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我们的问题和我们的错误有关
心理问题的危害并不在于知识和能力的不足,更多的是自知能力的缺乏。自知,就是自己对自己的了解,很多人在描述困境时常用“不知道为什么”“突然之间”“莫名其妙”“本来好好的”等词汇。他们不知道问题如何出现,自然也不会知道如何解决。
一个有基本自觉的人会在上述情况出现时寻求别人的帮助,这种“基本自觉”叫“问题的出现和我有关”。这样的自觉绝不是理所当然的,事实上,拥有这种基本自觉的人是罕见的。观察一下周围的人在遇到问题时的反应,有几个人会坦然的说出“这件事是我的错”“这个问题可能和我有关”“我会为这个错误负责”?因为现实问题不像球场上漏了个球,说一句“我的(错),我的”就可以过去了,生活中每承担一个错误都要付出代价,但不是每个人都有足够的心理强度付出这些代价的。因此,如果某人为只需要说句对不起的小错敷衍塞责时,无需觉得不可理喻,这只是说明极微小的责任承担都可能将他压垮。
二、没有问题就没有错误
和“永远不会错”类似的心理防御模式是“问题不存在”。不是我的错就不需要为问题负责了,同样的,如果问题不存在自然也无需负责。持有这种逻辑的人常见于各种责任人。“老师,某某打我”“一个巴掌拍不响,他为什么不打别人”;“妈,这几天我很累,想请个假”“别人跟你一样学习,为什么他们不累”“这家饭店卖过期食品”“上个月,本部门对所有饭店进行了食品安全检查”。这类对话让很多当事人耿耿于怀,大部分人能感觉到他们在强词夺理,但其中似是而非的逻辑又让人难于反驳,因为他们说的确实也是事实。
其实在很多情况下,我们需要的不是指出他们的逻辑漏洞,而只需看到他们这么说的目的。洞悉了目的就洞悉了导致事物发生的真实原因,看到真相就能带来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
很多语言中都包含着“未尽之意”,也可以叫“元信息”。一个女孩和男友逛街时说“天气真冷啊”和她一个人时感叹“天气真冷啊”蕴含的元信息是不同的。“老师,某某打我”这句话的元信息是想让老师主持公道,解决别人欺负他这个问题;“他为什么不打别人”的元信息是他打你是有原因的,也就是学生说的别人欺负他这个问题并不存在,不需要他这个责任人解决。
“我很累,想请假”的元信息是希望你帮助我向老师请假,“别人为什么不累”的元信息是你并没有累,因此让我就没有责任帮你解决请假这个问题了。“某女孩被骚扰了”的元信息是这个社会有一些变态,应该出台办法解决这个问题,“被骚扰的女孩大多穿的太暴露”的元信息是女孩的穿着导致了骚扰事件,是偶发事件,有变态这个问题并不存在,也就不需要解决。
三、心理防御往往不被觉知
之所以要学会看到别人语言行为中的元信息,而不是直接谴责那些推卸责任的人,最根本的原因是很多时候,源信息并不为说出这句话的人所觉知。就像一开始所说,很多人并没有足够的自觉能力,能清晰的看到上述语言中蕴含的用来推卸责任的心理防御模式。不自知就是所有心理防御的最大特点,更重要的,“不自知”本身也是种心理防御,就是为了防御知道之后会发生的问题。
“你知不知道”“我不想知道”的对话一直出现在他们的潜意识中。直接指出他们语言中的元信息会导致他们不得不面对自己一直想逃避的问题,激起他们更强的心理防御模式——“恼羞成怒”指的就是“否定”的心理防御被直接指出后继发的“攻击”心理防御。直接指出别人潜意识中想逃避的事实即危险又无效,即使是专业的心理医生都不敢在建立足够亲密度前使用。
如果把各种心理防御式的语言叫谎言,把它们背后的元信息称为真实,那么现实生活中,真实的谎言几乎处处可见。这种语言和欺骗不同,在语言层面,它们看起来都是真实的,也似乎是符合逻辑的。“你被打一定是原因的”有没有逻辑?是有的,毕竟任何事情都有原因;“其他学习强度和你类似的同学没有累所以你应该也不会累”似乎也有一定逻辑。这样的逻辑让试图逃避问题的人有了表面上正当的理由,可以让他们在不承担道德愧疚等心理压力的情况下安全的逃避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
在统计数据能清晰显示出孩子成绩和家庭教育的关系时,如果有人坚称“以前的孩子不需要家长也能学好”,那么他一定有一个成绩不怎么样的孩子。因为他并不是没有能力接受数据,而是一旦承认孩子成就和家长的关系,他就需要承担失职的谴责或者为孩子成绩的提高付出切切实实的努力了——这比骂骂孩子骂骂老师骂骂社会难多了。
四、小问题背后的大防御
当我们提到一个人的心理防御时都可以推演一下这种防御模式会造成的代际传递,也就是这种家长似乎天生就会的心理防御技巧究竟是如何出现的,以及拥有“真实的谎言”技能的家长会对孩子造成什么影响。我们以一个常见问题为例看看真实的谎言是如何让解决小问题变得艰难的。
一对新婚夫妇出现了矛盾:妻子喜欢家里整整齐齐而丈夫对杂乱的容忍度很高。这种现象之所以会导致“问题”,不是因为现象本身而是双方对彼此的不理解:妻子认为整齐是家庭的正常状态而丈夫认为杂乱状态也是舒适区,他们都认为对方的看法是错误的。
最理想的解决过程是两人在别人指出他们对家庭“正常”状态的看法来自各自的原生家庭后恍然大悟,认识到出现问题并不一定是有一方错了,而仅仅和彼此对事物的成见有关,然后在理解了对方后消弭问题。
但现实中这样的理想状况却很少发生,总是有各种情况阻止他们理解彼此,我们可以把这些情况称为解决问题时的“阻抗”:人们会使用种种真实的谎言使问题延续。
首先是“我理解,但家里干干净净的总比一塌糊涂好吧”,这种真实的谎言说明当事人只在认知层面意识到原生家庭对生活习惯的影响,而没有真正理解对方。他仍然认为干净是对的,是家庭应该存在的唯一状态;其次是“我理解对卫生状态的看法没有对错,但他就不能为我做一点让步/凭什么只让我迎合他的习惯”,这种辩解背后往往会引出更多真实的谎言,证明自己已经付出了很多,有足够的理由要求对方在这个问题上让步。
和其他例子一样,这仍然是心理防御式的语言,纠缠的已经不再是家庭卫生这个小问题而是更深层的地方。这个时候,我们仍然可能通过直接问“为什么你会害怕在这个小问题上让步”让当事人意识到自己在防御什么。我们可能会发现这个不愿意让步的人有一个常酗酒打人的父亲和一个无底线迎合丈夫的母亲,她从小就发誓一定不会让自己在婚姻中陷入这样的状态。所以她抗拒的不是改变一点生活习惯而是重复母亲的悲剧,婚姻中的让步会冲击她从小就建立的心理防御即只有寸步不让才能安全的潜意识。
当某个改变冲击自己建立的习惯或信念时遇到的阻抗并不是最大的,最大的阻抗来自当某个改变会让一个人的潜意识遭受最大的恐惧即死亡时:如果某人的的母亲有严重的心理问题,使用了大量真实的谎言要求女儿从小保持家庭的绝对整洁,否则就用各种方式拒绝爱他时,在女儿的潜意识中,坚持母亲用来说服她保持整洁的真实的谎言就和母亲的爱等价、和不被母亲抛弃等价、和生存等价了。
这是为什么不要为某个离谱的真实的谎言而武断认为对方是个无逻辑者或道德败坏者的原因,正是潜意识中的恐惧阻抗着某人接受一个看似简单的逻辑、澄清一个看似明显的事实。
如果你能看清你的父亲突然暴怒的背后是对失去孩子关注、失去家庭权威、对自己日益老去的极度恐惧的话,你就不会对他“难得回来一趟连吃个饭也一直看手机”这种解释他突然暴怒的真实的谎言耿耿于怀了,也不会义愤填膺的指责他“我难得回家一趟,就算我吃饭看手机你至于把一桌子菜掀翻吗”。
当你能从中看出他的恐惧,看出掀桌是他对恐惧的拙劣防御,如果你确信自己是爱他的,那么你就会说“因为到了家里感到很舒服我才会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不去顾虑别人的态度,平常和客户吃饭我都战战兢兢哪敢看手机”,让他明白家庭、父亲对你的价值,让他明白吃饭看手机是基于他的孩子对他的依赖而非蔑视;你会说“没事,我们收拾一下,带你们去吃一顿大餐孝敬你们”,让他不至于因为错误的心理防御之后必然出现的后悔而伤心伤身;你会更加关注长辈的身体心态变化,接受他们正逐渐老去的事实并为此做准备。
或许真实的谎言曾经严重的伤害了我们,或许我们现在仍然会无意识的使用真实的谎言防御着潜意识的恐惧。但当我们有可能看到谎言背后的真实时,请不要再痛斥它们的荒谬,不要再哭诉它们对我们的伤害。用真实和理性对待它们和使用着它们的人,让伤害从我们这一代身上终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