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医门推敲叁》第十五讲

 岭南书馆1 2018-06-04

     ——精气血津液神之间的关系

    提示语:精气血津液均是人体内的精微物质,是产生,一切生理机能,和维持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皆归属为形;而人体生命的主宰,即总体性,包括意识,思维,情志,等基础活动,我们称之为神,形与神二者之间,相互依存而不可分割,无形,则神无以赋,无神,则形无以活,形为神之宅,神为形之主,形神统一是生命存在的,根本保证。精是生命产生的本源,气是生命维系的动力,神是生命活动的体现及主宰,所以这个精气神三者,为人生之三宝。

    精气血津液神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精气血津液均是人体内的精微物质,是产生一切生理机能和维持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皆归属为形,而人体生命的主宰,即总体性,包括意识,思维,情志,等基础活动,我们称之为神,形与神二者之间,相互依存而不可分割。无形,则神无以赋,无神,则形无以活,形为神之宅,神为形之主,形神统一是生命存在的根本保证,精是生命产生的本源,气是生命维系的动力,神是生命活动的体现及主宰,所以这个精气神三者,为人身之三宝,可分而不可离,而气血津液均是构成人体和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均有赖于脾胃化生而不断的补充,在脏腑组织的功能活动下,和神的主宰下,他们又可以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相互转化;在生理功能上,又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和相互交融的密切关系。

    接下来我们先看一下气与血的关系。

    气血的关系,气属阳主动,主煦之,血属阴主静,主濡之,这是气血的属性和生理功能上的区别。但二者都源于脾胃化生的水谷精微,和肾中之精气,在生成输布运行等方面关系密切。所以说气中有血,血中有气,气与血不可须臾相离,乃阴阳互根自然之理也。那么这种关系,我们可以概括为,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

    我们看一下,气为血之帅,主要包括有以下三个方面:气能生血,气能行血,气能摄血。先看一下气能生血。气能生血是指气的运动变化使血的生成动力,气能参与、促进血液的化生,血液的化生是营气、津液和肾精作为物质基础,在这些物质本身的生成与转化与血液的关系当中,每一个环节都离不开,相应的脏腑之气的推动和激发作用。这是血液生存的动力。从摄入的饮食,转化为水谷精微;从水谷精微,转化为营气和津液;从营气和津液转化成赤色的血,那么这个过程当中,我们之前也讲过经过了很多脏腑,比如说脾胃,然后脾生清之后上升到肺,肺朝百脉,再经过心的化赤作用之后,生成血,那么这个过程当中,都离不开各脏腑的气的推动和激发作用。那么气的运化作用能力的旺盛,决定了脏腑功能活动的旺盛,那么化生血液的功能,与气的功能就密切相关。如果气的运动变化减弱了,那么脏腑功能活动就衰败了,化生血液的功能就会变弱。气旺则血充,气虚则血少,所以在临床治疗血虚的时候,我们常常配合一些补气的药,那么这就是补气来生血,即所谓气能生血。比方说这个当归补血汤,这个,我们用黄芪配当归啊,本来是补血的,但是这里加黄芪是,用到气能生血这个理论。

    接下来看下第二个气能行血。气能行血是指气能推动与调动血液在脉中稳定的运行。气一方面可以直接推动血行,比方说宗气;另一方面又可以促进脏腑功能的活动,通过脏腑功能的活动,推动血液的运行。我们从脏腑功能上面讲的话,血液的运行,主要依赖于肺气,肺气的推动和调控,以及肝气的疏泄与调畅。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滞,气有一息之不运,则血有一息之不行。所以临床上治疗血行的失常,常与调气为上,调血而次之。比方说气虚不能行血,则面色晄白,那么我们加补气行血的药,面色就能润泽。气滞则血瘀,可以通过行气而活血。气滞血瘀我们不说活血行气,一般说行气活血,气在先血在后。另外,气的运行发生逆乱,升降出入失常,影响血液的正常运行而出现血液妄行的病变,比方说这个气逆者,血随气升;气陷者,血随气下。像这种情况,都是以调气来进行治疗。打个比方啊,肝气上逆,出现了这一个头痛,头胀,甚至眼睛充血等等,这个时候并没有治血,而是镇肝气,比方说,镇肝熄风汤,把肝气往下镇,血自然而然就往下行,所以我们在通过这个镇肝气这个例子来说明,气是在血之先,治血先调气。我们再看一下,气陷,血随气下。比如说气虚久导致气陷,而出现了崩漏,那血随气下,这个时候我们可以用升陷汤,补中益气汤提气,那么这个崩漏就可以治疗,这个也是一个气行血的一个例子在临床上,我们并没有治血,我们只是治气,所以气在血之先。所以我们在临床当中,治疗血液运行失常啊,我们常常配合,补气行气降气等等这样的药物,那么我们运用了其实就是气能行血这一理论,在临床当中的应用。在这里我们举个例子,比方说越鞠丸,治疗郁症的代表方越鞠丸,里边治疗气郁的是香附,治疗血瘀的是川芎,香附被称之为血中的气药,川芎被称之为气中之血药,也就是这个方子里面,同时用到香附和川芎,也是气和血的这种关系,在临床当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再看第三个气能摄血。气能摄血是指血的统摄作用,能使其正常循行于脉管之中,而不溢于脉外。好,我们接下来看一个,唐宗海在《血证论》里的原话:人生之身,总之以气统血,血之运行上下,全赖乎脾。所以说这个气摄血,这个功能实际上是脾统血的作用的一种体现和表现。脾为气血运行周身上下之总的枢纽,脾气充足,发挥其统摄作用,控制血液在脉中正常运行,使血液发挥其濡养功能,若脾气虚弱,失去统摄,那么血溢出脉外,出现各种出血的病变,我们临床上称之为气不摄血,或者说脾不统血。因而治疗这些出血病变时,必须用健脾补气之方法,益气以摄血。临床当中都能发生大出血的情况呢?用大剂量补气的药物来摄血,也是这一理论的应用,讲到这里,大家可能都知道,脾不统血的这个经典代表方剂,我们用了几千年的代表方剂是归脾汤。归脾汤对于治疗,各种脾不统血的慢性出血症都有疗效,归脾汤中运用了大量的补气的药,也既是我们今天所讲的的理论气能摄血。气不摄血往往说成脾不统血。因为我刚才已经讲过,脾为气血运行周身上下之总的枢纽。我们再用《血证论》的原话加以说明:其气上输心肺,下达肝肾,外灌溉四方,充溢肌肤,所谓居中央,畅四方者如是,血即随之运行不急,所谓脾统血者,立即如是。这也是中医基础理论脏像学说对脾统血,在气能摄血的具体功能体现。

    接下来我们看一下,血为气之母。血为气之母包含了,血能养气和血能载气些两个方面。那么血为气之母,是指气在生成和运行当中始终离不开血。血能养气,也就是血能生气,气存血中,血不断为气的生存和功能活动提供水谷精微,水谷精微是全身之气的生成和维持生理功能的主要物质基础,而水谷精微又有赖于血之育,有赖血而运之,这为脏腑的功能,不端的供给营养,使气的生成与运行,能够正常的进行,所以血胜则气旺,血衰则气少。我们刚才说了气能生血,现在是血又能生气,也就是血也能养气,那么气血可以互生,所以说临床当中气虚久的人可以导致血虚,血虚久的人可以导致气虚,最后出现气血两虚。大家都知道,补气的基本方是君子汤,补血的基本方是四物汤,四君子和四物合起来是八珍汤,八珍汤即为气血两补!那么气能生血,血能生气,在其他的方子当中也有很多表现。我们刚才举例,当归补血汤,他就是黄芪和当归,气能生血。血又能生气,啊,无论气虚久还是血虚久会导致气血两虚,最后都会导致气血两虚,最后都是要气血两补。

    再看一下血能载气。血能载气是指气存于血中,依附于血而不至散失,赖血之运载而运行周身。所以《血证论》里说:血为气之守。《张氏医通》说:“气不得血,则散而无统。”说明气依附于血,而得以存在于体内,必须以血为载体,而运行于全身。所以血虚的人,会出现气虚的病变,而大失血的病人,气也随之发生大量的丧失,导致气的涣散不收,飘浮无根,这样一种气脱的病变,我们称之为气随血脱,就是大量亡血的病人,他气也跟着跑了,因为血能载气吗。

    所以说气与血,一阴一阳,互相维系,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若气血不和,则百病丛生。因此在气血津液辨证里边,把气和血提到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也即是气和血对人体作用有着不可替代性。

    接下来气与津液的关系。气与津液相对而言,气属阳,主动,津液属阴,主静。气与津液的关系,和气与血的关系是非常的类似,因为津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有赖于气的推动和固摄等作用,以及脏器的升降运动,而气在体内的存在及运化变动,也离不开津液的滋润与运载。那么,气与津液都来源于脾胃所运化的水谷精微,而在病理上,病气即病水,病水即病气,所以在治疗上,治气也是治水,治水也即是治气。比方说我们这个三焦的这个功能能够通调水道,而三焦要在气机运行正常的情况下才能通调水道。这个通调水道靠气机,所以我们治气也就是治水,治水也在治气。我们看一下气与津液的关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气能生津,二气能行津,三气能摄津。而津对气的功能是,津能生气,津能载气。基本上津与气的关系和气与血的关系类似。

    我们看下气能生津,气是津液生成的物质基础和动力,津液源于水谷精气,而水谷精气的又有赖脾胃之腐熟运化而成,气推动脾胃活动,使中焦气机运行旺盛,运化正常,则津液充足,所以《血证论》里说:水化于气。所以说这津液的生存和排布,均离不开气的作用。这个张景岳的《类经》里面说:元气足,则运化正常,水道治利。所以说三焦之气是指在津液停聚而为湿,为水、为肿。比方说,太阳蓄水症,水热互结于膀胱,气化不行,津液不固,那么口渴而小便不利,我们治以五苓散以助阳化气而散水邪,膀胱津液得以化气,升腾于上,敷布于脏腑,而为津液,不生津而渴自止。我们没有用任何生津的药物,但是他口渴症状就可以解决,这就是一个气化生津,气和津的这个关系。所以说气旺则津充,气弱则津亏,好,我们再举个例子啊,关于气能生津的啊,比方说气虚之人,而出现口渴,甚至有微微发热,口渴发热啊,脉沉细,肢体倦怠,少气懒言,这个时候我们不必用天花粉呢,麦冬、沙参、生地,这些来生津止渴,我们用的是,补中益气汤,将中气补起,气能生津,口渴自止,又是一个气能生津的这一个具体的临床上的一个例子。

    我们接下来看一下,气能行津。气能行津是指气的运动变化,是津液输布和排泄动力,也就是气能推动和调控津液的正常输布运行。津液的输布、排泄等代谢离不开气的推动和调控作用,以及脏器的有序的升降运动,那么气的升降出入运动作用于脏腑表现为脏腑的升降出入作用,而脾肺肾肝等脏腑的升降运动,完成了津液在体内的输布、排泄过程,正所谓气行水亦行,这句话也是来源于《血证论》。当气的升降出入异常,津液输布排泄过程也随之受阻;反之由于某些原因,使津液的输布、排泄受阻而发生停聚,则气的升降出入运动也随之不利。由气虚气滞而导致的津液停滞的称作气不行水;由津液停滞而导致气机不利的称作水停气滞;这两者互为因果,可形成内生之水湿、痰饮,甚至形成水肿等病理变化。我们在临床当中治疗水肿,行气与利水法常常并用。那么不管是气不行水也好,气不化水也好,那么我们临床当中,要消除一些病理产物及产生的病理影响,将利水湿与化痰饮的方法与补气行气法同用,正所谓治痰先治气,治湿兼理脾。这都是气能行津理论的具体应用。我们举最简单,大家耳熟能详的一个例子啊,比方说二陈汤。二陈汤,半夏、茯苓、陈皮,这一个二陈汤里面,半夏化痰,茯苓健脾,陈皮是一个理气的药啊,虽然说它本身也是具有化痰的作用,但它主要还是理气啊。最基本的二陈汤里面,我们都治痰也先治气。我们再打个比方啊,梅核气,梅核气是喉中如有物堵,吞之不下,吐之不出,就是有痰在喉咙,这样的话,我们的半夏厚朴汤里边,半夏配厚朴,厚朴也是一个理气的药,那么我们如何理解?治湿兼理脾,也就是说湿气在体内啊,这个痰湿水饮?我们在脏腑功能上归属于脾,因为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那么脾是气血生化之源,其实它也是生痰之源。脾为生痰之源,肺为储痰之器。那么这个痰,其实是脾在生气血精液当中,生成不利,产生的病理产物,就是半成品,没有直接生成为气血津液,而是产生的垃圾,就是痰,那这个痰湿,由脾所产生,所以我们治湿兼理脾,意思是说我们治疗痰湿还得健脾从源头来治。

    接下来我们看一下,气能摄津。气能摄津是指气能控制津液,及其代谢产物的排泄,防止体内津液无故流失。气通过对津液的排泄的控制和调节,维持体内津液量的相对衡定。比方说啊,卫气是汗孔开合,固摄肌腠,不使津液过多外泄,这是卫气啊。那么肾气能固摄下窍,使膀胱能正常储尿,不使津液过多排泄,等等这些例子啊,这都是气对于津液发挥固摄作用的体现。而如果气虚的话,固摄力就减弱,你比方说,卫气不固可以出现多汗、自汗。如果说肾气不固,那么就会出现膀胱失约,出现多尿,尿频小便失禁等等。当然我们卫气不固,我们用玉屏风散,肾气不过,我们就用济生肾气丸、缩泉丸等等,这些都是补卫气,补肾气的方法。这理论来源于气能摄津。

    看一下津对气作用:津能生气和津能载气。跟刚才的血能生气,血能载气差不多。津能生气,津液的输布过程当中受到各脏腑阳气的蒸腾和温化,可以化生为气,以敷布脏腑,组织、形体、关窍,促进正常的生理活动,所以说津液亏损会引起气的衰少。《血证论》说:气生于水。水谷化生的津液通过脾气升清散精,上输于肺,再经肺宣降,通调水道,下输于肾与膀胱,在肾阳的蒸腾之下,化之为气,生成敷布于脏腑,发挥其滋养作用,以保证其脏腑功能的正常生理活动。所以《黄帝内经》说:水津四布,五精并行。

    再看一下,津能载气。津液是气运行的载体之一,在血脉之外,气的运行要依附于津液,否则也会使气漂浮失散而无所归。所以说这个津能载气。我们刚才说血能载气,是在血脉之中。在血脉之外,这个气靠的是津,津能载气,因此津液的丢失也会导致气耗损。比方说,暑热病症不仅,伤津耗液,而且气随汗液外泄而出现少气懒言,体倦乏力的气虚表现。比方说这个,中暑的病人,津液耗伤了,但是呢有些人中暑还昏厥了,不仅仅出现了少气懒言。而大汗、大吐、大泻等津液大量丢失,则气随津脱。所以说有“吐下之余,定无完气”这种说法,所以说汗,吐下,等丢失津液的同时,气依然遭到耗损,所以说在临床当中使用汗法,吐法和下法的时候,必须做到中病即止,不然的话就耗伤气,耗伤元气、气机。由于津液是气的载体,气依附于津液而得以运行,因而津液输布,代谢正常,则气机调畅,谓之津行则气行;而当津液输布运行遇到障碍时,也往往会因为气机瘀滞不畅,谓之津停则气滞。津停则气滞与气不行水的病理变化是互为因果的,二者相互影响,往往可以形成恶性循环,加重病情。所以说在临床当中要提高疗效,必须将利水药与行气药同时使用。打个比方啊,比方说我们在治疗,我们在治疗鼓胀,水饮内停啊,我们特别对于鼓胀,用了大腹皮,大腹皮就是行气利水。大腹皮就是槟榔皮。

    我们接下来看一下,精、血、津液之间的关系啊。精血津液都是液态物质,在生理上,精血津液三者之间存在的互相化生,互相补充的关系,在病理上,三者之间也往往相互影响。正所谓一损俱损,一荣俱荣,集中地体现在精血同源和津血同源的理论当中。

    我们先看一下,精血同源。这个精就是精神的精,精子的精,精血同源,精与血,都是五谷精微化生和充养,两者之间又相互支撑、相互转换,都具有濡养与化神的作用。请注意啊!它们能化神,精和血都能化神,精和血的这种化源相同,而相互滋生的关系,我们称为精血同源。好,我们看精可化血,精是化生血液的基本物质之一,脾运化吸收的水谷精微,其中的精专部分化生为营气,清稀部分化生为津液。营气与津液入血脉而化生与血,肾精在肝肾之气的推动之下,入肝而化为血。那么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充足,脏腑之精充盛,则全身血液充盈,由于肾为藏精之脏,所以肾精化血的意义更为重要。肾精化血,荣养头发,故肾之外华为发,而发又为血之余。你看中药里面有一味药叫血余炭,其实血余炭,就是头发,头发烧成炭能够止血。因此,肾精亏耗出现了血虚病症的表现,同时也会出现头发枯槁脱落这样的情况,所以我们在方剂学这边有一个方剂叫七宝美髯丹,专门治疗肾精亏损而出现的须发早白或者脱落等等。

    我们看一下,看下精血同源的第二个,血可以养精,血以养精,血液以水谷精微为主要生成来源,肾精赖水谷之精而不断的充养,血液充养脏腑可化生脏腑之精,以不断补充和滋养肾之所藏,使肾精充实,故血液充盈则精足,血液虚少则精亏。肾藏精、肝藏血,精能生血,血可化精,这种精血之间的相互支撑相互转换的关系,我们称之为精血同源。从脏腑角度上讲,我们也称之为肝肾同源。比方说熟地,熟地能养精,熟地也能养血,你看我们的四物汤里边的,当地传说,当归、熟地、川芎,芍药。这几位药里边熟地,它是养肾精,而芍药、当归养血,川芎在养血当中能进一步鼓动生血,因为它能有行气的作用,所以说当地传说,四味药当中,四物汤的组成,其实涵盖了很多中医基础的理论。熟地啊,它是养精的,这个精血同源,也是肝肾同源,这个当归,养血,芍药柔肝,芍药从肝上养血,熟地是从肾上养血,当归是直接可以养血,川芎是在养血的过程当中,具有一定的行气作用,行气养血,使气能化血,使补血而不滋腻,所以说它成了经典名方。

    接下来看一下,第二个津血同源,这津是无人问津的津,血和津液都是由饮食的水谷精微化生,都具有滋润濡养作用,二者之间可以相互支撑,相互转换,这是我们称为津血同源,同样道理把它称为津能生血、血能化津。津能生血,津液是血液的重要组成部分,饮食水谷化为津液在心肺作用,进入脉中,与营气相合,化赤为血,《灵枢》这么说,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其次布散于肌肉腠理等处的津液,也可以不断的渗入到孙络,孙络就是小的脉络,相当于毛细血管之类的,以化生和补充血液,因此当饮食水谷,摄入不足,脾胃功能虚弱,或大汗大吐大泻或严重烧烫伤时,脉外津液不足不仅不能进入脉内以补充化生血液,脉内的津液成分反而渗出在脉外,因此导致血液亏少,以及血液浓稠,运行不畅。这时候不能再用放学和破血疗法,以防止津液和血液的进一步损伤,所谓夺汗者无血,这时候我们应当采用生津和生血的方法啊,不能够用破血的方法

    第二个血能化津。血液运行脉中渗出脉外,变化为津液,以濡养脏腑组织和官窍,以弥补脉外津液的输布代谢。如果说血液亏耗,特别是失血时,脉中血少不能化为津液,反而需要脉外津液进入脉中,因而导致津液不足病变。这个时候不能对失血的患者,使用发汗的疗法,以防止津液和血液进一步耗竭而出现恶性后果,正所谓夺血者无汗。那个张仲景在《伤寒论》中也说,衄家不可发汗,亡血家不可发汗。衄家就是流血的病人,不用发汗的方法,亡血家不发汗,亡血这比慢性流血更加严重了,更加不发汗啊,只能用补益的方法,不宜用泻法啊。

    接下来我们讲一下,精气神之间的关系啊,精气神三者我们称为三宝。精能化气,气能生精,精与心之间能相互转化,精气生神,精气养神,精与气是神的物质基础,而神又能统御这个精与气,所以说精气神,三者不可分离,称为三宝。

    我们看一下气能生精,摄精。气与精的关系啊,气能生精,肾中之所藏,藏之精,以先天之精为基础,赖后天水谷之精来不断充养得以充胜。只有脾胃之气充足,升降协调,功能正常,才可以运化吸收饮食水谷之精微,以充盈脏腑之精,脏腑之精利用后的剩余部分,流注于肾,而充养先天之精,合而为肾精!因此精的生成依赖于脾胃之气的充足和升降协调,气充则升降协调,升降运动协调则肾精充足。气虚以及升降失调,则不能化精而致精亏。气能摄精,气不但能促进精的化生,而且又能固摄精,防止其无故,损耗而外泄,因此,气虚可致肾精的化生不足而出现精亏,或,致精不固而出现失精的现象,临床上常采用补气生精,补气固精的方法。我们打几个比方,比方说,对于肾气不固的早泄,我们在《医门推敲》第二部,男科篇,也就是医门推敲这本书的第五面,有一个固精肾气丸,这个固精肾气丸,是在补肾气的同时,加了这个枣皮,覆盆子,五味子,桑螵蛸,这些能够具有固摄作用的药物,那么补气固精,固精肾气丸,在固肾精的同时,因为之前前面还有,熟地啊、附子啊、肉桂啊这些固肾气,然后再加以固精的药物啊合成。我们采用,补肾气而固精的方法,来治疗早泄,或者遗精,那么气能摄精,就是这个来源,来源这个理论。

    第二个精能化气,人体之精输布于五脏六腑,濡养各脏腑组织,各脏腑之精化生各腑之气,而藏于肾中先天之精化为元气,水谷之精,化为谷气,精为气化生之本源,精足则人身之气得以充盛,分布到各脏腑经络,则各脏腑经络之气亦充足。各脏之精充足则各腑之气化生充沛,也就是说,各脏之精化生各腑之气,因脏属阴腑属阳,精属阴而气属阳,所以精足者气旺,精亏则气衰。那么我们临床当中精虚,以及少精、失精的患者,常常同时见到气虚的病理表现,也就是精能化气,那么化气无缘,则气虚。比如说,肾精亏虚,同时会伴随肾气虚的表现,所以往往再补肾气的同时,加一补肾精的药物在里面。

    我们看一下,神与精气。神以精气的物质基础,但神又能御气统精。

    我们看一下精气化神。精与气都是神得以化生的物质基础,神必须得到精与气的滋养,而发挥正常作用,精盈者神盈,精亏则神疲,所以《黄帝内经》提倡积精而全神以养生,所以我们也有聚精会神,这样一个成语,因为精能化神。所以聚精才能会神,精不聚神无以会。气充则神明,气虚则神衰,所以有气为神之母这种说法。形乃神之宅,神乃形之主,神安则精固气畅,神荡则精失气衰,所以有得神者昌,失神者亡这种说法。总之啊,精气神的关系是物质与精神的对立统一关系,中医学的形神统一观是养生,防病延年益寿,及诊断治疗推测病的重要依据,所以《黄帝内经·素问》说: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独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寿蔽天地,无有终时。

    我们讲了一个多小时,其实就是个表,将这个表啊,具体的讲解了一遍,这个表大家下去可以画一画,研究一下。关于这个精气血津液神,他们的关系。

    那么,关于这个,关于这个精气那个概念和气的实质性研究进展,我个人认为,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因为一个抽象的中医概念,你用一个具体的这一个,客观的东西去表达,是不可能表达全面的,用具体去表现抽象,只能是一叶遮目,不见泰山。比如说关于气的这个概念啊,有很多争议,有物质说,有功能说,有物质与功能两仪说。那么关于这个气的这个本质啊,有的人,有的所谓学者啊,有的生物能说,认为气的实质是人体生命提供的能量,气来源于各种营养物质所产生的化学能,经电子激发以后,释放出活性能量,能为组织脏腑组织所利用,从而表现出脏腑机能的能能活动,所以说气是类似于活性能的产生,迁移、传递和利用生物能过程相吻合,这完全就是不敢苟同,另外,还有三磷酸腺苷说,说体内的主要能源是三磷酸腺苷,也就是ATP,气的能与ATP生物能都具有专一性,认为气的本质是通过神经递质、激素、第二信使(也就是CAMP)、酶等物质代谢起到调控作用,与三磷酸腺苷(也就是ATP)能量代谢有关,我又不敢苟同。第三,生物电能说,认为是构成人体的物质不停的运动,是由于原子最外层电子,最外层的电子能的离合聚散,电子能即生物能,气的实质就是这种生物能,针刺、药物的治疗作用,就是调节生物电子使之中和,不敢苟同!另外还有,神经系统说,认为气有虚实之分,有如自主神经系统的交感与副交感的相互拮抗,气有阴阳消长与神经的兴奋与抑制相似,故认为气与神经相汇通,但神经系统功能尚难以概括气的全部,这怎么能概括呢。气,你永远都用纯中医的思维,它就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一种能量。还有免疫功能说,还有整体系统脏腑功能说,甚至还有基因DNA蛋白学说。这些学说都是假想的,没有一个学说,能够将气的面貌全部概括出来,要想了解一个真正的气的面貌,就用纯中医的思维去理解气。关于这个精的概念,以及关于其他的概念,我们就不一一再说了,因为没有任何意义。我在这里,提出来说一下,所谓的学者、专家对气的研究,他们家的一点意义都没有,主要是为了告诫大家,学中医就要有中医思维,就要有纯中医的思维去驾驭这个中医的理念,不要有任何其他的想法。任何其他想法,都是以偏概全的,不可能的,不要试图用其他的东西,所谓的科学来解释,中医的抽象概念,这是解释不了的。中医就是一个哲学,你要用具体东西去解释哲学,只能是一叶遮目,不见泰山。中医博大精深,不是泰山可比拟,但是你用一个实质性的东西,去解释中医的概念,那简直就是螳臂挡车,那是不可能的,所以在这里我重点强调一下。

    关于精气血津液神,讲到这里就讲完了。

    杏林春暖

    "杏林春暖"常被用来赞誉医术高超、医德高尚的医生。

    相传三国时,名医董奉隐居庐山。他为人看病从不收诊金,只要被治愈的病人种植杏树。几年以后,被治愈者无数,而杏树也有了十余万株,蔚然成林。每当杏熟的时候,董奉便贴出告示,凡是到此买杏者,不收银钱,得用稻谷来换杏。然后董奉又将收到的稻谷,悉数用于救济穷苦百姓。乡民们敬佩董奉的人品和医德,便写了"杏林春暖"的条幅挂在他家门口。从这以后,"杏林春暖"一词逐渐流传开来,沿用至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