭配其他成分制作成复合甜味剂,来平衡和消除这种苦味。

糖醇类既有天然的也有人工合成的,除了摄入过量可引起腹泻外,糖醇类仍然是可以选择的较为安全的代糖,一般名字里带有xx糖醇的都属于糖醇类,类似木糖醇、山梨糖醇、麦芽糖醇等。

其中以近来市面上的代糖新宠赤藓糖醇为最,这种从玉米种提取的糖醇,几乎不会引起血糖波动,能量含量也很低,属于糖醇中不容易出现腹泻的品类,更适合控制血糖、糖分摄入的人群食用。

需要注意的是,我们所熟知的木糖醇实际上是会引起少量的血糖升高的(GI:13),甜度与蔗糖相当,而且其本身所含的能量是等量糖类的40%。

NO.4

代糖可以代替正常糖达到控制体重的目的吗?

事实是……01你可能会吃的更多与高热量糖分的过量摄入所导致的肥胖不同, 人工甜味剂虽然刺激了口咽部的甜味受体,满足了感官需求,但由于其不供能或不参与代谢,使得血糖和胰岛素分泌无法达到同等水平[5] , 从而引起更大的食物和能量的渴求[6],也就是说,人工甜味剂的摄入可能会促使我们去吃更多的东西,从而满足身体的需求。02不能通过吃代糖达到吃糖的满足感研究发现[8],糖分快乐的感知来自于肠道的神经足细胞,它们是神经系统的感觉细胞,类似于舌头中的味蕾,可以尝到味道。这种细胞可以区分糖和代糖,然后释放不同的神经递质(真糖为谷氨酸,代糖为ATP)进入迷走神经。最终,人的大脑还是能够区别真糖和代糖。

简单来说,虽然能过过嘴瘾,但是代糖最终还是替代品的身份,与真糖带来的快乐并不一样。

综上所述,想要通过代糖替代饮品来实现减肥的目的是不靠谱的,偶尔喝下过下嘴瘾是可以的,但是嘴瘾易过,心瘾难除,想要控制体重,饮食只是一方面,锻炼也要跟上,自律起来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少吃点是可以的。

NO.5

乳腺癌患者要怎么吃正确吃糖?✓少吃含人工甜味剂的食品

减少人工甜味剂食品的长期大量摄入,也可以选择天然甜味剂、糖醇类等较为安全的甜味剂,但仍旧要控制摄入量哦。

✓控制糖的摄入量

保证人体对糖的最低摄入量,不吃或尽量少吃糖类食品。世界卫生组织建议,每人每天糖的摄入量应在50克以下。

✓含糖量高的要少吃

有些食物虽然吃起来不觉得甜,但其中的糖含量却高的惊人。除了蔗糖、乳糖、果葡糖浆外,还有我们前文提到的代糖名称,越是排在食物配料表前边的成分,其含量就越高。

✓以低糖食物为主

低糖食物主要指我们摄入淀粉多糖的主食类食物,以及摄入膳食纤维的粗粮和果蔬食物。淀粉和膳食纤维又被称为多糖。

主食类虽然也含糖,但其属于淀粉类多糖,不像精制糖那么快速的升高血糖,仍建议大家吃到健康人的量,乳腺癌患者若随意减少主食的食用很容易引起如困倦、嗜睡、低血糖、恶心、呕吐、血脂异常等副作用的发生,危害身体健康。

✓烹饪加糖时请手下留情

厨房中的白砂糖、赤砂糖、冰糖、红糖等等这些糖类的主要成分是蔗糖,而蔗糖在进入消化道后会被分解成葡萄糖和果糖。因此若在烹饪时这些糖类添加过多,也会无形中增加果糖的摄入量。所以在烹饪时可以不加糖就不加,即使要加也应少量、适量添加。

封面图片来源:稿定设计

责任编辑:乳腺癌互助君

参考资料:

[1] Debras C, Chazelas E, Srour B, Druesne-Pecollo N, Esseddik Y, Szabo de Edelenyi F, Agaësse C, De Sa A, Lutchia R, Gigandet S, Huybrechts I, Ju Artificial sweeteners and cancer risk: Results from the NutriNet-Santé population-based cohort study. PLoS Med. 2022 PMC8946744.

[2] Changes in Consumption of Sugary Beverages and Artificially Sweetened Beverages and Subsequent Risk of Type 2 Diabetes: Results From Three Large Prospective U.S. Cohorts of Women and Men” Diabetes Care 2019; 42: 2181 — 2189

[3] LINDSETH G N, COOLAHAN S E, PETROS T V, et al. Neurobehavioral effects of aspartame consumption [J]. Research in Nursing and Health,2014, 37 (3): 185 - 193.

[4] BERNSTEIN A M, DE KONING L, FLINT A J, et al. Soda consumption and the risk of stroke in men and women [ J ]. American Journal of Clinical Nutrition, 2012, 95(5): 1190 - 1199.

[5] SMEETS PA M, DE GRAAF C, STAFLEU A, et al. 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of human hypo thalamic responses to sweet taste and calories [ J ]. American Journal of Clinical Nutrition, 2005, 82 (5): 1011 - 1016.

[6] STICE E, SPOOR S, BOHON C, et al. Relation of reward from food intake and anticipated food intake to obesity: a 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study [J]. Journal of Abnormal Psychology, 2008, 117(4): 924 - 935.

[7] CHIA C W,SHARDELL M,TANAKA T, et al. Chronic low鄄calorie sweetener use and risk of abdominal obesity among older adults: a cohort study [ J ]. Plos One, 2016, 11(11):e167241.

[8]  Buchanan, Kelly L., et al.The preference for sugar over sweetener depends on a gut sensor cell [J].Nature Neuroscience 2022-01-13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