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谈谈通识教育的重要性

 管理进阶一天天 2022-04-28
导读:

        1、什么是通识教育
2、为什么要进行通识教育
3、国内外的情况
4、如何开展通识教育
通识教育是一种教育的方式,它是针对基础教育和专业教育来说的。在儿童、少年阶段接受的教育,我们一般称为基础教育,这个阶段主要学习各类基础知识,如语言、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历史等,这些为了满足未来进入社会各种工作的基础。专业教育就是针对一个行业、一个专业的教育,我们现在大学里说的专业就是专业教育的一种,它学习的主要内容是与专业相关的知识。经过专业教育的人,可以从事本专业相关的研究和工作。通识教育,有时也成为通才教育,主要是在基础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知识的广度(专业教育则是强调的深度)通过不断地学习实践,受教育者逐渐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价值理念、分析方法和认知能力,为自己未来的成功打下良好的基础。
通识教育并不是新事物,作为通识教育的思想,可以追溯到古代先哲思想活跃时代,比如《易经》中主张:“君子多识前言往行”;《中庸》中主张,做学问应“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西方也可以追溯到亚里士多德的“自由人教育”思想。通识教育重在“育”而非“教”,它提供的选择是多样化的。而学生们通过多样化的选择,得到了自由的、顺其自然的成长,可以说,通识教育是一种人文教育,它不是追逐功利性与实用,而是根据自身兴趣所在进行选择,重在培养一个人的独立人格与独立思考的能力。通识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知识学习,而是定位人生发展的方向和个人价值观的培育。
现在社会正面临多元化的发展,仅靠单一学科的知识很难取得巨大成功,很多重大突破往往是通过跨领域跨专业的交叉研究获得的,单一专业的知识迭代速度缓慢,不同学科之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学科交叉融合是大势所趋,这也要求未来工作者既要有某一学科领域深耕专精,又要通晓人文、社会、自然科学的一般性常识,才能从容应对世界变化,甚至引导变化。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经济结构的不断更新,很多新行业不断产生,旧行业随之消亡。比如随着互联网与移动互联网发展,电报行业已经消失,数码相机的发展,导致了胶卷行业的消亡,智能手机的普及又将数码相机行业排挤为份额很小的行业。当今社会变化是世界的常态,唯一不变的只有变化,各个行业的工作者如果没有开广泛的知识储备,将很难应对这种巨大的变化,更谈不上及早抓住新的机会。刘慈欣在他的《三体》里提到“我消灭你,与你无关”,打败你的不是竞争对手,而可能是一个不相干的路人。
通识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健全的个人和自由社会中健全的公民”,通识教育目标是造就具备远大眼光、通融识见、博雅精神和优美情感的人才。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目的虽然不同,但是都是为社会培养人才,通识教育强调“通”,专业教育强调“专”,二者合力培养知识广博又在某一领域有专长的人才,就是我们说的“一专多能”,这样的人才在未来社会中会发展较好,有自己的主业,当主业有问题或出现新技术更新替代时,他也能从自己“多能”的备选工作中快速中出自己的工作方向。
李开复在自传中提到他在哥伦比亚大学接受的通才教育对他帮助很大。他从必修的人文课程中收获了让人一生受益的知识。那些知识沉淀在我的身体里,成为思想和灵魂的一部分,在此后人生的关键时刻,它会灵光一现,帮助他度过人生中或孤独或困惑的日子。多年以后,他非常感谢这段经历。他的自传名《世界因你不同》也来源于他在大学时期哲学系一位老教授给他们说的话知道什么是makea difference(制造不同)吗?想象有两个世界,一个世界中有你,一个世界中没有你,让两者的不同最大,最大化你的影响力,这就是你一生的意义。
哥伦比亚大学里的哥伦比亚学院是美国最早进行通才教育的本科生院,学校规定学生可以进入大二再选择专业, 这给了每个学生成为通才的空间。在哥伦比亚大学转系也是相对容易的,但是在国内转系换专业的难度甚至比高考还难,因为我国大学实行按计划招生,学校有录取分数线,专业还有专业录取分数线,录取分数线被普遍认为捍卫高考公平,如果能方便换专业,很多人可能曲线救国,先考入自己中意大学再选择中意专业。吴军在他的《大学之路》中也讲到,美国本科大都采用通才教育,将在中国大学第四年的课程放到研究生阶段去学习。如果将中国大学和美国大学相比,那就是专业方面中国大学学的要多,要深,美国大学学的要广,社会实践经验丰富。这也是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的区别。在美国专业知识在硕士阶段学习比较多,硕士和博士的区别在于,硕士是使用知识,博士是创造知识。在我国,硕士生阶段则以专业教育为主,因为绝大部分学生是要选择就业的,所以专业技能、一技之长就显得非常重要。现在硕士分为专硕和学硕,专硕培养的目的是就业,学硕培养的目的是做研究,继续上博士的人。而博士生阶段更多的是为了让学生成为专家,具有扎实而宽广的知识就显得十分重要。
现在中国也有很多高校部分学院实行了大二再选专业,大一进行通识教育,比如中科大的创新班,清华大学的新雅书院,北京大学的元培学院、复旦大学复旦学院、浙大的竺可桢学院、上海交通大学的致远学院、南京大学的匡亚明学院、哈工大的英才学院、西安交大钱学森学院等等,这些大学在国内都是比较出名的大学,从他们身上试点中国通才教育是比较好的教育改革方案。
我们的高考改革也在进行中,以前高中分文理科,文科固定几门课,理科固定几门课,现在为了帮助学生从自己兴趣选择科目,中国新高考改成了考六门,实行语数英必考3科和自己选择三科进行高考,这样增加了学生选择的权力。即使进入大学,据统计,将近42%在校生,对于未来没有清晰的生涯规划,对专业了解也是一知半解,所以进入大学先了解一年是非常必要的。同时我国为了加强基础设施的研究与突破,实行了强基计划。强基计划就是针对入选的学生,学校致力于把学生培养具有爱国情怀、社会责任感、综合素质高、基础知识宽、科研创新能力强拔尖创新人才和领军人才。强基计划学生实行本硕博衔接培养,采用“3+5”培养模式,学生单独编班,配备一流的师资,提供一流的学习条件,创造一流的学术环境与氛围,实行导师制、小班化等培养模式;最终达到能力导向的实践教学,个性化模块选择,学术能力培养。强基计划导师制,聘请杰出学者和名师担任学业导师,指导学生课业学习和科学研究训练。
好的通识教育不在课程数量多,而在课程质量精。教育界的共识是,通识教育课程应当由最好的教授来授课。很多高校聘请院士来为大一学生上课,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教授在清华大学为大一新生讲授普通物理课程。中国农业大学聘请院士为强基计划学生上课,做导师。好的老师对于学科知识体系掌握全面,能够深入浅出地讲解课程内容,保证课程质量;同时,老师的知名度在某种程度上能够提升通识教育的地位,影响社会及学生对通识教育的态度,为通识教育培养“通才”打下群众基础。截至2020年,除国防科技大学以外的41所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全都进行了大类招生改革。“双一流”建设高校中,有114所实行大类招生与培养,占比超过80%。在低年级实行通识教育、高年级实行专业教育,被认为是“大类招生”本土化探索的开端。大类招生,通识教育,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矛盾。主要解决刚入学的大一学生还不知道自己的学术兴趣在哪儿。
总之,通识教育在培养未来人才方面起到保障作用,尤其是在当下知识更新非常快的情况下,学科交叉比较的情况下,通才更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