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何在皇上的眼中,英雄就是“肥猪”?

 泊木沐 2022-04-28

在帝王眼中,功臣就是一头肥硕的猪头,人人都爱用刀砍杀有功之人,却不是所有的人都想要当冤大头。无数的历史上的兔子被煮熟的事情让这些有功之人都清醒了过来,眼前的“屠户皇帝”看起来很和气,但指不定什么时候就会被“屠户皇帝”拔刀相向。

如果能在利益和生命中寻找一个平衡,那就是“两全法”,名利双得,那就是成功而归。这种退缩,不是胆小怕事,而是一种心性的表现。所以,他绝对不能信任这张可以同甘共苦的面孔。

范蠡是历代成功人士中的楷模

他为自己的大哥勾践效力二十余年,如今在他的计划中,他竟然在灭吴之后,提出了辞职。勾践看着自己的旧部,百思不得其解,对范蠡说道:“这些年来,你和我并肩作战,终于等到了一个结局,再无牵挂,可以与我分享荣华富贵,为何偏偏要在这时候辞去官职?”范蠡含糊其辞。范蠡是一个精明的人,他肯定猜到了其中的要害,那就是在那荣耀的背后,必然有一个行刑者。

没有人能明白范蠡的用意,就算是范家的人,也很同情范蠡的行为,他放弃了自己的好前途,却选择了平凡的人生。

范蠡果然是一个善于管理生活的人,这是为何?

他懂得,生活就是一种投资,如果你能在市场上站稳脚跟,就可以在市场上游刃有余。唯有如此,他的一生,在曲折的生命中,才能得到世人的认可。

范蠡携全家迁往齐国,隐姓埋名,安度晚年。范蠡成为一名经商之士,在齐国商界中起起伏伏,成为一名巨富。之后,齐王大吃一惊,亲自将范蠡召进朝做宰相。这是范蠡生命中的另一次机会,但是,他会做出什么样的决定?倾家荡产,归还印玺。范家的人对范蠡的所作所为感到不解,范蠡说道:“若仅仅得到,却没有给予,那就是暴殄天物,我只能舍弃了。”

此后,范蠡携全家迁居于陶邑县。范家人告诉范蠡:别人都在想办法挣钱,你说钱没用。范蠡回答:“富贵在身,只要你下定决心,想要挣钱并不困难。”范蠡没有让他失望。经过精心策划,范蠡又一次大发其财。可是,做了陶朱公的范蠡依然没有保住自己的财产,他又花了三次钱,让自己变得一贫如洗。

世人看不懂范蠡的所作所为,却不知道范蠡离开后,不明白“木秀于林”的温种,会遭受什么样的命运。范蠡出走越国后,他渐渐沉溺于荣华富贵之中,整日沉湎于享受之中,没有什么野心。文种看到自家的老板沦陷到这种地步,也是彻底绝望,干脆就请了一段时间的病,再也没有上过朝堂。

但是,天下之大,最不缺少的就是卑鄙无耻之徒,他们在勾践的面前,口口声声说文大夫是为了自己的功劳,暗中图谋不轨。勾践一愣,怎么会这样?于是,勾践将他召回皇宫,赏他一柄宝刀,对他说:"你曾对我提过七条妙策,要我打败吴国,我就用了三条。宝剑在他的咽喉上一抹,他终于明白了范蠡的智慧。

虽然很多为“屠户皇帝”而逃出生天,但身为臣民,却始终处于劣势,掌握着绝对的主动。为免旁人眼红,自己的宝座被人骑在自己的马背上,历代帝王都奉行“攻无不克”的原则。对于任何一个能够对皇室造成威胁的人,帝王都是充满了恶意。在历史上,有这么一名帝王,他的防守能力可以和意大利的防守相媲美,并且把“防微杜渐”发挥得淋漓尽致。

赵匡胤的“举国上下”之名,相信大家都是听得清清楚楚的,虽然没有在正史上记载,但因为它实在是太有说服力了,所以许多人都把它当成了现实。与赵匡胤比起来,朱元璋的所作所为实在是过于粗暴,而那些从宋太祖手中逃脱的官员,也要比那些被朱元璋所害的人更加走运。赵匡胤也是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能避免自己麾下的将领穿着黄色的衣服做帝王。

最后,赵匡胤召集了自己手下的几个兄弟,把自己的底子都给了他们,包括石守信,高怀德,韩令坤,赵彦。

961年,赵匡胤大摆宴席,宴请一群好友,饮酒作乐。回想起以前,两人还在军中把酒言欢,时至今日,那位和蔼可亲的赵大帅已经是一代帝王,昔日旧部也都是军方的高级将领。一想起自己等人的遭遇,所有人都是一阵感慨。几杯酒下肚,大家都有些醉意,赵匡胤面色一沉:“说到做这个皇上,还真容易,你的人要是想让你做皇上,只需要一身黄色的长衫就行了。”

赵匡胤一语惊醒众人。所以众人都下跪,向赵匡胤赔礼道歉。赵匡胤的算盘打得很好,他掌握着主动。不管怎么说,他现在有两个选择,一是真的叛国,但赵匡胤已经占据了上风,如果他现在出头,没有任何理由,必然会被所有人唾骂。二是乖乖的把印章交到赵匡胤手里,然后听从皇上的吩咐。

说句公道话,赵匡胤算是最慈悲的帝王,他让那些有功之人有一线生机。赵匡胤的那些旧将,个个都是沙场上的老兵,他们都希望能保全自己的脑袋。于是,次日一早,这些有功之人纷纷请假,说自己年纪太大,无法胜任重要职务。

赵匡胤对这几个知恩图报的人很是高兴,立刻就把他们派到了其他地方,做了节度使。和唐代的节度使不一样,宋王朝的节度使只是一个空架子,没有军队。但是,没有士兵,也比死了强。与被宰割的猎犬相比,赵匡胤的部属是运气好。可以说,如果把赵匡胤放在任何一个王朝的开国大典上,像石守信这样的人,结局都不会好到哪里去。

刘邦称霸一方后,他在一张名单上画了一个圆圈,给这些人定下了军衔。在这个时候,他注意到了张良这个名字。刘邦在争夺天下的过程中,张良一直在暗中帮助他。刘汉的江山,可以说是张良的一份,他自然不会辜负这个大功。所以刘邦金口一开,张良就莫名其妙的多出了三十万个领地。

但是张良却放弃了自己的三十万块领地,而是将自己曾经见过的刘邦留下。也许张良认为,三十万人的数量,已经超出了他们的承受范围。张良将自己的领地留给了成,这让刘邦很是佩服。实际上,以张良的军功,三十万的土地虽然不多,但是他很清楚做人的原则。要知道,韩信虽然是齐王,但是他的尸体还没有凉透,就算是张良接手了这一块土地,他也不敢肯定自己会像韩信一样。除了这些,张良作为一个军师,他的身板还不如一个将军。张良心知肚明,他可不是什么异类。

虽然他的决定可以保证自己的安全,但是张良心中的不安并没有消失。他渐渐发现,拥有再多的土地都无关紧要,关键在于自己在汉军之中的势力。刘邦一日不离开汉,他就不会掉以轻心。张良恍然大悟,只有逃出去,才能保住自己的小命。从功名和财富中解脱出来,张良的生命层次又上升了一个层次,他真的已经进入了“超我”的状态,专心于黄老的学问。但张良的修炼之道,却并没有一帆风顺,因为他知道,长生是一种麻烦。吕雉的插手,把张良拉回了人间。但张良最终还是死了,没有被人追杀,这是一个很好的结局。

在这个混乱的时代,张良并不是一个用刀子砍人的战士,他更像一个智者。作为一名军师,三思是必须要做到的。在外人眼中,张良虽然已经成功退役,但是他真的一无所获?张良的一生,有两个目的,一个是报仇雪恨,一个是建立一个辉煌的帝国,一个是为韩国报仇。虽然张良没有亲自动手,但是第一个目的却是从旁协助韩国报仇;第二件事,就是张良,他让刘邦从一个平民爬到了现在的位置。

这是什么大功?

很明显,张良实现了自己的人生目的,生命的意义也已经走上了巅峰。

正如范蠡的经商之路,张良的生命之星已经到了卖出巅峰的时刻。总想着立功,就会一蹶不振。俗话说,越是在皇帝的麾下立功,他的处境就越是岌岌可危。范蠡和张良都是聪明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