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趣味历史学:古人为何那么头铁,非喜欢睡在硬枕上?背后大有讲究

 华民 2022-04-27

说起枕头,很多人想必并不陌生,几乎可以说是每个人安然入睡的必需品。枕头的出现之早其实超乎很多人的想象,早在几十万年前就已经有枕头的雏形,并逐渐在发展过程中凝聚着不同时代的智慧,更生动地承载着古人的文化理念。

在华夏五千年中,有一个关于枕头的词语可谓耳熟能详,那就是“高枕无忧”。这个成语自然有它的现实依据,不仅说明古代的枕头较高,而且承载着相应的社会文化。

那么,为何不仅中国古人喜欢睡在高枕和硬枕上,连古代的西方人也喜欢呢?难道古代人真的比现代人更“头铁”吗?

这就得先从枕头的起源说起了。据记载,早在旧石器时代(距今约20~30万年)就已经出现枕头的雏形。比如上个世纪,欧洲的一支考古队就在法国的一处尼安德特人栖息过的洞穴遗址里发现了一具完整的男性骸骨,他的头部就枕在了一块打磨光滑的燧石中。

当然了,客观地说,那个年代的枕头还很粗糙,往往只是早期人类随意收集的石头、木棒或干草。若从文献记载来看,最早的枕头使用记录大概在公元前5000年的美索不达米亚平原。

那时候,美索不达米亚文明的古人们的枕头就相对形成了固定样式,往往是用石块、兽骨先架起一定的高度,然后再用一块平滑的石块或木板作为平面,至此枕头也就形成了。他们之所以要睡高枕,其实是因为那时候美索不达米亚平原的气候还是较为湿润的,虫子之类的昆虫不少,将脖子高高撑起,从而防止虫子爬进自己的耳朵、鼻子和口中。

古埃及时期曾经出土了各种各样的枕头,比如由动物毛发、植被做成的软质枕头,也有用木块、石头做成的硬质枕头。有趣的是,明明古埃及人也懂得柔软的枕头更适合睡眠,但却还是坚持“明知山有虎”,硬是要选择硬质枕头。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古埃及人认为柔软的枕头会腐蚀自己的意志力,让自己那“钢铁般”的意志力被魔鬼侵蚀。

不仅如此,古埃及人为了抵抗恶魔的侵袭,还会用“魔法对抗魔法”,比如在陪葬的时候会配备特制枕头,比如在枕头上刻上《死亡之书》,希望能够让自己在冥界畅通无阻,在重生时没有恶魔的阻扰。

就连后来的英国国王亨利八世也将软枕头视为软弱的象征,直接下令除了孕妇以外的民间老百姓不得使用软质枕头。

当然了,要说枕头文化的绚丽多彩,那还得数华夏文明。据历史记载,枕头这个词语尽管是在三国时期由曹操率先提出来,但硬质枕头的时间却出现得相当早,应该在西周初年就已经有了,甚至在东晋奇书《拾遗录》中记载着殷纣王有“玉虎枕”,上面还有题款“辛帝九年献”。

不过,对于底层的老百姓而言,玉枕可是奢侈品,比如魏晋时期的古籍中记载了“燕人何福进有玉珍,价值铜钱14万枚。那时候的老百姓最常用的是木枕,毕竟取材简单,成本也低。不过,木枕也有木枕的坏处,木枕质地硬,且遇到汗液后容易吸收,又不容易散出,而且容易被汗渍侵蚀而变形腐烂。

要知道,“需求”可是第一生产力,木枕的缺点让人们逐渐寻找到了它的替代品,那就是瓷枕,价格不贵却又具有消暑功能,一举成为那时候枕头榜上的NO.1。

对于这种瓷枕,古人们可是给了不少好评,比如宋朝诗人就在《谢黄师是惠碧瓷枕》中写道“持之入室凉风生,脑寒发冷泥丸惊”。在古人的眼中,瓷枕还有着特殊的“理疗功效”。在古代理论中认为头部为人的阳气聚集之地,不能过热,需要阴凉,而瓷枕恰好就满足了这种需求。比如李时珍就在《本草纲目》里提到“久枕瓷枕,可清心明目,至老可读细书”。

到了明朝,瓷枕渐渐被淘汰,反而是由棉布、荞麦等做成的软枕开始出现,成为了民间的主流。

那么问题来了,古代的枕头大多是玉石、瓷器之类的硬质枕头,古人为何那么“头铁”,压根不怕硌得慌?

这其实有着几方面的原因:

一是古人认为硬质的枕头可以让人睿智,不至于嗜睡,能够保持清醒的思维。比如下图的这个“唐绿釉警枕”。

二是古代的硬枕在使用时和如今往往不太一样,是专门垫到脖子下面,而且做工考究之下往往能贴合使用者的颈椎弧度,能给颈椎提供支撑并帮助放松,倒颇有些如今“人体力学”的意味。

三是用于固定发型。众所周知,古人们讲究“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因此往往基本不剪头发,有着令人羡慕的发量。那时候,他们往往将头发盘成样式多样的发髻,这种发髻的整理往往耗时耗力,因此他们往往会在睡觉时用钗或簪固定发髻,而睡硬枕则可固定发髻。

其实,历史并不枯燥,关键在于用趣味的视角看待每一样的事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