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上海民族工业的起源

 书柜茶室 2022-04-28

上海的民族工业,离不开几个安徽前人,是他们首次揭开民族工业的神秘面纱,敢于向外国商人统领的工业发起冲击。

我们应该记住他们的名字。

李鸿章

(1823年2月15日—1901年11月7日),安徽合肥人,中国清朝晚期政治家、外交家、军事将领。

他一生波澜,褒贬不一。

不管怎样,李鸿章是近代民族工业力行者,是北洋水师——中国第一支近代化海军创办人,洋务派首领之一。

是中国民族工业的启蒙者。

1865年他一手建立了江南机器制造总局,又称作上海机器局,是清朝洋务运动中成立的军事生产机构,为晚清中国最重要的军工厂,是清政府洋务派开设的规模最大的近代军事企业。

江南机器制造总局为江南造船厂的前身。

同年在南京又建立了金陵制造局。这是中国四大兵工厂之一。是李鸿章升任两江总督时建立的。中国近代四大军工企业中,李鸿章一人就创办了三个。

1878年李鸿章主持在杨树浦筹建的上海机器织布制造局,这是中国第一家官商督办的机器纺织厂,中国第一家机械棉纺织厂。即后来苏州河边的申新纺织九厂。

江南制造局已入选第一批中国工业遗产保护名录。

外商在华投资设立资本主义企业致富的现实刺激着地主、官僚、买办、商人投资新式企业的兴趣。

于是,李鸿章开始着手兴办民用工业,通过求“自富”最终实现“自强”的梦想。

轮船招商局是李鸿章创办和扶植起来的第一个民用企业,采取了官督商办的组织形式。

李鸿章又派唐廷枢筹建开平矿务局。1882年李鸿章批准在上海杨树浦集资建立上海天章记录纸厂,它的前身是1884年投产的上海机器造纸局。据说厂名为答谢李鸿章而含个“章”字 。

天章记录纸厂是国内第一家机械造纸厂。该纸厂可以生产各种重量的道林纸,完全符合印刷需要,产品被商务印书馆选用,一炮走红,生产蒸蒸日上。

朱鸿度

(1848—1895),原籍安徽泾县黄田村。他的家乡曾是电视剧《大江大河》的摄影地。

1860年,朱鸿度为了躲避太平天国兵乱,随父亲朱宗溱离开家乡去了江西,成为盐商而发家致富。

1893年,朱鸿度应招来到上海筹建上海机器织布局。可是在1893.10.19一场大火把上海机器织布局烧为灰烬,损失惨重。后来恢复重建了上海机器织布局,改名为“华盛纺织总厂”。李鸿章给朱鸿度的纱厂取名“裕源纱厂”并题字。1894年,朱鸿度选址沪西苏州河南岸的麦根路(地址相当于现在的石门二路、康定路、康定东路、西苏州路和淮安路一带)创办裕源纱厂,1895年正式投产,裕源纱厂成为中国第一家民族资本创办的机器纺织厂。此地俗称“叉袋角”,名不见经传,裕源纱厂的创办,使“叉袋角”在上海名声渐起。

朱鸿度由于积劳成疾,年仅47岁就溘然逝世。朱鸿度的儿子朱幼鸿从小随父亲打拼,成了朱鸿度的左右手,立即接管了裕源纱厂。20世纪初,朱幼鸿又在裕源纱厂的对岸创办了“裕通面粉厂”。该厂于1936年5月,再度租与阜丰,改称裕通丰记。

朱鸿度的曾孙朱践耳,是位著名作曲家,他的《红旗颂》交响乐永远在中国的上空回荡。

孙多鑫、孙多森

最早的私营机制面粉企业是上海阜丰面粉公司。1894年德国商人在上海首开机制面粉厂,生产面粉行销上海。

民族资本家们为抵制英、日、俄等国洋货面粉对我国市场的垄断和倾销,决心创办属于中国人自己经营的面粉厂。

安徽寿州孙多鑫、孙多森兄弟1899年决定在上海筹建第一家机器面粉厂——阜丰面粉厂。

当即请孙的祖父孙家鼎(光绪帝师)面奏慈禧太后,获准“减免厘税,通行全国”。于1900年开业。

1919年成为上海机制面粉业中最大的股 份有限公司。

阜丰面粉厂系中国民族资本创办的第一家近代机器面粉厂。

孙多森(哥哥多鑫英年早逝)后又向金融界进军,建立中孚银行和工商银行。中孚银行也就成了孙家的家族银行,主要为阜丰面粉厂等家族企业调度资金。

阜丰(福新)面粉厂旧址,位于莫干山路120号的苏州河叉袋角区域,以上的多栋历史建筑,1999年定为上海市级优秀历史建筑。

当年苏州河沿岸的工厂一家接一家,面粉厂、纺织厂、化工厂、机器厂等各类工厂有700多家,每天有数十万工人在这一带进出。

周学熙

(1866—1947),安徽东至人,中国近代著名实业家。其父周馥曾任两广、两江总督。周学煕1906年创办了开滦矿务局、启新洋灰公司。1918年创办华新纺织公司,1919年创办中国实业银行。1922年与比利时商人合办耀华玻璃公司。并先后筹建了中国第一家水泥厂、第一家建筑卫生陶瓷厂。周学熙以兴办实业成绩卓著,与南方实业家张謇齐名,有南张北周之说。

周志俊

(1898-1990),周学煕次子周馥嫡孙,安徽东至人。

1918年在父亲接着筹办公司第二纱厂一一青岛华新纱厂时,为了与美国美兴公司洽商订购设备,父亲选他担任自己的翻译。从此,引导他走上了经营民族工商业的道路,他与父亲共同经营着青岛华新纱厂。后又把青岛华新纱厂的机械设备移到上海,先后又在上海创办了“三信”(信和、信孚、信义)“三新”(新安、新成、新业)工厂,使他在上海企业界建立了声誉,为我国民族工商业的发展作出了一定贡献。

1927年,苏州河沿岸1公里范围内就聚集了全市1/3的资本在3000元以上的民族工厂,面粉业更是占到近90%,20世纪30年代,这里的纺织业约占全市的一半。

以上这些安徽籍大佬对上海的民族工业起了关键作用,对中国工业的发展起了不可估量的影响。他们是上海民族工业的领头人 ,历史永远记住他们。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