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深圳桂园中学初三(12)班 杨采婷 夜月晚出,泛起一丝凉意,老家的八月桂花开了,金黄的蕊缀了满枝,风一吹,香甜馥郁。 【描述桂花美丽姿态,引起下文】 大人们吃月饼、聊中秋,没小朋友什么事。姥姥注意到我的情绪,于是拉着我的小手,讲起她小时候过中秋的幸福事。 【中秋节听姥姥将往事,自然过渡】 姥姥是永州宁远人,那地方过去穷,端午时青黄不接,吃不上粽子。常常是中秋近了,家家户户才张罗着买粽叶,烧稻草,滤碱水,泡糯米,包粽子了。 【总述包粽子的过程——动词准确选用】 粽叶必须是当年的,隔年的叶子泡法再好也不会有新叶油韵清芬。农村的碱水是有机的,用稻草灰围靠一个竹箩,用水反复地滤漏,增浓碱素的含量。碱水存够了,开始泡米,不只是把米泡花,还要泡黄,淡淡的金黄。 【描述滤碱水、泡糯米的过程】 宁远粽子放盐,保证味道不寡淡。粽子可以包成各种样子,一般是粗壮的枕头粽,又叫枕头粑粑,两三斤米一根;再包一些三角粽,玲珑小巧,方便送给邻里过客;如果家里有小孩的,一定要包一些具体而微小的枕头粑粑,那是孩子一年最喜爱、最期待的玩具。姥姥讲故事的时候,神情好像回到了童年。 【包粽子的讲究】 粽子是用碱水熬出来的。家家都有大灶锅,深水覆盖,柴火慢燃,水沸滚滚,蒸汽腾腾,三两时辰,粽香氤氲。夜幕垂临,燃火橘红,孩子的眼随着天上的星,一眨一眨,就睡去了。粽子的生熟,只能靠经验,靠估摸。【运用短句,简明扼要描述过程】大约十来个小时吧,锅里的水差不多熬干,最大的枕头粑粑熟透了,把火灭了,把火灰撤了,一点火星都不留,让粽子自然冷却。 【熬粽子的学问】 第二天早上,剥开颜色变浅了的粽叶,一个个金黄色,尖角微微剔透,晶亮亮。舌尖轻尝,圆滑爽口,软糯绵香,韧劲十足。姥姥不仅是美食家,还是美食的广告人,听的人都忍不住流口水。 【吃粽子的享受——色、形、味俱全】 中秋终于到了,晚上的月亮比粽子还圆,还亮。【以粽子比月亮不太恰当】小朋友一人两个,用细竹棍挑着,都聚到晒谷坪来了,比试着谁家的秀气可爱,谁家的粗壮胖矮;谁家的里面放了板栗碗豆,谁家的放了肥肉瘦肉,可高兴了。月亮渐渐偏西,田野的蟋蟀唱声渐渐高亢,家长呼儿唤女。平日里早早瞌睡的,这个时候还兴高采烈。 【小朋友秀粽子——场景描述生动、完整】 姥姥讲起她小时候的欢乐事,眼睛清亮清亮的。 桂香秋月凉风起,吹来的回忆,都带着幸福的颜色。 【照应开头,描述姥姥讲故事的情景】 (指导教师:卞茜) 这是一篇富有生活气息和地方色彩的记叙文。小作者用姥姥讲往事的方式,介绍宁远中秋节吃粽子的习俗,表达了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赞美之情。文章以宁远吃粽子的习俗为线索,先后记述了制作粽子——享受粽子——比试粽子的过程。融故事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炉,令人回味无穷。 写法借鉴:灵活多样的表达方式。 一、清晰的叙述。开头从眼前场景写起,描述月夜桂花飘香的场景,然后借姥姥之口展开回忆,主体部分描述宁远吃粽子的习俗,结尾再回到眼前,呼应开头。有人物活动的逻辑顺序,也有粽子制作过程的先后顺序,叙述思路清晰,结构完整。 二、准确的说明。如包粽子的讲究,“粽子可以包成各种样子,一般是粗壮的枕头粽,又叫枕头粑粑,两三斤米一根;再包一些三角粽,玲珑小巧,方便送给邻里过客;如果家里有小孩的,一定要包一些具体而微小的枕头粑粑,那是孩子一年最喜爱、最期待的玩具”,这其中,综合运用了分类别、列数字、摹状貌等说明方法,还注意讲述事理。另外“一般是粗壮的枕头粽”一语,也体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介绍吃粽子情况,“第二天早上,剥开颜色变浅了的粽叶,一个个金黄色,尖角微微剔透,晶亮亮。舌尖轻尝,圆滑爽口,软糯绵香,韧劲十足”熬熟的粽子的形状、颜色、味道呈现得既生动、形象又具体、准确。 三、生动的描写。如表现“秀粽子”的场景,“小朋友一人两个,用细竹棍挑着,都聚到晒谷坪来了,比试着谁家的秀气可爱,谁家的粗壮胖矮;谁家的里面放了板栗碗豆,谁家的放了肥肉瘦肉,可高兴了。月亮渐渐偏西,田野的蟋蟀唱声渐渐高亢,家长呼儿唤女。平日里早早瞌睡的,这个时候还兴高采烈。”,小朋友的动作、心理描写活灵活现;景物描写也很好地烘托了孩子们的兴奋喜悦之情。 正是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使得文章表达灵活,行文活泼,从而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 文章提升建议:从题目“记忆里的中秋”来看,应该是“自己的”记忆,结果却主要是姥姥的记忆,这属于偷换概念;而题目里的核心词是“中秋”,内容却主要写宁远的粽子,这就造成了题大文小的问题。所以,作者犯了“文不对题”的毛病。这是文章大忌。建议大家要加强审题意识。 (点评:徐东祥) 
《天天读写》文章精选
宋世达:议论文中描写的巧妙运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