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重构空间,转换视角,古诗中的虚实相生

 泊木沐 2022-04-28

重构空间,视角转换,是古代诗人在创作中常用的写作手法。如果只谈理论未免空洞乏味,可以举例说明。李商隐有一首诗叫《夜雨寄北》,就是采用了这样的写作手法。“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诗中第一句是李商隐自言自语,但是这种一问一答的形式,很容易让人产生联想,将诗句中的内容划分为两个空间。一个空间变化为两个空间,这就是最简单的重构空间。

再说视角转换,李商隐从巴山夜雨遥想到“共剪西窗烛”。视角的转换表现了诗人自由奔放的想象力,也暗示出诗人思念家乡、想念亲人的真挚感情。诗中两次出现“巴山夜雨”,成为转换视角的纽带,让这首诗在内容上、思想上,显得有种不事雕琢的天然感。

如果把《夜雨寄北》拍摄成一部微电影,就会对空间、视角有更深刻的了解。诗中第一句是写实,从第二句诗开始,就是李商隐的想象,也就是所谓的“虚写”。由“实”到“虚”,构成了虚实相生的美感。有个词叫“游目骋怀”,说的就是这种变化相生的美感。原本在现实中不可能出现的空间叠加,视角变化,在诗中完美呈现。李商隐用自己的浪漫情怀,实现了空间上的跃迁。

贾岛写过一首《渡桑干》和这首《夜雨寄北》在写作手法有些相似。“客舍并州已十霜,归心日夜忆咸阳。无端更渡桑干水,却望并州似故乡”。这首诗写了贾岛渡过桑干河时的感慨。诗中涉及两个地方,并州和咸阳。并州位于河北、山西交界处,咸阳位于陕西靠近西安。贾岛在并州遥望咸阳,又在咸阳遥望并州,两次遥望体现了空间上的叠加。这种带有梦幻的感觉,暗含着贾岛人生的喟叹。

这首翻译成现代汉语就更好理解了。贾岛在并州已经十年了,日日夜夜想念咸阳,已经到了归心似箭的程度。当贾岛决定回到咸阳,渡过桑干河的时候,遥望并州却觉得像故乡那样亲切。一事无成,光阴飞逝,谁都会有这样的喟叹。一般人顶多发几句牢骚,诗人却能从中提炼出创作的灵感。视角的变化,空间的转换,虚实相生的美感诉说诗人的真性情。

这两首诗除了写作手法相似,在表达情感方面也很相似,两首诗都暗含了思乡之情。这一点很好理解,游子在外才会思乡,这就天然构成了两处空间,通过诗人的妙笔写出了流传千古的名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