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气血津液,简化

 源缘133 2022-04-28

一、气病辩证

(一)气虚证 多指脾肺的气虚

【临床表现】少气懒言、神疲乏力、头晕目眩、自汗,活动时诸证加剧;舌淡苔白、脉虚无力。

气虚是单纯的机能减退,而阳虚则是在气虚的基础上,出现了阳气虚少。

气虚可导致血虚、血瘀和出血;也可引起津液的代谢障碍,如脾气虚不能运化水湿而形成痰饮、水肿等。

(二)气陷证

是指气虚无力升举而反下陷的征候。多见于气虚证的进一步发展;或劳累用力过度,损伤某一脏器所致。

【临床表现】头晕目花、少气倦怠、久痢久泄、腹部有坠胀感、脱肛或子宫脱垂等,舌淡苔白、脉弱。

(三)气滞证

情志不舒、邪气内阻、阳气虚弱温运无力

【临床表现】胀闷、疼痛、攻窜阵发。

【证候分析】辨气滞须与辨因辨位相结合。如食滞则脘腹胀闷疼痛;肝气郁滞则胁肋窜痛等。

(四)气逆证

肺气上逆,多因感受外邪、或痰浊壅滞,肺气不得宣肃,逆而喘咳。

胃气上逆,可由寒饮、痰浊、食积;或外邪犯胃,胃失和降,而呃逆嗳气、恶心呕吐。

肝气上逆,多因郁怒伤肝,升发太过,而见头痛、眩晕、昏厥;

血随气逆而上涌,可致呕血。

也有因虚而上逆者,如肺虚失肃、肾不纳气、胃虚失降等。

(五)气脱:精气逐渐消耗,引起脏腑功能极度衰竭,为虚脱;骤然消耗殆尽;引起阴竭阳亡,为暴脱。

如心气虚脱则心神浮越、脉微欲绝;肝气虚脱则目视昏蒙、四肢微搐;脾气虚脱则肌肉大脱、泻利不止;肺气虚脱则呼吸息高、鼾声如雷;肾气虚脱则诸液滑遗、呼气困难。阴气暴脱则肤皱眶陷、烦躁昏谵;阳气暴脱则冷汗如珠、四肢厥逆。

(六)气闭:多由风寒、湿热、痰浊等,致窍隧失其通顺之常。

如心气内闭则谵语癫狂、神昏痉厥;胸肺气闭,则胸痹结胸、气喘声哑;膀胱气闭则小便不通;大肠气闭则大便秘结;经络气闭则关节疼痛等。其中以心闭神昏最为严重。

(气血津液辨证应与脏腑辨证互相参照。)。

二、血病辨证

(-)血虚证

因久病不愈;或禀赋不足;或脾胃虚弱,生化乏源;或各种急慢性出血;或思虑过度,暗耗阴血;或瘀血阻络,新血不生;或肠虫等。

【临床表现】面白无华或萎黄、唇色淡白、爪甲苍白、头晕眼花、心悸失眠、手足发麻;妇女经少色淡、经期错后、或闭经;舌淡苔白、脉细无力。

血虚与阴虚同属阴血不足,血虚是虚而无热象,而阴虚是虚而有热象。

(二)血瘀证

【临床表现】疼痛如针刺刀割,痛有定处、拒按、常在夜间加剧;肿块在体表者色呈青紫,在腹内者紧硬按之不移,是为症积;出血反复不止,色泽紫暗中夹血块,或大便色黑如柏油;面色黧黑、肌肤甲错、口唇爪甲紫暗、或皮下紫斑、或肤表丝状如缕、或腹部青筋外露、或下肢筋青胀痛等;妇女常见经闭;舌质紫暗,或见瘀斑瘀点;脉象细涩。

(三)血热证

血热的病理变化,以既有热象,又有耗血、动血、及伤阴的特征。

【临床表现】咳血、吐血、尿血、衄血、便血;妇女月经先期、量多;身热、心烦、口渴;舌红绛、脉滑数。

(四)血寒证

【临床表现】手足或少腹冷痛、肤色紫暗发凉、喜暖恶寒,得温痛减;妇女月经延期、痛经、经色紫暗、夹有血块;舌紫暗、苔白、脉沉迟涩。

(十七)出血

实者多由于火热伤络;虚者多由于气不摄血。

血色鲜红、面赤口渴、舌红苔黄、脉数有力,常发生于热病过程中,为火热迫血妄行;

血色鲜红、手足心热、口干心烦、舌红少苔、脉细数者,为阴虚火旺灼伤络脉。

血色淡红或暗红、面色苍白、体倦乏力、舌淡者,为气虚气不摄血。

(气血津液辨证应与脏腑辨证互相参照。)

四、津液病辨证

(一)津液不足

、、、略

(二)水湿停聚

A、津液代谢中两个重要环节:

1.津液输布障碍,导致津液环流迟、滞,因而水湿内生,酿成痰饮。津液输布,涉及到肺的宣发和肃降、脾的运化和散精、肝的疏泄条达、和三焦的水道是否通利等,其中最主要的是脾的运化功能。

2.津液排泄障碍,主要是指津液转化为汗液和尿液的功能减退,而致水液潴留,上下溢于肌肤而为水肿。津液化为汗液,主要是肺的宣发功能;化为尿液,主要是肾的蒸腾气化功能。肺、肾的功能减弱,均可引起水液潴留,但肾起着主宰作用。

B、输布障碍和排泄障碍,常相互影响和互为因果,往往导致内生水湿、酿成痰饮等病变:

1.湿浊困阻:虽肺脾肾等相关为病,但以脾不运湿为要。湿之为病最多,其为害最缓、最隐、而难觉察在经多见肿而冷、或腰背强、头重如裹、或肢作困、为疮为疡;湿性缠绵、或全身疼、浮肿、痹证、痿璧;入里则气机壅塞,为胀为痞;或温湿寒热、湿痰泄泻等

2.水液潴留:多由肺脾肾失调,水液代谢障碍,而发为水肿。水液泛溢肌肤,则头面、眼睑、四肢浮肿,甚则全身水肿;若潴留腹腔,则腹肿胀大。

3.水肿:

阳水:发病较急,多外感风邪、或水湿浸淫等引起。

a风为阳邪,风水相搏,故水肿起于眼睑头面,继而遍及肢体。若伴恶寒、发热、无汗、苔薄白、脉浮紧,为风水偏寒;若兼咽喉肿痛、舌红、脉浮数,是风水偏热。

b因脾阳受困,水湿不运,渐致全身水肿。水湿内停,膀胱气化失司,故见小便短少。水湿日甚无出路,肿势日增,按之没指。身重困倦、脘闷纳呆、泛恶欲呕、舌苔白腻、脉象沉缓等,皆为湿盛困脾之象。

阴水:发病较缓,属虚。多因劳倦内伤、脾肾阳衰、正气虚弱等引起。(脾主运化水湿、肾主水。)

阴盛于下,故水肿起于足部,腰以下为甚、按之凹陷不起;脾主四肢,脾虚水湿内渍,则神疲肢困;脾虚及胃,故脘闷纳呆、腹胀便溏;肾虚水气内盛,则腰膝冷痛、面色晃白、四肢厥冷、畏寒神疲。舌淡胖、苔白滑、脉沉迟无力,为脾肾阳虚,寒水内盛之象。

4.痰饮:

痰证:凝结、稠厚、停聚于脏腑经络之间。临床表现多端,有诸般怪证皆属于痰之说。

痰阻于肺,则咳嗽咯痰;痰阻中阻,则脘闷、纳呆呕恶;痰蒙清窍,则头晕目眩;痰迷心神,则神昏、癫狂;痰停经络,可见肢体麻木;停聚于局部,可见瘰疠、乳癖、痰核等。苔白腻、脉滑,皆痰湿之征。

饮证:质地清稀、停滞于脏腑组织之间。

(心肺、胃肠、胸胁、四肢)

饮停于肺,则咳嗽气喘、胸闷、或倚息不能半卧;水饮凌心,心阳受阻,则心悸、心痛;饮停胃肠,则脘腹痞胀、水声漉漉;胃气上逆,则泛吐清水;留于四肢肌肤,则肢体浮肿、沉重酸困、小便不利;饮阻清阳,则头晕目眩。饮为阴邪,故苔白滑;饮阻气机,则脉弦。

气血津液兼证

一、气血同病

(-)气滞血瘀证

以肝脏经脉有疼痛痞块为辨证要点。

【临床表现】胸胁胀满走窜疼痛、性情急躁、有痞块刺痛拒按;妇女经闭或痛经、经色紫暗夹有血块、乳房痛胀等;舌质紫暗或有紫斑、脉弦涩。

(二)气虚血瘀证

【临床表现】面色淡白或晦滞、身倦乏力、少气懒言;疼痛如刺、痛处不移、拒按。

本证虚中夹实。以心肝病变为多见,故疼痛出现在胸胁部位。

气虚则舌淡、血瘀则紫暗,沉脉主里、涩脉主瘀,是为气虚血瘀常见舌脉。

(三)气血两虚证

久病不愈、气虚不能生血、血虚无以化气

【临床表现】头晕目眩、少气懒言、乏力自汗、面色淡白或萎黄、心悸失眠、舌淡而嫩、脉细弱等。

(四)气不摄血证

【临床表现】吐血、便血、皮下瘀斑、崩漏、气短、倦怠乏力、面白而无华、舌淡、脉细弱等。

(五)气随血脱证

大出血时,突然面色苍白、四肢厥冷、大汗淋漓、甚至晕厥;脉微欲绝、或浮大而散。

二、津液与气血:

1水停气阻:参考水液潴留、水肿、水饮等。

2气随液脱:多由大汗伤津、或严重吐泻,耗伤津液所致。津液若大量丢失,气则失其依附而随津液外泄,从而导致阳气暴脱亡失。

3津枯血燥:津液是血液的重要组成部分,若因高热、烧伤、阴虚痨热等耗伤,均会导致津枯血燥,而见心烦、鼻咽干燥、口渴喜饮、肌肉消瘦、小便短少、舌红少津、脉细数等。

4津亏血瘀:津液充足是保持血脉充盈、血液运行通畅的重要条件。若津液消耗,则血亦亏虚,从而使血液循行滞涩不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