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万吉星︱阅读多大点事儿

 37度悦读 2022-04-28


近日,受邀到省文化馆参加“功夫作文”创始人非常老师《语感打通阅读与作文的任督二脉》专题讲座。听名字就感觉很新奇,特别是近年来非常老师的书《作文多大点事》一直很畅销,一版再版发行量已经突破20万册,因此对这个针对学生举办的讲座竟也很是期盼。

讲座过程中,非常老师并没有太多的去讲阅读的理论和重要性,而是反复和观众互动,让学生们上台去朗诵一些名篇和诗词,再自己朗诵一遍让大家去对比和欣赏。听完讲座,彻底颠覆了我以前对阅读的理解,我原来一直认为阅读就是看书,不用出声。大声朗读那是小学生才干的事,成年人看书应该是默默的读。但那天听50多岁的非常老师在台上声情并茂地朗诵陆游的《钗头凤》、朗诵朱自清的《春》、朗诵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时,闭上眼睛,内心竟第一次走进了这样的意境:“红酥手,黄藤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邑鲛绡透。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第一次体会到了中国古诗词的魅力,第一次走进了陆游的内心世界,走进了文学作品的意境中。

想起2014年参加云南省新剧目展演颁奖晚会,省话剧院的一位演员朗诵了《最后一只藏羚羊》。对于这篇文章,以前也曾读过,但那只是对文字的理解,并不能体会其中之痛。这次通过朗诵者声泪俱下的朗诵,再一次领略了优美文字的魅力:面对盗猎者的罪行,朗诵似雨打芭蕉,语速急促而沉重,带着对人性的控诉,慷慨激昂,让人有些喘不过气来;当最后一只藏羚羊徘徊在自己的丈夫、女儿和同族们的尸体旁久久不愿离去时,朗诵如泣如诉,低沉而缓慢,朗诵者每一次沉重而忧伤的呼吸声,都清晰地从音箱里传来,朗诵甚至成为了一种低吟或是哀号,紧紧地纠着每个人的心,让人不知不觉竟听得热泪盈眶。这就是朗诵的魅力,通过语感的停顿,音调的变化,让文字不再是单纯的文字,而成为了一个个鲜活的生命,直击你灵魂的深处,让你的心灵产生共鸣。一部好的作品,不一定要有华丽的辞藻,但一定要读起来朗朗上口。这样的文字,才会让阅读成为一种享受。

猛然回首,才发现学生时代的阅读完全是为了应付考试,虽然名篇名句倒背如流,也曾在书的空白处大篇幅地写下段落大意和中心思想,却并不能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领略文学作品的精髓,正所谓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学生时代读过太多鲁迅先生的作品,《药》、《从百草原到三味书屋》、《少年闰土》、《孔乙己》等等,考试时,似乎只要在试卷上写道:“文中画线部分体现了对封建社会的批判和对人们麻木不仁心态的讽刺”这类的话就可以得分了。全是为应付考试,我背过的鲁迅,都不懂的。我们其实一直在有意识地去顺应某种固定的模式去阅读、写作文、答问题,乃至思考人生,为的是获取分数和奖励,更多的时候,我感觉自己就是一个被教育体制任意摆布的木偶。

阅读对于一个作家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著名评论家,34岁就被中山大学以特殊人才引进的中文系博导谢有顺曾这样回顾自己的人生:“最重要的是没有停止过阅读,即便是最烦恼无力时,你还是觉得阅读是一件重要的事,让自己始终保持思索和智者形象是非常重要的。”

但一直以来我们却错误地认为,阅读就是看书,只要加大阅读量,就能对自己的写作产生积极的影响,结果在阅读了很长一段时间之后,才发现事实并非如此。单纯看大量的文章和书籍对自己的帮助并不是十分大,因为边看边忘,到后来还是一场空。问题出在哪儿呢?细想下来,看书只是作为一个单纯的旁观者,而不是参与者,隔岸观火只能看热闹,看不出门道。真正对自己有用的是阅读而不是看书。两者之间是有区别的。看书是用眼睛去看,而阅读从字面上去理解,“阅”即为用眼看,“读”即为用口朗诵,二者是有区别的。真正的阅读是要把自己的思想和情感融入到书中,去分析去讨论去领会,让自己的思想和书本去摩擦去碰撞,才能产生出火花,才能真正内化于心,转化为自己的观点和理念。

个人粗浅地认为,真正有效的阅读,至少应该做到三点:一是精彩语句的摘抄,上小学时老师就教导我们“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二是重要篇章的注释,加深对文章的理解。三是读完整部作品后撰写读后感,把作者的思想融入到自己思考中,内化于心。阅读一篇好的作品至少要经历两到三次,第一次囫囵吞枣了解其大意。第二遍精读,领略其精妙。最后再融入自己的思考,让思想与作品去交流、交融、交锋,形成自己的理解,阅读才算真正完成。

在阅读内容方面,一直以来,我把阅读更多的放到了文学作品上,可以说百分之九十的精力都在读文学作品,小说、诗歌、散文、文学评论,而且一条道走到黑,对其它书籍或知识提不起太多的兴趣。时间长了,感觉自己的思维越来越窄,文章也越来越肤浅,甚至到了无病呻吟的地步,散文散到无边无际,变成了一堆华丽藻的堆砌。

在这一点上,著名评论家谢有顺的见地很独到。他说:“现在我指导学生,都不赞成他们只读文学作品或文学理论书,反而鼓励他们要多读历史、思想或哲学著作。如果一个人没有思想,面对世界,或者面对一个问题,他的思维就没有穿透力,尤其是没有那种精神的穿透力,学问也自然做不好,做不深。”

对照自己近年来的散文创作,无不应证了谢有顺所说的“思维没有穿透力”的观点。散文创作,应该是由事物的描写引出对人生、对社会的思考,寄愚某种情怀的宣泄和表达,透过事物的表象,给人以人生哲理的启迪或亲情的追忆,这方为散文之精妙所在,这是内涵要求;从技巧和表现形式上,应该把情感放在第一位,把文字放到第二位,更加注重情感和文字张力的控制,而不是信马由缰。要摒弃就事论事、面面俱到,要学会取舍和文学美感的提炼,避免将散文写成流水帐。而要做到这一切,唯有加强对经典作品的阅读和思考。

不阅读是浪费人生,但只阅读不思考,则是浪费时间!

2016518日深夜于昆明

个人简介

万吉星,云南巧家县人,当过医生,现居昆明。文学作品散见于《小说月刊》、《边疆文学》、《滇池》、《检察日报》、《散文诗世界》、《昭通文学》等刊物。曾获中国作协《文艺报》社“九六之春”文学笔会三等奖。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