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什么说对于皇帝而言,功臣就像是“肥猪”一样?

 皇家书库319 2022-05-02 发布于湖北

对于皇帝而言,功臣就像是肥猪一样,每个皇帝都喜欢对功臣动刀子,但并不是每个功臣都愿意挨刀子。无数兔死狗烹的历史事件给功臣们敲响警钟,面前这个慈眉善目的“屠户皇帝”虽然和蔼,没准哪天“屠户皇帝”就会抽出刀子,与自己清算一番。

若是能在功利与性命之间找到微妙的平衡点,找到功名双收的“两全法”,最好的办法就是功成身退。隐退并不是一种怯懦的行为,反而是一种境界的体现。因此,绝不能相信那副能共患难不能共富贵的嘴脸。

在历史上众多的功成身退者中,范蠡是一个典范。

他帮助自己的老大勾践打拼了二十多年,在完成灭吴大计后竟主动递交辞呈。勾践拿着老部下的辞职信,不论如何都想不明白,于是便问范蠡:“你跟我奋斗了这么多年,终于盼来了结果,没有了后顾之忧,总算可以与孤共享荣华富贵,为什么挑这个时候辞职不干了呢?”范蠡的回答非常模糊,他只是在搪塞勾践。范蠡是个聪明人,他一定想通了关键,在荣华富贵的后面一定站着一个刽子手。

没人理解范蠡的做法,连范家人都在惋惜范蠡的举动,为什么放着大好的前程不要,非要过平淡的生活呢?

不得不说,范蠡是个擅长经营人生的智者,为什么?

因为他明白人生就像一支股票,低价买入高价抛售,只要坚持这一原则就能在政治场上闲庭信步。只有这样,不断游走在波折的人生中,历史才会认同他的丰功伟绩。

范蠡带着家人来到齐国定居,改名换姓,过上了平淡的日子。范蠡摇身一变,成了做生意的商人,在齐国的商海沉浮多年,成了一方巨富。后来,齐王被惊动了,他亲自邀请范蠡入朝为相。范蠡迎来了人生中第二次机遇,可他是怎么选择的呢?散尽家财,退还相印。范家人对范蠡的做法越来越不理解了,范蠡则回答道:“如果只是索取,而不施予,这是为富不仁的,我必须要放弃这种财富。”

后来,范蠡又带着家人在陶邑定居。范家人对范蠡说:“人家都在绞尽脑汁琢磨赚钱,你却说金钱无用。”范蠡说道:“所谓贫富,介乎一心,只要肯用心,赚钱不是什么难事。”果不其然,范蠡果然没有辜负自己的话。通过一番巧妙的经营,范蠡再次赚下万贯家财。然而,成为陶朱公的范蠡仍未守财,他第三次散尽家财,恢复一穷二白的人生。

时人无法理解范蠡的做法,殊不知不懂得木秀于林这个道理的文种,在范蠡走后经历了怎样的悲惨遭遇。范蠡离开越国后,勾践逐渐在富贵中迷失了自己,终日享乐不求上进。文种见自己的老大堕落至此,心灰意冷,索性请了个长期病假不再上朝。

然而,这个世界最不缺的就是小人,这些家伙在勾践面前摇唇鼓舌,称文大夫居功自傲,私底下密谋造反。勾践一听,这还了得?于是,勾践将文种召入王宫,赐给他一把宝剑,说道:“当年你向我献了七条奇计,教我如何击败吴国,我只用了三条。今天,我命令你将着剩下的四条,献给故去的先王。”宝剑划过喉咙,文种才意识到当年范蠡有多聪明。

虽说在“屠户皇帝”的屠刀下,有不少功臣躲过一劫,但为人臣子终究处于被动,皇帝有着绝对的主动权。为了防止其他人觊觎皇权,自己的龙椅坐上别人的屁股,每个皇帝都信守着“进攻是最好的防守”的信条。对每个有可能威胁到皇权的人,皇帝们都会表现得敌意满满。在历史上,有这样一位皇帝,他的自我防备堪比意大利的后防线,将“防微杜渐”做到了极致。

赵匡胤“杯酒释兵权”的故事想必大家耳熟能详,虽然在正史中并未出现这个故事,但由于这个故事太过深入人心,很多人都将其当作了真实的历史。相比于赵匡胤,朱元璋的做法简直太过野蛮,宋太祖手下逃过一劫的大臣们也比被朱元璋迫害的功臣幸运得多。为了防止有一天自己手下的将军披上黄袍当皇帝,赵匡胤也是绞尽脑汁。

最终,赵匡胤将所有手握兵权的老哥们凑在一块,向他们摊了牌,尤其是曾将黄袍套在自己身上的石守信、高怀德、韩令坤、赵彦。

公元961年,赵匡胤准备了一桌好酒好菜,将一票老哥们聚齐,把酒言欢。遥想当年,他们也曾在军队中推杯换盏,如今事过境迁,那个平易近人的赵将军已成了一国之君,早年的老部下也都混成了军中高层。想到自己这群人这些年的境遇,每个人都唏嘘不已。酒过三巡,每个人都有点喝高了,赵匡胤的脸色变得十分阴冷:“说起来这皇帝还真是好当,如果你们手下想拥你们当皇帝,还不是一件黄袍的事?”

赵匡胤简简单单的一句话,让在场的所有人瞬间清醒。于是,众将纷纷跪地请罪,表示服从赵匡胤的安排。赵匡胤的布局非常巧妙,他将主动权牢牢地把握在手中。不论如何,摆在功臣面前的路只有两条:一是真的发动兵变,不过赵匡胤已先声夺人,这时站出来造反师出无名,势必会遭到天下人的口诛笔伐;二是老老实实地将印信交给赵匡胤,一切听皇帝安排。

平心而论,赵匡胤是皇帝中比较仁慈的,他给功臣留了活路。赵匡胤的老部下无一不是在战场上摸爬滚打的老油条,谁都想保住项上人头。因此,第二天一大早,功臣们不约而同地请了病假,并在请假条中表示自己年事已高不能再担任要职云云。

这些明事理的功臣让赵匡胤大喜过望,他立即将这些老哥们调往各地担任节度使。不同于唐朝,宋朝的节度使就是个虚弦,根本无兵可带。不过,无兵可带,总好过掉脑袋。相比于那些被烹杀的猎狗,赵匡胤手下的功臣们幸运至极。可以说,将赵匡胤换成其他朝代的开国皇帝,石守信等人都不会有太好的下场。

刘邦夺取天下后,在一份名单上圈圈点点,将一众功臣按级班爵。值此之际,他看到了张良的大名。几乎在刘邦争霸的每个关键节点中,都有张良在背后出谋划策。可以说,刘汉的江山有张良一半的功劳,自己可不能亏待了这位功臣。于是,刘邦金口一开,张良平白无故多了三万户齐国封地。

不过,令人瞠目结舌的是,张良竟主动舍弃了三万户封地,只选择了当年与刘邦相遇的留成。或许是张良觉得,三万户实在太多,还是适可而止为妙。张良选择留成作为封地,倒是让刘邦对他刮目相看。其实,按照张良的功劳,三万户封地并不算多,但他非常明白为人处世的道理。要知道,曾经当过齐王的韩信尸骨未寒,张良就算接管了这片齐地,谁能保证他会不会落得韩信的下场呢?除此之外,张良是个谋臣,他的身体远没有武将硬朗。张良比较有自知之明,他知道自己没有当异姓王的身子骨。

虽说选择留成这一亩三分地能保自己一时周全,但张良的危机感却并未消弭。他逐渐意识到,自己手中有多少封地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自己在汉军中的影响力。只要留在汉朝一天,刘邦对自己的戒备就不会放松。想到这里,张良终于开悟了,想保全性命,唯一的办法就是出走。摆脱了名利,张良的人生境界更上一层楼,他真正地达到了“超我”的境界,安心修习黄老之学。不过,张良的修行之路并不顺畅,毕竟成仙是件麻烦事。吕雉的从中作梗,将张良拉回到凡俗中。不过,最后张良寿终正寝,并未受到迫害,倒也不失为好下场。

在乱世之中,张良不是与人动刀的武夫,而是玩脑子的谋士。身为一个谋士,务必要遵守三思而后行的信条。在世人看来,功成身退的张良似乎失去了一切,但他真的什么都没有得到吗?回想当年,张良总共有两个人生目标,一是为故乡韩国复仇,二是创建一番功业。第一个目标,张良虽未亲手完成,但他通过出谋划策从侧面为韩国完成了复仇;第二个目标,张良帮助刘邦从一介草民登基上位。

还有比这更显赫的功绩吗?

显然,张良完成了人生目标,他的人生价值曲线也达到了顶点。

就像是范蠡的经营之道一样,张良的人生股票已抵达最高点,是时候抛售了。若始终掐着功劳居功自傲,难免会像过山车一样从制高点滑落。正所谓物极必反,在帝王手下建功越多,处境就越危险。像范蠡、张良这样的功成身退,是十分高明的,他们是真正的智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